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概述 別名赤箭,、木浦,、明天麻。 為蘭科天麻屬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Blume),,以塊莖入藥,。天麻性平味甘,,具有熄風定驚的功效。主治小兒高熱驚厥,,肢體麻木不仁,,偏頭痛,眩暈,、高血壓,、頭暈失眠等癥。分布于四川,、云南,、貴州、湖北,、陜兩,、安徽等地,其中以四川分布面廣,。此外河北,、河南、山東及東北各地也有少量的培植,。天麻為多年食菌草本,,葉片褪化成膜質(zhì),全株幾乎不含葉綠素,,屬典型的異養(yǎng)型植物,。它與擔子菌綱傘菌自由蘑科密環(huán)菌[Armdla-riamellea(Vaht.ex,F(xiàn)r)Oud」互為“食科”,,共生共處,。密環(huán)菌不但能附于天麻球莖上,并從生長點和附貼麻體的菌索上種出多量菌絲侵入天麻的表皮組織吸取養(yǎng)分,。但當密環(huán)菌進入皮層后,,遇到天麻分泌的溶菌素被溶解吸收,變成了天麻的營養(yǎng),。 二、植物特性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30~150厘米,。地下塊莖肉質(zhì)肥厚,長圓形,,有不很明顯的均勻環(huán)節(jié),。塊莖項芽成熟期生出直立的地上莖,高約100~15O厘米,,紅棕色,。葉退化成膜質(zhì)鱗片,,基部呈鞘狀抱莖。立夏至小暑間開花,,總狀花序,,花黃綠色,歪壺形,。蒴果長圓形,,熟時開裂,種子多而細小,,粉末狀,。 三、生長特性 野生天麻,,喜歡生長氣溫較低的,,常年多雨、霧,、濕度大,、腐殖質(zhì)厚的黑沙土,冬無嚴寒,,夏無酷熱,,年平均氣溫10℃左右,被砍伐雜木林或竹林地中,。特別是砍伐燒山之后的二荒地,,樹樁下面較多。天麻無根又無葉,,主要靠密環(huán)菌供給養(yǎng)分,,而密環(huán)菌喜歡生長在疏松、透氣好的沙質(zhì)壤土中,,密環(huán)菌豐富的地方,,正是天麻集中生長的地方,所以栽培天麻先采集和培育密環(huán)菌,。 四,、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選擇排水良好的沙質(zhì)壤上或砂土、林地,、竹林地,、燒荒的二荒地、坡地,、半陰半陽地,、晚陽坡、陽坡地,坡地的坡度約在5~10度左右,,溝谷平地也可以,。 2.繁殖方法 天麻繁殖方法分兩種,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但目前多采用無性繁殖,。 (1)培育菌種 在每年的4~6月份培育菌種為適宜的時間,。菌種的來源有二,,一是人工培育菌材菌枝;二是采挖天然的菌材,。 采挖天然菌材:密環(huán)菌是一種乳白色腐生真菌,,暗處有螢光。菌索須根狀,,稱為根狀菌索,,棕色,子實體傘狀,,蜜黃色,,柄上有環(huán)。菌索多生長在高山森林地的腐朽竹,、木上,,溪溝兩邊濕潤的地方為最多。能夠腐生的樹木有200多種,,連一些和未草的根上也能腐生,,土溫達到20℃左右,濕度達60%-80%菌絲繁殖最多,。天麻能夠生長的地方密環(huán)菌也多,,容易采挖。 