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佰零壹尊:無垢行尊者 無垢行尊者,,佛陀時代之婆子羅門僧,、兄弟五人,,排行第二。摰,,又作無漏,,指離煩惱之清凈。 尊者曾與兄弟四人入山學道,,獲得五神通,,其最小之弟名為弗那,以耕種為業(yè),,見佛陀乞食,,即施以白凈飯滿缽;一日弗那至田中,,見所生苗稼均變成數(shù)尺高之金禾,,收割己盡,還生如初,,國王聞之,,亦前往割禾,然亦不得盡,。此后聞言而往取者,,均不能割盡。尊者等四人得知,,遂欲以歡喜團供養(yǎng)佛陀,,愿求生天。于是各持歡喜團,,往詣佛所,,大兄取一團置于缽中,佛告以“諸行無常”,;尊者復以團置于缽中,,佛謂“是生滅法”;第三亦如法置于缽中,,佛告以“生滅滅己”,;第四亦置團于缽,佛謂“寂滅為樂”,;兄弟四人遂各參此偈,,得阿那含,后皆超佛所,,出家為僧,。得阿羅漢道。據(jù)傳,,尊者曾于佛陀講經(jīng)時主動地擔當護持佛法,,利益眾生的責任,。佛陀講經(jīng)時,問諸菩薩道:“我涅槃后,,誰能護持正法,,教化大眾,利益眾生,?”無垢菩薩道:“我堪任此職,,護持佛法,利益眾生”,。尊者能入智慧方便三昧,示現(xiàn)種種神通變化,,滿足眾生欲樂,。增益佛法。羅漢果,。
第叁佰零貳尊:阿波羅尊者 阿波羅尊者,,佛陀弟子 據(jù)《大威德陀羅尼經(jīng)》卷八載,佛陀在祗樹完給孤獨園準備講陀羅尼法,,告訴阿難:“有陀羅尼法本,過去諸佛己曾顯示略廣解釋。為諸侍者及眾生受安樂故,,憐憫世間諸天人等廣利益故,,我今亦欲說此陀羅尼。”話音剛落,,尊者即從座位上站起來,,表示不滿:“世尊,莫作是說,,言正見非正見也,。”正說著,舌頭墮落在地,,身體亦入阿鼻地獄中,。尊者心中畏怖,深切懺悔不信佛法的罪過,,悉心向善,,脫離苦海,證得阿羅漢果,。
第叁佰零叁尊:聲皈依尊者 聲皈依尊者,,佛的聲聞弟子因聽佛宣講佛法,故號聲皈依,。以別于不需要尊者教,,自行覺悟的弟子,。 《華嚴經(jīng)》認為,佛有十身,,即眾生身,、國土身、業(yè)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世間眾生佛性深淺不同,因緣善惡不同,,求道情起亦不同,。佛祖根據(jù)種種不同而現(xiàn)化身相,導化眾生領(lǐng)悟佛法,。尊者耳根最利,,聽佛宣講佛法,善于領(lǐng)會要旨,,體悟佛法真諦,,脫離世俗。永入涅槃,。
第叁佰零肆尊:禪定果尊者 禪定果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禪定,,一心考物,妄念不生為禪‘一境靜靜念,,坐見本性為定,。禪定是修習佛法的一種方法。參禪為出家人的必修課,,一心參坷以萬緣俱息,,求得永遠的寂靜,獲得永恒的解脫,。 據(jù)《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曰:“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八風者,,利、衰,、毀,、譽、稱,、饑,、苦、樂,,是名八風,。苦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月燈三昧經(jīng)》卷七謂,,修習禪定則萬緣俱息,定性現(xiàn)前,,可獲十種利益,,即安住儀式、行慈境界,、無煩惱,,守護諸根、無食喜樂,、遠離愛欲,、修禪不空、解脫魔羂,、安住佛境,、解脫成熟。尊者循序漸進,,通過堅持不懈地修習禪定而成正果,。
第叁佰零伍尊:不退法尊者 不退法尊者,即《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經(jīng)》所說之不退法阿羅漢,。不退法,,即不退相,乃九無學(無需再學)之一,,亦稱二十七圣賢之一,。指最上利根,,所得功德不退失之無學圣者。 獲得羅漢果位的僧人,,由于佛性深淺不同,,而分為不退法羅漢、思法辦漢,、護法羅漢,、安住法羅漢、堪達法羅漢,、不動法羅漢,,其中,退法羅漢,,一旦得羅漢果,,遇遙惡緣,便失去果位,;不動羅漢,,根性堅固,不可退轉(zhuǎn),,而且能以自身的佛性與智慧降伏外道,,宏揚佛法。尊者生來利根(根機敏慧之意),,所習功德悉無遺失,,學而不忘,人稱無需再學之圣者,。他己本性堅固,,清凈常住,救護眾生,,功德顯著,。
