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詩歌鑒賞常考題型答題思維指導
高考詩歌鑒賞由客觀題變?yōu)橹饔^題后,,重視了閱讀理解能力,,也加大了答題的難度。每年高考考生在這一板塊上失分相當嚴重,。盡管各種教材,、資料對詩歌鑒賞方法歸納很系統(tǒng),但或過于理性,,或過于詳盡,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筆者擬定從高考??碱}型的答題思維角度來簡單談一下,希望能對學生答題有所啟示和幫助 題型一 分析“詩眼”型 【題型評點】 “詩眼”是指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或詞,,一般指句子中的動詞,、形容詞、副詞,。有時也指能傳達主旨的一個句子或關鍵詞,。“詩眼”分析題型,命題角度小巧,,主要從語言角度來考查詩句中煉字,、煉句的技巧。這種題型在2003年高考全國卷中考查了,。在以后的幾年中,,因其命題角度小巧、難度適中而成了高考命題的重點和熱點,。 【命題特點】 在題干中有兩種問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詩句中用得生動傳神的字或詞,,然后要求結合全詩闡發(fā)理由,;二是預設一種前人評點(“詩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觀點,,再闡發(fā)理由,。題量上一般只有一個,包含兩個問題,。 常見的提問方式有: 1,、某一聯(lián)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詞?為什么,?請結合詩歌簡析,。(如2003年高考全國卷) 2、提問變體有:①某字歷來被人稱道,,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②本詩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覺得甲、乙兩字哪個更好,?為什么,?(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和遼寧卷) 【簡易思維】 1、讀詩句,,定“詩眼”,。若問字詞則抓句中動詞、形容詞和副詞,;若問句子則抓詩歌情感句,、議論句、警策句,。 2,、闡發(fā)理由,注意層次,。先解釋字詞的字面意義(概念意義),,再回歸原詩分析所用修辭及其效果(語法意義),最后聯(lián)系上下文整體感知煉字效果(語境意義)。分析既聯(lián)系整體又著眼于細節(jié),,點面結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斷—解釋(本意)—分析(手法及效果)—總述(效果),。 【典型題例】 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后面題目。 高冠谷口招鄭鄠 (岑參) 谷口來相訪,,空齋不見君,。澗花然暮雨,,潭樹暖春云。門徑稀人跡,,檐峰下鹿群,。衣裳與枕席,山靄碧氤氳,。 “詩眼”指的是詩句中最生動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二聯(lián)中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析,。 簡析:此題為“詩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斷再評析,,共兩問,。題干中已把“詩眼”定位在第二聯(lián)寫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動詞或形容詞即可找出“詩眼”來,。 參考答案:“詩眼”分別是“然”,、“暖”。(判斷)“然”通“燃”,,意思是說暮雨中的澗花開得很紅火,,像烈火燃燒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邊樹木與其相接,,好像要為它們送去溫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兒,。(字面意義)該聯(lián)中作者用擬人手法,,繪形繪色,精練傳神地描寫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環(huán)境優(yōu)美,、高雅、溫馨而富有生機,,抒發(fā)了詩人對朋友這種恬淡閑適隱居生活的渴望之情,。(語境意義) 題型二分析意境型 【題型評點】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類的詩詞占據(jù)了古詩詞的半壁江山,。無論是寫景,、借景抒懷,還是托物言志,,都要注意景,、境、情的有機統(tǒng)一,。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是依托景物(意象),、環(huán)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鑒賞詩歌要從景,、境入手去分析詩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分析意境是詩歌鑒賞中最為常見的題型。 【命題特點】 命題時一般從兩個方面來考查:一是分析詩中景,、詩中境,、詩中形象,并能概括其特點,。主要考查學生對內(nèi)容的整體把握情況,;一是對詩歌的藝術特色作深層地理解分析。題量為1-2個,,命題點主要有:意象特點概括,,意境再現(xiàn)與特點概括,形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常見提問方式有:“這首詩營造了一種什么意境,?”“這首詩所寫的景物有什么特點?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全詩作具體分析,。” 