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 照 之 困
——從報道攝影的拍攝和編輯說起
寶雞日報 楊曉東
習慣上,,我們把報道攝影稱為“組照”。 “組照形式的攝影報道日益增多,,是新聞攝影發(fā)展繁榮的一種標志,,它增加了攝影報道的信息量、深度和力度”,。(——曾璜) 90年代初期,,我國傳媒采用組照僅局限于畫報類的雜志。報紙刊登的組照也僅局限于辟個欄,,登個3,、4張照片。1995年,,《中國青年報》開全國報紙之先河,,將每周一次的畫刊改為了“報道類攝影專版”??梢哉f,,90年代后期,組照這種攝影形式在我國報紙方興未艾,。 隨著專題報道類攝影專版的興起,,我國一批攝影記者很快地從不知怎樣拍成組報道到掌握了拍攝圖片故事的手法。 90年代專題報道類的攝影專版的興起也使中國新聞攝影實踐開始了從“怎樣拍攝”到“怎樣編輯”的進步,。以《中國青年報》每周一次的圖片專題報道為代表,,我們從報道攝影可以看出,,目前的新聞媒介已經(jīng)從理論和實踐上較好地解決了從“畫刊’向“專題類報道攝影”的轉(zhuǎn)變,在理論上解決了報紙的版式設計和圖片編輯培養(yǎng)的難題?,F(xiàn)代視覺傳播理論,,如主題大照片的觀念、版面視覺興奮點的觀念,、標題和視框的觀念,、細節(jié)照片的理論等在版面編輯中大量地使用,許多圖片編輯已經(jīng)把這些觀念熟練地運用到報刊的版式設計當中,。然而,,在第三屆中國國際新聞攝影比賽中,中國攝影師在與國外同行的組照較量中又一次敗下陣來,。 如何編輯組照,,這是一個老生長談的問題了,但就這么一個老掉牙的問題,,目前還是讓中國很多攝影師說起來頭疼,。 自上個世紀90年代報道攝影介紹到國內(nèi)算來也快20年了。許多專家學者對組照的拍攝和編輯也做過很多介紹和講解,,也有不少的專業(yè)書籍出版,,但是我們自己覺得長進不是很大。 為什么呢,? 原因就是我們在組照的拍攝和編輯中有許多的困惑,。 我以為,組照之所以在新聞攝影比賽中紛紛落馬,,原因有這樣幾點—— 一是道路寂寞清貧,,人煙稀少。選擇了新聞攝影就等于選擇了艱辛與清貧,。從主觀上來講,,現(xiàn)在能夠認認真真、扎扎實實拍專題報道攝影的記者還有幾人,?的確,,這條路是艱辛的。攝影是一個事業(yè),,但是真正把新聞攝影作為一種事業(yè)來追求的記者越來越少,;現(xiàn)實中在這條路上艱難跋涉的優(yōu)秀新聞攝影記者已經(jīng)不多,有許多人已經(jīng)不愿意再做新聞攝影的守望者了,。 二是功利思想在作怪,。報社任務的壓力使得不少優(yōu)秀的攝影報道(組照)不能夠深入下去,草草收兵,,有些甚至達不到發(fā)表的水平,,更談不上成為精品,。攝影記者疲于完成各自所在媒體的任務,沒有認真地深入下去做專題,;誠然,,攝影記者日常拍攝的照片是為給他們提供衣食的媒體做的,而不是為了參加比賽,;但是一組好的新聞照片拍得更好一些,,對媒體帶來的影響力和宣傳效果應該是明顯的。但一組優(yōu)秀的報道攝影作品是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的,,不是一揮而就的,,嚴重的功利思想只能糟蹋了新聞攝影的題材,浪費了新聞資源,。 三是自身水平和素質(zhì)有限,。“組照”不同于一般的單幅照片,,它是一個深思熟慮的過程,;它不僅僅是講述一個故事,關鍵是要講好一個故事,;而講好一個故事,,就需要攝影者具備豐厚的文化修養(yǎng)、良好的拍攝技巧和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這一切的得來,靠的是不斷的學習和進取,,靠的是攝影師長期的積累和功力,。 