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孟子》系列【17】:出爾反爾 【原文】 鄒與魯拱①,。穆公②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④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注釋】 ?、汆u與魯拱:鄒國與魯國交戰(zhàn),。昭,爭吵,,沖突,,交戰(zhàn)。②穆公:即鄒穆公,。孟子是鄒國人,,所以穆公問他,。③莫之死:即“莫死之的倒裝,“之’”指“有司”,。意思是“沒有人為他們而死,。”④疾:憎恨。⑤轉(zhuǎn):棄尸的意思,。(6)幾:接近,,差不多。(7)曾子:即孔子的學(xué)生曾參,。(8)尤:動詞,,責(zé)備、歸罪,。 【譯文】 鄒國與魯國交戰(zhàn),。鄒穆公對孟子說:“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個,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而犧牲的,。殺他們吧,,殺不了那么多;不殺他們吧,,又實在恨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到底怎么辦才好呢?” 【讀解】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就是“一報還一報”,,近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但后世演變?yōu)槌烧Z“出爾反爾”,則成了言行前后矛盾,,此一時,,彼一時,反復(fù)無常的意思了,。
在孟子這里,,說的君與民、官與民的關(guān)系問題,。孟子的意思很簡單,,普通老百姓看到當(dāng)官的戰(zhàn)死而見死不救固然是不對,但當(dāng)老百姓遇到災(zāi)荒年歲餓死或逃荒時,,你當(dāng)官的見死不救就對嗎,?當(dāng)官不為民作主,又要你這當(dāng)官的來干什么呢,?說到底,,就是我們常說的“你不仁,我不義”,,一報還一報,,也就是曾子所說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話說回來,,只要你當(dāng)官的施行仁政關(guān)心加民眾的疾苦,那么,,自然就會出現(xiàn)“你仁我義”的情況,,那還是叫做一報還一報,“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所以,“出爾反爾”的思想其實與《易經(jīng)》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相通的,。 后果如此嚴(yán)重,,難怪得曾子在說這句話時一再提醒我們:“戒之戒之!”難道我們不應(yīng)當(dāng)“戒之”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