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儒家講“中庸”,,影響到文藝觀,是主張中和之美,,儒家中庸觀念一方面肯定事物的變化到達(dá)一定限度即將轉(zhuǎn)化為反面,,另一方面則要求保持一定的限度以避免向反面轉(zhuǎn)化,所謂“叩其兩端”而又“允執(zhí)厥中”,。所以儒家詩教一般采用兩面對舉的言說方式來體現(xiàn)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及對中和之美的追求,,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 》),、“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論語·雍也》),。但皎然首先是一名佛徒,,他的思想中受佛禪的影響比較大,在“屬于至解,,其猶空門證性有中道乎!”中,,“至解”即真切的體驗(yàn)。所謂“中道”,,王利器注:“《箋》曰:‘空門,,禪家法門也,,證本分之真性也’?!睹x集》七引昭明太子曰:‘真諦,,離有離無;俗諦,即有即無,。’即有即無,,斯是假名;離有離無,斯是中道,。”所謂“即有即無”,,是緣假有以證性空。“中道觀”是佛教的最高真理,。是指所說的道理,,不執(zhí)一端,脫離二邊,,叫做“中道”,,也叫“二道相因”。(大智度論)日:“諸法有是一邊,,諸法無是一邊,,離是兩邊行中道。”因此,,各佛教宗派,,都有自己的中道觀。如天臺宗以實(shí)相為中道,,把中道作為三諦之一,,即空諦、假諦,、第一義諦,。《中論·觀四諦品》日:“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為中道義,。” 南宗禪以頓悟三十六對法為中道,,《壇經(jīng)。付囑品》云:“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又云:“若有人間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圣對,問圣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佛家的中觀學(xué)派也講中道,,采用“雙遣雙非”的思維運(yùn)作方式,,三論宗之祖吉藏在《大乘玄論》卷四云:“二(有、空)是假名,,不二(非有,、非空)為中道,中道即實(shí)相,。”所以中道就是世界萬事萬物的真實(shí)相狀,。三論宗以“八不”為中道?!吨姓?/span>·卷首》日:“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離此生、滅,、常,、斷、一,、異,、來、出八偏,,即是中道,。我們說皎然的思想受天臺宗和禪宗思想影響最大,在大歷后他完全接受洪州禪之前,,他對南宗,、北宗都有接愛,佛之中道觀必然會影響到其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論,。佛家的“中道論”是不執(zhí)一端,脫離兩邊,;道家的“相生相成論”是兩邊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與佛、道相比,,儒家的“中庸論”是調(diào)和兩邊,,取折中態(tài)度。相較之下,,“中道論”思辨性更強(qiáng),,亦更空寂。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