觀瀾書院在洞口縣高沙鎮(zhèn)云峰村境內(nèi),。距縣城18公里,,據(jù)《武岡州志》載:“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例貢生袁敏,、偕同里諸人捐資倡建,,以故中耗,后敏復出囊金,,損田產(chǎn)且募于鄉(xiāng)費,,集建觀瀾義學,肇工于十五年夏,,落成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秋,。
書院坐東南朝西北,磚木結構,,前后四進,,兩側廂房縱橫交錯,有大小房子32間,,上下二層,,天井6個。占地面積3648平方米,。第二,、三、四進及兩廂已毀,,現(xiàn)僅存第一進門樓及十二塊石碑記,。門樓為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上下兩層,。正中設大門,門額為整塊長條形青石鑿制,,大門兩邊對聯(lián)“千重山勢撐文筆,;一派川流見道心”。觀瀾義學所存的建筑及碑刻,,是研究古代教育史重要的實物資料,。
觀瀾書院以儒學宗,提倡崇儒重道,,是孔孟之道的忠實傳播者,,主張以禮教化鄉(xiāng)民,所謂“明教化,,美風俗,,厚人倫”是也,提倡維護綱常之道,,極力維護家族的綱紀和法統(tǒng),,具有典型的家族書院特征 。
書院創(chuàng)建時期,,正是周敦頤,、程顥程頤倡導的理學成型的南宋時期,其建立主旨思想假如了傳播研究理學元素,,與傳統(tǒng)儒家學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
儒家為正統(tǒng)思想,主張學而優(yōu)則仕,,而理學更主張存天理于致靜中,,把修身養(yǎng)性擺在首要位置,講求經(jīng)世致用,,“所望于我者,,豈徒口耳詞章之學,釣功名,,繳利達而已哉,?不也,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存天理于至靜中,,而欲止于方萌之際,致知而力行之”。
主張致知而力行,,就是強調(diào)知行合一,,反對空洞理論的說教,,擯棄說一套做一套,,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學風。
唐宋以來,,官學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把教育和科舉取士結合起來。從好處來說,,這種教育能培養(yǎng)國家所需人才,,并有利于政府的統(tǒng)治;然而,,從壞處來說,,則官學容易淪為士人追名逐利的場所,令教育趨于墮落腐化,。
而家族書院教育不主張以科舉功名為取向,,正如理學家朱子(朱熹)曾說:「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在曹元鳳撰寫的《觀瀾書院記實》里亦有闡述,,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元大德六年,左元龍撰寫的記中寫到:“方今朝廷偃武修文,,崇儒重道,,勉勵學校以作成人材為第一事,豈非吾道之幸歟,?然當世學者往往舍本逐未,,以功名富貴累其心,波頹風靡,,良可慨嘆,。能障川廻瀾,中流砥柱其誰乎,?有曹君一本等,,不為科舉文字之學,研精圣經(jīng)賢傳,以淑艾一鄉(xiāng)一族之俊秀,,蓋將漲醽而濂洛,,由濂洛而泝洙泗之淵源深造乎?斯道之蘊,,浩浩其天,,明通公溥,流動充滿乎天地間,。人皆得以涉其津涯,,尋其流派,而無望洋之嘆,。其志豈淺淺哉,?”,,對當時以追逐名利的學風作了批判,,把一本君等人喻之為中流砥柱,,一抑一揚,涇渭分明,。
宋代尤其是南宋時期,家族書院得到了比較大的發(fā)展.以郴州興寧縣(今湖南資興)程水鄉(xiāng)為例,一鄉(xiāng)之中就創(chuàng)造了4所書院.按程水各姓,以曹氏最旺,所謂“鄉(xiāng)舉里選,代不乏人”,,其時,也是湖湘文化的鼎盛時期,。
及至清代,鄉(xiāng)中后人更將先輩此舉與張拭和朱熹以岳麓書院為中心振興湖湘學術之事聯(lián)系到一起,將其歸人"聞風而起者遂遍湖南"之列.書院之建對于當?shù)匚幕逃l(fā)展的影響是深遠的,。元人左元龍在為重修觀瀾書院作記時,將曹氏建院之舉提到了文化建設的高度,其稱:“宋三百余年詩書滲漉,上自王宮國都,以及鄉(xiāng)黨間巷,莫不有學,皆所以明教化,正人心,扶綱常之道于千萬世而不墜,豈非諸儒之功與 此興寧曹氏書堂所由創(chuàng)也?!?nbsp;
如果我們翻閱中國教育史的著作,,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就是:在歷代之中,,最有活力的教育都是書院類型的私學,,而這些私學當發(fā)展到高峰的時候,往往因受到政府的認可和資助而轉化成官學,,而一旦成為官學之后,,便往往失之了她的活力,最后趨于衰落,,被其它新興的私學取代其地位,。這種現(xiàn)象,唐君毅先生嘗稱之為「三部曲」 ,,即私學由興起,,到轉為官學,到最后衰落的三個階段,。
觀瀾書院也沒有擺脫這樣一個命運,,到清代,,由于官府的介入,于其他書院強制合并,,成為官學,,納入正統(tǒng),最后不得不走向了頹廢和滅絕,,從此再也沒有了“撫存衿佩,,講論從容”,再也聽不到朗朗書聲,,一段輝煌燦爛的歷史從此塵封起來,,不能不感到遺憾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