人工培育菌材:凡是闊葉樹均可培育菌材,,如樺樹,、野櫻桃、青杠,、毛粟樹,、柳樹等,砍下樹干和直徑10厘米以上的枝椏,,鋸成60厘米左右長的樹節(jié),,并把樹皮砍至木質(zhì)部,每隔2.5~3厘米砍一魚鱗口,,作為培育材料。細律砍3排,,粗棒砍4排,。 培育菌材的方法:選擇腐殖質(zhì)較多,,排水良好的濕潤的沙質(zhì)壤土,高山選向陽坡,,低山選早晚陽坡,。 ①坑培法 挖坑深50厘米,,長寬根據(jù)地形大小而定,,坑底要手,撒上3厘米厚的腐殖質(zhì)土,,坑底鋪一層新鮮木材段,,樹皮向上,用腐殖質(zhì)土填滿空隙,,第二層放菌種,,菌種少可每隔兩根新材放一根菌材。反復鋪3層,,最后一層放新材,,樹皮向下,每層用腐殖質(zhì)土或加拌一些枯枝敗葉,,填滿空隙,。做到實而不緊,松而不空,。上面蓋土層16厘米,。每坑最多不超過200根菌材。如遇干旱及時澆水保持濕潤,。該法適低山和干旱地區(qū),。 ③半坑培法 每坑培育菌材250根左右,,坑深30厘米,,此法同坑培法,只是1~2層木材高出地面上面蓋沙土厚1.5厘米左右或墳堡型,。該法適于溫濕度適中的地區(qū),。 ③堆培法 在地面上,,平整后,,一層新材一層菌材,層層堆積,,方法同上,。每堆培育菌材200~250根,該法適于溫度低,濕度大的高山區(qū),。半陰半陽坡地培育菌材,。 ④箱培法 在室內(nèi)四季均可進行,,可用箱子,,也可用磚砌成槽。但溫度必須保持在20℃左右,,用等量的沙子或鋸末作填充物,。 ⑤菌枝培育 為了減少資源的損失,,將小樹枝砍成20~25厘米長的短節(jié),,方法同坑培法,每坑可培育出75千克左右菌枝,,大約40天左右即能培育成,。此法在高低山均可培育。 ?。?)栽天麻 無性繁殖:新鮮麻米,、白頭麻、箭麻都可作種,。在初春3~4月,,冬11月天麻休眠階段栽培為好。此時溫度正是密環(huán)菌生長發(fā)育,,高山區(qū)春栽為好,,低山區(qū)秋裁為好。當天麻萌動時,,密環(huán)菌就能供給養(yǎng)分了,。 栽培天麻的方法: ①菌材伴栽 挖坑深大約36厘米,,寬大約60厘米,,長100厘米。溝底整平先撒3厘米厚的腐殖質(zhì)土,,鋪一層人工培育的菌材(樹皮向上),,菌材之間相隔1~2厘米寬,用腐殖土壤填實空隙,。把天麻種放在緊靠菌材之間,,見菌材上哪里有菌索,麻種放在那里,,之后再順序放完二層菌材,,上面蓋沙壤上,,覆土16~17厘米。每溝用菌材9~13根,,用白頭麻40個左右或者鮮麻米0.15~0.2千克,。 ②菌材加新材法 坑深,、長、寬同上,。下層兩邊放兩根菌根,,中間一根菌材和一根新材。菌材和新材之間相隔3~4厘米寬,。兩材間放種麻3~4個,,靠近菌林平行擺放,栽完后,,用土填好空隙,,再順序平放第二層,放法同下層,,蓋上厚16~17厘米,。 ③菌床栽培法 在6月份培育好苗床,,挖坑深40厘米左右,,寬60厘米,長90厘米,,坑底順序平放一根菌材和一根新材,,相隔3~4厘米寬,用沙壤土鎮(zhèn)實空隙,,第二層同上一樣,,填好空隙蓋土即成苗床。當年或第二年春在培好的苗床上面揭開一層菌材,,下層菌材不動,,把菌材間的土稍扒開,栽上種麻,,種完用沙壤上填實空隙,,蓋嚴木材段,再同樣放上第二層菌材,,方法同上,,此法適合高山區(qū)。 ?、苄虏募泳荚耘喾?