四是評選機制的設置不盡科學合理。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作品的評選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中國新聞攝影的指揮棒,。前些年,新聞攝影的評選只是按照題材進行了劃分,,沒有把單幅照片和組照分開進行評選,,導致在實際評選中,組照獲獎的幾率遠遠大于單幅照片,,而且組照之風當時大有蔓延之勢,;于是評委們大聲疾呼,壓制組照,;經(jīng)過幾年的改革,,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就是在評獎的分類上,,把所有的組照放到一類——組照類進行評選,,內(nèi)容豐富,、表現(xiàn)手法多樣的組照,在新聞攝影的評獎中僅僅占到了新聞攝影評選的大約十分之一,,從客觀上影響了組照的健康發(fā)展,。 五是好的組照缺少好的圖片編輯,也使一些組照沒有做到最好,。組照編輯力量薄弱,,也是在國際大賽中屢屢落馬的一個原因。這個缺點,,有時候可能是致命的,。要讓一組照片來說事,說什么樣的事,,好多人沒有明確的目的,。怎樣說?好多人不知道圖片如何組合,?所以在國內(nèi)和國際新聞攝影的比賽中,,我們常常會見到中國攝影師的作品由于編輯的問題而敗北,重復的堆砌,,虎頭蛇尾的編輯方法使不少好的組照淹沒在平庸之中,。
組照是新聞攝影一個非常有力的報道手段,就像我們文字報道中,,要有消息,,也要有通訊和報告文學一樣,攝影報道中也應該有類似消息的單幅照片,,有類似通訊的組照,,也應該有類似報告文學的專題攝影報道,這樣才能滿足讀圖時代和現(xiàn)代生活下讀者多層次的需求,;而且好的組照是最能彰顯攝影記者功力和水平的,,它不像單幅照片有相當?shù)臋C遇和運氣,而是需要攝影記者在普通的生活中有敏銳的洞察力,,在新聞現(xiàn)場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它是通過圖片講述一個故事,只有把這個故事講精彩了,,讀者才會認真去讀,。 “組照”是新聞攝影的深度報道。 然而,,在華賽的評選中,,許多中國和外國評委都談論過這樣的話題:中國參賽作品的組照在編輯上表現(xiàn)出來的薄弱,使得一些好的攝影作品不能榜上有名。
那么,,組照在前期拍攝中有什么問題,;也就是說,是什么困擾著攝影記者的采訪拍攝,?
首先,,題材的選擇與發(fā)現(xiàn)。 什么樣的新聞攝影題材能出彩,,什么樣的新聞攝影題材能引起讀者的關注,,這是一個關于題材選擇與發(fā)現(xiàn)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只有本土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幾年,,在許多國際和國內(nèi)的新聞攝影比賽中,有不少關于中國的攝影題材獲獎,,就是這個道理,。實際上,在目前眾多的新聞評比中,,新聞攝影題材的重大與否成為這組照片獲獎的一個重要的甚至起到?jīng)Q定性作用的因素,。 組照在拍攝前,應該先確定一個選題,。不過這兩年從荷賽獲獎作品看,,除了講究新聞題材外,更加注重了抒發(fā)情感,、表現(xiàn)情緒的味道,,也就是在拍攝前,作者已經(jīng)思考好了要通過自己的照片表達一種情緒,。比如常河的《中國動物園》,作者的個人觀點相當強烈地帶入圖片中了,,而且評委也認可了,。 所以,在組照前期拍攝時,,應該拍什么,,不應該拍什么,成了許多攝影師的一個困惑,!
