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拘那含牟尼佛(賢劫千佛之第二尊佛) 傳法偈曰: “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懼于生死?!?/FONT> 大意是說:“覺悟的佛陀,,卻沒有法身可見,如此方知,,它就是真正的佛陀,。因為呀,‘知性’就在那里,,從未動搖過,,從未失去過,除此之外,,別無佛陀可尋,。有智慧的菩薩們,,能夠明達生死之罪業(yè)其性本空,終究幻起幻滅,;因此,,他們才能夠坦然地化現(xiàn)在生死輪回當中,廣度眾生,,而絲毫也沒有畏懼,。” 佛陀之身,,名為法身,。然而,對于覺悟的佛陀來說,,實無法身可見,,實無法身可證,因為,,法身無相,,沒有任何實質的緣故。倘若還有所見,,都是妄見,;倘若還有所證,都是虛妄境界而已,。 佛陀沒有任何境界,,明達一切境界如幻的緣故。外道修行者,,境界最多,,最豐富,執(zhí)著于境界相的緣故,,所以叫做外道,。記得佛經(jīng)上面,有這樣一個偈語,,所述的就是佛陀之見: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為真; 若見于真者,,一切盡非真,。” 明達了一切一切都不是真實存在,,雖然仍舊可以眼見,、耳聞、鼻嗅、身知等等,,卻早已不會當做實有了,。一旦明見了真如法身,才完全明白了,,原來,,一切一切都不是真實啊。 對于咱大家來說,,咱需要先明白“一切無有真”的道理,,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在生活修行當中,“不以見為真”,,不要把見,、聞、覺,、知等等,當做是真實存在,。像這樣觀察得久了,,早晚會明心見性,而“見于真”,,也就是親見了真相,;那時,咱才會充分明白,,原來,,“一切盡非真”啊。 各位兄弟姐妹,,所謂的明心見性,,實無可見,只是“見諸相非相”而已,。也就是說,,由于長期的離相觀察,一剎那間回光返照,,咱終于當下明見了,,原來一切境界相,都是咱“心鏡”當中的浮云,,看似真切,,實則無常如幻。而咱的“心鏡”呢,它只是如如自明,,從未生滅變動,。 它只是無相而明朗,其“知性”不亡,。這個不亡之“知性”,,也就是咱如如之“心鏡”,明心如無形之鏡,,除了它之外,,哪里還會有佛呢!所以說:“若實有知別無佛”,,拘那含牟尼佛告訴咱大家,,這個“知性”就是佛,您還要到哪里去尋找呢,。 各位兄弟姐妹,,如果您還不能夠明見的話,請嘗試著,,把自己的心時常當做一面鏡子,,讓它只是明白,而不要干涉任何境界,,只是明白就好,,連分析也不需要。實際上,,如果您真能夠做到的話,,即使不分析,事情的一切狀況,,您也很清楚,,所有的機關和陰謀都會被您一眼識破。 為啥呢,?不為啥,,咱的“心鏡”本來就有這個能力。 反過來,,如果您一旦落入了分析當中,,事情反而不明朗了。那是因為,,您自己分別念的擾動,,把“心鏡”攪渾了。它反而不太明白了,。 所謂的“知性”,,不是指見、聞、覺,、知,,也不是指思維分別,所有的這些,,僅僅是“知性”的作用而已,。作用也不會憑空而有,都發(fā)生在“知性”當中,,因此,,“知性”也不會離開見聞覺知,不會離開思維分別,,而獨立存在,,它們是相即相融的。 同時,,無論見聞覺知如何作用,,也無論思維如何分別,“知性”總是“不與萬法為侶者”,,它不會被誰牽著鼻子走,,在相即相融之中,又是不相混淆的,,又是卓然獨立的,。 ——萬象紛雜之中,“知性”如如自明,,包容而無染,就是如此,,它就是大圓鏡智,。只要不落入思維分別,當下之心就是大圓鏡智,,再也沒啥好說的了,。 各位兄弟姐妹,如果您總是無法明白的話,,那么,,請暫時不要思維分別,暫時不要陷入見聞覺知的境界,,請暫時讓六根休息一下,,靜靜地休息一下——再休息一下——此時,請問,,您知道六根正在休息嗎,? ——啊,知道啊,! ——OK,,“若實有知別無佛”也!此即您的本來面目,,不死之心性也,。 ——正如六祖大師所問:“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明白祖師話的人,,當下歸心,,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一念不生之時,那個“知性”不亡,,它,,非佛而誰呢。 有大智慧的菩薩們,,早已明心見性,,充分了知見聞覺知如幻,思維分別即空,,如此,,那些由見聞覺知和思維分別所造下的罪業(yè),又咋可能是實有的呢,。只不過是,,幻起幻滅一場空罷了。 所以呀,,菩薩以大智慧的緣故,,絲毫也不懼怕生死輪回,知道它是紙老虎,,是夢幻泡影,;對此深深通達的緣故,所以,,菩薩可以于無生中,,顯現(xiàn)生死自在,遠非二乘圣者可及,??墒牵鄞蠹疫€不完全知道,,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們根本就不知道,,他們在虛假的所謂“現(xiàn)實生活”當中,,為了紙老虎而煩惱不已,為了夢幻泡影而痛苦不堪,,實在是可悲可嘆呀,。 諸大菩薩們,因此而發(fā)起了無邊廣大的慈悲心,,投身于生死輪回當中,,為咱大家做表率,一遍遍地給咱演示修行解脫的過程,,開導覺悟的妙法,。那就是歷代祖師菩薩們,以及歷代高僧和歷代大德居士們的真實面目,,他們就是菩薩,。 咱大家呢,只需要以他們?yōu)榘駱?,踏實地修學,,踏實地覺悟,踏實地解放自己內(nèi)心的執(zhí)著與煩惱,,那才不虛此生呀,。有機會的話,咱也可以宣揚佛法,,也可以為利益眾生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喊口號,,千萬不要被自己的名利習氣所蒙蔽,,以弘揚佛法為名,行貪圖利益之事,。作為佛陀的弟子,,咱必須要隨時反省自己,觀察自己的心和所作所為,,是否已經(jīng)落入了名利和欲望當中,如果是的話,,哪怕只有一點點,,隨時都要放下。這就是修行,,和才華大小無關,,和知識多少無關,和地位高低無關,,和名氣無關,,和財富無關,,和弟子數(shù)量無關。 像這樣來觀察自己,,然后,,像這樣來觀察善知識,唯有心地清凈無染的人,,才叫做善知識,。不是說他沒有缺點和毛病,而是說,,他沒有了貪圖,,淡泊了名利,自在而勤奮地修行著,,以身作則地恭敬三寶,,以身作則地恭敬經(jīng)論和戒律,以身作則地走向解脫,。 如果遇不到善知識,,不可強求,也不可退而求其次,。佛陀教法仍在,,經(jīng)論著作以及祖師注解仍在,那就踏實地學習,,深入學習,,以正法熏妄心。慢慢地,,咱也會做到拘那含牟尼佛所說的“智者能知罪性空”,,到那時,咱既不會再貪戀人間的各種名利與享受,,也不會再懼怕生死輪回之苦,,而可以開始行菩薩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