/p> 挖坑深,、長,、寬同菌材伴栽,在坑底平放一層新材,,每行之間放菌枝三節(jié),,菌枝節(jié)兩端,稍斜,,放在二新材之間,,栽種麻之后用沙壤土填實空隙,但與新材上端相平,。再順序平放第二層新材和菌枝,,蓋沙壤上15厘米左右。每窩用新材13根,,種數(shù)量同上,。 有性繁殖:目前實際生產(chǎn)中存在嚴重的問題,就是天麻無性繁殖的退化,。為了解決生產(chǎn)實際問題,,應該采用有性繁殖,也就是種子繁殖,。從種子播種到形成種麻僅一年半時間,,而且天麻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一個天麻可采種子2-4萬粒,,種子細小,。一株天麻能采收果實30個左右。天麻用種子繁殖分春秋二季,,其方法如下: 栽麻:寒冷地方采用春栽,,溫暖地方采用冬栽。 選種麻:在新鮮麻種中選優(yōu),,體形健壯,,頂芽粗壯,沒有損傷的箭麻,,用菌材伴栽一層,。每窩用菌材9根左右,箭麻17個左右,,每行菌材之間平放兩個箭麻,,頂芽向上。春栽上面覆土7厘米左右,,蓋樹葉或麥草,、稻草3厘米。冬栽同上,,覆土18厘米左右,,次年春扒去防寒士,。出苗后要搭蔭棚,或用樹木等遮蔭,。棚高150厘米,。箭麻抽薹時,綁架固定,,防止倒伏,。干旱地要及時澆水,澇時要注意排水,。 采種播種:5~7月開花結果,,種子由下往上陸續(xù)成熟,果皮呈棕紅色,,開始裂口,當裂縫1~2條時,,由下往上陸續(xù)采收,。采回后把果放陰涼處晾2~3天,抖出種子,,播到培養(yǎng)好的苗床,。春天3~4月份,選擇質(zhì)量好的菌材,,放在坑深30厘米,,寬60厘米,長120厘米再放樹葉5厘米厚,,然后平放第二層菌材,,仍用樹葉和砂土填實空隙,放5厘米厚樹葉,,上蓋沙土12厘米厚,。播種時把苗床上的樹葉和菌材揭開,種子均勻的播到床內(nèi)的菌索和菌材上,,立刻平放樹葉和上層菌材,,上面蓋好樹葉和砂土,播種后第二年冬季11月收獲,,分級移栽,。栽法同無性繁殖。 3.田間管理 天麻整個生長期不需要什么特殊管理,,只要注意經(jīng)常保持上壤濕潤,,澇時及時排水,水分不能過多,,特別是在后期,,否則亂根,。在高寒地區(qū)栽培天麻注意防寒措施,在低山區(qū)和平原區(qū)注意夏季高溫的影響,,在室內(nèi)和室外坑栽培要有遮蔭措施,。 五、病蟲害防治 1,、真菌病害及防治 1.1 真菌病害的種類及危害 危害天麻及菌材的真菌主要有三類,,一是以半知菌亞門中的黃霉菌、綠霉菌等為主的霉菌,,主要污染菌材,,進而危害天麻,在菌材或天麻表面呈片狀或點狀分布,,部分發(fā)粘并有霉菌味,,影響蜜環(huán)菌及天麻的正常生長,易造成天麻腐爛,,嚴重影響產(chǎn)量,。二是以半知菌亞門中的鐮刀菌為主的腐生菌,首先由菌絲感染天麻,,使天麻塊莖出現(xiàn)黑點,、黑斑最后引起塊莖腐爛,產(chǎn)量和品質(zhì)顯著降低,。三是以擔子菌亞門中的小蜜環(huán)菌為主的雜菌,,菌絲及菌索類似蜜環(huán)菌,但菌索在菌材表面呈扇形分布,,且不發(fā)熒光,,這類雜菌能抑制蜜環(huán)菌的生長,使天麻得不到養(yǎng)分而全部死亡,。 1.2 防治措施 (1)選擇排水通氣良好的地勢及土質(zhì)進行栽培,。