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幾篇文章拳有們應該看看,,十分有益啊,。
1.起式口訣: 頂懸涌泉虛,天地人一體,意氣沉丹田,起式無太極。 2.放松要點: 眼隨腰轉意為先 ,,氣沉丹田頭頂懸,松肩開胯知虛實 ,三項要領宜明鑒 ,。 3.上下盤練習: 上練摸魚知輕重 ,下盤虛實貓步行。 4.走式,、定式要領: 走勢球體求平衡 ,實腿必承重,虛腿隨腰伸到位,定式移承重,移夠是要領,。 5.虛實訣: 四肢如輪腰為軸,輕重虛實起與休,手撫魚尾至魚頭,太極圖中品春,。 6.腰: 凡動腰為先,欲正稍先反,左右各一半,九十分界線,腰近臨線位,手腳到落點,。 7.開合口訣: 走勢為合定為開,開合之間氣勢來,行云流水拳無滯,頂懸氣沉拌合開。 8.勢與節(jié)奏: 吸納稍疾吐宜緩,縮如嬰兒放似山,開合二字探究竟,太極無勢難成拳,。 9.對稱守中: 虛實剛柔,快慢先后,。上下內外,前后左右,對稱守中,陰陽統(tǒng)籌,。 10.身法:太極身法最緊要,三分手來七分腰,九節(jié)貫穿憑腰起,微風楊柳可稱道。 11.眼法: 目隨腰轉神意現(xiàn),平視左右曰顧盼,莫道三前虛似有,陰陽進退皆自然,。 12.松:文武之道張與松,松透才知霸王弓,意氣執(zhí)中骨肉去,一團玲瓏通體空,。 13.經脈運行:十二經脈循環(huán)走,三陰三陽各半周,意領氣摧抽絲勁,緩緩過足胸手頭。 14.意形要點:形把握手腳落點,,意領悟三個循環(huán),。落點為循環(huán)導向,循環(huán)借落點轉換,。 15.中 :太極有五行,,前后左右定。八勁旋腰起,,圓轉才輕靈,。任你千百動,我中分外明,。十三勢精髓,,妙在一個中。注:太極拳十三勢指八個太極基本勁:堋,、履,、擠、按,、采,、列、肘,、靠,;五行:前進、后退,、左顧,、右盼、中定,。 16.一字移步訣:一走一定一移步,一合一開一吸呼,一虛一實一循環(huán),一小一大一旋圖.注:旋圖---旋轉的太極圖,。 17.左棚式:逢轉必實兩儀動,腰脊三旋是要領,黑白雙魚繞身游,一手宜輕一手重。 18.右棚式:雙腿虛實交替行,虛足到位記分明,移身如踏蹺蹺板,權重緩緩變權輕,。 19.捋式:太極攻防在重心,雙手敷敵問敵根,腰脊旋出離心力,輕輕一捋破千金,。 20.擠式:腰脊外旋脹力大,小臂命門含對拉,前弓后蹬破敵捋,擠式開后敵勢殺。 21.單鞭:右腿承重身左轉,雙手平捋去又還,轉腰進步長蛇起,右鉤擋敵左甩鞭,。 22.提手上式:誰欲襲我長蛇中,轉身應敵合剪攏,左擎敵腕右擊肘,伸足踏敵手送終,。 23.白鶴亮翅:頂懸氣沉勢挺拔,左采右棚藏對拉,腰脊三旋鶴亮翅,虛足探敵妝哼哈。 24.貫穿:行拳節(jié)節(jié)貴貫穿,臂腿猶如三節(jié)鞭,輕重虛實太極走,開合三對陰陽圈,。 楊澄甫注釋《太極拳行動心解 》 發(fā)表于:2010-4-16 10:56:31 閱讀 55 次 以心行氣,,務令沉氣,,乃能收斂入骨 心以精神意氣之總稱。乃指走架時一拳一動以精神為主動,。驅使其氣,,即每一開合之中,開時必須意氣達于手指,,合時必須意氣通于脊背,,而后之足跟。在如斯線路中,,將全身之筋伸直行之,,則自然沉著而有纏勁,其氣就自然而收斂入骨髓矣,。 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用功既久,,氣能隨意而運動,,則身之運動,為意之運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氣>,,因以心行其氣也,所有屈伸起落,,務須曲線緩和,,毋使身手內發(fā)生棱角之病。是之為順遂,,如此則身可從氣,,而氣可從心矣。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 使目平視,兩頭略拔,,則謂虛領頂勁也,。精神自然而連帶提起矣,亦即頭頂上有棚勁之謂也,。頭頂上有棚勁,,則可減去身之重量,其轉動自然輕靈,,而無遲重之虞矣,。 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動虛實也 每一動作其身手均有主賓之分,,如能隨機換意互為主賓,意之所至氣即隨之,,是之謂靈,,意左則左為實,意右則右為實,,能如意而倒換之,,意氣不滯住某一點,是之為活,,內中順遂,,是之謂圓,能保順遂以倒換,,亦即虛實之變化也,。 