第叁佰零陸尊:僧伽耶尊者 僧伽耶尊者,即僧伽陀,。唐代西域僧,。蔥嶺北何國(一說碎葉)人。 尊者熟諳三藏,,精通佛理,。唐龍朔初年至西涼府。又游歷江淮之地,,居止玗楚龍興寺,,后于泗州臨淮縣(安徽省)信義坊得金像一尊,上有古香積之銘記及普照王佛之銘,遂建臨淮寺,。尊者屢次顯現(xiàn)神異,,有繪畫才能。嘗現(xiàn)十一面觀音形,,人益信重,,世稱觀音大士化身。中宗景龍二年于內(nèi)道場被中宗召問法要,,被尊為國師,。未久,即住京師薦福寺,,因治眾病,、祈雨有驗,蒙賜:普光王寺“之額于臨淮寺,。景龍四年終于薦福寺,。世壽八十三。中宗深為哀悼,,送其遺骸還本處,。弟子惠儼、木叉等為之建塔院,。懿宗二年賜號”證圣大尊者“,。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敕賜”普照明覺大尊者“之謚號。
第叁佰零柒尊:達摩真尊者 達摩真尊者,,即菩提達摩(?——535)中國禪宗之初祖,,西天第二十八祖,。原屬南天竺剎帝利種姓,意譯作道法,。南天竺香至國(或作婆羅門國,、波斯國)國王之第三子。 尊者從般若多羅學道,,與佛大先并稱為門下二甘露門,,四十年之后受衣缽。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尊者泛海之廣州番禺,,武帝遣使迎至建業(yè),然與武帝語不相契,,遂渡江至魏,,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九年。時人不解其意,,稱壁觀婆羅門,。時神光于伊洛披覽群書,慕尊者高風,,斷臂求法,,尊者感其精誠,遂傳官心法門,,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經(jīng)九載,,欲歸西文,,囑慧可一宗之秘奧,授《楞伽經(jīng)》四卷,。未久入寂,。葬于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云度蔥嶺時,,適逢達磨攜只履歸西文,。一生頗富傳奇性。于梁大通二年(528)示寂,。梁帝尊稱為“圣胄大師”唐代宗賜“圓覺大師”之謚號,,塔名空觀,。 達摩,,又稱菩提達磨,、菩提達摩,、菩提達磨多羅,、達磨多羅,、菩提多羅,。通稱達磨,。此尊與第352尊修無德尊者同尊,可互參
第叁佰零捌尊:持善法尊者 持善法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佛教分善法為兩種:一為世間之善法即五戒十善,,二為出世間即出家人之善法,,指三學與六度,。尊者由淺入深,,堅持不懈,,不論在家或出家都嚴格遵守善法規(guī)條,,修心養(yǎng)性,,積功累德,,終證阿羅漢果,。此尊與第241尊同尊,。
第叁佰零玖尊:受勝果尊者 受圣果尊者,,即佛果克勤禪師(1063——1135),,宋代臨濟宗僧。四川崇寧人,,俗姓駱,字無著,,賜號“圓悟”,。 尊者生于書香之家,博學能文,,幼時于妙寂院依自省出家。受具足戒后,,于成都依圓明學習經(jīng)論,。后至五祖山修謁五祖法演,,蒙其印證,,盡領(lǐng)其佛法奧意,。與佛鑒慧勤,、佛眼清遠,被譽為叢林三杰,,世有“演門二勤一遠”之稱,。政和初年至荊州,當世名士張無盡禮謁之,。與之談?wù)撊A嚴要旨及禪門宗趣,。復受澧州刺史之請,住夾山靈泉禪院,。后因樞密鄧子常之奏請,,敕賜紫報及“佛果禪尊者”之號。政和末年,,奉詔移住金陵蔣山,,大振宗風。后居于金山,,高宗幸揚州時,,詔其入對,賜號“圓悟”,,世稱“圓悟克勤”,。后歸成都昭覺寺,,紹興五年示寂,,世壽七十三,,謚號“真覺禪尊者”,。其靈骨葬于昭覺寺,,至今尚在。大慧宗杲,、虎丘紹隆為其禪門龍象。曾于夾山之碧巖,,集雪竇重顯之頌古百則,,編成《碧巖錄》十卷,世稱“禪門第一書”,該書原為其弟子宗杲視為秘傳不授之書,,以火焚毀,后世重刊,。此外有《圓悟佛果禪尊者語錄》二十卷。
