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門派:道教內部門派眾多,,因分派標準不同而名稱各異,。
據學理分有積善派、經典派,、符錄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驗派五類,。按地 區(qū)分有龍門派,、嶗山派、隨山派,、遇山派,、華山派、崳山派,、老華山派,、鶴山派、霍山 派,、武當派等,。 按人劃分則有少陽派(王玄甫)、正陽派(鐘離漢),、純陽派(呂洞賓),、海 蟾派(劉操)、三豐派(張三豐),、薩祖派(薩守堅),、紫陽派(張伯端)、伍柳派( 伍沖虛,、柳華陽),、重陽派(王中孚)、尹喜派(關尹),、金山派(孫玄清),、閻祖派 (閻希言)等。 按道門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無派(譚處瑞),、清靜派(孫不二)、金 輝派(齊本守),、正乙派(張?zhí)撿o),、清微派(馬丹陽)、天仙派(呂純陽),、玄武派 (真武大帝),、凈明派(許旌陽)、云陽派(張果老),、虛無派(李鐵拐),、云鶴派( 何仙姑)、金丹派(曹國舅),、玉線派(樵陽真人),、靈寶派(周祖)、太一教(蕭抱 珍),、全真教(王重陽),、正一教(張宗演)、真空派(鼓祖),、鐵冠派(周祖),、日 新派、自然派(張三豐),、先天派,、廣慧派等。 歷史上還有正一宗(張道陵),、南宗(呂純陽),、北宗(王重陽)、真大宗 (張清志),、太一宗(黃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師道、全真道,、靈寶道,、清微道四 大派的分法。還有道德,、先天,、靈寶、正一,、清微,、凈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說法,。 而今許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 教,、嶗山教、武當教,、閭山教及香港,、臺灣的民間道教派別。 . 經錄派:以信奉某一符錄為特征的道派統(tǒng)稱為經錄派道教,。晉代出現(xiàn)的三皇派 (傳三皇經),、靈寶派(傳靈寶組經典)、上清派,,皆為經錄派道教,。南朝陸修靜總括 三洞經典,將三種道派統(tǒng)稱為經錄派,。唐代經錄派道教盛興一時,,各派別之間并無逾越 的界限,但有嚴格的道階品位制度,,按傳授經戒法錄品位的高低來區(qū)分道階品次和道位 職稱,。如受正一盟威法錄等正一派經典者稱正一盟威弟子,可以為人上章齋醮,。在每一 道派中,,又有不同的道階,正一派中即有弟子,、真人,、法師等不同道階。自正一派再受 洞神錄及其經典,,稱太上洞神法師,。修洞真經錄有功再遷受高玄法錄,受《道德經》,、 《老子西升經》等高玄派經典,,便可升為太上紫虛高玄弟子、高玄法師,。自高玄部再遷 受升玄法錄,,稱靈寶升玄內教弟子。由升玄部再遷升太上靈寶洞玄弟子、無上洞玄法師 ,。再逐次遷升洞真法師,、三洞法師、大洞法師,,達到最高一級道職,。經錄派經典和法錄 以正一派為低,上清派為高,。唐代以后,金丹派興起,,龍虎山正一派天師道統(tǒng)領三山經 錄派道教(閣皂山靈寶派,、茅山上清派、龍虎山正一派),。經錄派道教遂成為和金丹派 道教分立的大宗派,。 辟谷派:易心瑩《道教分宗表》又稱葆和宗。祖述鬼谷子,、張良,,以吐納、 服氣,、休糧為法門,。謂此宗煉真氣以稽(禾旁應為提手旁)有形,綿綿不絕,,而壽永無 極,。若躐階躁進,強咽鼓努,,必櫻暴虐之患,,痛疽奇疾,而自蹈戕身之壑,。辟谷在早期 道教修煉中,,亦被用作開發(fā)人體潛能的仙術,其術較易得氣,,促使體質變化,。胎息派易 心瑩《道教分宗表》稱為長淮宗,祖述矩(矢字旁應為犭字旁)神氏,、中廣真人,,以住 氣、內觀,、神定,、胎息為法門。論胎元,返先天,,悟死生之大理,,不由乎天而在于我。 若不調靈沖關,,遷神轉境,,則促齡穢躬,日體不仁,。胎息是魏晉神仙道教中成熟的仙術 ,,修道者多以此開發(fā)人體潛能,體道修仙,。 南宮宗據易心瑩《道教分宗表》,,南宮宗別名靈圖、符箓,、天罡,。其法門有 陰陽、五行,、六壬,、奇門、神符,、秘咒,、罡令、禹步,、假形,、解化,實即精于法術的符 箓派道教,,祖述九天玄女,、鬼臾區(qū)。又云:南宮宗者,,望氣知方,,遁世密法,趨吉避兇 ,,劍氣除邪,,或假形而蛻化隱影。及放者為之,,則魘盅術,、魑魅行,狂惑四方,,顛倒黎 庶,,而不容于世,。劍仙派亦為南宮派。 占驗派以傳習占驗術數為主和道派,。漢代周易象數學發(fā)展到高峰,,逐步衍生 出各類占驗術數,稱為術數學,,傳習占驗術數的道士組成道教占驗派,。這些占驗術數有 奇門遁甲、六壬課,、太乙神數,、六爻易占、文王課,、推命術,、相術、堪輿,、圖讖、望云 ,、省氣等,,用以預言社會人事的的吉兇禍福。占驗派著名道士有管輅,、郭璞,、李淳風、 袁天綱等人,。占驗派多系神仙道教或民間道教所為,,后世全真教只重內丹,不尚占驗,。 積善派 道教有勸善的社會功能,,一些道士以為積德行善可成仙,形成積善派 ,。積善派道士信奉《太上感應篇》,、《功過格》、《陰騭文》等善書,,認為修仙必須積 陰德,,立善功。該派道士以儒家倫理道德,、佛教因果報應,、道教積善立功的思想在社會 上勸善,延攬信徒,。 丹鼎派原指內丹派,。在內丹南派男女雙修的陰陽栽接術中,由于要用女鼎, 故雙修派亦稱丹鼎派,。宋元以來陰陽栽接丹法盛行,,因之社會上將內丹派泛稱丹鼎派。 爾后又有分道教為經典派,、符箓派,、積善派、丹鼎派,、占驗派的說法,。近人梁啟超就將 道家從學術上分為玄學正派、丹鼎派,、符箓派,、占驗派四家。今人一些著作沿襲此說,, 將以煉丹求長生的道派泛稱為丹鼎派,。如一般人認為天師教、茅山教,、閭山教為經 派 道教,,全真教稱為丹鼎派道教。 金丹派原指秦漢以來重外丹黃白術的道派,。黃白術即煉金術,,以人工制造的 藥金和藥銀為主。外丹術即煉丹術,,由煉金術發(fā)展而來的,,以煉制聲稱服后不死成仙的 丹藥為主。二者合稱金丹術,,精于金丹術的道士組成了金丹派,。唐末五代時內丹學興起 ,以人的身的精,、氣,、神為大藥煉丹,亦稱金丹派,。而后外丹派和內丹派結合,,稱黃白 術為地元丹法,內丹術稱為人元丹法,,煉丹術稱為天元丹法,。或將外丹黃白術統(tǒng)稱地元 丹法,,陰陽雙修的栽接術丹法為人元丹法,,清凈孤修的丹法為天元丹法,。宋元以來丹派 和道派合一,金丹派道教成為和經箓派道教分立的大道派,。別外,,后世習金丹術的道士 尊崇八仙之一的曹國舅,創(chuàng)立道派,,亦名金丹派,。 雷法派雷法派是以內丹和符箓結合而成的的道派。主張內煉成丹,,外用成法 ,;可以將符箓召攝雷將,以自身五臟之氣和天地五行之氣感應,,可以呼風喚雨,,役使鬼 神。宋徽宗好符箓道教,,有侍宸九人,,會行雷法。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等,皆屬雷 法派道教,。雷法以內丹功夫為體,以符箓法術為用,,降妖捉鬼,,煉度亡魂,召神驅邪,, 興云致雨,,多有效驗。 劍仙派明清時代小說家多言道教劍仙之事,,謂煉劍成功,,能身劍合一,收發(fā) 自如,,白光一道,,百步取人首級,如探囊取物,。陳攖寧《楊善半月刊》載梁海濱等為劍 仙,。并謂劍仙功夫,為修煉人體肺金之氣,,內丹外用,,用以御敵,。道書中載劍仙頗涉怪 異,修煉方法亦甚神秘,,傳法只許師尋弟子,,不許弟子尋師。劍仙又可御劍飛行,,蹤跡 不定,,有云修自身之氣和古劍之氣合一者?!兜啦亍分形匆妱ο尚逕挿ㄩT的著作,,僅錄 此略備一格。 外丹派以煉制外丹黃白為修煉方術的道派統(tǒng)稱外丹派,。外丹相對內丹而言,, 起源較早,由秦漢方仙道中精于煉金術和煉丹術的方士承傳而來,。道教中的外丹派在魏 晉神仙道教中較興盛,,葛洪的金丹道實際上便是外丹派。唐代外丹派發(fā)展到高峰,,由于 柳泌的鉛汞說傳入宮廷,,毒死了不少官僚的皇帝,因之敗落,,但未失傳,。宋元以來,外 丹派作為地元丹法,,仍為仙家所研習。 內丹派以修煉內丹為承傳的道派,。相對外丹派而言。內丹派采用外丹黃白術 語,,但含義根本不同,。內丹派以人身為鼎爐,精,、氣,、神為藥物,,呼吸為風,意念為火 ,。運用意念和呼吸的程度為火候,,以精氣神的凝合體為還丹,。由于內丹方法的不同,,內 丹派道教又分成不同流派,,如文始派,、少陽派等。 清凈派內丹功法類別,。清凈丹法反 對男女雙修的陰陽栽接之術,,稱陰陽全在自已身中,,修煉自身的精氣神即可結丹。清凈 派源于古代的行氣之術,,后來和服氣、存思等功法結合,,唐代又受禪宗影響,,并和老、 莊的坐忘,、心齋等功夫融會貫通,。元代邱處機創(chuàng)龍門派,倡清凈孤修的丹法,,斥陰陽丹 法為已求人,。而后又有伍柳派,將清凈派丹法發(fā)展成熟,,習清凈丹法的道派亦稱清凈派 ,。 陰陽派 內丹功法類別,。即雙修派,?!秴⑼酢吩疲?#8220;物無陰陽,,違天背元 ”。丹家以天下萬物皆須陰陽配合才能成丹的道理,,認為內丹的人體修煉工程也須男女 雙修,陰陽配合才能結丹,。女子外陰而內陽,如坎囗卦,;男子外陽而內陰,,為離囗卦,。 內丹家利用陰陽栽接的功夫將女子的先天真陽(即水中金)采回來,補入男子離卦中間 陰爻的位置,,稱為取坎填離,,是陰陽派丹法的基本功夫。 孤修派 即清凈派,。參見“清凈派”,。 雙修派內丹功法類別,。以男女陰陽栽接術修煉為宗旨。秦漢時房中家和神仙 家結合,,將房中術和行氣術結合升華,,發(fā)展為男女雙修的陰陽派丹法。以男女陰陽栽接 術修煉的內丹家稱雙修派,。東漢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傳開雙修派丹法秘術。而后 呂洞賓,、張伯端,、劉永年、陳致虛,、陸潛虛,、張三豐、李涵虛,、仇兆鰲等人,,皆精于雙 修派丹法。雙修派丹法要用女鼎,,但不同于房中御女之術,,其目標不是追求性高潮的房 中之樂,而是采取先天一囗結丹長生,。 文始派道教內丹修煉派別,。祖述文始真人關尹子,以《文始真經》為丹法要 旨,。此派功法以虛無為本,,以養(yǎng)性為宗,,為丹法中最上一乘,。修煉下手即以最上一層煉 神還虛做起,主張修一已真陽之囗,,以接天地真陽之囗,;盜天地虛無之機,,以補我神囗 之真機。教人無所有,,無所為,,無所執(zhí),虛之極而無極,,從而上不見天,,下不見地,內 不見我,,外不見人,,一無所見,則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與天地,似契似離,,同于大 通,,“渾人我,同天地”,。這是此派丹法的最高境界,,為出神入化,通向大道之仙徑,。 由于此派只主張以神御囗,,不講求精煉囗,更不講火候藥物,,因而是一種直指大道的頓 修法,。 少陽派內丹流派。稱傳自東華紫府少陽帝君王玄甫,,因而稱少陽派,。據稱王 少陽傳鐘離權,鐘離權傳呂洞賓,,后開南宗,、北宗、中派,、東派,、西派、青城派,、崆峒 派,、三豐派等多種流派。另一派稱傳自文始真人關尹子,由麻衣道者傳陳摶,、火龍真人 ,。文始派以虛無為宗,屬無上至真之妙道,,頓超直人,,修性而兼修命。少陽派則主性命 雙修,,煉養(yǎng)陰陽,,以有為法而至于無為法,便于人手,,次弟分明,,流傳甚廣。因而有內 丹仙學以文始派為最高,,以少陽派為最大的說法,。 . 北宗道教內丹學的重要流派。創(chuàng)于南宋時期原北方金人統(tǒng)治地區(qū)長安一帶,,該 派尊東華少陽,、鐘離正陽、呂巖純陽,、劉海蟾,、王囗為“五祖”,實際創(chuàng)始人為王囗,。 王囗(1112—1170),,號重陽子。本為咸陽名門,,善屬文也習武,。48歲時出游,在甘河 鎮(zhèn)遇仙人得內修真訣,,遂“盡斷諸緣,,同塵萬有”,潛修于終南山下,,并開始收徒傳道 ,,以“忍恥含垢,苦已利人”為傳道宗旨,。金大定七年(1167)遠游山東,,在膠東半島 度化七位弟子,即馬鈺丹陽(1122—1183),、譚處端長真(1122—1185),、劉處玄長生 (1146—1203),、丘處機長春(1147—1227)、王處一玉陽(1142—1207),、郝大通廣 宇(1140—1203)、孫不二清凈(1118—1182),,號為“七真”,,其中邱處機所創(chuàng)的龍 門派影響最大。“七真”再傳有趙玄悟,、尹志平,、李志常、于善慶,、宋德方,、綦志遠、 李志遠,、趙道寬,,以至于元代的陳致虛,明清時期的伍守陽,、柳華陽,,乃至劉一明、閔 小艮等也屬該派支流,。該派追求“全真而仙”,,其修煉以清凈為主,即以“識心見性” 為首要,,以煉心煉已為基礎,同時不廢精氣的的修煉,,王重陽說:“識心見性全真覺,, 知汞通鉛結善芽。”(《重陽全真集》卷一第一)這是把“識心見性”的煉心與“知汞 通鉛”的煉氣作為“全真”的兩個基本內容,。相對于南宗“先命后性”的功法,,北宗丹 法以“先性后命”為特征。關于清凈煉性,,北宗各家皆以此為上乘丹法,,不二法門。王 重陽說:“諸公如要真修行,,饑來吃飯,,睡來合眼,莫打坐,,莫學道,,只要塵冗事屏除 ,,只要心中清凈兩個字,其余都不是修行,。”(《重陽全真集》卷十第十二)馬鈺說: “清靜者,,清為清其心源,凈為凈其囗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擾,,故情定而神明生焉。 囗海靜,,則邪欲不能干,,故精全而腹實焉。是以澄心如澄水,,養(yǎng)囗如養(yǎng)兒,,囗秀則神靈 ,神靈則囗變,,乃清凈所致也,。”(《丹陽真人語錄》)丘處機說:“吾學惟貴見性, 水火配合其次也,。”(《長春真人語錄》)北宗之所以重視煉性煉已,,一來由于該派本 身即是道釋儒合流的產物,受佛教“明心見性”的影響至深,。二來由于該派在性命關系 的問題上有獨到的見解,。如在丘處機看來,形體有生有滅,,神性卻無生無滅,,故“有形 皆壞,天地亦屬幻軀,,元會盡而終,,只有一點陽光,超乎劫數之外,,在人身中為性海,, 即元神也。”