【簡易思維】 1、解讀全詩,,勾其玄要,。要總體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征(什么景,、什么地,、什么時令、什么人,、什么特征) ,。 2、理清景與景,、景與人,、景與情的關系。有時詩中所描寫景物比較復雜,,要分清景物間的主從,、詳略、先后,、虛實,、動靜、點面等關系,分清景與情之間的并列,、因果,、互襯、交融或交叉等關系,。 3,、分析寫景技巧,主要從三方面考慮:層次角度(時空順序,、動靜虛實,、色調(diào)冷暖、正反點面等),,遣詞造句(煉字及修辭手法),,具體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對比、象征,、比興等),。 4、體會意境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心情,,表達志向,抒發(fā)情感等,。 5,、語言組織:先分后總,聯(lián)系詩句,,分條作答,。 注意問題: 1)描繪詩中圖景、形象,,不能翻譯詩句,,要用自己語言再現(xiàn)。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適當創(chuàng)新,。 2)概括意境氣氛和形象的特點用語要全面準確,。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體,要突出題干中的“怎么樣”,,而不是“是什么”。 4) 分析純寫景詩時,,就詩論詩,,不必牽強附會地向作者境遇和時代背景上靠。 【典型題例】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后面問題 日 暮(杜甫①) 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頭白燈明里,,何須花燼②繁,。 注:①大歷二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寫下此詩,。②花燼:燈芯結花,,民俗中有“預報喜兆”之意。 1,、詩中第一,、二句描繪了怎樣一幅圖景? 2,、在全詩中杜甫表達了怎樣復雜的思想感情,? 簡析:本詩首聯(lián)化用《詩經(jīng)》中的“日之夕矣,羊牛下來”之句,,另創(chuàng)新的意境,,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山村寂靜的圖畫。“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夕陽淡淡的余暉灑滿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從田野歸來,,家家戶戶深閉柴扉,,各自團聚。自然讓人從闃寂冷清的村落想到家戶內(nèi)人們享受天倫之樂,,隱隱透出詩人思鄉(xiāng)戀家之情,。 參考答案:1、詩中第一,、二句描繪了一幅牛羊歸來,,農(nóng)家柴扉緊閉,寂靜清冷的山村日暮圖景,。 2,、杜甫在詩中表達了自己懷念故園、思鄉(xiāng)戀親之情,,以及暮年濟世渺茫的人生悲涼之感,。 題型三對前人評點再評價型 【題型評點】 對前人的評價或詩論進行再評價是一種開放性的題型,,它自由性、綜合性,、創(chuàng)新性都較強,。答題時著重在闡發(fā)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命題特點】 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詩論中有關該詩在思想內(nèi)容和表達技巧上的評論,然后要求你去判斷(是否同意),,并闡發(fā)理由,。題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評論(詩論引文)—要求判斷(是否同意)—闡發(fā)理由(為什么)--要求(結合全詩)。 常設立的評價角度有:評“詩眼”,,評關鍵詞句,,評思想內(nèi)容,評藝術手法等等,。 【簡易思維】 1,、解讀題目,明確要求,。即弄清前人評論的具體角度(內(nèi)容,、技巧、煉字,、感情基調(diào),、語言特色等),詩論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評論角度,、對象,、已告知的特點概括等)。 2,、精讀詩歌,,整體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寫法上最明顯的特點,。 3、對第一問“是否同意”原則上要順應命題者的意圖(同意),,但也不絕對,,然后回歸原詩闡發(fā)理由。 4,、恰當選用詩歌鑒賞術語,、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詩論詩,。 注意問題: 1)切忌以術語,、概念代替分析,,分析要有原文意識,應有理有據(jù),。 2)分析要有條理,有幾問就答幾問,,其提問順序一般不能更換,。具體表達時,內(nèi)容與技巧兩個角度不要交叉表達,。 3)運用術語要準確,,切忌張冠李戴,答非所問,。 4)高考只答第一問,,一般是不給分的,必須有分析,。 5)答案語言表述上要注意邏輯性和文采性,。 【經(jīng)典題例】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后面問題 送李端 (盧綸) 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路出塞云外,人歸暮雪時,。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 有人說,本詩以一個“悲”字貫穿全篇,。你同意這個說法嗎,?為什么?請結合全詩進行賞析之,。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詩歌基調(diào)的評價,。