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功是馬禮堂老先生在數十年研究太極功的實踐中,根據太極原理對生理病理的作用,,把武術與氣功之精華結合起來,,以袪病延年為目的而創(chuàng)編的一套功法。不是傳統太極拳套路的簡化,。太極拳講究以意帥氣,、以氣運身,但對拳架姿勢要求更為嚴格。一般人學太極拳,,也往往先學架子,、走套路,然后再貫氣,。而太極功則純以呼吸行氣為主,,既不同于太極拳,又不同于一般氣功,。簡單樸素,,獨具一格。歸納起來,,有以下三個特點:
1.動中求靜,,動靜兼修。動與靜,,是事物的兩個方面,,互相補充,互為依存,。有靜才能精神內守,,是大腦皮層得到抑制性保護,有動才能使肢體起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作用,。氣功之道,一在于養(yǎng),,二在于運,。靜為養(yǎng)氣,動為運氣,,靜為本體,,動為作用。在練功時則是動中寓靜,,雖動猶靜,。“定在心中,耳聰目明”,。由于動靜兼修,,因而在形式上也有一定要求。所謂圓者以應其外,,方者以正其中,。不過這種對外形上的要求,完全是為了是內氣運行更加通順,,對機體之榮養(yǎng)更加充足。如能按照要求,長期鍛煉,,便能收到宏偉效果,,自然而然地完成煉敬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三步功夫,。筋骨柔韌謂之堅;內精旺盛謂之實,;真氣充足謂之壯,;內氣深謂之飛。這四者是練太極功由淺入深和收效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體的四個過程。學者如堅持練功,,日久自有體會,。
2.以意領氣,意氣相隨,,著重呼吸,,貫徹始終。“氣賴血養(yǎng),,血靠氣行”,,這是一切氣功都必須調整呼吸的原因。吸氣時,,胸肋向上向外,,橫膈膜向下,胸腔擴大,,腹腔縮小,,呼氣時相反。橫膈一上一下,,胸腔一大一小,,靠這種機械活動,能把內在的真氣調動作用,。 心臟的搏動,,血液的循環(huán),是受植物性神經支配的,,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然而,我們可以用呼吸去推動它,。吸氣時,,交感神經興奮,血管收縮;呼七時,,副交感神經興奮,,血管舒張。所以調呼吸,,可以加強血液循環(huán),,使其流通順利,增進健康,。內功經上說:“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升后降,,一起一伏,。”練太極功用的是逆腹式呼吸,吸氣時肋骨上舉,,小腹內斂,,提肛縮腎,調動足三陰之氣上升,;呼氣時小腹肛門放松,,肋骨向內向下,足三陽之氣自然下降,,直達涌泉,,其氣漸小,如龍潛虎伏,。如此一吸一呼,,一起一伏。內功經上說:“以意行氣,,以氣運身,,氣盛形隨,意勁神同,。紗神帥氣,,氣帥形,形隨氣騰,。”其大意是指在練太極功時,,應以意念導引真氣,陰升陽降,,運行于全身,,兩維兩硚,前任后督,,帶脈橫纏,,沖脈上下,,意、氣,、神,、勁,四者合一,。以內氣之鼓蕩帶動外形之運動;以內氣之深微橫豎,,激發(fā)外形之變化飛騰,。如此,則太極功練來嬌嬌嬈嬈,,飄飄蕩蕩,,無形無象,和順自然,。