(《長春真人語錄》)因而修煉在根本意義上來說,,乃是全其真性,,真性 圓明,本命方能徹達,。但是,,重性功并非不講命功,該派也講求神與氣的結合,,如王重 陽說:“氣神相結,,謂之神仙,。”(《重陽教化集》卷三第十二)關于煉氣,王重陽對 精神有著不同前人的理解,。他認精為性,,認血為命,“精血者,,是肉身之根本,;真氣者 ,是性命之根本,。故曰有血者能生真氣也,,真氣壯實者自然長久,,聚精血成形也”,。( 《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既然精血不離,性命相關,,因而煉性不能不煉真氣,。丘處機 在《大丹直指》中進一步予以說明:“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已,。性者,,天也,常 潛于頂,。命者,,地也,常潛于臍,。頂者,,性根也。臍者,,命根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 也,,祖也,。......頂中之性者,鉛也,,虎也,,水也,金也,,......臍中之命者,,汞也, 龍也,,火也,,根也,。”所以說,北宗各內修大師,,亦無不“知鉛通汞”,,無不通曉“降 龍伏虎”。南北二宗之分本不于哪一派單修性或命,,實際上,,兩派都兼修性命,只是在 先后,、主次以及下手功夫上有所區(qū)別而已,。南宗“言命者多,方性者少”,,北宗則“三 分命功,,七分性學”;南宗主張以實腹煉命下手,,北宗則主張?zhí)撔臒捫韵率?,如明伍?br>陽《丹道九篇》便把“煉已還虛”作為下手功夫。南北二宗在運用修煉手段促進神氣凝 結而成仙胎這一關健問題上是一致的,。北宗和南宗在元代經陳致虛的大力會通實現(xiàn)了合 流,,從此成為全真教內部的兩宗。這種合流所以能實現(xiàn),,除政治上的考慮及宗教事業(yè)的 發(fā)展的需要外,,還在于南北兩宗的丹道思想皆承繼鐘呂的丹道思想。另外北宗龍門派的 清修丹法與南宗白玉蟾清修支派在吸收佛教內容促進修煉仙胎等問題上,,有許多的共同 點,。北宗也有習陰陽丹法的的支派,如劉處玄,、馬玨,,馬玨傳宋德方,宋傳李雙玉,,李 傳張紫陽,,張傳趙友軟(緣督子),趙傳陳致虛(上陽子),,即陰陽雙修派,。但北宗以 邱處機的龍門派最盛,傳清凈孤修丹法,,為北宗丹法正宗,。北宗的主要著作有:王囗的 《重陽全真集》、《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重陽授丹陽二十 四訣》,;馬玨的《神光燦》、《丹陽真人語錄》(靈隱子王頤中集),、《洞玄金玉集》 ,;丘處機的《大丹直指》、《攝生消息論》,、《噃(口字應為石字旁)溪集》,、《清天 歌注》(王道淵注)、《長春真人語錄》,;孫不二的《孫不二元君語錄》,;陳致虛的《 金丹大成集》、《上陽子金丹大要圖》,、《悟真篇三注》等,。 . 南宗 道教內丹學的重要派別。創(chuàng)始于北宋張伯瑞,,流傳于南方廣大地區(qū),。 該派以“先命后性”修煉方式著稱,。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又稱紫陽派,、 天臺宗,。張伯瑞(987—1082),字平叔,,號紫陽,。浙江天臺人。“少業(yè)進士”不第,, 后為胥吏,,因觸犯“火焚文書律”“坐累謫嶺南兵籍”。在四川成都遇真人劉海蟾授真 訣,,于是作《悟真篇》,,傳法于石泰,依次傳于薛道光,、陳楠,、白玉蟾。這五人后被譽 為“南宗五祖”,。因張伯瑞等人皆不曾出度為道士,,自白玉蟾始為道士傳法,且白玉蟾 著述最豐,,弘揚法門最力,,故俞琰《席上腐談》認為南宗形成于白氏,。實際上,白氏一 系所傳丹法乃是《悟真篇》中清修思想的發(fā)揮,,此一宗脈下傳夏宗禹,、俞琰等,史稱南 宗“清修派”,。除此以外,,南宗還有發(fā)揮《悟真篇》陰陽思想的“陰陽派”。陰陽派始 于張伯瑞之徒劉永年(《三乘秘要》稱張伯瑞有兩個嫡傳弟子,,一是石泰,,二是劉永年 。)劉傳翁葆光,,翁傳若一子,,再傳陸墅、戴起宗,、陳致虛,,以至于明清時期的陸潛虛 、彭好古,、甄淑,、陶素囗、仇兆鰲等,。其實石泰,、薛道光亦習陰陽丹法。故南宗以陰陽 雙修為正宗,。南宗修丹講求“先天后性”,,張伯端《悟真篇》;“虛心實腹義俱深,,只 為虛心要識心,,不若煉鉛先實腹,且教收取滿堂金,。”明彭好古解注說:“虛心為性功 上事,,實腹為命功上事,二者俱有深義,。然人心浮動,,如何得虛?不若煉鉛服氣,,先實 其腹,,使金精之氣充溢于身,然后行抱一之功,以虛其心,,則性命雙修,,形神俱妙,而 大修之事畢矣,。”(仇兆鰲《悟真篇集注》)此一述一注,,指明南宗修丹的底蘊。仇兆 鰲《悟真篇集注例言》也說,;“《悟真篇》中,,言命處多,言性處少,。”又說:凡解注 《悟真篇》者“大都詳于命而略于性”,。南北二宗雖然皆主張雙修性命,但在具體修煉 過程中處理性命關系時,,南宗明顯的則重于煉形煉氣,。如石泰說:“真精與元氣,此是 大丹基,。”(《還源篇》)南宗陰陽丹法分為七個步驟:凝神定息,、運氣開關、保精煉 劍,、采藥筑基,、還丹結胎、火符溫養(yǎng),、抱元守一,。按其修煉階次實際分為四層:筑基,、 煉精化囗,、煉囗化神、煉神還虛,。其中始終不離火候,、藥物之妙用,對火候法度,、溫養(yǎng) 指歸的闡述比北宗都細密一些,。同北宗一樣,南宗也深受佛教思想影響,,其言修煉常常 仙佛參半,,也極重視煉心煉已,但不像北宗那樣下手處即求煉心煉已,,而是放在修煉的 第四層上,,亦即是以命功起始,性功了終,。南宗白玉蟾清修支派主張獨身清修,,認為一 已之身就是一完整天地,,乾坤、陰陽二性俱足,,無須外求,,無謂“自耕自種自烹煉,一 日一粒如黍然”,,(《道藏輯要·白真人集》)俞琰認為,,丹經中的夫妻等實指陰陽二 性,而這些又皆為已身所有,;又說:“人知吾身自有日月,,則往來不窮之妙,只在吾身 而不必索之高遠矣,。”(《易外別傳》)陰陽派發(fā)揮《悟真篇》中陰陽交媾的思想,,主 張男女雙修,即采取同類坎中真陽,,以接補已身離中之陽,。這種采補式修丹法又分三乘 。中,、下乘行“體交法”,;上乘則行“神交法”,即男不寬衣,,女不解帶,,男女對坐, 性情相交,,氣化感應,,從而雙修雙補,利已不損人,,雙方皆獲采補之益,,與采戰(zhàn)御女之 術有分別。鑒于此術有被人誤解而步入歧途的危險,,陰陽派大師皆不肯輕傳,。南北二宗 在元代實現(xiàn)合流,其分殊限于全真教派內部,。南宗之“祖”降為“真人”,,原來的“五 祖”加上劉永年、彭囗成為“南七真”,。陰陽與清修兩派在丹法上雖仍保持獨立發(fā)展,, 卻也有滲透融通的情形。如陳致虛的丹法就有會通南北二宗、清修與陰陽二派的特點,。 南宗的主要金丹著作有:張伯瑞的《悟真篇》,、《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 《奇經八脈考》,;石泰的《還源篇》,;薛道光的《還丹復命篇》;陳楠的《翠虛篇》,; 白玉蟾的《海瓊問道集》,、《海瓊傳道集》、《金華沖碧丹經秘旨》,、《海瓊白真人語 入》,;夏宗禹的《人物鏡箋》、《陰符經講義》,、《悟真篇講義》,;俞琰的《周易參同 契發(fā)揮》、《易外別傳》,、《玄牝之門賦》,;翁葆光《悟真篇注釋》、《悟真直指詳說 三乘秘要》,,《悟真篇注疏》(戴起宗疏),;陸西星《悟真篇小序》;彭好古《悟真篇 注》,;甄淑的《悟真篇翼注》,;仇兆鰲的《悟真篇集注》等。 5# 大 中 小 發(fā)表于 2008-12-17 14:12 只看該作者 中派 道教內丹學的一逐步形成門派,。始于元代,。由李道純開創(chuàng)。原本無宗名,,因其 丹法以“守中”為要,,有別于南北東西丹派,故名,。李道純(生卒年不詳),號清庵,, 別號瑩蟾子,。活動于元初,,出自南宗白玉蟾門人黃金蟾的門下,,但他自稱其宗脈為“全 真”,故為江南最早的全真道士。其丹法源于張伯瑞的《悟真篇》,,但更具全真教道派 道儒釋三教融合的特色,。明尹真人弟子、清黃元吉等也被視為中派,。這一派不像別的丹 派,,它既無立宗,又無明確的宗教承緒,,李,、尹、黃等人只是在丹法上具有一致的傾向 性,,才被視為同一派別,。該派在丹法上特點是:糅合道儒釋思想,將清修理論集中于一 個“中”字上,。李道純《中和集》開宗明義:“《禮記》云:‘喜怒衰樂之未發(fā),,謂之 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未發(fā)謂靜定,中謹其所存也,。故曰中存而無體,,故為天下 之大本。發(fā)而中節(jié)謂動,,時謹其所發(fā)也,。故曰和發(fā)無不中,故為天下之達道,。誠能致中 和于一身,,則本然之體虛靜而靈,靜而覺,,動而正,,故能應天下無窮之變也”。這是把 儒家“致中和”思想融于道教的修煉論,,這個“中”也就是道教修煉所欲達到的目標,, 即致中和于一身,就可以成應變無窮的“仙”了,。這個“中”又是修丹過程中所要體認 的的“玄關一竅”,。他說:“夫玄關一竅者,至玄至妙之機關也,。今之學者多泯于形體 ,,……但著在形體上都不是,,亦不可離此一身向外尋求。諸丹經皆不言正在何處者,,何 也,?難形筆舌,亦說不得,,故曰玄關,。所以圣人只出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關明矣,。 所謂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維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釋云:不思善,,不思惡,, 正憑么時,那個是自已本來面目,,此釋家之中也,。儒曰:喜怒衰樂未發(fā)謂之中,此儒家 之中也,。道曰:念頭不起處謂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此仍三教所用之中也,。” (同前 )這個“中” 既是先天之有,,卻要通過后天的修煉才能成就,此即守中之功法,。明尹 真人師弟《性命圭旨》同樣把守中看作守“性命之根”,,這個中又叫“真中”,他們說 :“無極者,,真中也,,故曰圣圣相傳在此中。此中就是堯舜允執(zhí)之中,,孔子時中之中,, 子思未發(fā)之中,易之黃中通理之中,,度人經之中理五囗之中,,釋迦之空中之中,老子之 守中之中,。然中字有二義,,若曰中有定存在者,在此中也,;若曰中無定在者,,乾坤合處 ,乃真中也”,。真中也就是李道純所說的“玄關一竅”,。清黃元吉則把所有內煉性功、 命功功法歸結為守功一法,,他說:“昔論吾道,,始終只是一中,始也守有形之中,,以煉 精而化氣,;終而守無形之中,以煉虛而合道,。”(《道門語要》)這種守中之法又叫做 “中黃直透”,,即不用后升前降,不用開合,,不用面壁,,就能升仙。清代閔小艮,,亦傳 中黃直透功夫,。由于中派皆以儒說道,故被視為“教外別傳”,。中派的主要著作有:李 道純的《中和集》,、《瑩蟾子語錄》、《三天易髓》,;尹真人弟子的《性命圭旨》,;黃 元吉的《樂育堂語錄》、《老子道德經精義》,、《道門語要》等,。 . 東派 道教內丹修煉的重要派別。開派于明嘉靖,、隆慶年間,。創(chuàng)始人陸西星 ,字長庚,,號潛虛,,又號方壺外史。揚州人,。少習儒術,,九次參加鄉(xiāng)試未中,,遂棄儒服 ,著裝道衣,,抗跡塵外,。自稱呂祖純陽降臨其所居“北海草堂”,親授丹法要訣,,即著 說立說,,開丹法新門派,因其活動于浙江一帶,,故稱東派,。明末孫汝忠、清人傅金銓等 為此派之支流,。此派雖稱上緒呂純陽,,然而不立宗門,其修丹法門實承南宗一系,,從《 悟真篇》中開出新意,,力主陰陽同類雙修。陸西星認為傳統(tǒng)丹經中所說的“陰陽”,,也 就是指男女,,他說:“金丹之道,必資同類相合而成,。陰陽者,,一男一女也,一離一坎 也,,一鉛一汞也,,此大丹之藥物也。夫坎之真囗謂之鉛,,離之真精謂之汞,。先天之精積 于我,先天之囗取于彼,。何以故,?彼,坎也,,外陰而內陽,,于象為水為月,其于人也為 女,。我,,離也,外陽而內陰,,于象為火為日,,其于人也為男,。故夫男女陰陽之道,順之 而生人,,逆之而成丹,,其理一焉者也,。”(《金丹就成篇》)在他看來,,仙胎大藥須有 先天之精與先天之囗的交媾和合,這在《周易》中就已闡明:“精氣為物,,游魂為交” ,。然而作為陰中之陽的先天之囗產自女方,作為陽中之陰的先天之精產自男方,,男女各 自皆不足鉛汞二物,,因此需要取坎女之陽,補離男之陰,。“陰陽之精互藏其宅,,有不可 以獨修者”。(《玄膚論》)但是,,陸氏在此又強調說,,這種取坎填離的主要作用在: 取坎以“補其既破之離也,填其既虛之畫也,,復其純陽之體也”,。(《金丹就正篇》) 因而這種陰陽雙修法尤其適用于破體的中年人和老年人修持,竹破竹補,,人破人補,;虛 而補之實,弱而補之強,,損而補之盈,。至于“童初之子皆胎也”,不必依雙修法行持,。 此派雖主陰陽男女雙修,,但與御女采戰(zhàn)之單補修法不同,此派主張用鼎而不采戰(zhàn),,鑄劍 而不入爐,,補鉛而不傷彼,利已而不損人,,其實際修持過程集中在“凝神聚氣”一法上 ,,促成神交氣交,雙修雙補,。明末樸真道人在所著《玄寥子》中對此派丹法評價尤高,, 認為“較印度瑜珈術與密宗雙修法所用者,,尤為上乘而簡妙”。此派的著作主要有:陸 西星的《金丹就正篇》,、《方壺外史叢編》,、《悟真篇注》、《周易參同契測疏》,、《 紫陽金丹四百字測疏》,、《玄膚論》、《七破論》,;孫汝忠的《金丹真?zhèn)鳌?;傅金銓?br>《證道秘書十七種》等。 . 西派 道教內丹修煉的重要派別,,開創(chuàng)于清嘉慶咸豐年間,。創(chuàng)始人李西月(初 名李元植),字涵虛,,號團陽,。四川樂山長乙山人。自稱曾遇張三豐,,從事三豐派丹法 ,,編訂《張三豐全集》。后遇純陽呂祖于禪院,,得傳真旨,,修成仙徑。