發(fā)勁須沉著松凈,專主一方 此言凡發(fā)勁時其身平均須在棚勁中沉著行之,,尤須不準發(fā)生絲毫努責作用,,如無努責為之"松",體會空洞謂"凈",,如斯松凈沉著之勁,,而具彈性,方有發(fā)之可能也,。發(fā)時雙手本系相對而相異,,以求保持身體之平衡,然雙手雖由相對相異之方向而發(fā),,然發(fā)時之雙手仍應有虛實之分,,須一手為主,一手為賓,,即一手輕一手重之謂也,。 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頭頂懸起為調整身之中正法,,中正者,,必須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如有偏傾,,只能支撐他之一方有棚勁,失去其余之七方矣,,故氣向下沉,,則意不浮躁,而身體安定舒展,自然中正不偏,,能得中正何方來何方即可支撐之,,故無論如何變化之動作,而身體均須中正內行之也,。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 人身之九曲,如拳節(jié),。腕節(jié),。腰節(jié)??韫?jié),。脛節(jié)是也,行氣如九曲節(jié)者,,乃所有之關節(jié)均須順遂圓滑如珠,,行氣九節(jié)之中。即所謂節(jié)節(jié)貫串之功也,,決無微米棱角致不便之處,,是為至要也。 運勁如百煉鋼,,無堅不摧 百煉之鋼,,成繞指之柔鋼,"柔"非棉花之柔,??杀戎嶂袔т摚馊岫鴥葎傄?,內剛柔由棚勁而產生,,棚勁生于筋直之氣功。凡人運動能煉到百煉之鋼如繞指柔時,,則身內之堅塊不化之處,,莫不摧去無遺矣。 形如捕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 運動時其形狀如高空捕兔的鵠,,盤旋無定,此指精神之活潑,,且活潑之中而有集注,,并蓄勢待發(fā),有似伏地捕鼠之貓,,運機即發(fā)之精神也,。 靜如山岳,動如江河 靜如山岳,言其形沉著不浮,,一靜無有不靜,,如山岳屹立,所謂神宜內斂是也,。動如江河,,言其動作之波動不停起伏相間,如江河之滔滔不絕,,所謂意氣宜鼓蕩也,。 蓄勁如張弓,,發(fā)勁如放箭 曲中求直者,,乃求直其性,非伸直手足之謂也,,蓄而后發(fā)者,,乃發(fā)由蓄生,有蓄而后有發(fā),,蓄得足而發(fā)得脆也,。 力由脊發(fā),步隨身轉 含胸拔背,,以成蓄勁之勢,,脫扣發(fā)勁,先沉其肩,,勁則方可由脊背發(fā)出,,此勁乃中正之勁,且為全身之勁也,。步隨身轉則為功,,身隨步轉則為病,凡運動之身有移動,,步亦隨之,,而移動為左顧在盼之步,不然成為外擺襠之步,。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連而復斷 收,,為放收。放,,為收放,。兩者互為表里,如環(huán)之無端,此運動滔滔不絕之功也,。蓄發(fā)勁,,其發(fā)出之勁反斷,則勁方可越出身外,,所謂后連者乃糸按勁,,即褶迭之功用,先求能己之斷勁,,而后可以連接他人之勁也,。 往復須有褶迭,進退須有轉換 運動至終點時,,若再按之,,非往即復,其往復中間必褶之,,而往迭之,,而復所謂意上寓下之謂也。進退之有轉換,,乃足之褶迭也,,故褶迭在步轉換。在步轉換者,,顧盼之步也,,即所謂步之進退須先顧盼二步為褶迭而后再進退也。 極柔軟然后極堅剛,,能呼吸然后能靈活 外愈柔而內愈剛者,,因內有棚勁之故也,有棚勁外而極柔軟,,則里面極堅剛矣,。有如彈簧乃最柔之物,然其質剛為最堅剛也,。呼吸急促則意志不清,,心之氣滯矣,若呼吸深長,,謂之能呼吸,,則心神安寧,,而轉換褶迭自然靈活矣,。 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余 養(yǎng)氣須直養(yǎng)<筋直>則靈活松凈而易貫串,若曲壓則滯住而動,,致成努責,,易生病害矣,。勁須曲蓄,則彈性足,,蓄之無余,,太過為偏,是有缺陷之曲蓄,,所以謂之病矣,。 心為令,氣為旗,,腰為蠹,,脊為旃 心為主帥以發(fā)令,氣為傳旗如聽命,,而后行腰為大蠢,,巍然挺立不偏,無昧可倒<腰以下至尾閭>,,脊如旗屈,,收以拔骨,,使脊骨有偏長之能也,。 