第叁佰壹拾尊:心勝修尊者 心勝修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心勝修,,即修勝心,,亦即修殊勝之行之心也,。《無量壽經(jīng)》有“等心,、勝心、深心”之說,,《凈影疏》云:“所(能)行務(wù)上,,名為勝心”,。修習佛法,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地,,才能保證修煉取得良好的效果,。 尊者志趣高遠,,始終把著眼點放在追求佛果的崇高地位。又艱苦修行,,兢兢業(yè)業(yè),,堅持不懈,終證阿羅漢果,。
第叁佰壹拾壹尊:會法藏尊者 會法藏尊者,,為阿彌陀佛的前世身,。又稱法藏比丘,。原是一位國王,捐棄王位,,出家為僧,,法號法藏,。法,謂法性,;藏,為含藏,,指佛陀所說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義,故稱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說之圣教,、經(jīng)典等;經(jīng)典含藏眾多之法門,,故有此稱,。 據(jù)《無量壽經(jīng)》卷上載,過去久遠劫前,,世自在王如來之時,,有一國王聽聞佛說法后,即發(fā)無上正直道意,,乃棄王位出家,,號曰法藏,其高才勇哲,,超異于世,,未久即見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他發(fā)誓要拔眾生于生死苦海,,選擇了西方安樂佛果,,并發(fā)四十八愿,大地震動,,天花飄落,,法藏立刻證果,號稱阿彌陀佛,。以其所聞教法護持不失,,聚集眾多,故《無量壽經(jīng)》譯作“法藏”,即法的積聚之義,。唐代所譯之《大寶積經(jīng)》卷十七無量壽如來譯作“法處”,,宋代所譯之《大乘無量壽莊嚴經(jīng)》譯作“作法”,《大智度論》則譯作“法積”,。 法藏,,音譯曇摩迦、曇摩迦留,。意譯作法寶處,、法處、法積,、作法,。
第叁佰壹拾貳尊:常歡喜尊者 常歡喜尊者,即常歡喜菩薩,。 據(jù)《大方廣如來藏經(jīng)》載,,尊者曾參加過佛陀舉行的法會。他恭敬供奉過無數(shù)佛,,得有大神通力,,無所畏懼。他能轉(zhuǎn)不退法輪,,總持空藏法門,,不舍志意,行不色想,,深具濟世度人之心,。眾生有禮敬稱呼其名者,皆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轉(zhuǎn),。
第叁佰壹拾叁尊:威儀多尊者 威儀多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威儀,指坐,、作,、進、退有威德,,有儀軌,。一行、二住,、三坐,、四臥四者各有儀則,,不損威德,乃佛徒具足眾戒者應遵守的生活準則,。 諸佛,、菩薩及比丘僧眾,坐作進退各有規(guī)度,,稱之為儀,。坐作進退容儀可觀,稱之為威,,謹守威儀規(guī)度,,可以禁除貪、瞋,、癡三毒,,使心身清凈,永無煩惱,。他規(guī)度具足,,慎行無誤。在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中能忍行坐苦,,非時不臥,非時不住,。無論是坐于床,、地,或者坐臥于枯草干葉之上,,心中常念供養(yǎng)佛法僧寶,,調(diào)協(xié)心思,排除世俗惡業(yè)的干擾,,安住于佛性之中,。此外,他尚有細行威儀三千,,菩薩威儀八萬四千,。舉手投足,無不循規(guī)合度,,慎行無誤,,因而證得果位
第叁佰壹拾肆尊:頭陀信尊者 頭陀信尊者,或即唐代鎮(zhèn)州龍興寺釋頭陀,。陀,,意為抖擻,,抖擻能去塵垢,修習此行能舍貪著,。頭陀信即實行頭陀修行方法,。 據(jù)《宋高僧傳》卷三十《唐鎮(zhèn)州龍興寺頭陀傳》載,尊者出生于貧窮之家,,父母以開磨坊為生,。頭陀幼年器度溫潤,有長者的規(guī)儀,。其父讓他守磨,,到夜深時分,頭陀看到驢,、牛己很疲憊,,便放開驢、牛去吃草,、飲水,,自己代替驢、牛推磨,,父母知道此事,,為之罷業(yè)。頭陀請示出家為僧,,父母答應了他的要求,。尊者曾修習十二頭陀行,極為艱苦,,被褥三十年不曾更換,,身上披著破破爛爛的糞掃衣。隨時按照佛法檢查自己的言行,,隨時驅(qū)除塵障,,住心于佛性的修養(yǎng)因而獲得證果。他深受信奉佛教者的敬重,,卻不受人供施,,號為“抖擻上人”。