自開西派,,以別 江,、浙之東派。其丹法特點是清凈與陰陽合用,。該派修丹基本上分為兩步,,第一步主清 凈自然,第二步主陰陽互用,。清凈自然為修丹的基本功夫,,李西月說:“心為一身之主 ,神為三品之上乘,。惟心與神,,是二是一,是不可不辨也,。老君曰:夫人神好清,,而心 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故常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陸潛虛曰,;‘調 息之法,,自調心始;凝神之法,,自調息始’,。此是圣賢仙佛之梯航,吾人人德之路也,。 下手學道者,,必攝念歸靜,行,、住、坐,、臥,,皆在腔子里,則守靜始能篤也,。蓋有念為 妄心,,無念為真心,人能收念于平日,,而還其所止之地,,乃能專心于臨時,而堅其入定 之基”,。(《道竅談》)這是明確的把靜定煉心作為煉丹的下手功夫,。據此,他提出了 個九層煉心法,。李氏認為,,清靜煉心功夫做的好,就能水自然清,,火自然生,,神自然交 ,氣自然會,,風自然正,,車自然行,抽自然抽,,添自然添,,退自然退。一旦做到了清靜 自然,就要“資同類而補真身”,,即行陰陽雙修法,。他說:“內煉已者,將彼家之鉛,, 煉我家之汞,,使其相生相克也;內養(yǎng)已者,,亦用彼家之鉛,,養(yǎng)我家之汞,使其相資相守 也”,。(《道竅談》)彼家之鉛為陽鉛,,為外藥;我家之汞為陰汞,,為內藥,。因而采煉 即是“采彼家陽鉛,煉我家子珠之氣”,。同東派一樣,,西派也將陰陽雙修法限定在破體 之中老年男女,因為本元走漏,,精氣神落于后天,,自身不能俱足鉛汞二物,才求之于彼 ,。童子先天未破,,自我俱足,只用清養(yǎng)即能得仙胎,。西派的陰陽雙修法也是氣交神交法 ,,不同于下乘泥水丹法,所謂“犯淫喪失長生寶,,灑肉穿腸道在心”,。(張三豐《無根 樹》)此派功法層次多,顯的繁瑣復雜,,如筑基分為小筑基,、大筑基,煉已分為內煉己 ,、外煉己,;筑基又分為養(yǎng)己一層,養(yǎng)己又分為自養(yǎng),、相養(yǎng),,并發(fā)明內養(yǎng)己、外煉己罰心 傳工訣;煉心法分為九層,,藥物分作三層,,煉功分為五關。因而不及東派明了簡易,,易 于為人所把握,。西派傳代大江西派九字:“西通道、大江東,、海天空”,。西派的主要著 作有:李西月的《道竅談》、《三車秘旨》,、《九層煉心法》,、《后天串述》、《無根 樹道情注釋》,、《文終經》,、《太上十三經》;汪啟囗的《性命要旨》,、《教外心法》 ,;柯懷經的《養(yǎng)生篇》等。 [ . 伍柳派 道教內丹修煉的流派,。伍真人為北宗龍門嫡嗣,自署龍門第八代弟 子,。此派由明末清初的伍守陽,、柳華陽所開創(chuàng)。伍守陽(1574—1644),,號沖虛子,,江 西吉安人。“十齡奮志明經學,,得遇重陽祖七篇,。十三歲初生異志,念念尋真求出世,。 十六許可批其文,,不向橋門爭二試。廿齡名利便休心,,儒衣敝履幡然棄”,。(《仙佛合 宗語錄·伍真人修真歌》)遇曹還陽得授“仙佛合宗全旨”,又遍考仙圣之書,,參悟真 諦,,著《天仙正理直論》,又著《仙佛合宗語錄》。柳華陽(1736—,?),,本為儒生, 起家科第,,后棄儒入禪,,又出佛皈道,“凡三教之師靡不參”,,竟未了徹慧命之旨,。幸 遇合伍沖虛師傳其秘旨,“豁然道悟,。乃知慧命之道即我所本來之靈物”,。遂著《慧命 經》、《金仙證論》,。此派修丹力主清靜修持,,仙佛合宗。伍,、柳皆不言陰陽男女,,強 調修丹只用先天,忌用后天,,尤重 “一點真陽”之先天祖囗的煉養(yǎng),,認為內藥、外藥 皆原本先天祖氣,,所謂外藥,,是指“祖囗從生身時,雖隱藏于丹田,,卻有向外發(fā)生之時 ,,即取此發(fā)生于外者,復返還于丹,,是以雖從內生,,卻從外來,故謂之外藥”,。(《天 仙正理直論·藥物直論》)所謂內藥,,是指采外藥煉成還丹大藥,“全不著于外,,只動 于發(fā)生之地,,因其不離于內,故謂內藥”,。(同前)外藥為生而后采,,內藥為采而后生 ,,“實止此一囗而已”。又如對于“鼎爐”,,陰陽家多以男女為喻,,伍守陽則明言外鼎 指丹田之形,內鼎指丹田中之氣,。伍守陽在《天仙正理直論》中開宗明義地講:“是囗 也,,神也,仙道之所以為雙修性命者也,。且謂今也以二囗為論,,所以明人生仙佛之理也 》。”伍,、柳既以仙道為宗,,又參佛法為用;既證論《黃庭經》,、《胎息經》,、《坐忘 論》,又征引《楞嚴經》,、《大般若經》,、《華嚴經》,仙佛合為一體,。與北宗比較,, 伍柳派丹法繁瑣一些,不像北宗丹法簡易,,其于煉己,、藥物、鼎器,、火候、效驗,、任督 ,、防危,以及伏氣,、胎息,、真意、大小周天等無不敘說詳明,。因其說理淺近,,指點顯明 ,加上仙佛共用,,因而影響遍及國內外,。但由于道佛兩門之上乘精義,,卻猶有未盡之處 ,故而此派功法更合于養(yǎng)生卻病之修為,。 三豐派 道教內丹修煉的派別,。由元、明時期的張三豐開創(chuàng),。張三豐,,生卒 年及出生地皆不詳。清李西月考定張三豐名全一,,字三豐,,遼陽人。清汪錫齡認為他生 于元代定宗年間,。三豐丹法融會文始丹法與少陽丹法的特長,,以清靜陰陽,雙修雙成為 顯著特點,。三豐丹法下手即講求清靜煉心養(yǎng)性,,《玄機直講》:“夫功夫下手,不可執(zhí) 于有為,,有為都是后天,,今之道門,多流此弊,,故世間罕金真,;亦不可著于無為,無為 便落頑空,,今之釋門,,多中此弊,故天下少佛子,。此道之不行,,由于道之不明也。初功 在寂滅情緣,,掃除雜念,,除雜念是第一著筑基煉己之功也。”《玄要簡·道情歌》:“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自,性清自然藥材生,。”張三豐強調 修丹過程中有為與無為的并用,,但無為是指“得丹之道,脫胎神化之功”,,有為“非采 戰(zhàn)提吸之術,、九一動搖之法,,乃安靜虛無之道,守雌不雄,,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大道論》)可以說,,張三豐的《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等主要論著大 都講的是清靜丹法,。只是在《無根樹》及后人綴合的《全集》中才有陰陽修法,。《無根 樹道情》:“無根樹,,花正偏,,離了陰陽道不全。金隔木,,汞隔鉛,,陽寡陰孤各一邊。 世上陰陽男配女,,生子生孫代代傳,。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又說:“女 子無夫為怨女,男子無妻是曠夫,。嘆迷徒,,太模糊,靜坐孤修氣轉枯,。”這是是明確主 張逆修陰陽,,栽接互攝。但《無根樹》又主張雙修而不“犯淫”,,“犯淫喪失長生寶,, 酒肉穿腸道在心”。這雖一種雙修派的上乘丹法,,合清凈與雙修為一體,與所稱“三峰 ”下乘丹法有別,。張三豐著述甚多,,清李西月輯刊成《張三豐全集》,然而真?zhèn)坞y辨,。 一般認為《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等幾部較真。 猶龍派又稱隱派或隱仙派,,為元明間張三豐真人所創(chuàng),。據說張三豐之丹法出自 陳摶,陳摶傳麻衣道者李和,,麻衣道者傳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傳張三豐。張三豐名全一 ,,一名君寶,,號張邋遢,有超常的人體潛能,,性格灑脫不羈,。此派以高蹈隱逸為宗風, 故稱隱仙派,。又由于此派稱兼得老子門下文始,、少陽二派丹法之傳,又稱猶龍派,。參見 “隱仙派”條,。 . 三峰派 道教內丹修煉流派。由房中術發(fā)展而來,。由樸陽子《三峰丹訣》 而得名,,曾盛極于明代。此派修煉主御女采戰(zhàn),,行采人精氣之泥水丹法,,向來被人認為 是旁門邪術。此派修丹始于筑基煉己,,煨爐鑄劍,;中經提采而攝補,煉化以周天,;終默 運而柔用,,得藥以抽添。行動時步驟則復雜,,有踵息煉氣,、聚氣開關、金玉兩煉,、抱元 養(yǎng)虛,;又有擇地選鼎、擇時用鼎(其中又有用破鼎,、中鼎,、老鼎,、以及九鼎法之不同) 、降龍伏虎,、妙用神劍,、追攝氣血、擒住真鉛,、轉化陰陽,;還有顛倒造化、玉液接命,、 金液還丹,,面壁、脫胎,、出神等等,。還配有整套訣法,如封精訣,、回精訣,、煉精訣、大 鎖金闕訣,、倒吸西江水訣,、過關服食訣、內鑄訣,、外鑄訣,、大灌頂訣、小灌頂訣,、煨爐 訣,、吹笛訣、開洞天渠訣,、神用訣等等,。乃秘傳男女雙修之功法。 青城派道教內丹修煉的派別,。相傳起始于青城丈人,,又有李八百等人習傳之 。薛道光《悟真篇三注》:“張紫陽仙翁遇青城丈人,,授金液還丹之妙道,。”意謂張伯 瑞曾師事青城丈人。此派論著有《青城秘錄》,、《大道玄指》,。其功法綜合南北陰陽與 雙修的長處,又上肇關尹子,形成以虛無為體,、以簡要為用、心平實為功的基本特點,。 由于此派功法習傳多為“密符”,,“授受均極不易”,故知者甚少,。近人蕭天石自稱得 覽《青城秘錄》,、《青城玉房訣》等,了悉其旨歸,,在其《道家養(yǎng)生學概要》,、《道海 玄微》中作了闡述。青城派修煉最重一個“無”字,,自“虛無”二字去體認參證,。因而 主張,功法下手即從最上乘起,,修得上乘,,中下乘之效驗可兼得,無為而有為,,無作而 有作,。該派認為無修而有修,斯為大修,;無成而成,,斯為大成;無德而德,,斯為大德,; 無有而有,斯為大有,。在“清靜無為”中突出地講求心無為,,即心性清靜無為,反對只 知求清靜于外,,不知求清靜于內,。因此,心性清靜無為,,便生有為,,心清靜無功,便生 有功,。同時,,在靜觀止念過程中切忌沉思冥想,切忌妄生意象與心象,從而與禪宗的參 悟法相區(qū)別,。青城丹法的“無為”修持集中體現(xiàn)在歷代的口訣上,,即“守無致虛”。其 中分三個層次:初步入手功夫為 “守中致和”,;第二步為“了一化萬”,,第三步為“ 萬化歸一,一歸虛無”,。然而其“訣中訣”久已不傳,,故修持者通常難以把握見驗。青 城功法雖采南派陰陽雙修法,,但僅限于上乘雙修法,,即男不寬衣,女不解帶,,“千里神 交,,萬里心通”,相傳青城丈人說:“采補之道,,非房中采陰補陽之事,。而系采天地之 氣以補我之氣,采天地之精以補我之精,,采天地之神以補我之神,。因天地之化,以造我 之化,;因天地之命,,以續(xù)我之命;天地之氣不息,,則我之氣不息矣,;天地之化不止,則 我之化不止矣,;天地之命不壞,,則我命亦不不壞矣。因天地之生生不已以成我之生生不 已,;則天地之命常新,,而我之亦常新矣。”(引自蕭天石《道家養(yǎng)生學概要》)這種雙 修法實際上是心交形不交,,情交貌不交,,氣交身不交,神交體不交,。因而青城派之雙修 法可稱為“清修中主雙修者”,。據蕭天石介紹,,《青城秘錄》中對陰陽逆用法、乾坤返 還法,、大灌頂法,、小灌頂法、闔辟天機法,、鉤提秘術,、鑄劍九法、三溫鼎法,、九溫鼎法 、采攝秘要,、火候詳指,、煉藥九訣、龍虎丹法別傳,、出神還虛指等均有詳實闡釋,。尤其 對女子修煉法有詳盡論述。 千峰派內丹流派,。為清末千峰老人趙避塵所創(chuàng),。趙避塵,,道號順一子,晚年稱 千峰老人,,北京昌平縣人,,約生于清咸豐十年(1860),,自稱于光緒初年曾因得便血之 病隨祖母至千峰山桃源觀拜劉明瑞為師,,得南無派丹法真?zhèn)?。后又于光緒二十一年三月 (1895年4月)至金山寺拜了然,、了空禪師,求得柳華陽丹法全訣,,至民國九年(1920 )開始收徒傳法,創(chuàng)立千峰派,。約于1937年羽化,。他著有《性命法訣明指》,入手功夫 先觀兩眉之間的祖竅,并看鼻準,,其丹法吸收禪宗功夫,,為北宗清靜丹法。千峰派至今 尚有傳人,。此派丹法正宗,,師傳清楚,為后世學者研究傳統(tǒng)內丹功夫留下了可靠的根據,。 . 女子內丹流派 女子內丹功法,,世間絕少傳授,丹書中亦一鱗半爪而已,。綜 其源流(1)南岳魏(華存)夫人派,。亦稱存思派。奉《黃庭經》為宗,,存思身神積氣 成真,,男女皆可煉。其功法見于陳櫻寧《黃庭經講義》,。(2)諶姆派,。亦稱外金丹派 。由諶姆傳許遜,、吳猛,。以許遜《石函記》、吳猛《銅符鐵券文》為主經,,傳天元神丹 之燒煉與服食,,兼以符咒修煉。(3)中條山老姆派,。亦稱劍術派,。《呂祖全書》記其 源流,,以劍術風煉鋼成道,,分“法劍”與“道劍”兩般作用。(4)謝仙姑派,。仙姑名 謝自然,,十余歲童女即修道,故亦名童女派,。童女未行經,。身中元氣充滿,可免去筑基 功夫,,以辟谷休糧,、服氣,、安神、靜坐入手,,以清靜無為法得道,,傳《太清中黃真經》 功法。(5)曹文逸真人派,。以《靈源大道歌》為祖經,,以清心寡欲、神不馳外,、專氣 致柔,、元和內運為要訣。此派為女子清修派功夫,,男女皆可用,,功法純正,陳櫻寧《靈 源大道歌白話解》述之甚詳,。(6)孫不二元君派。亦稱清靜派,,傳太陰煉形之法,,從 斬赤龍入手,有《孫不二元君法語》,、《坤道功夫次第詩》等傳世,。陳櫻寧有《孫不二 女丹詩注》記其功法。(7)女子雙修法,。此派功法繁雜,,有上中下三乘,下乘為房中 秘訣,,有養(yǎng)陰駐顏之方,;中乘有采陽補陰之術;上乘有雙修雙成之訣,。其中有玄女,、素 女、采女派所傳合陰陽之術,,有夏姬調和巽艮駐顏留春之方,,有趙飛燕內視之法。女子 雙修派稱其丹法為呂祖親傳,,亦稱呂祖派,。有《真金訣》、《女丹要言》等丹書,。另有 《西池集》,,亦載女丹秘傳,。其丹法要知庚甲、辨有無,、坐寶龜,、著甘露,去濁留香,、 月照寒潭,、騎牛赴月撞金鐘、捉的金精鎖毒龍,,最終達到“救人兼救己,,內外兩功收” 的目的?!段蛘嫫?#8220;大小無傷兩國全”,,實亦雙修派功夫。 五斗米道 早期道教重要派別,。東漢順帝時(126—144)沛國(今江蘇豐 縣)人張陵(即張道陵)于西蜀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一說為四川劍閣縣境)創(chuàng)立 。