(2)由于雜菌多營腐生生活,而蜜環(huán)菌在活菌棒上亦能寄生,,因此,,培養(yǎng)菌材時,要選用無污染的菌枝和菌棒,,且隨砍隨育,;同時,每穴培養(yǎng)的菌材數(shù)量不易過多,,一般控制在150根左右,;若菌棒或菌枝已染上霉菌等雜菌,輕者刮去日曬,,或用0.1%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后再用,,亦可用1%的石灰水浸泡12小時左右再用,,重者棄之不用。(3)種植天麻時,,要選用純正優(yōu)良蜜環(huán)菌種,,適當加大其接種量,造成蜜環(huán)菌生長優(yōu)勢,,抑制雜菌生長,;同時要注意培養(yǎng)料填充物要填實,切不可留有空隙,,以免孳生雜菌,。(4)加強溫、濕,、氣的管理,,破壞雜菌的生長環(huán)境,減少雜菌的發(fā)生數(shù)量,,且要嚴防穴內(nèi)積水,。(5)要大力推廣天麻有性繁殖技術,提高天麻的抗逆能力,。 2 蜜環(huán)菌病理侵染及防治 2.1 蜜環(huán)菌病理侵染及危害 天麻和蜜環(huán)菌之間是一種共生的營養(yǎng)關系,而天麻生長所需水分小于蜜環(huán)菌生長的需水量,,當土壤中含水量大時,,適宜蜜環(huán)菌生長而不適宜天麻生長,不僅能使蜜環(huán)菌生長優(yōu)勢增強,,天麻生長受到抑制,,而且打破了蜜環(huán)菌的正常生理侵染,既侵染母麻,,又可侵染新生麻,,并能侵入天麻塊莖中柱層,導致天麻潰爛,;同時在不利天麻生長的條件下,,蜜環(huán)菌索亦可由母麻通過營養(yǎng)莖侵入新生麻,新生麻腐爛后,,體內(nèi)充滿環(huán)菌索,,粗壯的菌索附在天麻塊莖表皮層,可分泌一些化學物質(zhì),,引起天麻表皮層潰爛,,顏色變黑,嚴重影響產(chǎn)量和品質(zhì),。 2.2 防治措施 (1)栽培要選擇排水通氣性較好的腐殖質(zhì)土及砂壤土,,并選擇有性繁殖過的白麻,、米麻做種麻,增強天麻生長勢,,提高抗逆能力,。(2)在種植過程中,應注意開設排水溝,,特別是連續(xù)暴雨后,,栽培穴內(nèi)積水時,應及時排除積水,。(3)在秋末冬初季節(jié),,除要排好積水外,還要經(jīng)常抽穴檢查,,若發(fā)現(xiàn)天麻被蜜環(huán)菌危害時,,應提前采收。 3 蟲害及其防治 3.1 螻蛄的危害及防治 3.1.1 螻蛄的習性及危害 危害天麻的螻蛄屬直翅目昆蟲,,主要是非洲螻蛄和華北螻蛄兩種,,該蟲晝伏夜出,夜間主要在表土層活動,,尤其在氣溫高,,濕度大的悶熱天氣夜晚,活動更為頻繁,。初孵若蟲有群集性,,成蟲具有趨光性,食性雜,,嗜好香甜食物,,以成蟲和若蟲在天麻穴表土層下開掘隧道,咀食天麻塊莖,,使天麻與蜜環(huán)菌斷裂,,破壞了天麻與蜜環(huán)菌之間的養(yǎng)分供應關系。 3.1.2 防治措施 (1)制毒谷或毒餌誘殺,,將5kg谷秕子煮成半熟或將5kg麥豆餅等炒熱香后用90%敵百蟲0.15kg,,兌水制成30倍液,拌成毒谷或毒餌,,再加1.5倍的水,,選擇無風悶熱天氣的晚上,撒在螻蛄活動的隧道處,。