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來搶:陜西人說“天仙配”傳說源于該省興平市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原以為鐵定屬孝感無疑,,雖有江蘇丹陽,、東臺等地相爭,但僅“孝感”這個地名就足以堵住外地的覬覦之心,。而且,,與孝感相爭的地方,多數(shù)在東,、南方向,,還從來沒聽說西部也來爭的,因為董永要從山東逃難的話,,肯定是往地勢平坦的南方更方便,,而不會翻山越嶺地跑到西部高原上去。當(dāng)然,,這也只是推測,。 但現(xiàn)在偏偏連西部也有人爭董永了: http://www./xygk/2007/0817/262.html
引用
“天仙配”傳說源于我市(咸陽)興平
古代的二十四孝中,,董永賣身葬父尤為感人。這則故事源遠(yuǎn)流長,,膾炙人口,,直到現(xiàn)在,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特別是在八百里秦川的興平市一帶,,影響更為深遠(yuǎn),而且傳說得頭頭是道,,有據(jù)有證,,自然生動,神乎其神,。 其實,,故事的原貌也很簡單:董永家境貧寒,母親早逝,,他和父親相依為命,。他為人誠實,勤勞謙遜,,村人皆有口碑,。后來父親也因病去世,由于無錢葬埋父親,,便賣身為奴(答應(yīng)給財主傅員外做工三年),,得錢一萬文,,葬埋了父親,。附近有一女子,早聞董永勤勞尚禮,,孝敬老人,,便萌動了愛慕之心,主動提出愿和董永結(jié)為夫妻,。董永聽罷,,喜之不盡,遂成就了這樁美好姻緣,?;楹螅ジ祮T外家,,男耕女織,,很快還清了傅家的債務(wù),夫妻雙雙歸來,,過起了自己甜美的耕織生活,。 不知何時,,這個原本屬于地地道道的農(nóng)家故事,卻越傳越神,,并披上了一層美麗的神話色彩,,演化成了仙女下凡,指槐為媒,,金梭織錦,,王母拆婚,橋頭送子的“天仙配”了,。晉代干寶的《搜神記》卷一中的《董永與織女》一文中這樣寫道: “漢董永,,千乘人……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永行三年喪畢,,欲還主人,供其奴職,。道逢一婦人,,曰:‘愿為子妻。’遂之與之俱……主曰:‘婦人何能,?’永曰:‘能織,。’主曰:‘必爾者,但令君婦為我織縑百匹,。’于是永妻為主人家織,,十日而畢。女出門,,謂永曰:‘我,,天之織女也。緣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償債耳,。’語畢,凌空而去,,不知何在,。” 《搜神記》記載這則故事雖然只有179字,非常簡練,,但卻有頭有尾,,有始有終,有情有節(jié),,十分完整,,并為董永賣身葬父這個故事首開神話之端。其實,早在三國魏槽植的《靈芝篇》這首詩中,,就有了這則故事的輪廊,。由此證明,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發(fā)生在三國之前,。 隨著時代的推移,,這個故事廣為流傳,除民間口頭傳說外,,也被文人寫進(jìn)了傳奇及劇本,。宋、元諸本就有《董永遇仙傳》,,戲文有《董秀才遇仙記》等,,都為故事披上了神話色彩。同時,,董永也由一個原本只是個“半耕半讀”的窮農(nóng)民,,變成了一介黌門秀才。在敦煌變文中的《董永行孝》,,亦與上述傳說大同小異,。而且,明代心一子的《遇仙記》,、顧覺宇的《織錦記》等傳奇中,,也都說董永是個秀才。到了清代,,許多地方劇種都趨循上述,,并以濃墨重彩進(jìn)行渲染,使故事更加生動感人,。這無疑是文人對董永賢孝勤勞的品德的敬慕,,對恩愛夫妻被人拆散的一種同情,并寄托了一種美好的企盼和誠摯的祝愿吧,。 建國之后,,安徽的黃梅戲《天仙配》,把這個故事不僅搬上了舞臺,,又搬上了銀幕。