先求開展,后求緊湊,,乃可臻于慎密矣 初步練習時,,須大開大展,須全身松開氣達梢,,功夫愈進,,則求緊湊,其大圈漸進于小圈,,由外顯之圈,,成為內隱之圈,是可成為慎密無向之運動,,方會放之則進,,卷之則退,藏于慎密之義也,。 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凈,,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 凡走架子以心意為本,,身體為末,,即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之謂也。身體松開,,而腹腰存想為空洞無物,,則一切方可由腰脊而動,<即不亂動>是之謂靜也,,此運動時不二選擇,,應時時刻刻銘于心也。 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脊背而動之 即以背為中心,,乃運用離心力本也,,如覺每一動作,背上之反應會繃緊,,則失去此義也,,統(tǒng)能以此行之,亦為養(yǎng)氣斂入骨髓之法也,。 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內固精神,,則神注易得內剛之功,外示安逸,,則神怡易得外在之效,。邁步如貓行,乃指所有邁步須如捕鼠時的貓下伏鏟地而邁步也,。運勁如抽絲之旋轉,,如來福線之螺轉也。棚出為順抽絲,,采入為逆抽絲,,有如公母二螺絲也。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在神則活 雖然以心行氣在意不在氣,若注意在氣,,則意為氣所擊而生滯也,,蓋神速而氣慢,欲練氣合神,,必須意而神不在氣之本身,。然后神能導引其氣變?yōu)樯?,則氣隨之功可得矣。 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有氣者無力,,無氣者能柔,,有力者無氣,無氣者純剛,,故專柔專剛均屬非太極拳,。必須剛柔相濟。若力氣隱于內,,則柔現(xiàn)于外,,則剛欲求柔于外而剛于內,是之為勁,。故須去力以求勁得后乃活氣,,方可得氣之用,使生彈性,,欲得氣活,,須氣貫串遍于身軀如輪之旋轉之不休,欲得輪之旋轉,,須有輪之中心有軸,,故所有左右上下旋轉均以腰脊為主宰也 太極拳綱要說----薛蔚昌 發(fā)表于:2008-8-19 17:09:51 閱讀 126 次 (一)太極拳概論 太極拳的前輩宗師和經典著作講,,打太極拳用的是“虛無勁”,,即“意”。準此道者,,謂之正路,。可惜,,時下少之又少,。 打太極拳用的是“習慣力”。以此行拳,,謂之歧路,。這成太極拳的主流。 太極拳傳至當代,,為什么會變成這個樣子?究其原因,,大致有二。 1,、對太極拳的理法不理解 譬如,,“意”,,是怎么回事?“腰”,該怎么理解?“對稱”指什么?諸如這些關鍵性問題,,很難參透,。 2、對生活中的“習慣力”去不掉 “習慣力”,,屬于人類后天積習,,已經習非成是了。太極理法,,就在于校正“習慣力”給人體造成的弊端,,從這個意義上講,太極理法恰與“習慣力”相悖,??梢哉f,學習太極拳的過程,,就是克服“習慣力”的過程,,“習慣力”去不掉,就達不到太極勁道(力道)里去,,就成不了太極,。 (二)太極拳的“意” “意”,在太極拳中是一種勁道,。它已經不再是頭腦中空洞的單純的意識,、思想了。 “氣”中有“意”,,“神”中有“意”,,“腰脊”運作中有“意”。所以,,統(tǒng)稱“意”,。打太極拳用的就是這種“意”勁。 “腰脊”,,在太極拳中具體指什么部分?經典著作中稱腰際,、腰間、腰,、腰脊,,但沒見具體詮釋。在當代太極拳壇,,曾有權威,、名家在其書中講解過,但那是一般意義上的,,與太極理法不搭界,。筆者經多年習練體悟,,認定“腰脊”運作,系“胸背開勢”和“頂沉對敵”,,并須借助“意,、氣、神”的勁道——這才是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打法,;只有這種打法,,才能夠體現(xiàn)出“周身俱能輕靈”“遍體意氣布滿”的太極拳境界。 “腰脊”運作,,為什么必須借助“意,、氣、神”的勁道呢?