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北歐只須一個短語:藍色寧靜,。
藍色寧靜是境界,在北歐,,生命即宗教,。 穿過藍色寧靜,就是穿過生命的發(fā)現(xiàn)和感悟,。 全人類共有的啟蒙讀本有兩冊:它們一冊是天上的太陽,,一冊是地上的《安徒生》。 一個人的名字等同甚至超越祖國的,,應該首推丹麥,。丹麥島國,200多座島嶼艦隊一般組成壯麗王國,。安徒生的家鄉(xiāng)在一座小島的一個名叫歐登塞的小鎮(zhèn)上,。14歲來到哥本哈根,之后又居無定所,、浪跡四方,。作為一位作家,他的人生除去作品幾乎就是腳印了,。 我的貼近安徒生,,只能以我可能的方式。 按照習慣,,踏上一片土地先去尋找土地的靈魂,。在市中心廣場,我找到那尊舉世聞名的銅像,。銅像是雕塑家和安徒生面對面的創(chuàng)作,。坐姿,,側面,仰首,。左手倚杖,,右手持書,食指夾在書頁之間,,銅像整體偏黑間以淡綠,,唯有膝部明亮:那一方明亮是時間和孩子一道爬出來的。 跟安徒生合影,,眾多的等待者沉靜而耐心,。最多的當然是孩子,孩子依偎安徒生是孩子的特權,。 長線碼頭岸邊的美人魚銅像是另一位雕塑家根據(jù)《海的女兒》創(chuàng)作并完成于1913年的作品,。作品化金屬為血肉,以憂郁之美與裸露之美與大海渾然一體,。 夜宿濱海小鎮(zhèn)赫爾辛堡,,下榻處距離大西洋—箭之遙,距離少年安徒生就讀的語法學校也是一箭之遙,! 一側是大海的聲音,,一側是安徒生的聲音,我傾聽博大與博大對話,。 威姆蘭特一座莊園是瑞典女作家,、《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作者塞爾瑪·拉格洛夫的家。簡潔的小樓是抽象的白鵝,,樓前的雕塑是具象的白鵝,。女作家3歲骨疾,臥床多年始能支撐手杖彳亍前行,。如此災難竟然伴其一生,,雪上加霜的是,還在她少年時代,,因父親酗酒賣掉莊園,,母親帶著她寄人籬下艱辛度日,邊寫作,,邊教書,,女作家暗下決心買回莊園。在擔任10年地理教師其間,,她寫作大量優(yōu)秀作品蜚聲文壇,,1904年,獲瑞典文學院金質獎章,之后,,政府請出她寫作一部關于瑞典風光民俗的文學作品,。山一步,水一步,,風一步,雪一步,,一位病弱女子只身拄杖,,以足為掌,兩年時間撫遍她的祖國,。1907年,,她寫出她的《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作品面世,,風靡歐洲,。1909年,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是第一位獲得這個獎項的瑞典作家,。 她的獲獎演說是:“……我已過慣孤獨隱遁的生活,塵世喧囂對于我已是相當陌生了,,一想到因為獲獎而要我在公眾場合拋頭露面,,一想到又要面對許許多多的人,我就惶恐不安,。” 買回莊園,,她生活于藍色寧靜。 孑然一生,,她謝世于藍色寧靜,。 我看見手杖和皮鞋。手杖杖端磨損,,右腳皮鞋的后跟,,比左腳的短了大約兩公分。 對于石頭,,雕塑家拒絕解釋,。 212座作品,600個人物,,整體面積32萬平方米,,維格朗雕刻公園由《生命之橋》、《生命之泉》,、《生命之柱》,、《生命之輪》四個樂章組成。作品質地悉數(shù)為青銅、鑄鐵和花崗巖,,一部無聲的交響詩,。 心儀維格朗久矣。 在巴黎,,維格朗捧著《生命之柱》石膏小稿奔回祖國,,交給首都市長審讀。奧斯陸召開議會討論并形成決議:故鄉(xiāng)支持維格朗,。等他畢業(yè),,讓他實現(xiàn)他的藝術理想。之后,,在市郊劃出四個平方公里的土地并配以3名助手,,年輕的維格朗遠離喧囂、廁身荒野,,熱淚縱橫地舉起人生第一錘,。從1907年,到1942年,,他孤獨堅忍地在雕刻公園工作了36年,。在華彩樂章《生命之柱》完成的第2年,雕塑家耗盡最后一滴心血,,斧鑿墜地,,溘然辭世。 《生命之橋》由58尊雕塑組成,,其中一尊世稱代表之作的《憤怒的孩子》,。孩子大約四五歲,閉目,、張嘴,、握拳、頓足,,是什么讓一個孩子憤怒,,滿園生命為什么只有孩子敢于憤怒? 對于大象的敬畏是最近幾年的事,。 一則關于森林的電視節(jié)目說到大象,,說到歐洲也有大象,說到大象畢生以沉默和跋涉保持尊嚴,。一旦衰老,,它就悄然離群索居直至去世。 從那,,我親近大象雕塑,。 北極圈近處,,有一家舊貨商店。 不知是我先發(fā)現(xiàn)它,,還是它先發(fā)現(xiàn)我,,抑或是我們同時發(fā)現(xiàn),目光一旦邂逅就怦然心動,、難舍難棄了:那是一尊大象,,一尊象牙雕就的大象。它以縱向扁平和橫向彎曲出類拔萃地把自己從恒河沙數(shù)一般的造型群落中剝離出來,,神情告訴我安詳,,步態(tài)告訴我凝重,遍體潔白告訴我它從風雪深處走來,,來自風雪,佇足路邊,,是為了在這個驛站等待,? 店主是一位親切善良的老婦,為我的感慨感慨,,為我的驚喜驚喜,。 自是,這尊大象就和我魂牽夢縈,、形影不離了,。 我把大象作為座右銘,并把“以沉默和跋涉保持尊嚴”命名為“大象守則”,。 在飛機離開赫爾辛基的時候,,我取出那只鐵皮盒子,輕輕打開,,大象已經(jīng)安然入夢,。 它的夢,一定是跋涉之夢——在大地上多留一些腳印,,與生命同步地沉默跋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