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經濟學:
“看不見的手”和 “看得見的手”
西方經濟學里有這么一句名言:“看不見的手”。何謂“看不見的手”,?我們首先要從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說起,。
大家都知道,改革開放之前我國一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系,。所謂計劃經濟,,也稱指令性經濟,是以計劃調節(jié)作為資源配置主要工具的一種經濟。在計劃經濟中,,所有的經濟決策,,包括資源利用的水平、生產的組合和分配以及生產的組織形式都是由中央計劃或地方政府所決定的,。企業(yè)歸政府所有,,并按政府的指令進行生產,即由政府計劃決定企業(yè)生產什么,,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的問題,。由于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在資源配置方面存在重大的問題,因此幾乎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先后放棄了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是由市場調節(jié)作為資源配置主要手段或工具的一種經濟。在這一經濟中,,企業(yè)生產什么,,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這些問題主要是由市場供需所決定的。那么是誰在負責市場經濟,?或者說誰在控制市場經濟,?沒有任何人。市場經濟就象是一架精巧的機器,,通過價格與市場系統(tǒng),,無意識地協(xié)調著人們之間、活動之間以及企業(yè)之間的經濟行為,。市場是某一商品的買賣雙方相互作用決定其價格和數(shù)量的一種安排,,市場本身就是一種機制或制度。價格體系則是市場機制當中最重要的體系,。所謂“看不見的手”即是由此而來,。
“看不見的手”最早是由亞當?斯密在他著名的《國富論》(1776年)當中提出的。置身于當時工業(yè)革命的時代,,亞當?斯密可以說是第一位把握自由經濟精髓的學者,。在他的觀點當中,一個中心論點就是:廠商以及個人在追求自身的自利目標時,,被一只看不見的手所引導,,往往也增進了社會的福利,盡管這可能并非其本愿,。在個人只顧追求自身利益動機下,,最后所增進的社會利益往往比他有心去增進社會福利的結果還來的大。他認為自利心這只看不見的手將使人們的行為符合社會的要求,。比方說,,當你某晚到達一個陌生的城市,你能找到旅店和餐廳,但是你不必對此心存感謝,,因為開旅店和餐廳的人的目的主要是賺錢,只不過同時為你提供了便利,,從而增進了社會福利,。
市場機制中最重要的就是價格體系。在亞當?斯密看來,,價格就象一只“看不見的手”協(xié)調著人們的經濟行為及其活動,。市場機制之所以會使經濟活動有序地進行,就在于價格在市場經濟中有兩大功能:即價格提供了信息,、價格提供了激勵,。價格的相對高低在市場經濟中反映了商品和生產要素的稀缺程度,正是價格所提供的信息,,加上企業(yè)的利潤動機,,生產者便需決定應該生產什么、生產多少以及如何生產,。所以我們現(xiàn)在說“看不見的手”就是指市場機制中的價格體系。
亞當?斯密以一只“看不見的手”指出每一個人在追求自利的動機下,,冥冥中指揮了經濟活動的運作,,產生了“利己”也“利人”的后果——價格低、服務好,、品質高,。但是這只“看不見的手”并不是一直如亞當?斯密形容的那樣奇妙。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使得政府部門這只“看得見的手”不得不干預,,一方面帶來了西方世界資本主義本質的改變,,另一方面帶來了以后凱恩斯理論五十年的風靡!可是70年代以后兩次世界性經濟衰退又使凱恩斯學派遭到嚴厲的批評,。
在現(xiàn)實經濟中,,沒有任何一個經濟是完全的市場經濟,也沒有任何一個經濟屬于完全的計劃經濟,。一方面,,市場機制或者說是由一只“看不見的手”無意識地協(xié)調著人們的經濟行為,另一方面,,政府也在對一些經濟活動進行有意識的干預,,影響人們的經濟行為。常常有人把這種干預稱為“看得見的手”,。這種由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相結合的經濟便是混合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