他托言太上老君降受道法造作《正一經》,、《天宮章本》等道經符書二十四篇,,自號 “太清玄元”。所創(chuàng)此派本名正一道或正一盟威之道,,由于道教徒尊道陵為天師(一說 他自稱天師),,又稱天師道。又因入道者須交納信米五斗(漢時的一斗約等于今日的二 升),,故世俗稱之為五斗米道(一說因崇拜五方星斗和斗姆而得名)簡稱 “米道”,。 信奉“太清玄元無上三天無極大道太上老君”為主神的眾多天君、神官,,以《老子五千 文》(即《道德經》)為主經,,以濟世救人、長生成仙為宗旨,,教人奉道守誠,,誠信為 善。其道術主要是召神劾鬼,,符咒驅邪,,兼及導引、行氣,,房中,,煉丹服藥等。通過給 山村農民治病,,獲得民眾信仰,。“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葛洪《神 仙傳》卷四)。于是設立祭酒,,分領其戶,,在信徒集中處“立治署職”,作為基本組織 單位和宗教活動場所,,也就是分布各地的傳道教區(qū),。到漢安二年(143)設二十四治( 絕大部分在今四川境內),首治陽平治縣有中央教區(qū)性質,,張陵以陽平治都功印,、三五 斬邪雌雄劍為掌教信物及傳嗣法器。張陵仙逝(156)后二十余年,,漢靈帝光和(178— 183)巴郡人張修,,于巴郡、漢中傳播五斗米道,,其法基本承襲張陵而又有所發(fā)展,。設 奸令、祭酒負責講習《老子五千文》,;除用符咒治病外,,還“加施凈室,使病人處其中 思過”,。設鬼使,專為病者祈禱,。承襲古代關于天官(天帝)賜福,,地官(地祗)赦罪 ,水官(水神)解厄的神話傳說,,禱時書寫病人姓名及服罪之意的文書三份,,一份“上 之天,著山上”,,一份“埋之地”,,一份“沉之水”,叫做“三官手書”(《三國志》 卷八《張魯傳》注引《典略》)病者常出五斗米以謝,,俗稱“五斗米師”,,時人“競共 事之”。中平元年(184)響應黃巾起義,,“寇郡縣”,,后敗亡。張陵之孫張魯,,承襲 祖?zhèn)鞯婪?,利用劉焉的權勢,,據有巴郡、漢中,,不置長吏,,以祭酒為治,建立教政合一 的政權近三十年,。他以“鬼道”(即五斗米道)教民,,初學者皆為鬼卒,入道較久并受 到信任者為祭酒,。是統(tǒng)領部眾的骨干,,統(tǒng)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各治頭大祭酒統(tǒng)屬 自號“師君”的張魯領導,,建立寶塔式的教階級制和官階制,。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 自首其過,。諸祭酒統(tǒng)轄區(qū)內皆作義舍,,內備米、肉,,為過往行人免費提供食宿,。有小過 者,責修道路百步以抵過,。對犯法者,,寬有三次而再犯,才處刑罰,。史稱“民夷便樂之 ”,,朝廷“力不能征”。從張陵到張魯宣講《老子五千文》的講義是為《老子想爾注》 ,?!断霠栕ⅰ窂淖诮躺駥W解說《老子》,如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 太上老君”;“道設生以賞善,,設死威惡”,;“奉道誡,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 壽”;“治國之君務修道德,,忠臣輔佐在行道,,道普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懷慕則易治 矣,;悉如信道,,皆仙壽矣。”宣揚信道,、修道,、行道,,治身可得仙壽的教義,,在道教發(fā) 展史上有重要影響,。建安二十年(215),張魯投降曹操,,拜鎮(zhèn)南將軍,,封閬中侯,大 量道徒隨之北遷,,五斗米道發(fā)展到中原地區(qū),,隨后更向東南傳播。兩晉時期世家豪族也 紛紛加入,,王羲之家族即“世事張氏五斗道”,。四川和江浙地區(qū)農民多有利用五斗米道 起事者。孫恩,、盧循領導農民起義,,轉戰(zhàn)十余年(397—411),“八郡一時俱起”,,有 眾數十萬人,。南北朝時,在北方,,嵩山道士寇謙之,自稱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 ,,除去三張偽法”,建立“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的新天師道,,稱北天師 道;在南方,,廬山道士陸修靜,,整理道教經書,編著較系統(tǒng)的道教齋戒儀范,,稱南天師 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師與上清、靈寶,、凈明等道派逐漸合流,。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 ),張道陵三十八代后裔張與材,,受封為“正一教主”,,統(tǒng)領三山(茅山、閣皂山,、龍 虎山)符箓,,始正式公開稱為正一道,并為此后各符箓道派的總稱,。元代以后,,與全真 派同為中國道教的兩大派。故所謂五斗米道,,乃漢魏兩晉間世俗對張道陵所創(chuàng)正一道( 即天師道)的稱呼,,此稱呼只見于官修史書而不見于道教典籍,自南北朝以后不再有此 稱謂 太平道 早期民間道教重要派別,。東漢靈帝熹平(172—178)年間,,冀州鉅 鹿(今河北平鄉(xiāng))人張角(?—184)創(chuàng)立,。崇奉黃天(中黃太一)和黃帝,、老子,以 《太平經》為主要經典,,稱“黃天太平”,,故名。張角是“黃巾起義”的組織者和領導 者,。東漢中葉以后,,朝政為外戚,宦官輪番把持,,互相傾軋,,政治黑暗,橫征暴斂,,有 增無減,,加上水旱頻仍,疫病流行,,農民四起反抗,。“諸明圖讖者,皆言漢行氣盡,黃 家當立”(《三國志·魏書·武帝》注引《典略》),。時張角自稱“大賢良師”(李賢 注謂“良”或作“郎”,,即郎中醫(yī)生。)其弟張梁,、張寶自稱大醫(yī),。兄弟三人皆行醫(yī)業(yè) 。“太平道貌岸然師持九節(jié)杖,,為符咒,,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病者頗 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宣傳《太平經》“ 樂生”、“好善”是天下人所受天地之性的思想,;斥責少數富豪“積財億萬,,不肯救窮 周急,使人饑寒而死,,罪不除也”,;主張自食其力,人人有權享用社會財物的太平世道 ,,深得廣大農民擁護,。史載:十余年間徒眾數十萬,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 ,、豫八州,。遂以“方”為單位組織道徒,大方萬余人,,小方六七千,,共置三十六方,,各 方均立首領統(tǒng)帥,,而統(tǒng)一服從自稱天公將軍張梁角、地公將軍張梁、人公將軍張寶弟兄 的指揮,,實行教,、軍結全的臨戰(zhàn)體制。宣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并用白土在京城寺門及州郡官府門上書寫“甲子”二字,,大造甲子年要取代漢王朝 的輿論。到了甲子年即中平元年(184)初,,開始調兵遣將,,大方馬義數次到京師策動 宦官封婿(女字應為讠字旁)、徐奉等為內應,,“約以三月五日內外俱起”,。事被張角 弟子唐周告密,漢靈帝下令車裂馬元義于洛陽,。搜殺在京道徒千余人,;命冀州追捕張角 等。張角等被迫提前于二月起事,。“七州二十八郡同時俱發(fā)”,,“旬日之間,天下響應 ,,京師震動”,。起義者皆著黃巾以為標志,史稱“黃巾起義”,。奮戰(zhàn)十余個月,,張角病 逝,張梁,、張寶先后戰(zhàn)死,,太平道組織領導農民反抗東漢王朝的斗爭,在官軍的重兵圍 剿下歸于失敗,。但它加速了東漢王朝的滅亡,,并對后世農民利用宗教形式組織反抗封建 統(tǒng)治的斗爭有重要影響。 李家道魏晉時活動于江南地區(qū)的一個道派,。李家道的創(chuàng)始人 是蜀人李寬,。葛洪《抱樸子·道德》記載,吳孫權(222—252在位)時,,蜀中李阿,,穴 居不食,,善以顏色占吉兇險,號稱八百歲公,,后不知所在,。后有道士李寬,到吳國而操 蜀語,,能祝水治病,,信奉者頗眾,以為李寬即蜀中神仙李阿,,就共稱他為李八百,。李寬 創(chuàng)立的李家道,創(chuàng)建修道齋戒之室,,稱之為廬,,其道法有祝水及三部符導引日月行囗, 服食神藥,,吞氣斷谷,。信奉李家道的公卿官吏,云集其門,,避役民為李寬弟子者近千人 ,。李寬死于瘟病,弟子稱其化形尸解成仙,。后李寬弟子“轉相傳授,,布滿江表,動以千 計”,。(《抱樸子·道德》)晉代李家道傳人李脫,,亦自言八百歲,自中州至建鄴(原 吳國都城,,今南京),,以道術為人治病,發(fā)展道眾,,署人道職,,信奉者頗眾。其妹李真 多,,也隨兄修道,。李家道是蜀中道人在在江南創(chuàng)立的一介道派,影響及社會上層,,教徒 布滿江南地區(qū),。它是巴蜀五斗米道在江南的發(fā)展,是魏晉時期有一定影響的道派,。李家 道東晉以后即不見活動,,徒眾大約融入天師道,。 帛家道 早期道教派別之一。以尊奉仙人帛和為祖師而得名,。葛洪《神仙傳 》載,帛和,,字仲理,,遼東(治今遼寧遼陽市)人。入地肺山事董奉(三國吳孫權時人 ),,教以行氣,、服術法;再去西城山事王君(王方平),,命其于石室中熟視石壁,,視壁 三年,見古人所刻《太清中經神丹方》,、《三皇天文大字》及《五岳真形圖》,。義有所 不解,方平乃授之訣,。后入林慮山為地仙,。大約在西晉時,即有一批尊信帛和的道士組 成一個道教小集團,,活動于中國北方,。《抱樸子內篇·祛惑》: “有一人于河北自稱 為白和(即帛和),,于是遠近競往奉事之,,大得致遺至富,而白和子弟聞和再出,,大喜 ,,故往見之,乃定非也,。此人因亡走矣”,。至東晉南北朝時,該派再傳至南方江浙一帶 ,,江南許多士族信之,。陶弘景《真浩》卷四:丹陽許邁“本屬事帛家之道,血食生民” ,。卷二十:“華僑者,,晉陵寇族,世事俗禱,。僑初頗通鬼,,常夢(與鬼)共同饗囗,。” 俗禱即俗神禱,為世俗對帛家道的稱呼,。陶弘景《周氏冥通記》卷一:陶弘景弟子周子 良,,寓居丹陽建康,后又遷會稽余杭,,世為胄族,。其注:“周家本事俗神禱,俗稱是帛 家道,。”子良“素履帛家之事”,,后得病,其姨舅“咸恐是俗神所假”,??梢娫跂|晉南 北朝時,丹陽許氏,、周氏,,晉陵華氏等豪族,都曾信奉帛家道,。帛家道信奉的經書,,主 要是帛和所傳的《太清中經神丹書》、《三皇文》,、《五岳真形圖》等,,也傳習《太平 經》。其所習方術為行氣,、煉丹,、召劾厭勝等。該派又禱祀俗神,,有較濃的厚的的民間 信仰特色,。帛家道在創(chuàng)立和傳播過程中,受到太平道,、五斗米道影響較大,。如太平道所 奉的《太平經》,史載為東漢干吉,、宮崇,、襄楷等人所傳,而后出世之道書則將帛和列 入傳人之一,。一說該書由老君于周末傳干吉,。干吉傳帛和君(見南北朝所出《老君說一 百八十戒序》等);一說由金闕后圣帝君傳上相青童君,,青童君傳西城王君,,王君傳弟 子帛和,,帛的傳干吉,使其演為甲乙十部,,170卷(見隋唐所出《太平經復文序》等) ,。這些傳說雖不可信,但也反映出帛家道與太平道有某種淵源,。另一方面,,帛家道又與 天師道有廣泛聯(lián)系。如江東帛家道信徒中,,常有兼信天師道者。如許邁師事天師祭酒李 東,,華僑曾詣祭酒丹陽許治受道,,周子良的外氏徐家為天師道祭酒等。東晉哀帝興寧二 年(364),,楊羲,、許謐創(chuàng)立上清派,南北朝時,,傳播漸廣,。此后帛家道漸次融入上清 派而絕傳。 [ . 干君派 又訛為于君道,。魏晉時道士托名漢代高道干吉而組成的道團,。干吉 為《太平經》的傳人,后世道書或訛為于吉,?!逗鬂h書·襄楷傳》:“初,順帝時,,瑯 邪宮崇詣闕,,上其師于吉于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仙苑編珠》卷中引《神 仙傳》:“吉受之乃《太平經》也,。行之疾愈。乃于上虞釣臺鄉(xiāng)高峰之上,,演此經成一 百七十卷,。今太平山干囗在焉。”干吉傳早期道書《太平經》,,招致不少信徒,,其傳人 則令信徒讀道書,燒香,,以符水治病,,形成道團,稱作干君道,。至三國時,尚有以干吉 的名義布道者,。據《三國志·孫策傳》注引《江表傳》:“時有道士瑯邪于吉,,先寓居 東方,,往來吳會,,立精舍,燒香,,讀道書,,制作符水治病,,吳會人多事之,。”于吉被殺 后,“世中猶有事于君道者”(《云笈七囗》卷一——引《洞仙傳》),??梢姼删涝?br>東吳信徒甚多,它大概是太平道在黃巾起義失敗后演化而出的民間道派,。 清水道 道教組織之一,。天師道支派。傳說為張?zhí)鞄熂遗鶆?chuàng),,實即一種符 水道教,。魏晉時期開始流行?!度靸冉饨洝罚?#8220;今有奉五斗米道者,,又有奉無為囗花 之道及佛道者,又有奉清水道者,。”“老君使中國人奉無為大道,,胡人奉佛道,楚越陰 陽之薄,,奉清約大道,。”清水道專以清水行法治病去災。又據《三天內解經》:“其清 明求愿之日,無有道屋廚覆章符囗儀,,惟向一甕清水而燒香禮拜,,謂道在水中。”《道 學傳》中還有清水道法師王濮陽以清水濯足治足疾,,澆樹使棗樹復生之事,,據說晉文帝 即曾師事王濮陽。 上清派 尊奉上清經系的道派,。上清派創(chuàng)始人是東晉天師道士楊羲,、許謐、 許囗,。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 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囗,二許又傳寫上 清經,,并修行上清經法得道,。東晉末,,王靈期至許黃民(許囗之子)處求上清經后,,又 增刪潤色,造作上清經法至五十余篇,。