由題目可知,這是一首送別詩,,自古多情傷離別,,本詩以“悲”字統(tǒng)領全文自然言之有理。首聯(lián)第二句直言離別之“悲”,,有提挈全篇之作用,;頷聯(lián)描寫了一幅嚴寒送別圖,淡雅中有幾分沉郁,,暗含其“悲”,;頸聯(lián)回憶往事身世,,更見其“悲”;尾聯(lián)也收束在“悲”字之上,。 參考答案:同意,。(第一小問)本詩以一個“悲”字統(tǒng)領全文:首聯(lián)寫送別環(huán)境,直擊“悲”字,;頷聯(lián)又寫送別,,抒依依不舍之情,“寒云”“暮雪”緊扣“悲”字,;頸聯(lián)回憶往事,,感喟身世,更顯其“悲”,。少孤漂泊,,知音難求,剛遇知己,,卻又要別離,,能無悲乎!尾聯(lián)寫故人遠走,,只盼早日相見,,可風塵紛擾,何時才能相見,?前途一片茫然,,仍“悲”情不斷。(具體分析)總之,,全詩將惜別,、孤寂、感時傷懷復雜情感融合在一起,,給人以蕩氣回腸之悲涼,。(總述) 題型四 比較鑒賞型 【題型評點】 這種題型命題者往往給出在題材、感情,、寫法,、風格上相似甚至對象相同的兩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后,,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這種題型也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考查點多,,易于考查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綜合鑒賞能力,。因此,這種題型會成為高考命題的重點和熱點,,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命題特點】 一般選取的兩首詩歌在內(nèi)容和寫法上有某種相似點,。命題的方式是要求學生從異同兩個方面來思考,具體設立為1-2比較點,,指向性明確,,沒有大而全的題目出現(xiàn)。比較中綜合考查了“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相關知識和能力,。提問方式有: ①設二問:一問內(nèi)容或?qū)懛ǖ漠悾ㄍ?,二問具體分析其差異性。 ②變體一:比較更改前后的優(yōu)劣,。如詩歌順序打亂后,比較改變前后的效果的不同,;就詩句中關鍵字詞更換后,,比較更換前后的效果的不同。 ③列舉兩首詩,,問你更喜歡哪一首,,并闡明你的理由。這種題目十分開放,,答案一般是一則短小的鑒賞文,,目前高考中尚未出現(xiàn)過,備考中要適當訓練,。 【簡易思維】 1,、通讀詩歌、題目,,把握考查重點,,做到胸有成竹。 2,、分別解讀每首詩,,把握其內(nèi)容和形式方面的信息。 3,、結合題干要求,,從相同或相異角度去整合兩首詩的信息。 4,、分條作答,,組織語言要簡明、連貫,、準確,。 注意:分析不能顧此失彼,要兼顧兩詩,;對比分析要具體,,突出差異性,。 【典型題例】 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盡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山,。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1、這兩首詩都是邊塞詩,,但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請結合兩首詩的內(nèi)容簡要說明。 2,、這兩首詩所采用的表現(xiàn)手法也不相同,,請任選一個鑒賞角度分析這種不同。 簡析:這是兩首邊塞詩的比較鑒賞題目,。所擬的兩道題目帶有較強的綜合性,,但命題角度指向性很明確:第1題是要求從內(nèi)容角度比較抒發(fā)情感的差異性;第2題是從一個小角度比較藝術手法的差異性,,雖然是一個開放性題目,,但作答角度單一,要求很低,??忌话隳茏鞔鸬摹V灰盐樟祟}目考什么,,怎么考,,再讀詩歌就有的放矢了,輕松多了,。 參考答案:1,、高詩寫景,表現(xiàn)了將士牧馬歸來,,胡馬北去的和平寧謐的圖畫,;寫笛聲,表現(xiàn)了盛唐豪情和一些人的懷鄉(xiāng)之情,。李詩寫景,,表現(xiàn)了邊塞環(huán)境的險惡和景象的荒涼;寫笛聲,表現(xiàn)了懷鄉(xiāng)的迷惘和無限的悲涼,。兩詩所選景物不同,,傳達出來的感情基調(diào)自然不同。高詩婉,,李詩哀,。 2、煉字角度:高詩中的一個“滿”字就寫出了牧馬時節(jié)梅花凋零的合理性,,洋溢著一種盛唐豪情,,更隱喻著全體將士懷鄉(xiāng)的不傷之思。李詩中一個“盡”字,,寫出了全體戍邊戰(zhàn)士的綿綿不斷的鄉(xiāng)思,。 或:修辭角度:高詩中妙用通感,將《梅花落》的笛曲的聽覺轉化為梅花飄落的視覺形象,,由邊地無梅而引發(fā)戰(zhàn)士對家鄉(xiāng)梅的思念,。李詩用恰當?shù)谋扔鳎?#8220;沙似雪”“月如霜”,,寫出了邊塞環(huán)境的險惡和荒寒。 或:技巧角度:高詩虛實結合,,象征暗示,。“雪凈”寫春來,象征邊?;夂蟮暮推?,“月明”暗示邊塞的安靜,“牧馬”暗示胡馬北退和戍邊戰(zhàn)士牧歸,,“羌笛”暗示邊烽暫息的安閑,。前二句實寫邊塞和平生活,后二句虛寫,,抒發(fā)將士心志,。而李詩則用烘托鋪墊,以“沙似雪”“月如霜”來渲染環(huán)境險惡,,襯托戰(zhàn)士的鄉(xiāng)思之情,。 題型五 “關鍵說”分析型 【題型評點】 古人寫詩十分講究構思,十分注重煉字,、煉詞,,往往一字一詞關乎全詩主旨、思想感情,,因此這一字一詞便成了詩歌構思的線索甚至是關鍵,。命題者抓住這一點以小見大來命題,可以考查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把握程度,。