這里,,有至理存焉,。在太極拳中,“腰脊”運作的對象,,是四肢,。四肢,要像絲連線掛在軀干上一樣,,完全處于被帶動的狀態(tài),,不自動,不真動,,不妄動,。可是,,單單靠“腰脊”本身的機理是有限的,,不能夠完全把這個任務擔當起來,這正是四肢自動,、直動的根據,。因此,必須借助“意,、氣、神”的勁道,。“腰脊”,,得到“意、氣,、神”的借力,,就實現(xiàn)了作為太極的勁道理法——“用意不用力”。 中正松豎,、內外相合,、對稱對應,、自然順遂。 1,、中正松豎 指的是軀干松直,,項豎頭正。身軀不偏離“身中垂直線”,,不失重心,,解決的是“穩(wěn)”的問題,“動分靜合,,隨曲就伸,,無過不及”。 只要“開胸開背”“頂勁沉氣”這兩個要領做到位了,,就能夠達到“中正松豎”的要求了,。 “開胸開背”的概念,分三個層次理解,。 第一個層次——胸背平整,,不凹不凸,即要校正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凹胸凸背,。 第二個層次——胸周形成氣圈,,背部形成氣貼背,即“含胸拔背”,。 第三個層次——胸背不僅要“開”,,而且要“開”得充分,因為“開”,,是胸背帶動四肢運作的一種勁道,。 可見,胸背“開”了,,軀干就直了,。 “頂勁沉氣”,是指上與下呈反方向對拔對拉,,使“開”直了的軀干更加拔直了,,對拔對拉,用的是“意,、氣,、神”勁道,系虛無勁,,呈現(xiàn)松空的感覺,,這樣,就體現(xiàn)了“中正松豎”的理法。 2,、內外相結 是指人體內里和外面要合為一氣,,渾然無間。 例舉“沉肩墜肘”來講,。“沉肩墜肘”做得到位了,、充分了,內里相應有肩沉肘墜的感覺,。如果內里沒有出現(xiàn)相應的肩沉肘墜的感覺,,說明“沉肩墜肘”做得不合規(guī)范。內里和外面是一致的,,相合的,。并且,“沉肩墜肘”做得到位了,、充分了,,與“沉肩墜肘”直接相關的部分,如胸,、背的“開勢(勁)”增進了,;丹田的“沉勢(勁)”增進了;整個兒內外及周身都顯得協(xié)調,。體現(xiàn)了“肘”為內里與外面,、兩臂與周身相合的關鍵,這在左右云手式中,,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 對太極拳來說,內里的感覺很重要,。習練效果,,首先是作為一種內里的感覺出現(xiàn)的。以內為主,,不在外面,。所以說,太極拳是內家拳,。 太極習練進入“守竅”階段,,亦即能夠“拿住丹田練內功”,“內外相合”,,就明顯地上了一個臺階,。此時此際,勁勢整,,有底氣,舒展中極顯松柔,松柔中又極舒展,,周身俱已輕靈,,遍體意氣布滿,可以說,,一應俱應,,一得百得,太極大致境界,,已然盡在其中,。 3、對稱對應 這條理法,,在《太極拳論》中,,是這樣講的“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后,,有左則有右,,如意欲上。即寓下意”,;反之亦然,。“對稱對應”,本屬靜態(tài)關系,,在建筑學和景觀布局中很有講究,,移植于太極拳中,就變成動態(tài)關系了,,即“對稱對應”的部分,,呈反方向對拔對位,使對稱對應部位間的肌肉,、筋絡,、骨骼出現(xiàn)一種延伸和拔長,內臟也被相應激活,,周身引發(fā)出極為舒服的松空感覺,。 “對稱對應”的部分,有上與下,、前與后,、左與右及四隅等。其中,,上與下(頂與沉),,是太極整個“對稱對應”關系的“綱”,具有“綱舉目張”的作用,。“對稱對應”部分,,呈反方向運作,是太極拳特有的,是傳統(tǒng)太極與流行太極實質上的區(qū)分點,,是人們實際生活中不存在的,,是學習太極拳的難點之一。 筆者把“對稱對應”關系,,簡稱為“對稱”理法,,它體現(xiàn)在太極整個盤架的運作和轉換中。不懂得“對稱”理法,,就打不出太極拳的味道——《太極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運勁如抽絲”,,即打不出“抽絲勁”,也打不出式與式在轉換中的“折疊勁”,。打太極拳用的是“虛無勁”,,即“意”,一句話,,“意”的勁道出不來,。 4、自然順遂 這一條,,是由太極拳的勁道(力道)決定的,。太極拳是內家關拳,打太極拳用的是“意”,。