江東道士慕上清經法豐博,,爭相傳抄,故在江東 地區(qū)形成傳授修習上清經法的上清派,。上清派以晉代女道士魏華存(南岳魏夫人)為第 一代宗師,,楊羲為第二代宗師。楊羲以下依經法傳授次序,,第三代至第九代上清派宗師 是許穆,、許翔、馬朗,、馬罕,、陸修靜、孫游岳,、陶弘景,。陶弘景齊梁時居茅山傳上清經 法,開創(chuàng)茅山宗,,上清派遂為茅山派所承襲,。上清派以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為最高神靈 。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 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 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陸修靜《三洞經書目錄》著錄上清經186 卷,有127卷流播于世,,其代表性經典是《上清大洞真經》和《黃庭經》,。上清派宗師 出身江東士族,其造作和傳播的上清經,,使道教理論更趨成熟,。上清派是東晉南北朝江 東地區(qū)最有影響的道派。 靈寶派因傳《靈寶經》而形成的道派,。古《靈寶經》自漢末傳到晉代,,不斷 增益繁衍?!墩嬲a敘錄》稱:“葛巢甫造構《靈寶》,,風教大行。”劉宋初年,,《靈寶 經》增至五十五卷之多,,陸修靜將其中可信者三十五卷加以增修,立成儀軌,,使靈寶派 信徒日益增多,,靈寶之教大行于世。靈寶派重視符箓科教和齋戒儀軌,加強了勸世度人 的宗教功能宣揚普度一切人,。靈寶派在修持方法等方面吸收天師道和上清道的長處成為 晉末宋初很有影響的道派,。金元以來,靈寶派以閣皂山為本山,,成為經箓派道教的的重 要分支,。 三皇派信奉《三皇經》的經箓派道團稱為三皇派。三皇經源于三皇文,,是一 種召劾鬼神的符書,。《抱樸子·遐覽》:“家有三皇文,辟邪惡鬼,、瘟疫氣,、橫殃飛禍 》。” 《云笈七囗》卷一百六《鮑靚真人傳》:“靚學明經術緯候,,師左元放,,受中 部法及三皇、五岳劾召之要,。行之神驗,,能役使鬼神,封山制度,。”三皇經傳至陸修靜 ,,被立成威儀。其道派傳誦三皇經,,習煉召劾鬼神的法術,。唐代一度遭禁,但仍有流傳 ,。元代再度遭禁并有焚經之禍,,三皇經被焚,三皇派遂絕,。 天師道張陵于漢代順帝安元年(142)在鶴鳴山聲稱受太上老君之命,,封為天 師之位,得新出“正一盟威之道”,,創(chuàng)立天師道,。天師道創(chuàng)立是中國道教創(chuàng)立之始,,天 師道為張陵教團自稱,,因其傳正一盟威之道,故后來亦名正一道,。張陵本人為太學生,, 于漢安帝延光四年(125)始學道,為黃老道徒,。黃老道奉事太上老君,,習老子五千文 、黃帝九鼎丹法,、長生術等,,又傳《太平經》。張陵于漢順帝朝帶領弟子入蜀,,創(chuàng)立天 師道,。當時四川盛行巫鬼道,由巫覡為魔王統(tǒng)領鬼兵,以巫術裝神弄鬼聚斂財物,,欺誑 百姓,。張陵的天師道,是傳播《太平經》的黃老道異端教團,,又結合了四川民俗進行了 改造,。他以符水為人療病,傳行氣,、導引,、房中術等長生術布道,用太學里學官“祭酒 ”的名號設置道官,,以太上老君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經典,以三官手書勸道民悔過 ,,修道鋪路,,輪番供應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張陵的天師道在蜀中盛傳,, 受到當地巫鬼道的抵抗,但張陵以道法降服八部鬼帥,、六大魔王,,迫使巫覡歸順天師道 ,不敢與天師道爭道民,。張陵制定禁科戒律,,崇祀太上老君和太清玄元之神,禁祀淫邪 之鬼,,他以清約治民,,不但救民疾病,又斷絕淫祀淫盜,,整飭社會風氣,,深得民心。天 師道在蜀中扎根,,迫使巫覡改換門庭,,當了天師道的祭酒、道民,。連“俗好巫鬼”的少 數民族也紛紛信奉天師道,。張陵于桓帝永壽三年(157)去世,,其子張衡行其道。張衡 高風清節(jié),,閉門修道,,教團無甚發(fā)展。張衡于靈帝光和二年(179)年正月去世后,,巫 鬼道復興,。巴郡巫人張修篡奪了教權,將天師道和當地巫鬼道結合,,道民稱鬼卒,,道官 稱鬼吏,教令稱奸令,,簡化了布道手續(xù)和道資,,一律收米五斗,故亦被稱為鬼道,、米巫 ,、米賊。張修的道團迅速擴大,,于漢靈帝中平元年(184)秋七月,,組成號稱 “五斗米 師”的道民軍隊,攻奪郡縣,,呼應了中原太平道的黃巾起義,。益州牧劉焉于漢靈帝中平 五年(188)入蜀,鎮(zhèn)壓了蜀中的黃巾軍,,收編了張修的五斗米師,,封張修為別部司馬 。當時漢室大衰,,群雄并起,,劉焉亦有異志,借口“米賊斷道,,不得復道”,,不向朝廷 納貢,。張衡之妻以道術養(yǎng)生,,有少容,往來劉焉家布道,。劉焉悅其姿色,,遂任命其子張 魯為督義司馬,令其與張修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張魯與張修掩殺蘇固后,,斷絕斜谷,, 復襲殺張修,利用其祖,、父兩代的威信,,奪回了教權。劉焉死后,,其子劉璋立,,因張魯 不順,遂殺其母及弟,。張魯于是自立于漢中,,朝廷力不能征,遂拜主為鎮(zhèn)夷中郎將,,領 漢寧太守,。張魯利用軍政權力在巴蜀建立了一個道王國,劃分為二十四治為政教合一的 教區(qū),。他沿襲張修的一些舊章法,,又作了增飾,仍稱天師道,。張魯教團仍有收五斗米的 教規(guī),,尊其祖張陵為天師,父張衡為嗣師,,自號“師君”,。平學道者,初仍按張修鬼道 習慣稱“鬼卒”,,受道已信才按張陵教規(guī)稱“祭酒”,,以治頭、大祭酒統(tǒng)帥道民,,以三 張為師,,以《老子想爾注》教化道民,還實行建義舍,、寬刑,、禁殺、收租米,、編戶著籍 等教規(guī),。張魯的教團保持了張陵的黃老信仰,是張陵天師道和張修鬼道的結合體,,但比 張修教團提高一個層次,,比張陵教團更適合四川民情。張魯教團自稱天師道,,社會上俗 稱為五斗米道,,或仍稱為鬼道,。張魯于漢獻帝建安二十年降曹,官拜鎮(zhèn)南將軍,,封閬中 候,,諸子皆封列候,率道民北遷,,次年亡,,葬鄴城。張魯道團北遷后,,信徒遍及全國,, 許多豪門士族紛紛入道,天師道教名始顯,,五斗米道之號遂不用,。南北朝時,北朝寇謙 之和南朝陸修靜分別對天師道進行改造,,使之成為成熟的教會式宮觀道教,。天師之名, 來源于《太平經》,?!峨`續(xù)》載漢末米巫祭酒張普題字碑已自稱“天師道”,但社會上 對三張教團多稱為“五斗米道”,?!稌x書·郗鑒傳》稱郗鑒“奉天師道”,《晉書·何 充傳》亦稱何曇“奉天師道”,,說明魏晉時史家對除對孫恩、盧循等民間天師有米道之 稱外,,已承認了天師道的教名,。據說張魯之弟張衛(wèi)因不肯降曹而戰(zhàn)死,張衛(wèi)之第四子張 盛夫妻沿江入吳,,定居江西龍虎山修道,,傳至唐末,漸漸發(fā)展成為龍虎山天師道團,,宋 代受朝廷囗封,稱正一道,?!稄?zhí)鞄熓兰摇份d張魯子孫傳龍虎山道團事,,唐宋以前世系 于正史無征,有待考證,。 北天師道天師道派系之一,。南北朝時,北方天師道組織渙散,,科儀廢弛,民 間道教起義不繼,。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嵩山道士寇謙之自稱太上老君授以天 師之位,賜予《云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令其宣布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張 陵,、張衡,、張魯)偽法和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以服食閉煉,。至 明元帝泰常八年(423),,寇謙之又稱李普文降臨嵩岳,授他《錄圖真經》六十余卷,, 以輔佐北方太平真君,,劾召鬼神,傳授弟子,??苤t之改革傳統(tǒng)道教。其一,,以“禮”為 標準,,按照忠孝原則,反對利用天師道犯上作亂,,并對道民以李弘,、劉舉稱號進行的“ 叛逆”行為大加指責。其二,,按照儒家唯賢的原則署立道官祭酒,,廢除祭酒道官私署治 職的作法的世襲舊制,改革三張祖孫世襲天師之位的傳統(tǒng),。其三,,取消蜀土宅治之號,, 不再沿用。其四,,廢除三張時期的租米錢稅制度和男女合氣之術,,道民只歲交紙三十張 ,筆一管,,墨一錠,,以供治表救度之用。又用儒家倫理道德標準增訂道教戒律和齋儀,。 寇謙之改革天師道的舉措,,獲得北魏太武帝的支持,“于是崇奉天師,,顯揚新法,,宣布 天下,道業(yè)大行”,。(《魏書·釋老志》)經冠謙之改革后的北方天師道,,學術界稱之 為北天師道或新天師道。 南天師道天師道派系之一,。在北魏嵩山道士冠謙之改革北方天師道后,,劉宋 道士陸修靜也對南天師道進行了改革和整頓。針對南方天師道組織渙散,,科律廢弛的情 況,,他提出一系列整頓天師道的辦法,即整頓過去的二十四治,,健全“三會日”制度和 “宅箓”制度,,以及嚴格執(zhí)行道官論功升遷制度等,從而加強和完善道教組織,。與此同 時,,他還充實和完善道教的科儀規(guī)戒。他依據靈寶齋法及上清齋法等,,制定道教齋儀,, 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的齋醮規(guī)儀,如九等齋十二法的齋醮系統(tǒng),。他把上清齋法視為上 品,,次為靈寶、三皇齋,,將天師道的傳統(tǒng)齋法列為下品,,并對金箓、黃箓、明真,、三元 ,、八節(jié)、自然等齋法的具體儀式予以詳細說明,。使道教齋醮儀式初具完整體系,,成為道 教齋醮儀范的奠基人,。所撰《三洞經書目錄》,,為中國道教史上第一部目錄學著作,具 有開創(chuàng)意義,。以后道經之編目與《道藏》之分類,,皆以其 “三洞”分類法為基本原則 。陸修靜對道教的整頓和改革,,擴大了道教的影響,,使道教在南方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統(tǒng) 治者亦日益寵信道教,。經陸修靜改革后的南方道教,,學術界稱之為南天師道。唐宋以后 ,,南北天師道遂漸合流,,元代均稱正一道。 . 茅山宗以茅山為祖庭形成的道派,。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fā)展中 心的別稱。茅山宗的開創(chuàng)者是上清派第九代宗師陶弘景,。南齊永明十年(492),,陶弘 景歸隱茅山,自號“華陽隱居”,。他繼承楊羲,、許謐、許囗所傳上清經,,悉心搜求散失 的楊,、許手書上清經訣真跡,編纂《真浩》,、《登真隱訣》,、《真靈位業(yè)圖》等二百余 卷道經,弘揚上清經法,。經數十年苦心經營,,上清派的教理和組織逐漸完備,茅山已成 為上清派的活動中心,故此后上清派即被稱為“茅山宗”,。陶景弘以后,,茅山宗人才輩 出,影響日益擴大,,至唐宋時期,,走向興盛。唐代最顯要的道士多來自茅山,,王遠知,、 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茅山高道極得唐宗室的尊崇,,他們不時被禮請入京,講道 德醮,,出入禁中,,備受禮遇。時有茅山為天下道學所宗之譽,。宋代茅山歷代宗師多得皇 室所賜“先生”稱號,。至劉混康任嗣法宗師時臻于極盛。劉混康曾治愈皇后孟氏心疾,, 哲宗于紹圣四年(1097)敕命將其所居茅山潛神庵擴建為元符觀,。宋徽宗即位又敕命擴 建為元符萬寧宮,并賜劉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劍,,又親書《度人經》、《清凈經》 ,、《六甲神符》賜之,。時茅山已形成三宮五觀,“三茅崇奉之嚴,,未有盛于斯時也”,。 (《茅山華陽先生解化之碑》,劉大彬《茅山志》卷二六)茅山宗從齊梁至北宋,,鼎盛 百年,,成為道教主流。南宋以后,,漸趨衰微,,但仍傳承不絕,時有高道名于世,。元代,, 名道士杜道堅人勤(力字應為見字旁)元世祖,,奉璽書提點道教,住持杭州宗陽宮,。其 后茅山道士張雨,,以能詩善畫,享譽于元后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茅山上清宗 壇歸屬于張?zhí)鞄熣坏馈C┥阶诠灿兴梅ㄗ趲熕氖宕?,第一代魏華存稱太師,,第二代 楊羲稱玄師,第三代許謐稱真師,,第四代許囗至四十五代劉大彬皆稱宗師,。茅山宗傳承 以楊,、許上清經箓為憑,,劉混康得御賜印、劍后,,傳承信物增加了印劍,。茅山宗奉元始 天尊為最高神,騙撰人神并列的上清神譜《真靈位業(yè)圖》,。茅山宗的修煉理論在陶弘景 時已基本形成,,后經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的弘揚而趨成熟,。茅山宗傳 承,、修習上清經,,也兼習靈寶經,、三皇經及天師道經戒法箓,。修持方法以思神,、誦經為 主,,也倡行從術合修,,結合導引,、服食,、藥餌、外丹和氣功養(yǎng)生諸術,,以得長生之道,。 茅山宗著述宏富,為前期諸道派之冠,。清笪蟾光《茅山志》著錄《上清大洞寶經篇目》 一百部,,《上清二十四高真玉箓》一部,《上清大洞寶箓篇目》三十五部,及眾真所著 經論篇目六十二部,。茅山宗是中國道教的重要道派,。它不僅在隋唐時期成為道教主流, 而且有系統(tǒng)的道教理論和組織制度,,對修煉方術和齋醮儀規(guī)也有較大貢獻,。茅山宗與龍 虎、閣皂鼎立為符箓三宗,,合并入正一道后,,又以小宗單獨承傳,直至近現(xiàn)代,。 閣皂山派即靈寶派,。漢末以來,葛玄傳古靈寶經,,經葛洪至葛巢甫,,創(chuàng)立經 箓派道教的靈寶派道團。靈寶派在宋元間以閣皂山為本山,,主要在民間活動,。閣皂山萬 壽崇真宮第四十六代宗師楊伯,元代曾被封為“太玄崇德翊教真人”,。