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泄瀉亦稱“腹瀉”,,是指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薄,或瀉出如水樣,。古人將大便溏薄者稱為“泄”,,大便如水注者稱為“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夏秋兩季多見,。本證可見于多種疾病,臨床可概分為急性泄瀉和慢性泄瀉兩類,。
中醫(yī)治療:
1、風濕犯表證
證候:泄瀉清稀,,甚至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惡寒發(fā)熱,,鼻塞頭痛,,肢體酸痛,苔薄白或白膩,,脈浮,。
治法:祛濕解表。
主方:藿香正氣散
2,、寒濕困脾證
證候:泄瀉清稀,,腹部冷痛,腹脹腸鳴,,肢體困重,,倦怠少氣,口淡不渴,,舌質(zhì)淡白,,苔白膩而滑,脈遲緩,。
治法:溫中散寒,、化濕止瀉。
主方:胃苓湯
3,、腸道濕熱證
證候:腹痛,,泄瀉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而臭,,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
治法:清利腸道濕熱。
主方:葛根芩連湯
4,、濕熱蘊脾證
證候:泄瀉不爽,,大便臭穢,或如黃糜,,身熱困重,,頭目昏蒙,腹脹,,嘔惡納呆,,口渴口苦,小便色黃,
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利脾胃濕熱,。
主方:黃芩滑石湯
5,、食滯胃腸證
證候: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滿,,噯腐酸臭,、厭食,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或數(shù),。
治法:消食導滯。
主方:保和丸
6,、肝郁脾虛證
證候: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每因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時發(fā)生腹痛泄瀉,,食少腹脹大便溏薄,,矢氣多,舌質(zhì)淡紅,,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健脾,。
主方:痛瀉要方
7,、脾胃氣虛證
證候:大便時溏時瀉,稍進油膩之物則大便次數(shù)增多,,食少腹脹,,脘悶不舒,面色萎黃,,肢倦乏力,,舌質(zhì)淡,苔白,,脈弱,。
治法:補脾益胃、澀腸止瀉,。
主方:參苓白術(shù)散
8,、脾腎陽虛證
證候:泄瀉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后則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質(zhì)淡,苔白,,脈沉細,。
治法:溫補脾腎、澀腸止瀉,。
主方: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
針灸療法:
(一),、急性泄瀉
1、寒濕
主證:泄瀉清稀,,腹痛腸鳴,,喜溫畏冷,口不渴,,舌淡苔白,,脈多沉遲。
2,、濕熱
主證:腹痛即瀉,,瀉下黃糜熱臭,肛門灼熱,,小便短赤,,或兼身熱,口渴等癥,,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
3,、飲食所傷
主證:瀉下糞便臭如敗卵,,腹痛腸鳴,瀉后痛減,,脘腹痞滿,,噯氣不欲食,舌苔垢濁,,脈象滑數(shù)或弦,。
治法:取足陽明經(jīng)穴為主。寒濕證針灸并用(或膈姜灸)以溫中利濕;濕熱證針刺用瀉法,,以清熱利濕;飲食所傷,,針刺用瀉法,,以調(diào)中消導。
處方:天樞 足三里
隨證配穴:寒濕:加中脘,、關(guān)元;濕熱;曲池,、陰陵泉;飲食所傷:內(nèi)關(guān)、梁門,。
(二),、慢性泄瀉
1、脾虛
主證:大便溏薄,,甚則完谷不化,,不思飲食,食后脘悶不舒,,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炎苔白,。脈弱無力,。
