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思想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為主要特色,。然而崇尚自然的同時,,莊子又對君主專制表示贊同,,對現(xiàn)存封建統(tǒng)治秩序表示肯定,并大量汲取儒法有為思想,,以表現(xiàn)其無為政治思想的社會性,。
一、肯定現(xiàn)實,,理想人格的世俗性 莊子文章對現(xiàn)實社會的肯定,,既有專題論述,亦有散篇分論,?!度碎g世》、《天地》,、《天道》和《天運》等篇即是反映莊子無為政治思想社會性的代表作,。其中有大量歌頌帝王統(tǒng)治的言論,并以積極進取和充滿躁動的心態(tài)對現(xiàn)實社會寄以厚望,。他在《天道》中說:“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況人道乎,!”即從天道的秩序來論證人道秩序的合理性,。這種思想與儒家的倫理綱?;疚呛稀?#8220;上必?zé)o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這是莊子文中最露骨地肯定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剝削與被剝削的現(xiàn)存社會秩序不可變更的提法。此外,,在莊文中所謂的“真人”,,一般是當作超自然性的理想人格的化身,。但在《大宗師》里,卻有另一種真人偏偏是體現(xiàn)儒法規(guī)范的社會原形,。“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以禮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為時者,不得已于事也,。”顯而易見,,這時的真人已不再超凡脫俗。莊子肯定現(xiàn)實社會的人倫禮法,,并加以利用和發(fā)揮,使自己成為無可奈何而逐利于世俗社會的普通人,。 莊子政治思想對現(xiàn)實世界充分肯定和廣泛利用的一面,,表明他并非全然站在社會的對立面來構(gòu)造其理論學(xué)說,。他在埋怨社會的同時,,也把自己從虛無的精神世界帶回到熙熙攘攘,、爭名奪利的現(xiàn)實社會中。他通過自己的智慧為現(xiàn)實統(tǒng)治設(shè)計出一套積極有為的治國方案,,并使之與儒法思想相融合,,共同成為維護封建專制主義統(tǒng)治秩序的有效工具。 二,、承傳于老子,,無為而無不為 莊子政治思想的社會性,,離不開“無為”政治這一主體意識,。它在確定國家統(tǒng)治的前提下,“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虛無”即道的變體,是政治無為而無不為的根源,。但“以因循為用”并不全是任自然之意,,它還含有對社會客觀存在和現(xiàn)實統(tǒng)治秩序的因循因容。這是莊子無為思想對老子的人君南面之術(shù)的有效汲取,。“其學(xué)無所不,,然其要本歸老子之言。”《天道》中的“帝王無為而天下功”,,“此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群之道也”,,明確表明“無為”是統(tǒng)治者駕馭社會、統(tǒng)治萬民的最佳方法,。然而,,有些人并非情愿接受統(tǒng)治權(quán)力,倘若“不得已而蒞天下”,,其辦法依然是“莫若無為”,。但無為本身并非目的,它最終還是要籍有為的途徑來實現(xiàn)其無不為的目的,。對此,,王充曾經(jīng)有過直接了當?shù)谋硎觯鹤匀换驘o為“一須有為輔助”。由此看來,,莊子無為思想的社會性,,給人的印象,并非無為而是有為,。 在《老子》中,,守弱,、用柔、處虛,、謙下和不爭是其正題反作的主要內(nèi)容,。老子的整個思維邏輯是以正常人講反話的形式來表達的。莊子無為政治思想的社會性則完全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所謂以不爭為爭,,以下為上,以拙為巧,,以不材為材,,以不表現(xiàn)為表現(xiàn),以無為為無不為等命題,,皆是莊子正題反作的生動表現(xiàn),。故莊子認為為政者欲收正面之功,必循反面之理,。如嬰孩,,隨心所欲,無知胡鬧,,卻有大人之效,。 莊子無為政治思想的社會性,不僅明確地體現(xiàn)了老子無為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而且還直接展示了其自身的現(xiàn)實價值和治國理政的可能性,。可以認為,,其無為政治思想同老子一樣,,是漢初黃老政治實施的理論依據(jù)。在無為政治中,,由于“治”的重要性,,莊子特別強調(diào)“治”的原則?!秳t陽》中說:“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漁父》中說:“官治其職,,人憂其事,,乃無所陵。”治理天下切莫草率,、魯莽和胡為。各級官吏各司其職,,各成其事,,不隨意僭越、瀆職和陵亂,。這種思想的確較大地淡化了其無為色彩,,但亦明確地反映了其無為政治思想的社會性,。漢初黃老政治從實踐上履行了這一原則。 三,、雜揉百家,倡仁義禮法 莊子無為政治思想,,融匯了儒法等家政治思想的龐雜內(nèi)容,,尤其是把儒法許多政治倫理規(guī)范加以改造,成為實現(xiàn)其無為政治的工具,?!短爝\》中說:“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義,,以游逍遙之虛”,,“怨恩取與諫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為能用之”,。這里的“至人”身披世俗仁義禮法沉重胄甲,又何以游逍遙之虛,?不過是莊子為現(xiàn)實統(tǒng)治者所塑造的高雅形象而已?!短爝\》曰:作逍遙游是虛,,禮法安邦是實,。“故譬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其猶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禮義法度者,,應(yīng)時而變者也。”宣布禮義法度雖有不同區(qū)別和變化,,卻是不可或缺的治國良方?!短斓亍分姓f:“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行言自為而天下化,。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圣治。”這里的“圣治”不過如此,,并毫無顧忌地剽竊了法家的權(quán)術(shù),。它同韓非的觀點如出一轍,。韓非說:“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虛而待之,彼自以之,。”與此同時,,莊子還把道家的無為血液注入儒家有為的身軀里,,造成儒道混同的局面。如《庚桑楚》中說:“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至仁不親,至信辟金”,。“樂”,本來是儒家著力強調(diào)的與“禮”相輔相成的人倫政治的范疇,。但在莊文中,,它卻被賦予了與天地和諧,,與大道為一的大空、大無的“天樂”之光,,把“樂”的社會和順作用,推向了一個極度空幻的高亢境界,,使之懼、怠,、惑,達到社會無為之治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具備儒法精神的人,,當是卓然可貴的治國良臣,。如《田子方》中的“百里奚爵祿不入于心,,故飯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賤,,與之政也。有虞氏死生不入于心,故足以動人,。”儒道用賢已無分別,有為與無為已經(jīng)揉合,。 綜上所述,,莊子無為政治思想的社會性完全反映了他對現(xiàn)實社會的眷戀和重視,。其思想既承傳了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人君南面之術(shù),又汲取了儒法的仁義禮智賞刑等有為的靈魂,,由此形成了它的自然性和超自然性并存的特色,展示了自相矛盾與多重構(gòu)造的完整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