宋元間靈寶派主 符咒齋醮和度亡祭煉之術,,但亦摻合進雷法和內丹術。參看靈寶派條,。 樓觀道亦稱樓觀派,。南北朝至隋唐間流傳于中國北方的一個道派。該派的創(chuàng) 始人為誰,,現(xiàn)已難于稽考,。《樓觀本起傳》稱,,該派由周康王大夫關令尹喜所創(chuàng),,歷秦 至漢,傳承不絕,。此說自然不可信,。據現(xiàn)存資料看,魏晉時已有道士住樓觀,,但在南北 朝以前,,其道士一直很少,對社會影響也不大,。樓觀之開始形成為一個道派蓋始于北魏 太武帝時,?!稓v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三十載:始光(424—428)初,尹通事馬儉于樓觀 ,,“太武好道,。欽聞其名,常遣使致香燭,,俾之建齋行道,。自是四方請謁不絕”。其后 ,,道士牛文侯,、尹法興等人接踵而至,道士增至四十余名,。北魏孝文帝太和(477—499 )中,,道士王道義又從姑射山將門弟子六七人來樓觀,大修觀宇,,土木工匠就役者,,日 常數百。樓觀壇宇,,一皆鼎新,。王道義又“令門人購集經書達萬余卷”。置樓觀,。再后 ,西魏文帝又恩遇樓觀道士陳寶熾,,召入延英殿問道,。又召其弟子李順興至都,試以法 術,。此時大約是樓觀道形成和初步發(fā)展時期,。樓觀道鼎盛時期,是在周,、隋之際及唐初 ,。北周至隋朝間,樓觀道士王延與嚴達皆諳悉經典,,博通法術,,很受朝廷尊崇。北周武 帝廢佛,、道后,,曾選王延、嚴達等數十名樓觀道士入通道觀習道,。隋文帝開皇初,,嚴達 又重修樓觀宮宇,,度道士滿 120員,樓觀道的規(guī)模和影響更加擴大,。至唐代,,因皇室認 道教教主李耳為始祖,樓觀道士岐暉在李淵起兵時,,又贊助過李淵,,李淵為皇帝后,對 樓觀特別青睞,。武德初,,敕修樓觀宮宇,并賜田十頃以充基業(yè),。又令改樓觀為宗圣觀,, 以岐暉為觀主。至高宗時,,以尹文操為昊天觀主兼知宗圣觀事,。安史之亂前,樓觀道因 王朝支持,,一直比較興盛,。安史之亂后,漸趨衰落,。樓觀道尊尹喜為祖師,。此尹喜已非 春秋時之思想家,,而是被改造后的老子弟子,。據稱,,當老子將出關時,,他曾請老子寫下 《道德經》,;在老子出關后,,又隨老子西去化胡,,成為老子化胡的得力助手。他在南北 朝激烈的佛道斗爭中,,被道士們塑造成十分顯赫的化胡人物,其形象相繼出現(xiàn)在繼《化 胡經》之后的《玄妙內篇》,、《出塞記》,、《關令尹喜傳》、《文始內傳》等書中。樓 觀道士將所尊祖師造成如此形象,表明該派是堅持老子化胡說最力、反佛思想最濃的一 個道派,。樓觀派以《道德經》為主修經典。《老子化胡經》和與之相關的《老子西升經 》,、《老子開天經》和《妙真經》等亦受重視,?!兜澜塘x樞》和《甄正論》有尹喜從老 子受《道德經》,、《妙真經》、《西升經》的說法,?!稓v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三十《韋 節(jié)傳》說樓觀道士韋節(jié)曾“注《妙真》、《西升》等經”,。另外,,據《樓觀經》佚文, 許多樓觀道士又傳習上清經,。如《黃庭經》,、《太上隱書》、《靈書紫文》,、《天關三 圖飛行之經》,、《采服日月黃華法》等十五種,足證樓道受上清派影響頗深,。樓觀道士 的修煉方法,,與其他道派不同,不限一,、二種特別方術,,而是雜采眾家,符箓,、丹鼎樣 樣皆習,。如行氣、導引,、斷谷,、服食、吞符箓,,但以服食丹砂,、丹藥最為普遍,。 高玄派 高玄派祖述葛玄,以修習老子《道德經》為主,。尊奉老子和無上真 人尹喜,。同時還修習《想爾注》、《老子內解》,、《老子節(jié)解》等經文,,取得法師職位 者,授予高玄派道德紫虛大箓,。此派有自己特定的經戒和傳承威儀,,唐后融入上清道法 中。 洞淵派 晉末馬跡山道士王篡得《洞淵神咒經》,,開洞淵道派,,入唐而盛。 唐代道士韋善俊,、葉法善,、尹憚(單字應為音字旁)等,皆為洞淵派道士,。洞淵派道士 受洞淵三昧法箓,,其法上辟飛天之魔,中治五氣,,下絕萬妖,。洞淵派屬于經箓派道團。 北帝派 上清派支派,。屬于經箓派道教,。唐代道士鄧紫陽,誦天蓬咒,,感北帝 授劍法,,見重于唐玄宗,開北帝派,。鄧紫陽傳其子鄧德成,,后有鄧延康、黃洞元,、瞿童 ,、何元通傳其術。北帝派傳《北帝經》及北帝豁落七元符,,行辟邪禳禍之事,。 天臺派上清派支派。唐代上清派以茅山為本山,。至司馬承禎,,又開天臺山道 派和衡山道派,。司馬承禎居天臺山,和陳子昂,、李白,、孟浩然、宋之問,、王維,、賀知章 等交游,道功甚高,,傳薛季昌,薛傳田虛應,,田傳馮惟良,、徐靈府、陳寡言等,。天臺派 和衡山派皆是唐代傳上清經箓的道派,。 升玄派 升玄為靈寶支派。以信奉《太上洞玄靈寶升玄內教經》而得名,。道 士授升玄五戒后成為升玄內教弟子,,逐次晉級,授以相應的經戒和法箓,,直至升玄派最 高一級的無上登天畢券,,唐代后升玄派融入靈寶派。 重玄派道教哲學流派,。重(音蟲chong),,為重復之義。其意從《老子》“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而來,,該派以重玄之義解《老子》,認為老學要義在于“玄之又 玄”,,以達到哲學思想上的無滯,。重玄哲學,始于東晉孫登,,后來梁道士孟知周,、藏矜 ,陳道士諸柔,,隋道士劉進喜,,唐道士成玄英、李榮,、蔡子晃,、黃玄頤,、車玄弼、張惠 超,、黎元興,、杜光庭、王玄覽,,皆闡發(fā)重玄之義,。重玄家融匯佛學的的“雙遣法”,以 《莊子》“無為”,、“忘心”說為基礎,,采佛教破除妄執(zhí)意,力圖超越玄學,,又稱越佛 學,,將道教哲學深化為一種“重玄”哲學,這就是道教的向老莊哲學復歸且深入發(fā)展的 標志,。道教重玄學既遣有,、無,又遣非有非無,;有無雙遣,,本跡俱忘,遣之又遣,,忘而 再忘,,方入重玄之境。重玄哲在本體論,、認識論,、辯證思維、修持理論上融會貫通,,為 內丹學哲學支柱之一,。該派盛行于唐,以成玄英最為突出,,后杜光庭,、陳景元亦繼承其 學說,影響甚大,。 老華山派宗祖北宋道士陳摶的一個道教派別,。據《宋史·陳摶傳》稱:陳摶 ,字圖南,,自號扶搖子,。毫州真源人(或謂四川安岳人)。少業(yè)儒,,后唐長興(930— 933)中,,舉進士不第,,遂隱居武當山九室?guī)r,后移居華山云臺觀和少華石室修道,。與 隱士李淇,、呂洞賓等為友。后周顯德三年(956)被召至京,,問飛升黃白之術,。世宗命 為諫議大夫,固辭不受,。宋太宗太平興國(976—984)間,,又奉召至京,甚得太宗尊崇 ,,賜號“希夷先生”,。相傳年百余歲而卒。陳摶好《易》,,曾著《無極圖》、《先天圖 》,、《易龍圖》等,,其《易》學思想對宋代理學家有很在影響。他又是內丹術的實踐者 和理論家,,其內丹學說為宋元內丹各派理論奠定了基礎,。他傳有弟子,但卻沒有開啟道 派,?!吨T真宗派總簿》載有以他為宗祖的道派,名老華山派,,系后世所創(chuàng),,始創(chuàng)于何時 ,已難稽考,。 . 神霄派北宋末出現(xiàn)的新符箓派,。創(chuàng)始人王文卿。其名蓋肇于林靈素所編造的 神話,。政和(1111—1117)末,,林靈素被宋徽宗召見,秦曰:“天有九霄,,而神霄為最 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潔王者,,上帝之長子,,主南方,,號長生大帝君,陛下是也”,。( 《宋史·方技傳》)宋徽宗大喜,,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下令天下諸州大建神霄玉清 萬壽宮以祀神霄大帝,。神霄之名,,遂眩人耳目,該派道士引以為教名,。明張宇初《峴泉 集》卷一《玄問》等稱,,神霄派源出于神霄玉清真王,火師汪真君為闡教之祖師,。所謂 神霄玉清真王,,固屬子虛,就是火師汪真君闡教(火師汪真君名汪子華,,唐人《歷世真 仙體道通鑒續(xù)編》,、《衡岳志》人傳),也難以憑信,。據有關資料,,此派的創(chuàng)始者當為 王文卿,時人林靈素,、張繼先對創(chuàng)派亦有所建樹,。王文卿(1093—1153),字予道(或 述道),,號沖和子,,江西南豐人。自稱在宣和間遇火師汪君于揚子江邊,,授以飛神謁道 之道,;又遇老嫗(據稱是電母)于野澤,授以雷書數卷,。“以是濟人甚眾,,名聞江湖” 。(虞集《靈惠沖虛通妙真君王侍辰記》)徽宗聞其名,,遣使召見,,拜太素大夫、凝神 殿校籍,。再升侍宸,,拜金門羽客,賜號“沖虛通妙生生”。據說能預知天數,,善禱雨降 妖,。徽宗末年,,數以修政練兵事為請,,徽宗不納,乃拂袖還南豐,。于南宋紹興二十三年 (1153)卒,。神霄派以傳行神霄雷法,即五雷法為主要特點,。此法以符箓咒術為基本內 容,,結全內丹術,并以內丹修煉為主,,符箓咒術為輔,。王文卿說:“斬勘五雷法者,以 道(指內修)為體,,以法(指符箓)為用,。”有了內煉工夫作基礎,“以我元命之神,, 召彼虛無之神,以我本身之氣,合彼虛無之氣,,加以步罡訣目,,秘咒靈符,,斡動化機,, 若合符契,運雷霆于掌上,,包天地于身中,,曰雨而雨,故感應速如影響”,。(《道法會 元》)卷六一《高上神霄玉樞斬勘五雷大法》)正因此派如此重視內丹術,,故與舊符箓 派有很大區(qū)別,,可名之新符箓派,。王文卿死后,,其弟子分成許多支派,,繼續(xù)傳行于長江 以南廣大地區(qū),。《道法會元》卷八四《雷法說》:“祖師侍宸遇火師汪真君授以雷霆秘 旨,沖舉之后,,流傳至今,。夫何五十六年之間,,異派同名者雜出,以至好事者不得其門 而入,。”明張宇初《道門十規(guī)》也說:“神霄自汪、王二師而下,,則有張,、李、白,、薩 ,、潘,、楊、唐,、莫諸師,,恢弘猶至,凡天雷,、囗岳之文,各相師授,或一將而數派不同 ,,或一派而符箓亦異,以是訛舛失真,,隱真出偽者多,,因而互生謗惑,。”據虞集《王侍 宸記》,得王文卿真?zhèn)髡?,僅新城高子羽,,高子羽“授之臨江徐次舉,以次至金溪聶天 錫,,其后得其傳而顯者曰臨江川譚悟真云,。人不敢稱其名,但稱之譚五雷”,。入元后,, 譚悟真猶在人間,傳廬陵羅虛舟,,再傳蕭雨軒和周立禮,,周傳其子,,蕭則傳胡道玄,人 稱“神霄野客”,,行法于關陜荊襄江漢淮海閩浙之間。與王文卿弟子不斷承傳同時,,亦 有宗祖林靈素和張繼先的支系在傳播,。《道法會元》卷一九八《神霄金火天丁大法》劉 玉后序云:“火師傳與玉真教主林侍宸,,林傳與張如晦,,后傳陳道一,下付薛洞真,、盧 君野,,次以神霄派脈付徐必大。徐亦不得其文,,盧君化于劍江,,將解,而枕中出其書以 付玉(劉玉自稱),,法傳盧君,,而派繼徐君。”同書卷二五三《地祗緒余論》:“地祗 一司之法,,實起于虛靖大師(即張繼先),,次顯于天寶洞主王宗敬真官,青城吳道顯直 真官,、青州柳伯奇仙官,、果州威惠鐘明真人,相繼而為宗師,。其后如江浙閩蜀湖廣嗣法 者何限,,姓名昭揭寧幾人。……后則有蘇道濟派,、溫州正派,、李蓬頭派、遇曜卿派,、玄 靈續(xù)派,,如此等類,數之不盡,。”金丹派南宗陳楠和白玉蟾亦兼?zhèn)魃裣隼追?,白玉蟾還 撰有雷法著作多種。后白玉蟾傳弟子彭相,,彭傳弟子林伯謙,。當為神霄另一支派,。元代 ,神霄派最著名的傳人為莫月鼎,。他的名,、字、籍貫和生卒年,,諸書記載不一,。據宋濂 《元莫月鼎傳碑》,莫月鼎,,名起炎,,入道后,更名沾乙,,自號月鼎,。湖州人。幼習科 舉,,三試不利,,乃棄家為道士。后入四川青城山丈人觀,,受徐無極傳五雷法,。繼聞江西 南豐鄒鐵壁(或作筆)得王文卿斬勘雷書,秘而不傳,,乃委身童隸事之,,終獲受其書。 于是召雷雨,,破鬼魅,,動與天合。宋寶佑(亻字應為礻字旁)戊午(1258)被請為浙東 禱雨,,雨立至,。元世祖至元己丑(1289)被詔,于囗京內殿試法術,,立驗,。厚賜之,不 受,。命掌道教事,,以老耄辭。后給驛南歸,,行法江湖間,。所得秘籍,亦不輕傳人。得其 傳者,,唯王繼華與潘無涯,。后繼華授張善淵,善淵授步宗浩,,宗浩授周玄真,。周玄真著 名于元明之際。此外,,莫月鼎又傳金善信(1273—1331),、王惟一(?—1326),。王惟 一曾著《道法心傳》闡述雷法理論,強調行法必須以內煉為基礎,,雷霆風云僅是精氣神 的外在表現(xiàn),,不能舍本求末。以上莫月鼎所傳之徒,,大抵傳行于蘇,、浙、贛,、閩,、粵以 至湖北、陜西和四川等地,。據《道法會元》卷一四七《洞玄玉樞雷霆大法》載,,在無代 ,宗祖劉海蟾,、白玉蟾一系仍有承傳,。薛師淳紀曰:“宗師白真人,海瓊人也,。”“白 君得法于陳泥丸,,得法于辛天君,皆神仙聚會,,非偶然也,。繼其法者,泉州馬居士之女 ,,……(其女)以法授之翁君雷室先生,,乃丹元翁狀元嗣孫也。家寓建寧,。至元十六年 (1279),,……蒲相見其天姿粹美,收置幕下。得法之后,,遂回故居,。……一時嗣法弟 子百有余人。江東則有趙菊存,,時為建寧儒學教諭,。……師淳侍度師翁君三載有余,凡 士夫請命祈禳,,必令相行,。…… 乙未(1295年)重游建寧,是歲翁君(羽化),,…… 師淳壇下嗣法五百余人,。”末署丙申(元貞二年,1296)嗣法弟子薛師淳謹紀其實,。明 清后,,該派轉衰,但亦承傳不絕,。明永樂間,,京師有道士周思得自稱得玉樞火府天將王 靈官法術。據說王靈官在宋徽宗時先從張繼先,、林靈素得神霄法,,繼從蜀人薩守堅學符 術。故請于朝建天將廟于京師之西,,宣德間改廟為大德觀,,薩、王皆封真君,,被奉祀不 絕,。據清顧沅《玄妙觀志》,蘇州玄妙觀,,自宋以來,,為歷代神霄派活動之據點,許多 著名神霄道士如王文卿,、莫月鼎,、張善淵、周玄真等皆曾寓居于此,。清代,,又有施道淵 一系住此傳承不絕。施道淵(,?—1678),,字亮生,別號鐵竹道人。吳縣人,。童真出家 為朝真觀道士,,遇異人張信符授丹訣。年十九,,從龍虎山徐演真受五雷法,,能驅役百神 ,除崇療病,。初筑室堯峰,,繼住穹窿山。順治戊戌(1658),,五十三代天師張洪任請于 朝,,賜所居額上真觀,賜號養(yǎng)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師,??