2002年高考語文卷詩詞鑒賞題目改革就率先考了這種題型,,隨后幾年高考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這種題型,。它以小見大,難易適中,,考查全面,,將仍被命題者看好。 【命題特點】 題目中先指出某字,、詞和句是全詩之關鍵,,要求你談談你的理解。有時和評價性題目命題格式一樣,,要求先判斷,,再闡明理由。一般設置一個大題量,。常見的提問方式方式: ①某詞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以? ②有人認為某詞語是全文的關鍵,,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簡易思維】 1,、抓關鍵詞(句)的位置:題目中(如《春夜喜雨》中的“喜”字),,詩歌有開頭,詩歌的中間,,詩歌的結尾,。 2、抓關鍵詞(句)對主旨的突出作用:點明主題(開頭),,強化主題(中間),,深化主旨(結尾)。 3,、抓關鍵詞(句)在結構上的作用:統(tǒng)領全篇,,深化主旨。 【典型題例】 秋 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行又開封,。 前人評價這首詩時說“意萬重”一詞是全詩的關鍵,,“意萬重”是什么意思?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簡析:此題要求我們理解全詩的關鍵,并對之作評價。一共三問,,第一問是為答后兩問服務的,,因此只要理解了“意萬重”的內(nèi)涵,后兩問就容易多了,。從題目和詩中景物來判斷,,詩人的“意萬重”就是說不完、道不盡的愁緒,。 參考答案:“意萬重”就是指詩人心中說不完,、道不盡的愁緒。同意這種說法,。“見秋風”起“作家書”之念,,“作家書”又起“意萬重”,正是“意萬重”,,欲說還休,,所以在家書中“說不盡”,怕“說不盡”方才引發(fā)“臨行又開封”,??梢娫娭械囊磺袃?nèi)容都是由“意萬重”引起的,詩人復雜的思想感情變化也是由“意萬重”造成的,。 【舉一反三練習】 1,、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彎,,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前人評論這首詩時認為“涼“字用得最生動傳神,。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參考答案:同意,。一個“涼”字既寫出了月色的秀麗明朗,,又點出了春雨過后涼爽宜人的氣候,更與后面的“鏡”字相照應,,表達出了月光明潔,,水色清澈的優(yōu)美意蘊。有力地襯托了詩歌意境的創(chuàng)設,。 2,、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后面題目。 處士盧岵山居 (溫庭筠) 西溪問樵客,,遙識主人家,。古樹老連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隨雨暗,,一徑入云斜。日暮鳥飛散,,滿山蕎麥花,。 (1)試分析本詩的頷聯(lián)或頸聯(lián),對景物描寫的特點作具體的分析,。 (2)通過詩中的景物描寫,,你可以看出“盧岵山居”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從中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1)頷聯(lián)寫作者赴山居途中所見,,是近景。蒼蒼古樹生長于石縫之中,,仿佛與石連為一體,;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見,。這兩句形象地描繪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現(xiàn)了山居環(huán)境的古樸、清幽,。 或:頸聯(lián)寫作者在山中看到的遠景,。一場春雨悄然而至,眾多的山峰在雨中顯得幽暗,;山中云霧彌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彎彎曲曲延伸到云霧深處。這兩句描繪了山居環(huán)境的高峻,、幽深,、奇特。 (2)“盧岵山居”地處高峻,、偏僻的深山之中,,風光優(yōu)美,環(huán)境清幽,,遠離塵世,。詩中表達了作者對山居的傾慕之意,對山居主人的贊許之情,。 3,、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后面題目。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參考答案:同意。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fā)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nèi)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xiàn)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lián)想到漢未分裂動蕩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zhàn)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后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yè),、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lián)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芍^“半瓣花上說人情”,。 