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隨月轉(zhuǎn)陰晴收錄于雅虎文化
柳下惠是春秋中期魯國的賢大夫,他本來姓展名禽,,因為他受封的地方叫“柳下”,,死后的謚號為“惠”,,所以后人多稱之為“柳下惠”。他是一個十分正直,、賢能,、重視禮節(jié)操守的人,孔子和孟子對他的評價都很高,,孔子曾把他和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少連這些當時被稱頌一時的賢人并列,。(《論證·微子篇》) 孔子還說過:“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民,?!?《論證·衛(wèi)靈公篇》)意思是說,臧文仲這個竊居官位的家伙,,知道柳下惠是個賢能的人而不去用他,,真是可惜。孟子也說過:“不羞污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孟子·公孫丑上》)這就是說,,柳下惠不以侍奉不好的君主而感到羞恥,不因官位小而感到卑恥,,做官不隱沒自己的才能,,而一定按原則辦事,被貶棄了不怨恨,,處于貧窮之境而不憂愁,,孟子認為這是大德??鬃?、孟子對柳下惠還有不少評價,都是贊譽有加,這是很不容易的,。 傳說有一天柳下惠夜宿城門,,來了個女子也在城門過夜,時值冬日,,城門內(nèi)很冷,,這女子凍得瑟瑟發(fā)抖,柳下惠怕這女子凍壞,,就征得了這女子的同意,,把女子擁而入懷,并且用衣服把這個女人裹起來,,就這么過了一夜,。雖然在行為上親近如此,但是兩個人都恪守禮節(jié),,自我控制,,沒有做茍且之事。 這件事在后世廣為流傳,,把它作為一個嚴守操行而不逾矩的典范,,《荀子·大略》《詩經(jīng)·小雅》中都有這樣的記載,肯定這件事為一個男子作風正派,、遇惑不亂的楷模,。此后,“柳下惠坐懷不亂”成了一個十分出名的典故,,經(jīng)常被引用,。例如《西湖佳話·西泠韻跡》中就說:“情之所鐘,人盡纏綿,,笑私奔之多事,;意之所眷,不妨容悅,,喜坐懷之無傷,。” 孔子,、孟子是十分講究儒家之“禮”的,,甚至提倡“男女授受不親”,但是對在特殊情況下,,為了避免凍壞而把女子擁之入懷竟夜,,然而各自守禮而不及于亂,仍是充分肯定,、大加贊賞。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孔子雖堅守原則,但是絕不古板僵死,,而能靈活變通,,充滿了人情味。 靈活,、變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人性出發(fā),、從情理出發(fā),、而不是抱著僵死的教條不放,這正是孔孟之道的一個原始特點,,和后世的封建禮教是不相同的,。后世的封建禮教發(fā)展變化到了什么程度,請看下面這些荒誕的事情:元明善作《節(jié)婦馬氏傳》云:“大德七年十月,,乳生瘍,,或曰當迎醫(yī),不爾且危,。馬氏曰:吾楊氏寡婦也,,寧死,此疾不可男子見,。竟死,。”體膚給男子看見,,都認為是被污辱,,寧可付出生命的代價,真是沒有人性至極,。 江蘇邵伯鎮(zhèn)北30里高郵,、江都分界處有座露筋祠,祀高郵貞女,。說是古時有姑嫂二人,,夜行至此,見前有燈火,,嫂嫂想前往投宿,,小姑堅持不肯,獨坐路旁待旦,,結(jié)果被當?shù)靥赜械拇笪米泳蹏?,一夜之間血肉吸盡,只余筋附于骨而死,,邑人遂建露筋祠敬祀之,。這種寧被蚊子咬嚙而死,,也不肯隨便投宿陌生人家的做法算是“堅持原則”嗎?它實在是太違背了孔孟之道最初的精神,。 在封建后世也有一些被稱頌的,、類似“柳下惠坐懷不亂”的事情,例如清代顧公燮《丹午筆記》中記載了一個叫黃石齋的人禁欲的故事: 石齋黃公……造次必以禮法,,諸公心向之,,而苦其拘,思試之,。妓顧氏,,國色也,聰慧通書史,,撫節(jié)按歌,,見者莫不心醉。一日雨雪,,觴公于余氏園,,使顧佐酒,公意色無忤,。諸公更勸酬,,劇飲大醉,送公臥室,。榻上枕,、衾、茵各一,,使顧盡弛褻衣,,隨鍵戶,諸公伺焉,。公驚起,,索衣不得,因引衾自覆薦,,而命顧以茵臥,。茵厚且狹,不可轉(zhuǎn),,乃使就寢,。顧遂昵近公,公曰:無庸,。側(cè)身向內(nèi),,息數(shù)十轉(zhuǎn)即酣寢。漏下四鼓,,轉(zhuǎn)面向外,,顧佯寐無覺,,而以體傍公。俄頃,,公仍酣寢如初,。詰旦顧出,,具言其狀,,且曰:公等為名士,賦詩飲酒是樂而已矣,,為圣為佛,,成忠成孝,終歸黃公,! 看來這位黃石齋與美人同衾而意不動,,真是“坐懷不亂”的大賢了。但是為什么在酒席上妓女佐酒而“色無忤”呢,?這位國色天香的妓女裸而與黃同衾,,黃為什么不堅決地揮之令去呢?黃似乎在接受“考驗”做戲給別人看,,從而獲一美名吧,? 在孔子那個時代,和“柳下惠坐懷不亂”類似的情況還曾發(fā)生,,卻有不同的對待方法了,。 《毛詩·巷伯傳》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有個叫顏叔子的男子獨處一室,鄰居是個寡婦也獨居一室,。有一天夜里狂風暴雨,,寡婦家的房子毀壞了,就來請求顏叔子能接納她過夜,。