婉轉(zhuǎn)悅耳,、優(yōu)美抒情的唱腔,,加上嫻熟精湛的藝術(shù)表演和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情節(jié),一下子轟動了全國,,從而把這個古老的民間傳說推上了高潮,。特別是在興平地區(qū),人們除了廣為流傳、津津樂道以外,,為什么更具有一種特殊的韻味和親切之感呢,?帶著這個問題,筆者走訪了興平市部分老人,,特別是和故事有關(guān)的策村,、子孝村的有關(guān)遺址遺物,并查閱了有關(guān)稗史神話記載,,覺得這個故事具有一種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兩千多年來,這個故事之所以在興平地區(qū)久傳不衰,,是因為故事原本就發(fā)生在八百里秦川的茂陵邑(今興平市),。 董永祖籍千乘 (今山東省高青縣高苑鎮(zhèn)),祖輩曾因兵事戰(zhàn)亂,,流落襄水流域,。后又遷徒陜西茂陵縣茂鄉(xiāng)。傳說董家村董族舊時的榮軸上端,,就畫著董永和織女的畫像,。村里人把“百善孝為先”當(dāng)作族人做人的第一標(biāo)準(zhǔn)。 董家村位于茂陵縣茂鄉(xiāng)原坡之北,,毗鄰現(xiàn)在的茂陵博物館,。按照董永到原下東堡子傅員外家的路線,須西行10里左右,,經(jīng)二十四孝中丁蘭刻木事親的子孝村,,村里共有24戶人家,一字兒大門朝南,,這就是名聞遐邇的 “丁蘭刻木子孝村,,二十四個正南門”的由來。再由子孝村下原南行數(shù)里,,便到傅員外所住的村莊——東堡子,。而子孝村村南的大路旁,長著一棵盤根錯結(jié),、高大蒼郁的槐樹,。槐樹的西南方向,,有條深溝,,溝上有座石橋,長約6米,。名為石橋,,實際上是用漢磚砌成,。溝的兩岸長滿了灌木,溝下有一清泉,,名曰“白雞泉”,。1964年在農(nóng)業(yè)學(xué)大寨中,興平大搞“一平三端”農(nóng)田基本建設(shè)時,,將橋埋于地下,。 現(xiàn)在,子孝村村南的這棵古槐,,依然根深葉茂,,樹冠碩大,郁郁蒼蒼,,遮天蓋地,,故稱“槐蔭樹”。當(dāng)年古槐旁邊,,建有槐蔭廟,,并撰文勒石,碑文有這樣的記載: “常言樹大有神,,必先有其感而后信其非虛,。茲我村莊南有一古槐,傳言漢孝子董永遇仙于樹下,,唐國公勒馬稱贊……”云云,。 其實,現(xiàn)在的這棵古槐卻是老古槐的第二代,。附近40歲以上的群眾都還記得,,老古槐緊靠二代古槐的南邊,乃同根而生,。但不知何年何月,,老古槐干枯,只留下丈多高的枯樁,。因是“神樹”,,枯樁一直無人敢動。1985年前后,,村里一些老人自愿捐資,,在古槐的西邊重建槐蔭廟一座,一時間香火旺盛,。后來縣上拓寬重修興店公路(興平——店張鎮(zhèn))時,,方將枯樹樁“請”倒。而第二代的古槐依然立地頂天,,雄峙于大路正中,影響著公路的拓寬改建。當(dāng)時,,縣上領(lǐng)導(dǎo)和相關(guān)部門對伐與不伐第二代古槐意見紛紜,。有的主張伐掉,以利公路暢通,;有的則持反對意見,,認(rèn)為古槐屬地方文物,不宜砍伐,,應(yīng)當(dāng)全力保護(hù),。此時,周圍群眾也紛紛聚集古槐樹下,,將古槐團(tuán)團(tuán)圍住,,不許砍伐。經(jīng)縣上領(lǐng)導(dǎo)再三研究,,決定公路繞道通村,,終于保護(hù)住了這棵古槐。由此證明,,領(lǐng)導(dǎo)不僅具有文物保護(hù)意識,,同時也證明了當(dāng)?shù)貜V大群眾對古槐和與古槐相關(guān)的神話傳說的崇敬及深厚感情。 石橋即董永和織女相遇之處,,也是第二年織女送子的地方,。正因這個緣故,后來人們稱石橋為“遇仙橋”,。當(dāng)年遇仙橋旁邊建有神姑廟和送子亭,,成為周邊群眾求子拜佛的圣地。周邊縣區(qū)及外省的游客,,常慕遇仙橋之名,,不遠(yuǎn)百里、千里來此觀光,,車水馬龍,,熱鬧非凡。而且,,至今在每年的農(nóng)歷六月初八為盛大的槐蔭廟會,。