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上好課”主題培訓考核內容 《教學論與課堂教學》 一,、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地位與學生主體地位的關系 第一,,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學生應該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第二,,教師不應該成為課堂活動的唯一中心,應該更多地成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導者,,成為課堂活動的有效的組織者,正確地引導和促進學生發(fā)展,。 有兩種傾向值得注意:一是弱化甚至取消了教師的主導地位,,把教學過程變成純粹的學生的“自學”和“自議”;二是過分強調“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張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書本還給學生,,把作業(yè)還給學生,,于是有的教師上課便叫學生自己看書,沒有提示,,沒有指導,,沒有反饋,學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師還提出學習內容由學生自己定,,學習方式由學生自己選,學習伙伴由學生自己挑,,有人還把這兩種傾向美其名曰“放手”,。從表面上看學生似乎獲得了自主的權利,可實際上并沒有做到真正的自主,。沒有了教師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也就不會有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fā)揮。象這種不能正確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兩者的關系,,從而走向一個新的極端,,這是新課程實踐中認識上的一個誤區(qū)。 二 ,、教師,、學生和教材的關系 課程是由教課書,、其他教材、教師與學生,、教學情景,、教學環(huán)境等構成的一種動態(tài)的生物系統。簡而言之,,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活動,、環(huán)境等因素的整合。 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指出,,形成教師的課程意識非常重要,。新課程與以往課程的本質區(qū)別之一就在于它的“不確定性”。有幾句通俗的話將課程意識概括得好,,貼近教師的實際,。第一句話是課程不等同于課表上的科目。第二句話是課程不僅僅是教科書,。第三句話是課程實踐不等于教教科書,。那么教師要形成的關于課程和課程實踐的課程意識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和表述不是唯一的,。但都要教師突破以往對于課程和課程實施窄化和簡單化的理解,,最終目的是教師從整體上理解新課程提出的改革目標,明確新課程要達到的學生發(fā)展的基礎性目標和學科學習目標,。將之植入自己的頭腦,,納入自己的工作視野,形成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落實到自己的教育教學中去,。上面幾句針對教師課程意識的話可以續(xù)寫為:課程不僅僅是課表上的科目,除了各門課程的獨特課程價值,,更應考慮課程的總體育人目標和各門課程的合力,;課程不僅僅等同于教科書,更應考慮學生的學科目標,、教科書以外的課程資源,,課程標準比教科書更重要,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注,。課程實踐不等于教教科書,,而是用教科書教,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多元化的教學評價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對學生的評價應從甄別式的評價轉向發(fā)展性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評價要反映學生學習的成績和進步,,激勵學生的學習,,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學習策略、思維或習慣上的長處與不足,,認識自我,,樹立信心,,真正體驗到自己的成功與進步。 (一)評價方式要多樣 我們可采用以下幾種評價方式: 1、延緩評價 考試的功能不僅僅在于“甄別和選拔”,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還應當充分發(fā)揮其促進和激勵作用,。延緩評價法是實現這一理念的有效方式。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應當強調的是,,學段目標是本學段結束時學生應達到的目標,,應允許一部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隨著知識與技能的積累逐步達到應達到的目標,。對此,,教師可以選擇推遲作出判斷的方法,。這種‘推遲判斷’淡化了評價的甄別功能,,突出反映了學生的縱向發(fā)展,。特別是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而言,這種‘推遲判斷’能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感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fā)新的學習動力,。” 2,、課堂觀察 傳統課程評價只注意“輸入”和“輸出”兩點,,只報“結果”不報“過程”,是一種“暗箱式”的評價?,F代課程評價理念倡導過程性評價和發(fā)展性評價,,“課堂觀察”評價法能很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對“紙筆測驗”評價法一種很好的補充,。開展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課堂觀察評價,就是教師在課堂中要充分關注學生的狀態(tài),,從學生的注意狀態(tài),、參與狀態(tài),、交往狀態(tài)、思維狀態(tài),、情緒狀態(tài),、生成狀態(tài)等方面去觀察了解學生并隨機作出適當的評價,。通過評價,,鼓勵學生去思考,、去嘗試、去實踐,。比如,,教師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討論問題,、發(fā)表看法,、解決問題等方面進行分層次訓練時,,根據訓練的難易程度提問不同的學生,,教師在評價學生時用肯定,、激勵,、贊賞的語言,,幫助學生認識自我,,體驗成功,,樹立信心,。 3,、成長記錄袋 新課程倡導質性的評價方法,,而成長記錄袋就是一種重要的質性評價方法,。成長記錄袋主要是指收集、記錄學生自己,、教師或同伴做出評價的有關材料,,學生的作品,、反思,,還有其他相關的證據與材料等,以此來評價學生學習和進步的狀況,。 (二)評價主體要多元 在以往的評價過程中,,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局面,扮演一種被管理者的角色,。他們對于評價結果大多處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動狀態(tài),對評價本身也是持一種否定態(tài)度,,或者處于老師要怎么評就怎么評的消極心理狀態(tài)。實踐證明,,任何評價如果沒有被評價者的積極參與,,很難達到預期目的,。發(fā)展性評價必須提倡多元化主體,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學生與教師互動評價等等,也可以把小組互評與對小組每個人的評價結合起來,把學校評價,、社會評價和家長評價結合起來。