4、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后面題目,。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雙調(diào)】 沉醉東風•秋景 掛絕壁松倒倚,落殘霞孤鶩齊飛,。四圍不盡山,,一望無窮水,。散西風滿天秋意。夜靜云帆月影低,,載我在瀟湘畫里,。 如果從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現(xiàn)的情感角度出發(fā),你更喜歡這兩首中的哪一首,?為什么,? 參考答案:這是一道半開放性的題目,只要能自圓其說,,無論你認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關鍵是要能比較準確的說出該首小令所寫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提示)兩首小令都運用白描手法,,狀寫秋景,。但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幾個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組合起來,創(chuàng)造出蕭瑟蒼涼的意境,,突出表現(xiàn)了羈旅愁緒,。第二首小令作者寫在秋意里對洞庭瀟湘的觀感,氣象明朗開闊,,意境宏偉,,表現(xiàn)了開朗樂觀的情懷。 5,、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后面題目。 漁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前人評析這首詞,,認為開篇一個“異”字統(tǒng)領詞的上闋,請說說這里的風景異在何處,?詞引用“燕然未勒歸無計”的典故主要抒發(fā)什么情感,? 參考答案:首句抓住“塞下”這一特殊地域來寫“異”的,雁去,、邊聲,、長煙,、落日孤城、千嶂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組成了一幅“塞外關山秋景圖”,。引用典故是為了抒發(fā)將士報國之志?,F(xiàn)在敵軍末退,邊境末寧,,盡管厭戰(zhàn)思歸,,但怎能有回鄉(xiāng)的打算呢?既寫出了作者為國建功的遠大抱負,,也是對戍邊戰(zhàn)士的激勵鼓舞,。 古詩鑒賞的九種答題格式 根據(jù)《考試大綱》要求,高考古詩鑒賞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鑒賞,,二是評價,。鑒賞又包括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1.鑒賞其形象;2.鑒賞其語言,;3.鑒賞其表達技巧,。評價就是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內(nèi)容。無論是鑒賞還是評價,,實質(zhì)上都是考查考生對于詩歌的想象能力,。考生從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樣去想象,,如何結合詩歌本身、命題者所問,、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寫出來,,這是答題的關鍵,。綜觀近幾年高考試題,“古詩鑒賞的答題格式”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一,、形象:身份+性格 例1.閱讀下面一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點絳唇李清照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如來,,襪■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詞人在詞中刻畫了怎樣的藝術形象? 〔簡析〕上片寫身份,,寫人物神態(tài),,也烘托了人物嬌美的風貌。下片寫性格,,把一個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在我們心中立起了一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帶著幾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二、詩歌意象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即解釋詩句) 例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瀑布李忱 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簡要分析詩中塑造的“瀑布”這一意象,。 〔簡析〕涓涓細流不辭辛苦,,匯集成一落千丈、雄偉壯觀的瀑布,,而后又謝絕溪澗的挽留,,繼續(xù)向前,決心化作洶涌澎湃的波濤,。(表層含義)這“瀑布”乃是胸懷大志,、不懼艱難、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志士的化身,。(深層含義) 三,、所抒感情:通過什么內(nèi)容+抒發(fā)(寄寓/揭露/表達)什么感情 例3.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畫眉鳥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從詩中領悟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簡析〕通過“林中鳥”與“籠中鳥”不同境遇的對比,表達了對自由的熱情贊美,,對束縛個性,、禁錮思想,、窒息性靈的憎惡和否定。 