顏叔子接納了她,,但是“使執(zhí)燭,放乎旦而蒸盡,,縮屋而繼之”,。顏叔子在接納她的同時,要求這個女人手里拿著火把過夜,,一直到第二天清晨火把將要燒完時,,還抽取屋頂上的柴草捆成火把繼續(xù)燃燒,“自以為辟嫌之不審矣”,。這是說,,就是這樣他還自以為避嫌得不夠?qū)徤鳌*? 《孔子家語·好生》中也記載了一個人叫魯男子,,獨居一室,,有一天晚上,,有個寡婦的房子為暴風雨所毀,來魯男子處要求借宿,,可是被他拒絕,。寡婦從窗口說〖DK〗:“你為什么不講仁愛,不收留我,?”魯男子說:“我聽說男女不到六十歲就不可以同住在一起,,你我都還年輕,所以我不能接納你,?!迸诱f:“你為什么不學柳下惠呢?他坐懷不亂,,也沒有人說他不好,。”魯男子說〖DK〗:“柳下惠則可,,吾固不可,,吾將以吾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薄糐P〗 這個回答的意思是,柳下惠能做到的事,,我卻不一定能做到,,我要用我的不做,來學柳下惠的去做,。 孔子很贊成這句話,,他說:“善哉!欲學柳下惠者,,未有似乎此者,。期于至善,而不襲其為,,可謂智者乎,!”他的意思是,好啊,,要學習柳下惠,,可是像這樣的人還沒有吧!要向柳下惠那種最高境界努力,,可是做法和柳下惠并不一樣,,這真是一個聰明人啊,! 孔子是用不同的標準來衡量柳下惠和魯男子的,,柳下惠之敢于“坐懷不亂”和能夠“坐懷不亂”,,是因為他有很高的修養(yǎng)水平和自持能力,而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魯男子自認為達不到柳下惠這個水平,,又不愿去“越禮”、犯規(guī),,所以就根本不去做,,不冒這個險??鬃诱J為,,魯男子這種做法也很正確,很聰明,。 的確,在巨大的性誘惑面前能不為所動的人古代不多,,現(xiàn)代也不多,。中國古代有個“魔女惑佛”的故事,說佛家戒淫,,不近女色,,達摩祖師是最有道行的和尚,一群魔女就要考驗他究竟能不能做到這一點,,于是都全裸身體到達摩祖師所在地來引誘他,,當然他始終不為所動,否則就不是達摩祖師了,。這個內(nèi)容是古代不少圖畫的題材,,畫了達摩祖師正在打禪,而一群全裸的魔女(有時畫七八個,,有時畫一個)簇擁周圍,,百般挑逗,而達摩只是坐而閉目念經(jīng),,巋然不動,。 可是,有人就經(jīng)不起這個考驗,。古人記載過一個高僧,,道行很高,魔女也來誘惑他,,但一次次都被他嚴詞拒絕,,最后這個魔女對高僧說:“我知道你的道行高,能抵擋一切人間誘惑,。不過我想把我這個全裸的身體貼在你的身上,,如果你還能抵擋,,我就心甘情愿地奉你做天下第一高僧了。這“天下第一高僧”幾個字打動了高僧的心,,他想:“你來吧,,妖女,我不怕你,?!庇谑蔷驼沾巳プ隽耍瑳]想到身子貼了身子之后巨大的刺激使高僧控制不住自己,,終于和魔女發(fā)生了性關(guān)系,,最后悔恨不已而自殺。 這就是孔子所認為的,,性是人的一種本能,,性需求一般人都有,但是要加以控制,。像柳下惠那樣在特殊情況下能把持住自己的人是了不起的,,但是如果沒有這個把握就不要去冒這個險。 孔子說過一段話:“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季氏篇》)這就是說,,一個講修養(yǎng)的人,,一生有“三戒”,年輕時血氣還沒有定型,,要提防在性方面犯錯誤,;到了壯年,血氣方剛,,要警惕不要好斗,;到了老年,血氣已衰,,要警惕不要貪欲,。這也就是說,人對性是要注意控制的,尤其是青年人更要注意,。 能夠把持自己,,在金錢與美色面前不為所動,這是一項美德,,古代如此,,現(xiàn)代也是如此,中國如此,,外國也是如此,。蘇聯(lián)有一篇小說題為《一根頭發(fā)絲的故事》,作者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寫他的祖母在少女時代有一個男友,,有一次兩個人去遠處一個森林去游玩,,晚上來不及回來了,只好在林中一個無人的木屋中過夜,,兩個人各居一室,。這個少女想考驗這個男子,看他夜里會不會過來,,就在門上拴了一根頭發(fā)絲,,但是一夜過去了,這根頭發(fā)絲絲毫未動,。少女由此感到這個男子值得信賴,便進一步發(fā)展了感情,,以后結(jié)了婚,,生兒育女,相伴終老,,這就是作者的祖父母,。 現(xiàn)在,時代不同了,,在現(xiàn)在這個開放的年代里,,不少年輕人不把性當一回事了,男女輕率地上床,,婚前性行為,、“一夜情”之類的事大量增加,到以后才認識到這是自嘗苦果,,可是已經(jīng)來不及了?,F(xiàn)在的年輕人可能會認為柳下惠是個十足的“傻瓜”,孔子的“君子有三戒”早已過時,,可是等到真正認識到其中很深的人生哲理的時候,,恐怕已經(jīng)晚了。在任何時代,人們對性都應(yīng)該既有開放性,,又有嚴肅性,,既要自由,也要控制,,這是孔子,、孟子的一個重要的思想觀點,也是值得人們深思與警惕的地方,。
|
|
來自: 花隨月轉(zhuǎn)陰晴 > 《社會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