其次,,組照拍攝的表現(xiàn)手法。 發(fā)現(xiàn)了好的拍攝組照的題材,怎么拍,?這是每一位攝影師面臨的又一個難題,。用什么樣的表現(xiàn)手法來表現(xiàn)一個專題,一個故事,。傳統(tǒng)的細節(jié)表現(xiàn),、瞬間把握,鏡頭焦距的遠近變化,,拍攝角度的高低俯仰,,這些傳統(tǒng)甚至經(jīng)典手法已經(jīng)被多元化的攝影意識和觀念完全打破了;場面的描寫,、特寫的運用,、貼近被攝者的手法也已經(jīng)被許多新的攝影手法所替代。比如張濤拍攝的《黑暗中的舞者》,,完全是使用閃光燈進行的曝光,。而且這種手法也更好地表現(xiàn)了主題,被評委所接受,。 從這兩年國際新聞攝影比賽的獲獎作品來看,,有不少是我們認為的傳統(tǒng)意義上的帶有“留念”性質(zhì)的照片,有不少是類似于觀念和意識的東西,。我并不是認為這些不好,,攝影區(qū)別于其他藝術門類的唯一特性就是真實地記錄和再現(xiàn),記錄人物,,記錄環(huán)境,,再現(xiàn)新聞事件的本質(zhì);各種各樣的手法的運用,,比起真實這個本質(zhì)特征來說,,也是小巫見大巫了。
從50屆荷賽的獲獎作品來看,,有三位中國攝影師的作品獲獎,;但是《中國動物園》、《黑暗中的舞者》和《彝族的牧羊人》,,都使用了一種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手法,。就連國內(nèi)新聞攝影界不少人也認為,這些照片在國內(nèi)的新聞評比中有很大的可能會落選,。連續(xù)兩屆擔任荷賽評委的黃文這么總結(jié):“現(xiàn)在,,世界新聞攝影在急劇變化,顛覆著傳統(tǒng)的新聞攝影的標準,。而我們還沒有變,。這就是50屆荷賽三名中國攝影師獲獎后,為什么又許多的人不理解,甚至憤怒,!中國攝影師的作品表現(xiàn)出了一種很個人化的,、主觀的東西和自己的價值取向。這些作品在前一兩屆的評選中已經(jīng)開始獲獎,,只是我們沒有注意,!”黃文說,以前我們對好的照片的評價標準是視覺沖擊力,,現(xiàn)在應該再加上一條“心靈沖擊力”,。 那么好的新聞攝影組照該用什么樣的攝影表現(xiàn)手法,又成為我們拍攝新聞組照時的又一個困惑,! 當然,,攝影師應該不斷地學習和更新自己的攝影理念和表現(xiàn)手法,不斷適應讀者的要求,,不斷滿足社會生活的需求,!
攝影師對于組照的拍攝,存在著不少的困惑,。 那么,,圖片編輯在編輯組照時,也受到許許多多困惑的制約,。 我從事報紙圖片版面編輯工作多年了,,在這些年的工作中,也有許多編輯上困惑困擾著我—— 困惑一: 在編輯組照時怎么“舍得”,。 面對一個故事,、一個題材中拍攝的許多圖片,第一位的就是選擇,。我們知道,,選擇的過程,其實最主要的要學會“舍得”,,舍棄那些不疼不癢的片子,。有這些照片的存在,會使你的組照失去張力,,失去跳躍,,失去吸引力。多不能取勝,;多,有時會是一種拖累,! 但是“舍得”的過程又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尤其是在目前情況下,人們對新聞攝影報道的多方位需求,有時候會導致圖片編輯無從下手,。 困惑二: 把握組照每一張照片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不少所謂的組照只是簡單照片的羅列與堆砌,甚至是單張圖片拍攝時畫面語言的表達不是很到位,,就用組照來湊數(shù),,照片之間毫無內(nèi)在的關聯(lián),有些甚至連發(fā)表的基本條件也不夠?,F(xiàn)在在編輯組照時,,圖片編輯常常以故事發(fā)展的時間或者空間為順序和線索,或者按照故事的內(nèi)容給組照劃分一個脈絡和流程,,但是這些都是最基本的方法,。