四,、體會意境: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例4.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夜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xiàn)詩人感情的一個字,,并在對全詩整體感悟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 〔簡析〕“涼”,。“涼”字既寫天涼,又寫心境的孤寂(或心涼),。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過渡(頂真)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離愁別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五,、品味關鍵詞句:含義+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5.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玉樓春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對詞中“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么? 〔簡析〕本題考查的是對古人煉字妙用的理解闡釋。作者用一個“鬧”字,,不僅讓人覺得杏花綻放得熱烈,,甚至還使人聯(lián)想到花叢中蜂蝶飛舞,春鳥和鳴,,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機蓬勃的景色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六,、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登金陵鳳凰臺①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①此詩作于天寶年間,,作者被排擠離開長安,,南游金陵時所作。 分析尾聯(lián)的修辭效果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簡析〕“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辭格的運用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報國無門的傷痛,,抒發(fā)了憂國傷時的情懷。 七,、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么+抒什么情 例7.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漫成一絕杜甫 江月去人只數(shù)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lián)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賞析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美景,。 〔簡析〕詩歌從水中月影寫起,生動描寫了白鷺蜷曲著身子,,恬靜地夜宿在月光籠照下的沙灘,,船尾大魚躍出水面而發(fā)出撥剌的響聲,一動一靜構成了江上月夜寧靜的美景。 八,、賞析表現(xiàn)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8.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行即興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1)這首詩的三,、四兩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請具體說明。 (2)古人在談到詩歌創(chuàng)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簡析〕(1)修辭方法:對偶,。“芳樹”對“春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 (2)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 九,、概括評價詩歌內(nèi)容:這是一首什么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么+通過什么手法+抒發(fā)什么情感+評價(總分總式) 例9.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日偶成程顥 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試從內(nèi)容主旨方面賞析這首詩。 〔簡析〕這首詩描繪了風和日麗的春天景色,。一二兩句寫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風、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紅花,、綠柳,、碧水。上下輝映,,生機盎然,。三四句抒發(fā)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閑學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達了詩人怡然自得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