“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緩慢沉著,,自然順遂,,這從太極前輩先師們的教導中就可得知,如:“呼吸任自然”,,“以氣運身,,務令順遂”等。 “自然順遂”對于打太極拳來說,,是一種理法,,也是一種要求,但是,,習練達到中級階段時,,就會體現(xiàn)為一種感覺——“自然順遂”的實際感覺。待到體現(xiàn)為感覺的情況下,,就會理解到,,太極十分神奇,奧妙無比,,美不勝收,,妙不可言,,是人體一種至高無上的享受! 許禹生太極拳經注解 發(fā)表于:2010-6-4 17:33:03 閱讀 54 次 太極者,無極而生 太,,大也至也,。極者,,樞紐根抵之謂,。太極為天地萬物之根本,而太極拳則為各拳之極至也,。無極而生者,,本于無極也。此拳重在鍛煉精神,,運勁作勢純任自然,,不甚拘于形式,以虛無為本,,而包羅萬象,,故曰無極。然初學者究當就有形之姿勢入手學習,,久之著熟懂勁融會慣通,,始能入于神化之境。 案周濂溪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注云: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而實造化之樞紐品質之根抵也,。故曰無極,。而太極非太極之前復有無極也。此云無極而生,,究有語病,。 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變易物體之位置或動體進行之方向,,曰動;保存或維持其固有之位置或方向,,曰靜,;機者,朕兆也,。如陰符經天發(fā)殺機之機,,夫動靜無端,陰陽無始,。太極者,,其樞紐機關而已,。太極拳當行功時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未常不靜及其靜也,。神明不測有觸即發(fā),未常無動于動時存靜,,意于靜中寓動機,,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合乎自然,,此太極拳術之所以妙也,。 萬物之生也負陰而抱陽,莫不有太極,。有太極斯有兩儀,,故太極為陰陽之母,太極拳著著勢勢均合一,。圖形其動而陽靜而陰及剛柔進退等均與易理無異,,故得假借易理以說明之,非強為附會也,。 中國舊日學說諸凡事物均以陰陽喻之,,故陰陽無定位。太極拳之喻陰陽亦然,,如拳勢之動者為陽,,靜者為陰;出手為陽,,收手為陰,;進步為陽,退步為陰,;剛勁為陽,,柔勁為陰;發(fā)勁為陽,,收勁為陰,;粘勁為陽,走勁為陰,;手足關節(jié)之伸為陽,,曲為陰;分為陽,,合為陰,;開展為陽,收斂為陰,;身軀之仰為陽,,俯為陰,;升為陽,降為陰,。凡此所喻,,無論過如何變化,內皆含一,。圖形故動靜不同時陰陽不同位,,而太極無不在焉。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動,,變動也。動之則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靜之則沖漢無朕,,而陰陽之理已悉其其中矣,。太極拳術當行功時其各姿勢一動一靜相間,其拳術之動者,,前后左右上下均有陰陽虛實可循,,故曰:動之則分。其靜的姿勢雖無痕跡可指,,然陰陽虛實已具其中,,故曰:靜之則合。若作運動解則太極之陽變陰合即物理力學分力合力之理也,,太極拳術遇敵欲制我時,,則當分截其勁為二,使敵力不能直達我身(背勁),,所謂動之則分是也,。若將敵粘起,用提勁陽之變也及起,,須靜以定之,,使不得動或敵勁落空,稍靜即發(fā),,利用合勁陰之合也,。倘敵欲發(fā),我則應中心坦然審候應機,,靜以候之,,微動即應,所謂后人發(fā)先人至是也,。 夫道一而已矣,。當混沌未判,,洪瀠未關,本無動靜何有陰陽,,故以虛無為本者,,無不合道,天地如是,,太極如是,。太極拳習至極精處亦也如是也,然此指先天而言,,指習拳術功深進道者而言,,初學之士驟難語此也。及乾坤既定,,兩儀攸分,,有陰陽斯,有動靜則言太極者,。不能不就有形象者以講求之,。太極拳之分合動靜合乎陰陽。如動勢須求開展,,運勁務明虛實,,剛則化之,故曰:分,,柔則守之,,故曰:合。坤在靜中求動,,無為始而有為終,,必須伏無。