(2)燈光誘殺 利用螻蛄趨光性強的特性,,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 3.2蠐螬的危害及防治 3.2.1蠐螬的習性及危害 蠐螬是鞘翅目金龜子類的幼蟲,成蟲夜間活動,,晚上9—11點出土取食,,零點左右入土潛伏,有假死現(xiàn)象,,且趨光性較強,;該蟲以幼蟲在天麻穴內(nèi)咀食天麻塊莖,將天麻咬成空洞,,并能在菌材上蛀洞越冬,,破壞菌材。 3.2.2防治措施 (1)成蟲防治 在成蟲發(fā)生期,,用90%敵百蟲或50%辛硫磷800倍液噴霧,,亦可在100m2內(nèi)用90%敵百蟲或50%辛硫磷0。05kg加少量水稀釋后,,拌細土5kg制成毒土撒施,。(2)幼蟲防治栽培天麻時,用上述毒土撒于栽培穴內(nèi),,覆蓋一層土后,,再栽種天麻;同時若發(fā)現(xiàn)土中有幼蟲應及時捕殺,。 3.3 白蟻的危害及防治 3.3.1 白蟻的習性及危害 白蟻屬等翅目昆蟲,,在土中或木材中筑巢營社會性生活,群體數(shù)量大,,有不同類型和分工,,白蟻不僅危害菌材,而且對蜜環(huán)菌,、天麻原球莖及塊莖危害均相當嚴重。 3.3.2 防治措施(1)選擇白蟻無外露跡象的地塊,,或至少應選擇白蟻數(shù)量少,、密度小的地塊作栽培場地。(2)栽培前用滅蟻靈或白蟻清制成誘殺毒餌,,既可防白蟻又能毒殺白蟻,。 3.4 介殼蟲的危害及防治 3.4.1 介殼蟲的習性及危害 危害天麻的介殼蟲主要是粉蚧,屬同翅目昆蟲,,冬季以若蟲或成蟲群集于天麻塊莖或菌材上越冬,,雌成蟲大多數(shù)集中固著一處,分泌絨毛狀卵囊,,邊分泌蠟絲邊產(chǎn)卵,;群體危害天麻,使天麻塊莖顏色加深,并影響塊莖生長,,使塊莖瘦弱,。 3.4.2 防治措施 粉蚧防治較難,主要采取隔離消滅措施,,因粉蚧群集在土壤中,,難以用藥劑防治,但其一般以穴為單位危害,,傳播有限,,天麻采收時若發(fā)現(xiàn)塊莖或菌材上有粉蚧,則應將該穴的天麻單獨采收且不可用該穴的白麻,、米麻做種用,,嚴重時可將菌棒放在原穴中加油焚燒,杜絕蔓延,。 3.5 蚜蟲的危害及防治 3.5.1 蚜蟲的習性及危害 危害天麻的蚜蟲種類有多種,,屬同翅目昆蟲,其繁殖能力極強,,每年至少發(fā)生10—30代,,生活在麥田、草地等處,,5至6月份以成蟲和若蟲群集于天麻花莖及花穗上,,刺吸組織汁液,植株被害后,,生長停滯,、矮小、畸形,,花穗彎曲,,影響開花結實,導致果實瘦小,。 3.5.2 防治措施 在天麻孕蕾及開花期間第667m2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0g兌水40kg均勻噴霧,,或每667m2用40%氧化樂果乳油,稀釋800倍液噴霧,,防治效果較好,。 六、采收加工 冬栽的第二年冬或第三年春收,。春栽的當年冬季或第二年春收,。 野生天麻多在芒種前后采挖。挖時注意收大留小,,小的讓它繼續(xù)長大,。挖后去莖,洗去泥土,擦去粗皮,,分大小3,、4個等級,水開后在水中稍加一點明礬,,然后把天麻投入水中,,大者煮10~15分鐘,小者煮3~4分鐘,,以能煮過心為準,。炕時,,先急火而后緩火,,要經(jīng)常翻動(不宜直接用手翻,以免手污染至發(fā)黑),,并用干凈的布擦去天麻上的水汽,,若膨脹用小針刺幾個小孔放氣,至半干時宜用石頭或木板壓一夜,,使體扁,,再曬或炕至全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