3.松靜順遂,,純任自然,柔和緩慢,,氣達四梢,。松,并不是一切肌肉都不用力,。為了維持正確的姿勢和準確的動作,,不該用力的肌肉,一律不準用力,;應該用力的肌肉,,要適當地用力。松不是軟,,應該象彈簧一般,,雖松而不失其彈性。靜就是精神集中,,又叫精神內守,,無思無慮,無物無我,。內中氣之往來運行要順,,外形動作與內氣要一致。四肢動作還要配合恰當,。所謂內動外隨,,上動下隨,誠于中而形于外,,才能達到內外兼修的目的,??鬃又v“率性之謂道”,老子講“道法自然”,,前輩行意拳家河北省武術館館長劉緯祥老先生講“拳打自然”,。可見“自然”二字之重要,。從人體上講,,各肌肉之收縮與伸張,各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四肢與軀干活動的配合,,運動中手足上下的相對位置,內中呼吸與外形運動的關系,,都有其自然規(guī)律和生理限制,。太極功既以祛病延年為其主要目的,當然就要遵守這些規(guī)律,,順乎生理自然,。取其強身健腦修殘補缺之效,決不追求優(yōu)美動人的藝術動作與拳架之長短高低,。太極功以內氣支配動作,,吸引呼發(fā),故柔和緩慢,,深細勻長,,可使肺活量加大,氧化作用加強,,新陳代謝旺盛,,氣血流通舒暢。太極功雖動作柔緩,,不求姿勢,,但松而不懈,緩而不散,。動起來如風吹大樹,,軀干動而百肢搖曳,極其自然而富有彈性,。為作到這一點,,在練功時必須氣貫四稍。何謂四稍,?稍即末端,。舌為肉稍,齒為骨稍,,發(fā)為血稍,,甲為筋稍,。練功時,真元發(fā)動,,腹內沸騰,,以意領氣,達于四稍,,便覺舌欲摧齒,,發(fā)欲沖冠,齒欲斷筋,,甲欲透徹骨,。提起全副精神,則無遲重之虞,;意念到什么地方,氣就到什么地方,,同時肢體動作也就到什么地方,。虛實變幻既明顯又迅速,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虛虛實實,亦虛亦實,,圓通活潑,,斷而復連。個中趣味,,非道中人,,不可知也。太極功以呼吸調動內氣,,以內氣帶動動作,,故力不蓄而自蓄,不發(fā)而自發(fā),。動作自然,,剛柔互濟,出手柔緩,,而力能摧城,,氣可移山。練到好處時,,其氣魄是十分雄偉壯觀的,。
任何氣功,都有三個方面的要求,,即調息,,調身,,意念。 (1)調息:調息即調整呼吸,。神運經上說:“縱橫者肋中開合之勢,,飛騰者丹田呼吸之間”,說明內氣之縱橫飛騰,,全靠調整呼吸來得到,。太極功采取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呼吸法”,。吸氣時收小腹,,提肛、縮腎,,肋骨齊舉,;呼氣時小腹放松,自然隆起,。這種呼吸方式適合于太極功的動作要求,,也合乎生理上的需要,能使膈肌與腹肌的力量加強,,加大腹壓的變化,,提高肺活量,改善腹腔血液循環(huán),,減少體內淤血,。也易于作到內氣鼓蕩和發(fā)力時氣沉丹田。注意:其一是這種逆腹式呼吸,,不是每個人都能很快習慣的,,尤其是學過六字訣,習慣用順腹式呼吸的人,,可能一時很不習慣,,改不過來。這大可不必急躁,,應根據個人體質,、病情和原來的習慣,先保持自然呼吸,,想吸就吸,,想呼就呼,不要強求而引起呼吸急促,,更不要憋氣,。在這種純任自然的呼吸中,也要注意起吸,、落呼,,開吸,、合呼。循序漸進,,有意識地逐漸過渡到逆腹式呼吸,。有人問:“六字訣在呼氣時收小腹,提肛,、縮腎,,而太極功則是在吸氣時收小腹,提肛,、縮腎,,同是養(yǎng)氣功,何以呼吸與動作相反,?”這里有一個原則,,即凡是領足三陰之氣上升時,必須提肛縮腎,,使丹田如同抽氣唧筒一般,,以調動真氣上行。小腹放松時,,三陽之氣即自然下降,六字訣不著意于吸而著意于呼,,呼氣時念字,,并以意領氣循經上行,故呼氣時要提肛縮腎收小腹,。其二是對“氣沉丹田”的正確理解,。沉是自然下降,如漏船在水中要“沉”,,而不說“下”或 “入”,。氣沉丹田不能用力,不同于“力入丹田”或“氣貫丹田”,,入貫是要用力大,。比如行意拳“盤根”中的貫氣樁,就是很典型的例子,。神運經中講“進退隨手之出入,,來去任氣之自然”,就是告訴我們不要用力使氣,。