第叁佰壹拾伍尊:議洗腸尊者 議洗腸尊者,,天竺人,。晉時來洛陽。 尊者以洗腸滌胃為喻,,教誨眾生懺悔罪惡,,清凈心性而獲安樂。現(xiàn)種種神異,。以弘寺法,。其右乳邊有一肉孔,。時常以棉絮塞之,拔除其絮,,一室光明如晝,。遇朔望日,至水邊引腸胃滌之,,復納之入腹內(nèi),,后世常有人謂信佛曰洗腸。中士稱之為“洗腸羅漢”,。他告誡眾生,,要經(jīng)常觀想十方圣賢利益眾生的功業(yè),對照圣賢而懺悔自己,,舒立心肝,,洗滌腸胃,可滅一切罪,、一切障,。
第叁佰壹拾陸尊:德凈悟尊者 德凈悟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德凈悟,指德行清凈無暇,。 尊者深植慧根,,崇信佛法,廣做善行,,培德因本,。出家之后,,修習禪定,,得清凈之覺悟,開起初知見,,證菩提正道,。又憫念書眾生之迷途誤,心體為塵垢所蒙蔽,,四處游走,,為眾說法,,力圖使眾生知見自性清凈,,悟解佛法妙諦,,脫苦海而得自在,,往生凈土,。
第叁佰壹拾柒尊:無垢藏尊者 無垢藏尊者,即虛空藏菩薩的化身,。梵名阿迦舍蘗婆,,一作虛空孕。因其包藏一切功德如虛空,,故名,。虛空藏德布五方,每方各有一化身,,尊者居于北方,。系密教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之主尊,現(xiàn)圖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之釋迦右方脅侍,、金剛界曼荼羅賢劫十六尊之一。密號如意金剛,。 尊者在諸大菩薩中,,應天之明星,,尊者擁有無量寶藏,,但沒有慳吝之心,,隨眾所求而布施,,利樂眾生。億得佛的神通,,力圖使眾生脫離苦海,于虛空中得自在,。隨眾所需,,或法施,或財施,,皆令歡喜,。尊者住于東方大莊嚴世界(一說住于西方一切香集依世界)。又,,密宗有五大虛空藏菩薩之說,,以虛空藏菩薩所具之五德分身,配置于東,、南,、西、北,、中五方,。其形象為白玉色,左手按拳,,右手持蓮,。蓮上有寶珠,趺座于蓮臺上,。 無垢藏尊者作為賢劫十六尊者之一,,又名金剛幢,或金幢,。
第叁佰壹拾捌尊:降伏魔尊者 降伏魔尊者,,即降伏菩薩?!斗鹈?jīng)》卷九將其列為上首菩薩,。據(jù)載,佛陀向大弟子舍利弗列舉了應當禮敬歸命的諸佛國世界,,其中提到“南無風愛世界觀世音如來國土,,降伏魔菩薩、山王菩薩以為上首”,。魔,,即魔障。諸如生,、老,、病,、死,,七情六欲都是見道的魔障,。魔障還包括那些專門破壞人所行之善事,甚至要傷害人們生命的外魔等等,。 尊者為諸魔的克星,。“能令諸魔發(fā)菩提心而為承事”,不僅使邪魔難以侵凌,,而且能使諸魔棄惡從善,。
第叁佰壹拾玖尊:阿僧伽尊者 阿僧伽,為無著菩薩之梵名,。無礙之意,。又稱無礙障。北印度犍陀羅國普魯夏普拉人,。為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珈行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于佛滅度后一千年出現(xiàn)于世。
第叁佰貳拾尊:金富樂尊者 金富樂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金富樂,,比喻俗人得金,。欣喜倍常。出家之人得佛果猶若世俗之人得金,。故名,。 世俗之人以富為樂,于是拼命追求財富,、貪求財寶,。佛教則以之為外欲而加以排斥摒棄。“財欲”被列為“五欲”之一,?!吨嵌日摗肪硎咴疲?#8220;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求之不己,。此五欲者,得之轉(zhuǎn)劇,,如火灸疥,。五欲無益,如狗咬炬,。五欲增爭如鳥競?cè)?。五欲燒人,,如逆風抗炬。五欲害人,,劭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舍,為之后世受無量苦,。”尊者金錢財富如糞土,,而一心向佛。出家修行,,以金剛心斷絕煩惱,,得寂靜之樂。
標簽:500P, 五百金身羅漢, 帶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