ぶ行钣^傾圮,被延主觀事,。晚 游閩越,康熙十七年(1678)卒,。傳有弟子胡德果,,胡傳潘元桂(木字應為王字旁), 潘傳惠遠謨,,惠傳張資理,、施神安,已至嘉慶之世,?!吨T真宗派總簿》又載有幾個宗祖 薩守堅的道派:天山派、薩真君西河派,、薩祖派等,,蓋皆流傳于明清民國間的神霄支派。 清微派宋代出現(xiàn)的新符箓派,。該派自稱出于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故以清微 為名。又謂其教在元始天尊傳法后衍而為真元,、太華,、關令、正一四派,,至十傳乃由祖 舒元君會四派而為一,,始立清微宗派。下遞傳郭玉隆、傅央囗,、姚莊,、……朱洞元、李 少微,、南畢道,、黃舜申。(見《清微仙譜》,、《清微齋法》)據此其創(chuàng)始人為祖舒(據 《萬世真仙體道通鑒續(xù)編》卷五《祖舒?zhèn)鳌贩Q其為唐人),,此說是否可信,尚待研究,。 從現(xiàn)存資料看,,從祖舒到南畢道幾代,事跡簡略,、傳達室徒也少,,那時是否形成有影響 力的道派,實難斷定,。至黃舜申時,,清微派始顯名于世。據陳采《清微仙譜》,,黃舜申 (1224—,?),名應炎,。福建建寧人,。幼穎悟,經史百家,,靡不貫通,。年十六,待父于 廣西幕府,,遇官于廣西的南畢道,,授以清微雷法。宋寶佑(亻字應為礻字旁)(1253— 1258)中曾任檢閱,,以雷法名世,。宋理宗召見,賜號雷淵真人,。至元丙戌(1286)應召 赴闕,,未幾,乞請還山,,制授雷淵廣福普化真人,。他是清微派的著述大師,,“覃思著述 ,闡揚宗旨,,而其書始大備”?,F(xiàn)《道藏》所收清微派著作,大多出于黃舜申及其門人 之手,。清微派主要修持清微雷法,。與神霄派一樣,主張將雷法與丹法相結合,,而以內煉 為主,,符箓為輔?!肚逦S法》卷上:“蓋行持以正心誠意為主,。心不正,則不足以感 物,;意不誠,,則不足通神。神運于此,,物應于彼,,故雖萬里,可呼吸于咫尺之間,。”又 說: “將吏只在身中,,神明不離方寸。”將吏,、神明皆指施行雷法時所劾召的鬼神,, 意謂能劾召他們,,全憑作法者有深厚的內煉工夫,。故該派著《清微內訣》,專言內丹修 煉之道,?!肚逦⑾勺V》謂黃舜申有弟子近百人?!稓v世真仙體道通鑒續(xù)編·黃雷淵傳》 稱:“其所度弟子,,皆立石題名,立石之前者三十人,,立石之后者五人而已”,。此五人 分為兩支向南、北傳播:一支以福建建寧為中心,,傳行于南,。此支由其弟子熊道輝(號 真息)所傳,,始傳安城彭汝勵,彭傳曾貴寬(號塵外),,曾傳浚儀趙宜真(號元陽),, 而入于明。另一支以湖北武當山為中心,,傳行于北,,由黃舜申傳武當山張道貴、葉云萊 ,、劉道明,,再由此三人傳張守清。張守清弟子甚眾,,后形成與全真,、正一相結合的清微 支派,又稱新武當派,,傳衍不絕,。明清時期,除張守清所創(chuàng)的新武當派繼續(xù)傳衍于武當 地區(qū)外,,北京東岳廟又有另一清微支派在傳衍,。據日人小柳司氣太《白云觀志》卷五《 東岳廟志》,該廟靈濟先祠所供之方丈牌位,,除祀有東岳廟創(chuàng)建人張留孫,、吳全節(jié)外, 主要供奉明清民國時期住持該廟的歷代清微派祖師,。其中一牌位書“明朝清微派第一代 禹祖諱貴黌神位”,,另一牌位書“皇清羽化清微派第四代諱守誼劉公霞靈之位”(第二 、三代缺祀),。所尊之第一代禹貴黌(曾任南京朝天宮道錄司右玄義),,當為此派之開 祖,約為明中后期人,。第四代之后,,依次立牌,直至第二十一代,。從所列名中,,可看出 四至二十一代的派字依次為:守、全,、真,、道、正,、德,、存,、誠、傳,、尚,、賢……。葉 郭立誠在1939年作過一次東岳廟調查,,獲該廟一首宗派詩云:“貴崇應守全真道,,正德 存誠傳尚賢,源潔宜良明化吉,,洞中清泰幕紅顏”,。(載《民俗叢書》之《北平東岳廟 調查》)此詩與上述牌位所記之派字完全吻合,證明至民國時,,該派仍在此廟承傳不絕 ,。《諸真宗派總簿》又收有派字各異的另外八個清微支派,,表明至民國時,,清微派所衍 的支派很多。另外,,據《金蓋心燈》,,龍門派第八代呂守璞和第十二代費陽得都曾兼?zhèn)?br>清微法,《呂云隱律師傳》:呂守璞“于清微為二十四代,,于龍門為八代律師,。”表明 清微派自元初傳達室入武當時起,即與全真相融合的傳統(tǒng),,至清代仍相沿未變,。 . 東華派南宋初出現(xiàn)的新符箓派。該派經書述其傳授源流為:玉清元始天尊,、道 君靈寶天尊,、太華天帝、……徐來勒,、葛玄,、鄭思遠,、葛洪,、高斂之、陸修靜,、……王 古,、田思真、寧全真,、……林靈真,、董處謙,、張嗣成。(《道法會元》卷二四四《玉清 靈寶無量度全書》)表明該派由靈寶派分衍而來,。據《靈寶領教濟度全書》前《寧全真 傳》看,,該派在王古、田思真的推動下,,由南宋初道士寧全真所創(chuàng),。據載:寧全真( 1101—1181),原名立本,,字道立,,法名全真。開封府人,。幼養(yǎng)于裴氏家,,長猶從裴姓 。資稟純異,,敏于記憶,。“凡諸子百家,醫(yī)藥卜筮之書,,無不該貫融會,。善察天文躔度 ,猶工于風角鳥占卜術”,。家貧,,無以自給。年少時,,尚書王古檄充史椽,。據說,王古 嗣丹元真人東華嫡傳,,聞田靈虛(名思真)遇陸簡寂(陸修靜)得道,,延請于家,命寧 全真典侍抄錄,。寧全真心與道契,,對經箓秘文,一見輒悟,,“一日,,靈虛言于尚書曰: 裴氏子(指寧全真)根器深厚,骨相合仙,,異日當負大名,,然振起吾東華教者,必此人 也,。欲以上道授之,,俾其掌教可乎,?尚書亦欣然曰:此吾志也。遂授焉,。自是修持不怠 ,,能通真達靈,飛神謁帝,,名振京師”,。后遭靖康之變,奉母到南方,,得楊司命所遺靈 寶玄范四十九品,、五府玉冊符文,從此道業(yè)大進,。母死,,復為寧姓。紹興中,,以齋醮祈 禳之功,,被賜號“洞微高士”,繼進“贊化”,。孝宗朝,,遭左街道錄劉能真陷害,,被囚 十余日后黥隸軍籍,。此后,,即晦跡深遁,益勤修煉,,士庶歸之者如市,從其學道者益眾 ,。晚年住弟子何淳真家,,南宋孝宗淳熙辛丑(1181)將教務付趙義夫后逝去,。東華派主 修齋醮祭煉,但已融進不少內丹,、雷法,,表現(xiàn)出與舊符箓派不同的特點。如寧全真授,、 王契真編之《上清靈寶大法》卷四云:行靈寶法禱禳煉度者,,須常修“大定之法”,。于 每日清晨“靜坐寂定,,存心端謹,無內外想”,,澄心絕慮,,繼而“運降宮(心)赤囗下 降,玄泉(腎水)上升,,心血腎精二囗交合,,放丹田中孕生嬰兒”,次則存想嬰兒“自 夾脊大度橋直上泥丸”,,行周天運轉,。此法實際是將內丹法與上清,、靈寶傳統(tǒng)之存思想 融全,,以之作為行持符箓之根本,。據《道法會元》卷二四四《玉清靈寶無量度人上道· 靈寶源流》載,,在寧全真之后,依次為王欲(欠字應為共字邊)、趙德真,、宋存真,、張 洞真、孔敬真,、盧諶真、薛熙真,、林靈真,。前數代活動歷史不詳,,直至薛熙真(東華先 生)將教事付林靈真(南宋末)后,東華派又盛行一時,。據《靈寶領教濟度全書》前《 水南林先生傳》載,,林靈真(1239— 1302),原名偉夫,,字君昭,,靈真乃法名。浙江 平陽人,。因屢試不第,,乃棄儒從道,舍宅為觀,,投禮提點戴煨,。后承東華先生薛熙真, “乃紹開東華之教,,蔚為一代真師”,。入元后,被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命為溫州路玄學 講師,,后升本路道錄,。他以溫州為傳教中心,收受弟子,,“在州里不下百人”,“天師 門下高閑董公(董處謙),、宗師堂下閑閑吳公(吳全節(jié))”等,,亦曾受其學,“從游參 妙,,肩摩踵接,,……可謂一時授受之盛”。據《道法會元》卷二四四《靈寶源流》所列 名代祖師名單,,在林靈真之后,,為龍虎宗的董處謙,再后為第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既 然此兩代宗師皆由龍虎宗道士擔任,,似可證明它在元代后期已遂漸合并于正一道,。 天心派宋代出現(xiàn)的新符箓派。南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四三:“自漢 天師宏正一之宗,,而天心正法出矣,。當其受印劍于玉局,蕩妖異于寰區(qū),,法之濟時,,厥 勛盛矣。”認為天心派由張陵所創(chuàng),,自是托古之辭,,但可證明天心派由正一龍虎宗派生 而來,鄧有功《上清天心正法序》稱: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臨川縣吏饒洞天受 神人指點,,掘地得“玉篆天心秘式一部,名曰正法”,。“然未識訣目玉格行用之由,,復 遇神人指令,師于譚先生名紫霄,,授得其道”,。饒洞天遂被稱為“天心初祖”。掘地得 書,,自是神話,,它表明饒洞天寫了一部天心正法之書。但天心派是否由他建成,,尚難斷 定,。至“紹興之初,路真官再編天心法”,。(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四三)天心道 法由此盛行起來,。路真官,名時中,,曾作《無上三天玉堂大法》,、《無上三天玉堂正宗 高奔內景玉書》行于世,成為南宋行天心道法最著名的道士,。方勺《泊宅編》卷七:“ 朝散侍郎路時中行天心正法,,于驅邪尤有功,俗呼路真官,。”天心正法原重符印,,傳至 路時中,亦汲取新說,強調作法者須重內煉,,以內煉為本,。《無上三天玉堂大法》卷一 :“道在我身,,修之久則可以成真,,吾之真元既成,將有余而補不足,,所以莫非法也,。 ”該書卷三十論煉度亡魂須先自己成就玄功,作法時,,只要“使內囗以合外囗,,外神以 符內神,則一瞬之間報應如響矣”,。南宋時,,又有廖守真?zhèn)魈煨恼ǎ纬梢粋€天心支 派,?!兜婪〞肪矶牧短煨牡厮敬蠓ā份d彭元泰《法序》:“昔宗師廖真人(廖 守真)修大洞法,誦《度人經》,,北帝遣殷郊護助真人修煉大丹,,所到則瘟疫消滅。” 《道法會元》卷二四七記其傳系為:廖守真?zhèn)魇挵矅?,安國傳彭元泰,,元泰傳史白云?br>白云傳費文亨,文亨傳陳一中,。陳一中是元延祐時人,,說明該系從南宋傳至元代。元代 ,,雷時中傳天心正法,。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xù)編》卷五《雷默庵》傳,雷時中(1121 —1295),,字可漢,,號默庵。其先豫章人,,后家于湖北武昌金牛鎮(zhèn)。幼習詞賦,,通詩經 ,,三領鄉(xiāng)薦。后傾心道教。據說,,庚午年(1270)三月三日,,漢其在道壇誦《度人經》 時,蒙路真官下降,,授以“混元六天如意道法”,,教他“大興吾教”。并稱此教由太上 老君所授,,“專以《度人經》為主”,。(他與廖守真一系皆強調調《度人經》,與金允 中所說天心出于正一天師似有不同,。)此后,,“四方聞其道行卓異,及其門者日眾,。弟 子數千人,,分布東南、西蜀二派,。首度盧,、李于宗師,及南康查泰宇,,由是盧,、李之道 行乎西蜀,泰宇之道行乎東南,?;煸蹋笮杏谑?。所著《心法序要》,、《道法直指 》、《原道歌》,,皆發(fā)揚混元通化之妙”,。據此,雷時中所傳之天心派,,似又可稱為混 元派,,為天心派各支流傳最盛者。明清活動情況不見記載,,是否在元末已合流于正一,? 有待進一步研究。 武當派興起于湖北武當山,,崇祀“真武大帝”的道派,。武當山稱太和山,。武 當道教源遠流長,魏晉時期即為道士修真之地,,有“仙室”之稱,。晉代,武當山“學道 者百數,,相繼不絕”,。(晉王韶《南雍州記》)戴孟、謝允,、劉虬皆為居武當修道成仙 之士,。唐貞觀年間(627—649),武當山道士齋醮禱雨有應,,太宗敕建五龍祠,,代宗時 敕建太乙觀、延昌觀,。五代時,,高道陳摶隱武當山九室?guī)r,服氣辟谷歷二十余年,。宋真 宗天禧二年(1018)敕封武當真武神為“鎮(zhèn)天真武靈應佑圣真君”,,宋代武當道教影響 日甚,武當道士道術已顯名于世,。元代武當山已有九宮八觀,,著名道士葉希真、張守清 ,、魯洞云,、汪真常、張道貴,、葉云萊,、劉洞陽、胡道玄等在武當山開宗傳派,,授徒數千 人,,明代是武當道的鼎盛時期。明成祖,、明世宗先后大營武當宮觀,,歷時數十年。新建 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三十九橋梁,、十二亭臺的龐大建筑群,。明成 祖從全國欽選四百名高道主持武當道務,,至嘉靖(1522—1566),,武當山各大宮觀都有 道士數百人,全山計有道官,、道士,、軍丁、工匠等一萬多人,。武當是道教名山,,歷來有 各派道士居同修煉元末明初武當山道派有武當清微派、全真派,、正一派,、茅山派等。明 洪武初,,張三豐入武當山修煉,,后離山遠游,明成祖多次派人尋訪“真仙”張三豐而不 得,,更擴大了武當道教的影響,。張三豐居武當山修道,嫡傳弟子丘玄清住五龍宮,,盧秋 云住南巖宮,,劉古泉、楊善澄住紫霄宮,,形成了以張三豐為師的道派,,世稱武當道派。 張三豐另一嫡傳弟子劉碧云,,后又被尊為武當榔梅派祖師,。“榔梅派”以奉祀玄帝為主 ,亦稱武當本山派,,乃正一支派,,其傳法系統(tǒng)為“碧山傳日月,守道合自然,,性理通玄 得,,清微古太無”等。張三豐武當派與全真道教義及宗風都有所不同,。該派崇祀“真武 大帝”,,在思想上強調三教合一,以“道”為三教共同之源,,以道德仁義忠孝為本,,且 重視修煉內丹,,特別強調性功。張三豐武功高強,,兼擅拳劍,,武當道派內家拳技,相傳 即創(chuàng)始于張三豐,。從明代開始,,入武當修煉的各派道士都自稱武當道,都以張三豐為祖 師,。北京白云觀藏《諸真宗派總薄》中,,以張三豐為祖師的武當道派有真武玄武門、自 然派,、三豐祖師自然派,、三豐祖師日新派、日新派,、三豐祖師蓬萊派,、三豐派等。明代 武當道場成為“皇室家廟”,,天下高道匯聚武當,,武當道地位日高,取代閣皂山,,與龍 虎山,、茅山合稱三山新符箓?!