2、腎虛
主證:每天黎明之前即瀉,,腸鳴腹痛,,瀉后則安、腹部涼,,時有腹脹,,下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取任脈、及脾胃經(jīng)穴為主,。針用補法及灸法,,以溫補脾腎,固腸止瀉,。
處方:中脘 天樞 關(guān)元 足三里 地機
隨證配穴:脾虛:脾俞,、太白;腎虛:腎俞、太溪,。
按摩療法:
1,、寒濕(風寒)
主證:泄瀉清稀,腹痛腸鳴,,脘腹脹滿,,惡寒發(fā)熱,頭痛身困,,肢體酸痛,,或兼嘔吐,,苔薄白,脈浮,。
治則:解表散寒,,溫中健脾,收斂法,;配用推按腰骶止瀉法,。
2、飲食所傷
主證:腹痛腸鳴,,瀉下臭如敗卵、瀉后痛減,,脘腹痞脹,,噯腐酸臭,食欲減退,,舌苔垢,,脈象滑數(shù)或沉弦。
治則:消食導滯,,固澀止瀉,。
選穴:下脘、肓俞,、天樞,、關(guān)元、大腸俞,、次繆,、手三里、孔最,、足三里,、豐隆、太溪,。
可重用按揉小腹收斂法,,掌揉臍周消食法(見嘔逆)。配用揉壓俞穴止脫法,。
若食積較重,,生濕化熱,腹痛而脹,,瀉后肛門不爽,,小便黃赤,舌苔黃厚,,脈沉實者,。宜因勢利導,,根據(jù)“通因通用”的治則,可用按揉腹部消積法,,拿揉抖顫導滯法以推蕩積滯,,清利濕熱。
3,、脾胃虛弱
主證:大便溏薄,,泄瀉時作時止,水谷不化,,納呆腹脹,,神疲倦怠,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象緩弱。
治則:健脾益氣,,和胃止瀉,。
選穴:中脘、下脘,、肓俞,、關(guān)元、三焦俞,、胃俞,、腎俞、大腸俞,、次繆,、長強、手三里,、孔最,、足三里、豐隆,。以下基本手法均可使用,,加用提拿捏肌助運法。
若久瀉中氣下陷,,肛門脫出,,氣短納呆,反復感冒可用雙拇指重疊按壓彈撥會陰,,拇指揉壓百會,,以升坰益氣;若見瀉下清水,腹中雷鳴,、脘脹腹痛,、手足欠溫,、苔白、脈緊或遲,,或沉細無立,,可用雙拇指反復壓放氣沖,掌或拇指揉壓氣海以溫中散寒,。
4,、命門火衰
主證:黎明時分,臍下作痛,,腸鳴泄瀉,,瀉后稍舒,腹部畏寒,、有時發(fā)脹,、下肢欠溫,舌淡苔白,,脈象沉細。
治則:溫補命門,,兼溫脾陽,。
選穴:百會、命門,、腎俞,、長強、下脘氣海,、關(guān)元,。可重用揉撥腰骶固澀法,,搓揉腰骶溫化法,,按揉小腹收斂法及揉壓俞穴止脫法。
5,、肝氣乘脾
主證:每因郁怒,,即發(fā)生腹痛泄瀉,平時精神憂郁,,胸脅痞悶,,噯氣納少,舌質(zhì)淡紅,,少苔,,脈弦。
治則:抑肝扶脾,。
選穴:肝俞,、大腸俞,、次繆、章門,、期門,、日月、陽陵泉,??芍赜媚竽醚∫指畏ǎ?/p>
按足弓健脾法搓揉腰骶溫化法,,按揉小腹收斂法,,配用按壓俞穴止脫法。
基本手法:
1,、推按腰骶止瀉法雙掌沿督脈露線從長強交替上推至命門;雙拇指沿足太陽經(jīng)內(nèi)側(cè)線自骶尾部按推至背腰部;雙拇指重疊撥此繆,,按壓大腸俞;對揉、對按兩側(cè)腎俞穴,,然后將雙手置于兩臀部向內(nèi)上方捧攏向上推顫,。
2、揉撥腰骶固澀法疊掌揉骶骨后面,,雙拇指向外上方垂直撥彈骶髂關(guān)節(jié),,即髂后棘之外下方兩側(cè)肌腱;右手掌揉骶骨后面,左手拇,、食指自下而上撥腰段兩側(cè)骶棘肌,,右手空拳猛扣左手,以緊張?zhí)岣丶∨c肛門括約肌,。
3,、搓揉腰骶溫化法兩掌逆時針輪狀推,疊掌揉小腹部,,拇指按揉中脘或氣海,,掌根揉關(guān)元,雙拇指壓放肓俞,。
4,、揉壓命穴止脫法但拇指分別揉壓手、足陽明經(jīng)線,,上肢前臂段,,下肢小腿段,按揉手三里,、孔最,、足三里、豐隆等要穴。
其它療法:
1,、耳針
取穴:大腸胃
方法:輕刺激留針20min,。
2、拔火罐
取穴:天樞關(guān)元大腸俞小腸俞
方法:留罐10min,,日二次,。
3、艾炙療法
隔姜,、隔鹽等溫炙神闕,、中極、關(guān)元等穴,。
單方驗方:
1,、罌粟殼(蜜炙)、厚樸(姜制)各120g,,研粉,,每次3-5g,米湯送服,,可治久瀉不止,。
2、車前仁6g,炒研末,,泡服,,可治暴瀉。
3,、大蒜,,搗爛服汁,,可治虛寒泄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