乾則動中求靜,,有為先而無為了,,只要還虛,蓋萬物之理,,以虛而受,,以靜而成,天地從虛中立,,極靜中運機,,故混沌開而闔關之局。斯立百骸,,固而無極之藏,,自主無不從虛靜中來也。重陽子曰:此言大道之原,而功先于虛靜,。虛則無所不容,,靜則無所不應。由是觀之習太極拳者,,倘以虛靜為本,,則分合變化自無不如意也。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過,,逾也。不及,,未至也,。隨,無逆也,。就,,即之也。過與不及皆為失中,,失中則陽亢陰睽,,未能有合也。太極拳于曲伸分合等處運勁,,過則生頂抗等病,不及則有丟扁等病,。欲求不即不離,,則應隨之而曲就之。而伸,,隨機應變,,毋固毋我,因力于敵,,以中為主,,而粘黏連隨以就之自無不合,所謂君子而時中也,。案初學此拳者,,每失之過,迨稍懂勁則每失之不及,,學者宜審慎之,。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人者,,敵也,。剛,指剛強有力而言,,柔者,,無抵抗也,。走者,化也,。柔以承之變化敵力之方向,,不為所制,故也,,走順者自由便利也,,背者不自由不便利也,粘者取制敵人之力也,。遇敵施剛力時,,我惟順應其勢取而制之,使腑就我之范圍,,如以膠著物,,故曰粘。太極拳常以小力勝大力無力御有力,、弱勝強柔制剛為其主旨,。但以常理言之,小固不可以敵大,,弱固不可以勝強,,柔固難期以制剛,然云敵之勝之制之者,,必有其所以制勝之理,,在蓋敵力須加吾身方生效力,茍御制得道,,趁其用剛發(fā)動之始,,審機應變,采取擒獲,,使還制其身,,則我雖弱則常居制人地位,敵雖強常居被制地位,,難于自由發(fā)展,。力雖區(qū)奚,益此老聃,,齒敞舌存之說也,。頗合太極拳剛柔之義,然非好學深思之士,,未足以語此,。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此言以動作之遲速當隨敵動作遲速之程度而異,但欲識敵之遲速程度,,須先體察敵力之動機方能因應咸宜,。何謂動機,周濂溪通書有云,,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曰機,又曰,,機微故幽難識,,如此設非功深不易知也。然茍得其機,,敵雖變化萬端,,由一本而萬殊,而我則執(zhí)兩用中,,扼萬殊使歸一本,,審機應候,無過不及,。敵運動甚遠而我應付遲緩則失之緩,,敵勁尚未運到而我先逆待或加以催迫則敵反有機可乘,是謂性急其弊一也,。守一以臨,,純任自然無絲毫之凝滯矣,故曰,,得其一而萬事畢是也。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此言習太極拳者進功自有一定之程度,,而不可躇等躁進也。太極拳之妙全在用勁(注:此勁字系靈明活潑,,由功深練出之勁,,不可誤作力量解)。然勁為無形,,必附麗于有形之著,,始能顯著。言太極拳者,每專恃善于運勁而輕視用著,,以致習者無從捉摸,,有望洋興嘆之概,虛度光陰,,難期進益,,較循序漸進者,反事倍功半,,不遵守自然之程序故也,。昔孔子講學,常因材授教,,故諸門弟子各得其益,。拳術雖屬小技,然執(zhí)舉涂人而語,,以升堂入室之奧,,未有能豁然者也。故習此拳者,,應先摸仿師之姿勢,。正確矣,須求各姿勢互相聯(lián)貫之精神,;拳路熟習矣,,須求各勢著數(shù)之用法;著熟矣,,其用是否能適當用均,;得其當矣,其勁是否不落空勁,,不落空是真為著熟,。再由推手以求懂勁,研求對手動作之輕重遲速及勁行之走向方位,,久之自微懂而略懂,,進至于無微不覺,無處不懂,,方得稱為懂勁,。懂勁后,不求用著而著自合,。進至無勁非著,,無著非勁,漸至不須用著,,只須用勁,,再至不求用勁而勁自合,。洵至以意運勁,以氣代意,,精神所觸莫之能御,,則階及神明矣。是非數(shù)十年純功,,曷克臻此,。 虛領頂勁。 虛,,一作須,。似宜從虛。虛者,,對實之稱實,,即窒滯難巧也。頂者,,頭頂,,亦曰額門,,小兒初生時此處骨軟未合,,常隨呼吸顫動,,道家稱為上丹田泥丸宮,,蓋藏神之府也。佛家摩頂,,受記道家上田練神,,易曰:行其庭,,不見其人(注:庭,,指天庭頭頂也,。行,神氣流行也,,不見其人,,虛也)。黃庭經云:子欲不死修昆侖(注:山名,,喻頭頂),。均示人修養(yǎng)之要訣也。