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出處 正文 《論語·為政第二》載:子曰:“《詩》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無邪’(3),。”
注釋 (1)朱熹《集注》曰:《詩》三百十一篇,言三百者,,舉大數(shù)也,,
(2)蔽,,概括,。
譯文 譯:孔子說:“《詩經(jīng)》中三百多首詩,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不胡思亂想,。”
編輯本段觀點評述 “思無邪”,楊伯峻《譯注》中說,,“思”是無意的語音詞,,本來沒有意義,是孔子獨創(chuàng)性的將其做作“思想”解,。清人俞樾《曲園雜撰·說項》中也這樣說,。我在注中認同他們的觀點,從其說,。
“思無邪”主要有兩方面內容,,一是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上,孔子強調作者的態(tài)度和創(chuàng)作動機,。程伊川說:“思無邪者,,誠也。”也就是說要“修辭立其誠”,,要求表現(xiàn)真性情,,也就是詩人要有真性情,,在龐雜的內容中實現(xiàn)“文以載道”,在客觀效果上“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
二是從思想上說,“思無邪”就是要歸于正誠,,如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所說:“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這里要說,,孔子認為這句詩可以包括全部《詩經(jīng)》意義,。邪和正,必要有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仁”,。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第四章第三節(jié),說這個標準是“非禮勿視,,非禮勿叫,,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還要加一個“非禮勿思”,。實質也是“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這個“仁”要比這五個“禮”所規(guī)定的范圍要廣,。
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說:“思無邪,乃是要使人讀詩人思無邪也,。若以為作詩者三百篇,,詩,善為可法,,惡為可戒,。故使人思無邪也。若以為作使者思無邪,,則《桑中》,、《溱諸》之詩,果無邪也,?”《桑中》,、《溱諸》是愛情詩,在朱熹眼里當然是淫詩,。但孔子不是這樣認為,,據(jù)記載,孔子收編《詩經(jīng)》,依孔子對待“鬼神”,,避而不談,,或敬而遠之的性情,孔子不會收他眼中的淫詩入編的,。所以我認為還是司馬遷說的好,,“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故而有些學者認為《詩經(jīng)》中有些詩句攻擊統(tǒng)治者,,就認為孔子所說“思無邪”只限于《頌》和《大雅》是站不住腳的。孔穎達分析孔子詩教時說,,夫子謂《詩三百》雖對王室政治有所諷刺,,但不好做直接的,尖銳的揭露和批評,,故而教人以“溫柔敦厚”,。(見《禮記正義》)
劉寶楠《正義》中說:“思無邪者,,此詩之言,。詩之本體,論功頌德,,止僻防邪,,大抵歸于正,于此一句,,可以當之也,。”包咸,邢丙(上加日字)注《論語》也有類似解釋,??鬃铀^無邪就是指思想純正而不歪邪,符合儒家的政治道德標準,??鬃訉υ娙艘擦T,還是讀詩人也罷,,他的主張就是“正”而“不邪”,,這是不能分開的。
在論語中孔子的詩教是很有比重的,??鬃诱f:“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興于詩”《論語集解》引包咸注曰:“興,起也,。言修身必先學詩,。”朱熹《集注》曰:“興于詩,,興,起也,。詩本性情,,有邪有正,其為言既易知,,而吟詠之間,,抑揚反復,其感人又易入,。故學者之初,,所以興起其好善惡惡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朱熹這里將“興于詩”的含義說的明明白白,他闡明反復吟詠詩教對于興起的好善惡之心,,陶冶情操有重要作用的道理,。孔子認為學詩是修身厲行的開始,,但還要學禮故曰:“不學禮,,無以立。”(《季氏》)學了詩,,學了禮,,還要學樂,用音樂陶冶性情,,堅定的形成德性,。這樣道德就修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