許多圖片編輯的書中在介紹組照的編輯方法時,一般都是什么全景,、近景,、中景、特寫等等……這些編輯手法只是眾多編輯手法中的一種而已,。人民攝影報副總編輯尹玉平說過:“一組圖片最起碼應該有一個故事的開頭,、放大、過程和結(jié)尾這樣一個基本的構(gòu)架,。開頭照片應該是點題或者交待表現(xiàn)主題的人或者場景,,放大的照片應該是能夠反映和表現(xiàn)主題的,結(jié)尾的照片應該是根據(jù)主題來表達情感的,?!钡乾F(xiàn)實卻是,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編輯手法在很多時候不是萬能的,。什么是照片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應該如何把握每一張照片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現(xiàn)在有不少的組照已經(jīng)不是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的講述一個故事,,而是通過鏡頭的組合來產(chǎn)生一種感情效果,,表達作者的一種情緒,一種思想和一種情感,,一種主觀的意識,。那么怎么按照一條情緒或者情感的思路和線索進行組照的編輯,是擺在圖片編輯面前的一道難題,。也就是通過你的編輯,,使組照與讀者之間達到一種心靈上的共鳴,實際上就是黃文說的使閱讀的人能夠產(chǎn)生“心靈沖擊力”,。這是一組照片好與不好的一個新的判斷標準,,是在以前“視覺沖擊力”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 我們從近兩年荷賽的獲獎照片中可以看出,組照可以不是一個故事,,可以表現(xiàn)一種狀態(tài),;組照不一定就要講故事,它可以反映一種情緒,。國外許多獲獎的組照不一定是最優(yōu)秀的,,但是它的編輯卻是獨特的,展示圖片之間的關聯(lián)是到位的,。這就是說,,在現(xiàn)實下編輯一組照片沒有一個固定的方法和公式可以遵循,這無疑又給我們在編輯組照時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 還有一點,,新聞攝影的評選可以考慮圖片編輯的故事性,或者表達作者的情緒,,而報紙最終的評判者是讀者,,情緒化的東西老百姓認可嗎? 困惑三: 要學會與攝影師,、攝影記者進行良好的溝通,。 與攝影師進行良好的溝通是組照編輯中的一個必須的過程。在編輯組照時如何與攝影師進行溝通,,對需要補充拍攝的照片如何提供一個很好的思路,,這是每一個優(yōu)秀的編輯必須要懂得的。但是這樣會不會束縛了攝影師的手腳……從很大的程度上講,,現(xiàn)在不少編輯在編輯圖片故事時,,只是對圖片進行簡單的“來料加工”,而沒有“精耕細作”,。 當然,,這里面有攝影師的水平問題和編輯的素質(zhì)問題。 困惑四: 在報紙的一個整版上編輯刊登一組照片,,是不是浪費版面,。 也就是說,什么樣的組照能夠用報紙的一個整版承載,?離奇,、生動、刺激,、題材價值大的組照,?實際上,我們常常面對的是一大批來自普通生活中的百姓故事,,一個版面能不能承載這樣一個故事,?這樣一組照片刊登在版面上,,我們的老總會不會覺得浪費版面?讀者會不會覺得我們的內(nèi)容“空洞乏味”,?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我們做得很好的圖片故事,,用一個整版是沒有問題的。那么什么樣的組照才算是好的圖片故事,? 