這種評價不再是評價者對被評價者的單向刺激反應,,而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互動過程,。學生在評價時進行對照和比較,既看到優(yōu)點也看到不足,,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潛能,,提高自我調控能力,主動發(fā)展,,起到互相幫助,、互相促進的作用 四,、教學過程中認知規(guī)律的把握 影響學生認知因素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1、來自教師和文本的因素:主要指教材和教師提供的有意義的,、經過組織的信息,。教材具有嚴密的邏輯結構,但這并不等同于學生有效學習后生成的認知結構,,因此須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提供的有意義,、有組織的信息的幫助,但有組織的信息必須考慮到另兩個方面:學生原有的知識和技能,,即原有認知結構,,以及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加工活動 2、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影響學習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SPAN> 教新知識之前,必須激活學生長時記憶中相關的原有知識,。因此,,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怎樣,將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建構的過程,。 3,、學生主動學習的情況:有適當的外部條件和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如果學生缺乏主動學生,有效學習仍然不能發(fā)生,,它還需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的結合,。 在教學中如何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教學并無唯一的方法,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 1,、利用多媒體教學,,發(fā)揮學生認知主體作用多媒體形式是最直觀、最生動的的教學形式,。人機交互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方式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主動探究人的認知活動通常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主動發(fā)現問題,,探索新知,,這樣的學習對學生來說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極容易掌握問題的內在規(guī)律和聯系。 3,、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有些學生很少得到成功的喜悅。因此,,在學習上積極性不高,,即使努力學習了,也沒有更大收獲,。 4,、教學的平等性,、合作性,、交流性任何教學都必須體現平等、合作,、交流,,合作與交流是學生學習乃至對以后適應社會都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合作與交流體現在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提高教學效果,,就是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提供學生更多的展示屬于學生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機會,,所有這一切都旨在建立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促進學生形成探索性的學習方式,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學環(huán)境,。 五,、教師應當具備怎么樣的教育素養(yǎng) 首先,我們教師應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經常聽到學生在背地里議論,,說他們喜歡某位老師,聽課興致高,;不喜歡某位老師,,聽課的時候昏昏欲睡。事實上,,能否贏得學生的尊重和愛戴,,不是單方面因素決定的,老師的學識,、能力,、性情、品德修養(yǎng)等綜合素質融鑄成起人格,,這是一名老師吸引學生的主要源泉,。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源于淵博的學識和教書育人的能力,具備這些條件的老師不但在教育教學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處理,、協調與學生以及同事之間的關系,創(chuàng)造融洽和諧的工作氛圍,。以利于獲得事業(yè)的成功,;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源于善良和慈愛,他們會在平等的基礎上善待每一個學生,,不會因為學習成績的好壞或者家庭背景的不同高看或歧視某些學生,;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源于對事業(yè)的忠誠,他們不是僅僅把教書看成謀生的手段,,而是毫無私心雜念地投身其中,,以教書育人為崇高的職責,并能從中享受到認識的樂趣…… 其次,,教師應該具備一定的親和力,。在學生評價教師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學術能力,、教學水平與學生的滿意程度并不一定成正比,。有些教師,其所帶班級的考試成績總是處在年級前茅,,個人教育教學能力,、工作能力都特別強,但是學生對其滿意率卻不是很高,,這是何種原因呢,?我想:這類教師之所以不受學生歡迎,是因為他們缺乏必要的親和力,。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親和力,,可以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獲得學生的寬容和理解。因此,,某個教師可能在教學方面有所欠缺,,但學生卻能熱情地學習,主動地思考,,由此就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教學效果,。反之,如果教師知識甚高,,不顧學生的感受,,我行我素,唯我獨尊,,那就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即使他學問最高,講課最好,,最終卻不一定能實現教學的目標,。因此,我覺得親和力是教師必備的教育素養(yǎng),。 再次,,教師應該掌握一定的語言藝術。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藝術,,教師要有較高的語言素養(yǎng),。”教師的語言要規(guī)范,、科學,、有師范性,,要力求準確,、到位,、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出現科學性的錯誤,。優(yōu)美,、科學的語言能給學生語言的營養(yǎng)、智慧的啟迪,。教師一句精辟的話語,,能縈繞于學生的腦海而終生難忘;一個生動的比喻,,能使學生抓住了知識的關鍵而茅塞頓開…… 總之,,要想提高各方面的素養(yǎng),就需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所謂“一天愛讀書容易,一輩子愛讀書不易”,。我們就必須讀書,,讀書,再讀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