夫人之大腦主思想,,小腦主運動,而頭頂實首,,出庶物支配,,神經為主宰之樞府,其地位重要如此,,宜為修養(yǎng)家所注重,。練太極拳者,,向主身心合一,內外兼修,,精神與肉體二者同時鍛煉,,故運勁時,必運智于腦,,貫神于頂,,務使頂上圓光虛靈不昧,所以煉神也,。蓋頭為全身綱領,,綱舉則目張,頭頂懸,,則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順逐,偶有動作,,全身一致,,左右前后,無掣肘之虞矣,。 氣沉丹田,。 丹田,穴名,。道家謂丹田有三,,一居頭頂以藏神,一居脘以蓄無,,一居臍下以藏精,。此指下丹田也(注:臍下三寸)。常用深呼吸使氣歸納于此,,自能氣足神旺,。黃庭云:呼吸盧外入丹田,番能行之,,可常存,。蓋當人呼吸短促,每至中脘而回(注:中脘橫膈膜也),,不能下達此處,,因之循環(huán)遲緩,肺力薄弱,,不足以排泄腹中炭養(yǎng),,血脈不能紅活,于人之壽命,,關系至鉅,。老子曰: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又曰:虛其心,,實其腹,,蓋吐故納新(注:吐,吐腹中濁氣,;納,,吸新鮮空氣也),歸根腹命(注:根,,根蒂,,指下丹田命門,精氣也,;歸,,復者,以意逆志于此也),。以心意導精氣于下丹田,,而施烹煉也。久之自能延年卻病,。下丹田,,為全身重點所在,習拳術者,,沉氣于此,,則屹然不動,不易撼倒,,但沉者徐徐而下,,在有意無意之間。非若外家之用力下沉外臌小腹也,,倘或不慎,,每致腸疝諸癥邇來。日本之靜坐家剛田虎二郎,,罹糖尿病逝世,,議者疑系努力下丹田所致,非無因也,。 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 偏,,偏頗失中也,。倚,倚賴失正也,。隱,,隱藏。現(xiàn),,表現(xiàn),。忽隱忽現(xiàn)者,神明不測也,。上指身體姿勢,,下指神氣運勁而言。太極,,虛明中正者也,。于姿勢則必中必正,于運勁若有意無意,,使神氣意力全身貫澈,,無過不及,忽隱忽現(xiàn),,令人不可捉摸,。練習純熟,便易領悟幾何學定理,,兩點之間只可作一直線,。太極拳上領勁,下守重心,,周身中正,,便無不是處矣。但領守均須含活潑之意,,富自然之趣,。過于矜持,則神氣凝滯,,姿態(tài)呆板,,運勁不能虛靈,動生障礙矣,。故曰:忽隱忽現(xiàn)也,。 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此仍承上文而言,。吾隱現(xiàn)無常,敵以吾力在左思,,更加重吾左方之力平衡,,吾則虛以待之,令敵力落空,。敵揣吾右方有力,,可以擒制吾,,即隱而藏之,虛實易位,,隨機善應,,敵更何所施其技耶。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 仰升俯降也。敵欲提吾使上,,吾即因而高之,;敵欲押吾使下,吾即因而降之,。敵遂失其重心,,反受吾制矣。因仍變遷,,潛移默化,,運用之妙在于一心。 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進,前進也,。長,,伸舒也。退,,后退也,。促,逼迫也,。吾前進時,,倘敵順領吾勁時,吾則長身以隨之,,便無可退避,。或敵來勢前進,,吾急引而伸之,,使力到盡頭,自不得再逞,,吾若退后,,敵力逼來,每致迫促無路可逃,然退而急進,,雖促不促矣,。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示人遇事當積極進行,,不可退縮也。太極拳雖以柔靜為主,,但非務退避其佯。退者,,乃以退為進,,非真退也。若竟退時,,倘遇敵隨之深入,,則逼迫不自安矣。又敵退后時,,吾進而迫之,,使愈促。吾退后時,,敵力跟來,,吾則或俯身摺疊以促其指腕,或旁按臂彎,,使敵促迫不安而不能再進,,全在因勢利導,不拘泥也,。 一羽不能加,,一蠅不能落。 羽,,領羽也,。加,增之也,。落,,降也,著也,。言善太極功者,,感覺敏銳,稍觸即知,,稍縱即逝,。雖輕如一羽,微如蠅蟲,稍近吾體,,亦即知覺趣避而不令加著也,。夫虛靈不昧之,謂神有知覺,,然后能運動致虛極守靜篤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有不期然而然者,。