(2)凝神:凝神就是精神集中,,“內守”??鬃又^之“靜而后能定”,,孟子謂之“不動心”,。無論是動式還是定式都應如此。行意拳經云“心定神娜寧,,神寧心安,,心安清靜,清靜無物,,無物氣行,,氣行絕緣,絕緣覺明,,覺明責神氣相通,,萬象歸矣。”這里明確指出,,凝神是行氣的前提,,是作氣功的首要條件。太極名家武禹襄先生也說過“神不凝則氣不斂,,便無含蓄,,身易散亂,氣亦不能收斂脊骨,。”從生理上來說,,精神集中,能夠增強中樞神經的機能,,使體內各個系統與各個器官的機能活動,,按需要統一起來,因而能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怎能凝神呢,?拳經上有明確解釋:“目視鼻,鼻視臍,,處處行擦遲不可移,,徹開二六連環(huán)鎖,一點靈光吊在眉,。”即在作太極功時,,要集中全副精力,將神提聚于眉間前庭之“天心”,,從意念而眼神,,而軀干四肢,需要完整一氣,。而對病弱之人,,則要求“眼若垂廉,目光內視,光不外露而神不可散”,。這樣對大腦活動起到良好的訓練作用,。太極功之醫(yī)療保健作用和技擊效果全在于勁力之縱橫和內起程之飛騰。神運經上說“縱橫者勁之橫豎,,飛騰者氣之深微,。”“固形體以為縱橫之本,萃精神以為飛騰之基,。”說明對拳架的要求是為了鍛煉內勁之橫豎,,對神氣的要求是為了練內氣之飛騰。用馬禮堂老師的話講就是“手眼身法步,,內外緊相隨,。”作到肌雖松而勢不懈,動雖緩而身不散,。每一動作要動步不動心,,動身不動氣。心靜而后步能堅,,氣靜而后身能穩(wěn),。這也是對一切內家拳的要求。
(3)對外形上的要求:也就是練氣功時對“調身”的要求,。內功經上講得既全面又明確:“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背圓而正,,肋開而張,襠深而藏,,足堅而穩(wěn),膝曲而伸......”,,“按肩以練步,,逼臀以堅膝,圓襠以堅胯,,提胸以下腰,,貼背以轉斗,松肩以出勁,。”“緊撮谷道內中提,,尾閭一起皺節(jié)骨,玉枕難過目視頂,,來到丹田存消息......,。”這些口訣不但說出了對姿勢的要求,而且闡述了這樣作所起的作用。根據經典理論與實踐經驗,,馬禮堂老師總結成五點:即頂頭豎項,、拔背涵胸、沉肩墜肘,、正脊松腰,、提胸虛步。頂頭豎項,,大椎廉泉微后縮,,是為了溝通任督二脈,解決了玉枕難過的問題,。足踵踏地,,兩臂自然下垂,兩肩自然內扣,,胸內涵而背自拔,,作到了背圓而正。如此則真氣不但易自夾脊而上通于任脈,,而且易于轉過兩扇斗背骨而布于兩膊,,充于指尖。必須正確理解“胸出而閉”,,即胸雖內含然而有前出之意,,以免內縮而壓迫肺臟,影響呼吸,。沉肩墜肘,,即松肩墜肘,即肘向下墜,,肩向前微送,。松肩是腰以上軀干放松的關鍵,墜肘又是松肩的前提,。肩頭的三頭肌,,下連大膊的雙頭肌,前連胸大肌,,后連背闊肌,,故肩松則胸背全松,氣血運行暢通,,三焦之氣順,,氣易沉于丹田,下肢乃得穩(wěn)健,。一體之運動主宰于腰,,拳經云“手司上下,,進退在步,函虛在胸,,轉化在腰,。”腰起車軸的作用,且大脊前有任脈,,后有督脈,,欲保證任督暢通,則宜正直而不宜屈曲,;欲達到轉化靈活,,則腰宜松而不能緊。松腰之秘在于抱胯,,兩個大轉子微微內合(兩大腿微內旋內收),,臀向下逼,尾閭骨向前向上一翻,,則腰自松而真氣過會陰命門,,直上百會,督脈通矣,。提肛縮腎可引三陰之氣上升,。松胯提膝,乃能邁步如貓行,,做到輕靈,。
從整體上講,可以總結成三句話,,即:“內要順,,外要合,拳打自然,。”
總之,,練太極功者,應向內追求養(yǎng)氣之功,,乃得益壽延年,,勿斤斤計較一招一式之長短高低。舍本求末了,。
郭云深老先生有口訣云:“有形有意全是假,拳到無心方為真,。”
馬禮堂老先生太極功歌曰:
太極功法莫輕視,,意氣相隨貫腰隙。 變幻虛實須留意,,氣遍周身不費力,。 動中求靜靜猶動,因勢變化示神奇。 真氣沖動在腰間,,腹內松靜入丹田,。 尾閭中正氣貫頂,還須著意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內求,,曲伸開合任自然。 若言體用何為準,?養(yǎng)氣為君骨肉臣,。 深究意義欲何為?延年益壽不老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