一個有說服力的圖片故事應該是由一些在景別上有變化(指近景,、中景、遠景),,圖片之間有一定的邏輯關系,,并按一定的順序甚至包括圖片大小錯落有秩地排在一起,能成為一個有明確表達主題的系列圖片,。這些按照一定的編輯思路,、方式排列在一起的圖片能給人形成一種流暢的格調(diào),各圖片的內(nèi)容,、形式既豐富又相輔相成,,才能較好地起到表現(xiàn)主題的作用,才算是一個好的圖片故事,。要做好圖片故事,,首先要做好拍攝,攝影師在做拍攝選題時就應該按照一定的編輯思路來完成,,圍繞主題多角度多方面進行采訪拍攝,;同時應該注入自己的主觀感情,這是強化主題的必要條件,。 為了起到好的效果,,能使讀者通過一個版面,接受到更多的信息,,在組照的編輯中,,常常會注意增加一些內(nèi)容,比如背景的鏈接,,記者采訪的經(jīng)歷,,編輯的手記……等等,盡量使一個版面講述的圖片故事豐富,。 困惑五: 主打照片或者點題照片如何選擇,? 拍圖片故事就像寫小說一樣,不可能一本書從頭到尾都是高潮迭起,,或者從頭到尾都是一些重大的事件,。有的攝影師很會拍攝那種畫面感強烈的照片,,但在用他們照片的時候,應該再選用一些比較舒緩的畫面,,否則當一個版面都是這種很強烈的圖片時,,讀者會覺得氣都喘不過來。當然了,,一組照片總要有一張“主打照片”,,它既是故事的高潮,又是照片中最耀眼的那幾張,。主打照片或者叫點題照片如何選擇,?大家知道,最主要的是要為新聞的主題服務,,但是有時候精彩的照片常常不止一張,,其實有好幾張在編輯過程中都可以做為大圖,這個時候該怎么選擇,?在編輯過程中,,怎么才能使一組圖片故事做到有張有弛?
王瑤曾經(jīng)這樣說:“組照的后期編輯,猶如在編輯一部電影,。不僅僅是放大某張照片或者對照片進行簡單的剪裁,。而許多攝影師只是學會了詞匯,卻不知如何組成一個很好的文章,尤其在面對自己拍攝的片子時,總是無法到位地進行取舍。拍攝,、編輯一組圖片故事,要做到豐富,、統(tǒng)一。豐富是指攝影語言,、表現(xiàn)形式,、傳達的信息要盡可能豐富,而統(tǒng)一則要求在后期編輯時,在色調(diào)、主題,、風格上做到統(tǒng)一,。 ”中國時報攝影部主任黃子明在評選華賽作品時也這樣說過:“參賽的中國攝影師在組照的編輯上普遍存在一些問題,缺乏攝影觀點,,照片排列順序沒有邏輯性,,照片視覺感受欠缺節(jié)奏感,同類型畫面太多,,組照整體畫質(zhì)和色調(diào)參差不齊……”他說,,攝影師在決定照片的組合時,應該考慮攝影觀點,、編輯邏輯和整體技術的表現(xiàn),。在版面的構(gòu)成上,圖片比例逐漸攀高,,主次照片的比例差距也在擴大,,都是在強化照片在版面上的視覺效果,,讓讀者在快速閱讀的情況下,能夠因為強而有力的視覺中心而停留,,增加閱讀率,。 黃子明以獲得華賽突發(fā)性新聞組照金獎作品《克什米爾地震的災民》為例進行了總結(jié)。《克什米爾地震的災民》采用的是倒敘的手法,,先以劫后余生的母親撫摸兒子臉部照片排列在前,,頗具有電影慣用的倒敘手法精神,然后再將場景拉回到地震災區(qū),,接著把災民在困苦的環(huán)境下求生、就醫(yī)的過程生動表現(xiàn)出來,,也同時描繪出人類面對天災的無奈與無助,,最后以在帳蓬內(nèi)棲身的母子照片作為結(jié)尾,既點出災民亟待救援的現(xiàn)實,,也預留生命可待明日的伏筆,,整組照片敘述流暢,畫面松緊有度,,頗富節(jié)奏感,。 這么多優(yōu)秀的新聞攝影專家對組照的認識和見解,是我們拍攝組照和編輯組照很好的借鑒,。 但愿有了這些經(jīng)驗的學習,,我們能從組照的困惑中解脫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