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之要,,氣至而有效 陳日新 針刺療法的精髓是《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所訓:“刺之要,,氣至而有效”,即激發(fā)感傳,,氣至病所,。古代醫(yī)家已把激發(fā)感傳、促進氣至病所作為提高針灸療效的一種積極手段,,《三國志》在描述東漢名醫(yī)華佗行針治病時說“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這就是對感傳與針刺療效關系的生動描述,?!夺樉拇蟪伞分兴f的“有病道遠者必先使氣直到病所”就是一個盡人皆知的著名論斷。強調行針治病時務必使氣直到病所,。近30年來,,我國學者的研究結果已經表明:感傳活動是人體經氣運行的表現,是人體內源性調節(jié)功能被激活的標志,。針刺療效與感傳顯著程度密切相關,,感傳愈顯著,針刺療效也愈好,,采用激發(fā)感傳,、促進氣至病所的方法,對治療一些現代醫(yī)學棘手的病癥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長期以來,,灸療學僅強調要求施灸過程中的腧穴產生局部的熱感和皮膚的紅暈,并不強調艾灸治療過程中產生感傳活動,。灸之要,,是什么?艾灸穴位能不能像針刺一樣發(fā)動感傳,氣至病所?艾灸是否必須發(fā)動感傳,,才能提高療效?乃至得到特效,、高效,、速效和長效?如果能,如果是,,這就意味著艾灸的療效大有發(fā)掘之潛能! 1 艾灸穴位能不能像針刺一樣發(fā)動經脈感傳? 1.1 腧穴熱敏化現象 在臨床灸療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人體在疾病狀態(tài)下,相關腧穴對艾熱異常敏感,,產生一個非局部和/或表面的熱感,,甚至非熱感(其他非相關腧穴對艾熱僅產生局部和表面的熱感)。筆者稱這種現象為腧穴熱敏化現象,,這些已熱敏化的腧穴稱為熱敏化腧穴,。熱敏化腧穴對艾熱的反應表現為透熱、擴熱,、傳熱和非熱覺,,平均出現概率為70%,這說明上述現象的出現不是偶然的,,有其內在的必然性,。普查健康人群的結果顯示,腧穴熱敏化出現率約10%,,而對風濕性關節(jié)炎,、骨性關節(jié)炎、軟組織損傷,、肌筋膜疼痛綜合征,、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感冒,、面癱、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胃動力障礙、腸激惹綜合征,、男性性功能障礙,、月經不調、痛經,、盆腔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中風,、過敏性鼻炎等2。種疾病進行艾灸腧穴觀察,,腧穴熱敏化的出現率平均可達70%左右,。寒證,濕證,、瘀證,、虛證中居多,急性病和慢性病均可出現,。疾病痊愈后,,腧穴熱敏化出現率下降至10%左右。 1.2 腧穴熱敏化艾灸與經脈感傳現象 筆者對540例患者艾灸熱敏化腧穴激發(fā)灸性感傳進行了觀察,,結果表明,,艾灸熱敏化腧穴極易發(fā)動經脈感傳,出現率達94.0%,;而壓痛點的灸性感傳激發(fā)率為23.5%,。兩者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不同病種的熱敏化腧穴之間的灸性感傳激發(fā)率差異沒有顯著性意義,P>0.05(見表1),。由此可知,,艾灸確能像針刺一樣發(fā)動感傳,氣至病所! 2 艾灸是否必須發(fā)動感傳,,才能提高療效? 在以上腧穴熱敏化新規(guī)律認識的基礎上,,筆者創(chuàng)立了腧穴熱敏化懸灸新療法,該項新灸法的核心技術是辨“敏”取穴與艾灸激發(fā)經脈感傳技術,,操作關鍵有4點:①調定灸態(tài),;②確定灸位;③選擇灸法,;④施足灸量,。近10年的臨床研究表明,腧穴熱敏化懸灸新療法對下列病癥大幅度提高療效:如:風濕性關節(jié)炎,、骨性膝關節(jié)炎,、肌筋膜疼痛綜合征、頸椎病,、感冒,、面癱、三叉神經痛,、胃動力障礙,、腸激惹綜合征、男性性功能障礙,、月經不調,、痛經,、盆腔炎、支氣管哮喘,、中風,、過敏性鼻炎等,近年來,,筆者又對以下3種疾病的臨床療效進行了樣本觀察,。 2.1 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 選取符合條件的7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樣本,隨機分配到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合針刺治療組(腧穴熱敏化艾灸組)和辨證取穴灸合針刺對照組(對照組),,其中腧穴熱敏化艾灸組36例患者,、對照組34例患者。2組均20天為一療程(包括不足20天痊愈者),,共治療1個療程,。采用改良的日本骨科學會下腰痛臨床癥狀評分表為觀察指標,在療程結束后分別對2組病人治療前后主觀癥狀,、客觀體征,、日常生活能力、總分進行計分,。根據治療前后的積分來衡量治療效果,,觀察以上2種不同方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 結果:2組治療前后分別在客觀體征,、總分積分差值上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主觀癥狀、日常生活能力積分差值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