附近的善男信女,燒香拜佛,,絡(luò)繹不絕,,燈火輝煌,直到深夜,。 那么,,織女所送之子究系何人,,歷來傳說有二。一說是西漢大儒董仲舒,。持這種意見者居多,。干寶在《搜神記》中只字沒有提到橋頭送子之事,可見送子的情節(jié)是在晉代以后所加,。而《中國神話人物辭典》中,,卻依據(jù)有關(guān)記載,說:“董仲舒,,鶴神,。傳說為董永與織女之子。生于天上,,由織女親自送還董永養(yǎng)育……董仲舒長到十二歲,,受嚴(yán)君平指點,于七月七日到太白山中尋母……”云云,。這段記載,,確認(rèn)(當(dāng)然仍是傳說》董仲舒為董永與織女之子。根據(jù)正史記載,,董仲舒,,西漢哲學(xué)家,文經(jīng)學(xué)大師,。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漢武帝舉賢良文學(xué)之士,他以《天人三策》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被漢武帝采納,,從而開創(chuàng)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以儒家思想為正統(tǒng)的先聲,。而《天人三策》這篇文章,據(jù)興平當(dāng)?shù)孛耖g傳說,,就是漢武帝在建元三年(前139年)置茂陵邑后,,將全國各地家產(chǎn)在三百萬緡以上的豪門望族,統(tǒng)統(tǒng)遷徒茂陵邑(今興平市),,使茂陵邑空前繁榮,。當(dāng)時茂陵就有人口27.7萬余人,6萬多戶,,比當(dāng)時的長安還多3萬人,,是全國縣級人口最多的地方。就在這次大遷徒中,,許多賢達(dá)志士,、文人宿學(xué)都聚集茂陵,,成為人才薈萃之地,經(jīng)濟繁榮之縣,。傳說史圣司馬遷寫《史記》就在茂陵茂鄉(xiāng)的顯武里,,故改顯武里為“史村”,。大文學(xué)家司馬相如也在茂陵邑寫出了傳世之作《封神書》,。而董仲舒因?qū)憽短烊巳摺酚诙掖澹幌伦愚Z動了全國,,便改董家村為“策村”,。直到現(xiàn)在,策村的人大都姓董,,傳說都是董仲舒的后裔,。而且,據(jù)《興平縣志》記載,,策村村民馮有道家中保存有“董仲舒四十八代孫碣”一方,。該碣長方形,長0.60米,,寬0.54米,,厚0.07米。從殘存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該碣是董仲舒之四十九代,、五十代、五十一代孫為春先祖董仲舒的四十八代孫立的,??梢娢淖钟校?#8220;……仲舒為前漢名賢……迄今已千余年……”等。其石始立于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 正史雖然沒有提到董仲舒和董永,、織女的關(guān)系,但從民間傳說中可以看出一種民意和民俗,、文化的色彩,。而且把董永和董仲舒扯在一起,不僅是一種美好的祝愿,,而且也似乎近于合情合理,。因為:①都是董姓,具有宗脈關(guān)系,;②指槐為媒的古槐,、送子的遇仙橋和東堡子的傅員外,都在茂陵邑,;③人們出于對董永的同情,,就按照“好人有好報”的古經(jīng),,使董永有一個滿腹經(jīng)綸、才富八斗,、職位顯赫,,為民濟世的賢達(dá)后代;④董仲舒遷徒茂陵,,正好和漢武帝遷陡全國豪富于茂陵的時間合拍,;⑤干寶《搜神記》也載:“漢董永……”說明和歷史時代相吻合。 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織女所送之子是后漢的董卓,,屬于這種說法的人甚少。因為:①董卓是個奸臣,,以奸臣作明賢的后代不符合民意,,或者說,是對董永和織女的一種褻瀆,;②《搜神記》雖然只說董永是個漢代人,,未曾指明是前漢還是后漢,簡介雖不規(guī)范,,但是按照一般習(xí)慣,,稱漢代人者,多指前漢,。如《鬼神學(xué)辭典》:“樊噲,,漢將。”