非鍛煉有素,,支體軟靈,富有觸力未足語此也,。 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虛靜則陰陽相合,覺敏則剛柔互濟,。敵偶動作,,吾無不知。吾之動作,,敵盡難知,。拳術家所向無敵,蓋均由此,??鬃釉唬荷茟?zhàn)者,無赫赫之功,。又曰:知彼知已,,百戰(zhàn)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人不知我,,我能知人,,則所向無敵矣。 斯技旁門甚多,。 泛指他項拳術而言,,雖勢有區(qū)別,流派不同姿勢各異,。 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 他種拳術重力量,尚著法而不求懂勁,。故于機勢妙合,,運用靈敏,以靜制動,,諸訣概不過問,。 有力讓無力,手慢讓手快,,此皆先天自然之能,。 謂力大與敏捷,二者均為天賦的能力,。 非關學力而有所為也,。 非由學而能者。 察四兩撥千斤之句(注:見搭手歌,。牽動四兩撥千斤),顯非力勝,。 如秤衡秤物,,滑車起重,全賴杠桿斜面等理,。太極拳以小力勝大力,,以無力制有力,與科學暗合,。 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力。 古稱七十曰耄,,八十曰耋,,年老之人舉動遲緩。古之名將如廉頗等,,雖老尚能勝眾,,是必不經時,手足速快已也,。 立如平準,。 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脊背三關自然得路也,。 活似車輪。 圓妙莊嚴,,靈活無滯,,則周法輪常轉不已矣。 偏沉則隨。 偏指一端也,。如吸水機,,如撤酒器,使一端常虛,,故能引水,。如歇器之不堪盈滿,滿則自覆矣,。 雙重則滯,。 有彼我之雙重,有一已之雙重,。太極拳以虛靈為本,,單重尚且不可,況雙重乎,。 每見數(shù)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古云,,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蓋言虛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化則無滯耳,。善應敵者,常致人而不致于人,,而況自為人所制乎,。用功雖純,茍不悟,,雙重之弊猶未學耳,。 欲避此病。 雙重之病,。 須知陰陽,。 陰陽之解甚多,前已述之,,茲不復敖,。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制敵勁時,謂之粘,?;瘮硠艜r,謂之走,。制而化之,,化而制之。制即化,,化即制也,。 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知彼已之剛柔,,虛實則陰陽互為消長,。以虛濟盈,而不失其機,,斯真懂勁。 懂勁后,,愈練愈精,。 反觀不懂勁,則愈練愈不精也,。 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懂勁后,,能自揣摩,,默而識之,有余師矣,。 本是舍己從人,。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隨機應便,,不拘成見。 多誤舍近求遠,。 不知機而妄動者,,動則得咎,。 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 區(qū)別甚微,,人易謬誤。 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古人云:獲得真訣,好用工,。茍不詳,,為辨別。則真妄費工夫矣,。此論系三豐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語簡而賅,要之于太極拳之真理,。已闡發(fā)無遺,。原經甚多,先取此篇加以注釋,,臆斷之處在所難免,,閱者諒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