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卡: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
1981年IBM PC推出后,,很快就成為微機的事實標準,,而從那時起,漢卡這個當時特定環(huán)境下的產物也開始隨著PC經歷起10年的風雨,。而國內技術基礎最深,、銷量等影響力最大的,仍要算1985年正式推出的聯想漢卡,。 從80年代中期往后的十年,,其實不只是漢卡,當時要看VCD需要視頻解壓卡,、殺毒需要防病毒卡,、PC拓展需要更多的擴展卡。這都是由于當時的處理器性能太差,,內存太小,,造成微機進行某一項特殊的處理時,往往需要附加硬件卡進行輔助,。 1989年計算所公司改名為聯想集團,,一個時期里二個招牌在中關村并存 >>>更多圖片
“處理漢字的解決方案在當時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軟件方案,,如CCDOS,,不過因為這需要占用本來就有限的PC資源,成本雖低但性能不高,,所以當關注性能時,,人們就選擇硬件方案,而聯想漢卡就是這樣的硬件方案,,當然,,嚴格說來是硬件和軟件相結合的方案。”中國工程院院士,、聯想漢卡發(fā)明人倪光南(博客)如此向網易科技表示,。 漢卡硬件用來存儲漢字字庫并提供高速漢字顯示功能,當使用者用鍵盤輸入漢字的編碼時,,漢卡軟件會自動將它們轉換為漢字或詞組,,然后進入計算機進行處理,最后,,包括漢字信息的處理結果可以在顯示器上顯示或打印出來,。而聯想式漢卡和其他漢卡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提供聯想功能,就是利用中國文字的上下文關聯性,,方便了用戶的使用,。 《中國青年報》馬役軍這么描述到:“我看到操作人員打出一個‘記’字,屏幕會自動閃現出‘記者’,、‘記錄’,、‘記分牌’等一連串聯想出的詞組。”這樣的功能在現在來看并不算什么,,不過回到20多年前,,這樣的性能為聯想式漢卡贏取了大量的市場。 從中科院計算所1968年參與研究漢字顯示器開始,,聯想漢卡的設計師倪光南就開始了聯想式漢字輸入方法前期研制工作,。而后來在1983年,采用Z80芯片開發(fā)出來的“LX-80漢字圖形微型機”就具備了聯想漢卡的基本功能,。 往往在有核心技術后,如何將其產業(yè)化都是科學家很難掌控的事情,,但聯想漢卡的成型,,也說明倪光南走了“回頭路”。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從技術角度來看,,把做好的LX-80微機系統濃縮成漢卡這樣的一個部件,可以算是技術上的倒退,,但產業(yè)化則走出了關鍵的一步,。 1984年中科院計算所成立了計算所公司(后來的聯想),它是以轉化所內科技成果為宗旨的“所辦公司”,。倪光南也將即將開發(fā)完成的聯想式漢卡成果帶入到了計算所公司,。1985年,第一型聯想式漢卡誕生,,那是由三塊用扁平電纜相連的電路板和一套軟件系統組成的,。在當時,軟件是隨著漢卡硬件送給用戶的,,但實際上軟件和硬件的作用同樣重要,。 漢卡利潤很高,一套價格為幾千塊的漢卡,,成本往往只有一半,,所以漢卡給計算所公司帶來了很好的效益。同時,,漢卡往往搭在微機上銷售,,這也提升了計算所公司微機的銷量。公司前三年的收入平均增長速度為500%,在前三年漢卡就為公司創(chuàng)造了1200多萬元利潤(包括退稅),。在聯想式漢卡的10年壽命期中,,總共銷售出16萬套,利稅上億元,。 “聯想式漢卡還有另一項特殊的貢獻,,就是將“聯想”這項技術的名稱變成了品牌、變成了公司的名稱,。”倪光南回憶到,。1989年11月計算所公司正式改名為聯想,這也成為我國計算機行業(yè)最著名的品牌之一,。 不只是聯想,,前期的企業(yè)紛紛因為推出自己的漢卡獲益,甚至是90年代前后才進入市場的史玉柱,,也因為漢卡贏得了第一桶金,。不過這個曾經輝煌的產品終究還是走下了歷史舞臺。 聯想式漢卡硬件共八個型號,,軟件數十個版本,,其核心技術是軟件和芯片。1990年推出了采用自行設計的超大規(guī)模專用集成電路(ASIC)芯片的7型卡,,性能價格比很高,,成為各型號中銷售量最大的一種。 而這樣的情況,,到了90年代中期之后,,就發(fā)生了改變。486微機加上Windows 3.2操作系統就可以不需要漢卡輔助,,很好的支持漢字處理,,而且還幾乎沒有附加成本,此后,,漢卡和各種卡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