,;③董卓是東漢隴西臨 兆(今甘肅岷縣)人,,并未到過茂陵邑,亦和策村無任何瓜葛,;④董卓生辰不明,,死于192年。董仲舒生于前179年,,死于前104年,,兩人相距三百多年,時間跨度過大,。 當(dāng)然,,傳說就是傳說,何況是神話傳說,。但是,,作為民間傳說也不是任意杜撰的。而是通過合理的想象和藝術(shù)結(jié)構(gòu),或鞭撻嘲諷,,或謳歌贊揚,,抒其情而明其志,把民意心聲寄托在傳說的故事之中,,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許多傳說不僅美麗,,而且可信,。這種可信性,是以藝術(shù)的無窮魅力和真情實感來打動人心,,從而起到寓教的作用,。所以,許多故事傳說,,并不注重故事本身的真實性,而是寄托著一種美好的希冀與祝愿,。如《白蛇傳》中的蛇精變成美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中,人變成了美麗的蝴蝶,。這些情節(jié)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絕對不可的,,但卻被人們喜聞樂見。 從興平地區(qū)對董永賣身葬父,,到槐蔭為媒,、橋頭送子的整個傳說中,使這個故事更加完美動人,。其所以能夠產(chǎn)生這種效果的原因盡管是多方面的,,而最重要的則是聯(lián)系得巧妙、自然,、合情合理,。它把人物、情節(jié)以及主要的實物和地點——策村,、古槐,、遇仙橋、董仲舒等,,融為一體,,使故事有根有底,有眉有眼,,從而奠定了故事發(fā)生在興平的可信性,。 當(dāng)然,這個故事其所以感人至深,,除了藝術(shù)魅力之外,,更突出了一個主題:孝道,。而這個主題正是千家萬戶最希望、最提倡,、最需要和永遠(yuǎn)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和對傳統(tǒng)美德的崇拜,,并具有鮮明的生活印痕。同時,,又張揚了民本思想和親善的人文內(nèi)涵,。這些都構(gòu)成了具有興平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色彩,反映了當(dāng)?shù)厝饲趧谥液?、尊老愛幼的?yōu)良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美德,又無疑受到了丁蘭刻木和董永賣身葬父的深刻影響,。所以,,興平人對本地古代時能夠出現(xiàn)的兩個二十四孝中的人物,感到無尚光榮,。(咸陽日報 2007-08-17 馮萌獻(xiàn) 張軒)
從咸陽日報的報道看,,其實他們自己心里也沒底,把正史有載的董仲舒說成董永的兒子,,明顯是生拉硬扯,。而興平說的依據(jù),就在于董仲舒曾在興平住過,,其村名董家村,。 但,董家村以董仲舒得名,,無論如何也推不到董永頭上,。 而村人所附會的遇仙橋、神姑廟,、送子亭等,,也跟《天仙配》的傳說也毫無關(guān)聯(lián)。 反觀孝感,,理絲橋,、百步梯、升天臺等地名或古跡,,卻與《天仙配》完全吻合,。 正是由于興平自己也感覺底氣不足,所以語氣便不那么肯定,,因為他們實在拿不出更多可以證明的文獻(xiàn),。而僅僅說“這個故事……聯(lián)系得巧妙、自然、合情合理”,,完全沒有說服力,。 但是,從報道中透露出另外一個信息:即二十四孝中的丁蘭刻木,,確實發(fā)生在興平,,說明興平人也有盡孝的傳統(tǒng)。而所有這些孝子中,,唯董永名氣最大,,既然興平有孝道,那么他們把董永納入名下,,增加孝文化的影響力,,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還有一點,,興平人能自發(fā)地保護(hù)古槐樹,,這一點值得孝感人學(xué)習(x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