稄埲S全集》和《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是研究武當道的 主要資料,。武當在明清時期擁有最龐大的教團,有規(guī)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和珍貴的神像 法器,。武當“治世玄岳”成為天下第一名山,。武當道教歷經戰(zhàn)亂兵燹,現(xiàn)仍有六宮二觀 等建筑四百多處,,文物七千余件,。武當道士現(xiàn)有一百多人。武當玄武派的內家拳馳名中 外,,武當道仍以修煉,、武術而著稱于世。 . 榔梅派又稱武當本山派,。創(chuàng)始人孫碧云,。《古今圖書集成》卷二八七引《武 當山志》載:孫碧云,,關西人,。幼年穎悟,,愿學仙人,入西岳華山追希夷之跡,,巖棲穴 處,,服氣養(yǎng)神。探黃老經旨,、《周易》,、《參同》,與夫儒釋子史,,罔不熟誦。洪武二 十七年(1394),,明太祖征至京師,,賜衲衣,供齋供,,館于朝天宮,。次年賜還華山。永 樂十年(1412)成祖復召至,,賜詩一章,,敕授道錄司右正一,命住持武當山南巖宮,。永 樂十五年(1417)卒,。有《碧云集》行世。該派創(chuàng)始于明永樂年間,,《諸真宗派總簿》 錄有其傳代派字,。后傳衍于武昌葛店斗牛觀,至今仍有傳人,。 西河派雷法神霄派的支 派,。亦稱薩真君西河派。北宋末薩守堅,,得張繼先,、林靈素、王文卿雷法之傳,,寓泉州 ,,以道術名世,門下弟子從游者數百輩,,稱西河派,。據《諸真宗派總薄》,其傳派次序 為:守道明仁德,,全真復太和,,志誠宣玉典,,中正演金科。沖漢通圓滿,,高宗居大羅,, 武當興法派,福海起洪波,。 穹窿山派正一神霄支派,,由施道淵所創(chuàng),以蘇州穹窿山和玄妙觀為中心,?!?br>金蓋心燈·道譜源流圖》:“施亮生,號鐵竹道人,,嘗受初真戒,、中極戒于王昆陽(王 常月)。后精于法,,改皈正一真有府,,派名姑蘇穹窿山一派。”故未給他列傳,。其事跡 見《玄妙觀志》和《蘇州府志》,。清顧沅《玄妙觀志》卷四:“施道淵,字亮生,,別號 鐵竹道人,。生吳縣橫塘鄉(xiāng)。童真出家為朝真觀道士,,遇異人張信符授以丹訣,,年十九, 從龍虎山徐演真授五雷法,,能驅役百神,。時為人除崇魅,療疾苦,,不以為利,。初筑室堯 峰,晨夕修煉,,移往穹窿山,,即茅君故宮,……鼎新之,。順治戊戌(1658),,五十三代 真人張洪任請于朝,賜額上真觀,并賜淵號‘養(yǎng)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師’,。由是四方征請 ,,凡建名勝一百七十余所,塑像八千七百二十有奇,??ぶ性钣^殿宇傾圮,太傅金之俊 延道淵主觀事,,修復三清,、雷尊諸殿,……晚游閩越,,探真訪道,,尤多救濟??滴醣?br>(1676),,裕親王召主醮京師。乞歸,,……戊午(1678)果化于山觀。道淵著有《玉留 堂語錄》,。”施道淵傳弟子胡德果,,號云廬,吳郡人,,盡得道淵之術,。康熙四十三年( 1704),,吳中大旱,,被官府延請祈雨,德果登壇作法,,大雨如注,。自后名望愈著。胡傳 潘元珪,,字允章,,號梧庵,吳郡人,,出家玄妙觀,,為胡德果高弟,善五雷法,。德果死后 ,,凡吳中有大醮法事,俱延元珪主之。雍正間應召入都,,值大光明殿,,為御前值季法官 ,遇有祈禱,,皆稱旨,。后南歸,仍居蘇州玄妙觀,。潘傳弟子惠遠謨(1697—1771),,惠 傳弟子張次理(1712—1786)和施神安,遠謨和次理又同時兼承婁近垣正乙派之傳,。施 神安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繼張資理主玄妙觀方丈,,于嘉慶間逝世。此后承傳不詳,。 真大道教:原名“大道教”,,金初北方出現(xiàn)的三大新道派之一。創(chuàng)始人劉德 仁,,號無憂子,。滄州樂陵(今屬山東)人。自稱二十一歲時遇一須眉皓白之老翁,,授以 “《道德經》要言”(一說授以“玄妙道訣”),,創(chuàng)教于金皇統(tǒng)二年(1142)。在傳 教時以召神劾鬼之術為人治病,,一時信者甚眾,自稱大道教,。五傳至酈希成(誠)分為 兩派,,因元憲宗支持酈派,故改名為真大道教,。是教以《道德經》為宗旨,,兼汲儒、釋 部分思想,,所列戒條有九:一曰視物猶己,,勿萌戕害兇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親,, 誠于人,辭無綺語,口無惡聲,;三曰除邪淫,,守清靜;四曰遠勢力,,安賤貧,,力耕而食 ,量人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習盜竊;六曰毋飲酒茹葷,,衣食取足,,毋為驕盈;七曰 虛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塵,;八曰毋恃強梁,謙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史稱 其為“以苦節(jié)危行為要,,而不妄取于人,,不苛侈于己”。真大道教在修煉上不講究飛升 化煉之術,,而注重靜默祈禱,也不奉祀諸多鬼神,,為人治病不借助符箓,,只是“默禱虛 空”,不化緣乞食,,主張道士出家苦行,,其宮觀初稱為“庵”,墓稱為“塔”,,類似于 佛教,,流傳于河北一帶。全盛之際,,其傳播地域曾西出關隴至于蜀,,東望齊魯至于海濱 ,南極江淮之表,。經十余傳而衰,。 太一教:或稱太一道,金初北方出現(xiàn)的三大新道派之一。金天眷中(1138— 1140)蕭抱珍創(chuàng)立于衛(wèi)州(治所在今河南汲縣),。該派所用“太一”之名,,說法有二。 一說該派因傳太一三元法箓,,因名其教曰太一“(《元史·釋老傳》),。一說因取“元 氣渾淪,太極剖判,,至理純一之義”而得此稱(至元三年《重修太一廣福萬壽宮碑》) ,。據傳,蕭抱珍曾得仙圣授以“秘箓”,,善“祈禱訶禁”之術,,亦以符箓為人治病,故 其門徒甚眾,,朝廷聞名,。金熙宗皇統(tǒng)八年(1148),朝廷召其入宮,,為皇后治病,,深受 禮遇,賜其所居庵為“太一萬壽觀”,。死后,,元世祖追賜為“太一一悟真人”,改“太 一萬壽觀”為“太一廣福萬壽宮”,。二祖蕭道熙(本姓韓),、三祖蕭志沖(本姓王)承 傳其道。元世祖賜以四祖蕭輔道“太一中和仁靖真人”之號,。五祖蕭居壽(本姓李)也 得元世祖禮遇,,至元十二年(1274),令建太一宮于兩京,,命其主持宮中祠事,,兼祀六 丁神,并賜太一掌教宗師印,,賜號“太一演化貞常真人”,。六祖蕭全祐(本姓李)嗣, 亦被封為“真人”,。七祖蕭天祐(本姓祭)于元仁宗延祐二年(1351),,以“太崇玄體 素演道真人”身份和正一派玄教大宗師張留孫、全真道掌教孫德囗等,,在大都長春宮( 今北京白云觀)設經箓普天大醮,。泰定元年(1324),,七祖又于吳全節(jié)、夏文泳,、劉尚 平等,,率法師道士數千人在大都崇真萬壽宮建金箓周天大醮。太一教盛傳二百年元未仍 在活動,。七祖之后,,史料無載,流傳不明,。太一教重符箓齋醮,,與正一道相類似;其規(guī) 定道士必須出家,,則又與正一道有別,。該派始祖規(guī)定,凡非蕭姓嗣教者,,皆改蕭姓,。元 代深受理學影響,以忠信孝慈為行身之要,。 凈明道:全稱“凈明忠孝道”,。是宋元間在南昌西山興起的道派,系由靈寶派 分衍而成,。凈指不染物,,明指不觸物,該派以凈明忠孝為宗旨,,并作為教派名稱,。凈明 道的創(chuàng)立經歷了長時間的醞釀過程。凈明道尊奉東晉道士許遜(許旌陽)為祖師,,稱其 法箓出于許遜,。許遜東晉時居南昌傳道與十一弟子并稱十二真君。許遜死后,,西山道教 不絕如縷,許遜焚修的游帷觀,,亦歷經唐代道士胡惠超重振和北宋皇帝的敕封,。南宋初 ,西山玉隆萬壽宮(原游帷觀)道士周真公利用許遜信仰,,致禱許真君救度,,得授《飛 仙度人經》、《凈明忠孝大法》,,即于西山建翼真壇,,傳度弟子五百余人,,標志著這一 道派的形成。但周真公一系的道派傳承未久,,似即湮沒無聞,。宋末元初,西山道士劉玉 起而創(chuàng)教,。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劉玉托稱遇西山道士胡惠超下降,宣告凈明大 教將興,,當出八百弟子,,劉玉當為師。劉玉始建騰勝道院,,以善道勸化,。此后劉玉先后 宣稱得許遜降授《玉真靈寶壇記》、《中黃大道》,、《八極真詮》,,郭璞降授《玉真立 壇疏》,胡惠超降授道法和三五飛步正一斬邪之旨,。至大德元年(1297)以“凈明道” 命名的道派正式形成,。劉玉重新開創(chuàng)的凈明道以許遜為凈明道師(旌陽公一傳),以蘭 公,、諶母為凈明啟教,,以西山十二真君為凈明傳教。又尊唐代道士張氳為凈名經師,,胡 惠超為凈明法師,,東晉道士郭璞為凈明監(jiān)度師,合稱“凈明三師”,。劉玉稱凈明揚教,, 為旌陽公二傳。劉玉以下凈明道四代嗣法宗師稱凈明嗣教,,黃元吉為旌陽公三傳,,徐異 為旌陽公四傳,趙宜真為旌陽公五傳,,劉淵然為旌陽公六傳,。劉玉至凈明四嗣教五代是 凈明道興盛時期。黃元吉在西山傳玉真,,隱真,、洞真三壇以授弟子,此后西山凈明法壇 法箓盛行于世,。黃元吉,、徐異,、劉淵然皆赴京師,弘揚凈明教法,,廣結士大夫,,名重一 時。黃元吉得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舉薦,,被元室敕封為凈明崇德弘道大師,、教門高士、 玉隆萬壽宮提點,。趙宜真曾先后從張廣濟,、李玄一,研習全真北派,、南派之學,。凈明道 與全真道、正一道保持了密切的友好關系,。劉淵然以后凈明道的傳承系譜不明,,教派漸 趨衰落。清順治九年(1652),,丘處機第八代嗣法弟子徐守城入西山研修凈明道,,致力 于西山宮觀的修復??滴跞荒辏?692),,徐守誠死,其弟子譚太智,、張?zhí)?、熊?br>岸居西山紹繼凈明法統(tǒng)。此后,,凈明道歷史即付諸闕如,。凈明道以“凈明忠孝”為修道 宗旨。凈明是指對內心修煉的要求,,忠孝是對行持的要求,。凈明道以忠、孝,、廉,、謹、 寬,、裕、容,、忍為“垂世八寶”,,要求道士恪守,。凈明道以忠孝為大道之本,認為“忠 孝立本,,方寸凈明,,四美俱備,神漸通靈,,不用修煉,,自然成道”。(《凈明忠孝全書 》卷二)凈明道的特點是融匯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認為道教的凈明,,儒教的忠 恕,佛教的大乘,,三教之旨,,殊途同歸。凈明道重視封建倫理修養(yǎng),,具有濃厚的理學特 色,。《凈明忠孝全書》是凈明道的基本經典,,由黃元吉編撰成書,,是研究凈明道教的重 要資料?!兜啦亍分惺沼袃裘鞯澜洉喾N,。凈明道是以倡導忠孝為特色的新道派。凈 明道的教義,,深得元明官僚士大夫的贊賞,,亦受到元明統(tǒng)治者的重視。凈明道嗣法宗師 與龍虎山張?zhí)鞄熽P系密切,,與全真龍門派,、全真南派亦有交往,是無明時期頗有影響的 一個教派,。 . 正一道:亦稱正一教,、正一派。道教后期以龍虎宗為主干集合融匯諸符箓派 而形成的符箓大派,。形成時間在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以該年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 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箓”為標志,。所合道派,,主要有:龍虎宗,、茅山宗 、閣皂宗,、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天心派,、凈明道、太一道等,。該派形成于大德八 年,。從至元十四年(1277)起,張陵后嗣代代被敕封為天師,,受命主管江南道教,。江南 各派的教務大政皆須聽命于天師(全真道之在南方者也不例外),或由天師請命于朝廷 (如道士敕封等),,使歷代天師逐漸成為江南各符箓派的共主,,為組成正一道準備了領 袖條件。另一方面,,由于歷代天師受到特別尊崇,,其所領龍虎宗自然獲得良好的發(fā)展條 件,特別是它的支派玄教的發(fā)展更是規(guī)??涨?。這又為正一道的形成準備了組織條件。 在上述基礎上,,各符箓派之間逐漸加強交參與融合,,對天師龍虎宗的向心力不斷加強。 故以大德八年張與材受命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箓”為標志,,正一道形成。此后,, 全國道教皆分屬正一,,全真兩大派,明清政府也只承認此兩派,。集合諸符箓派而成的正 一派,,以張陵后嗣(歷代天師)為首領,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以符箓齋醮,、降神 驅鬼為主要宗教活動。該派道士允許有家室,可以不出家,,不住宮觀,,清規(guī)戒律不甚嚴 格。原諸符箓小派合并入正一道后,,由于種種原因,有的小派逐漸與他派融合而絕傳,, 如閣皂宗,、太一道等,有的小派卻在承認正一大宗下,,保留著原有小宗的承傳,。如龍虎 宗、茅山宗,、武當道,、凈明派、清微派等,。它們在明至民國間各自承傳不絕,。只是在明 葉后,因不得皇室有力的支持,,大都式微,。 龍虎宗:道教派別,系五斗米道(天師道)發(fā)展到以江西龍虎山為中心的稱 謂,。實即五斗米道,、天師派的延續(xù)。以張陵后嗣遷居龍虎山建教為標志,。但時間尚難考 定,。《漢天師世家》,、《元史·釋老傳》等謂張魯第四子張盛于三國或西晉永嘉間去龍 虎山建教,。此說疑點甚多難以置信。據史籍考察,,張魯降曹后,,其子皆封列侯,但無張 盛之名,?!睹┥街尽肪硎遢d有南北朝時張陵幾個子孫之名,有九世孫一人,,十世孫七 人,,其中二人署籍蜀郡。梁簡文帝撰《招真館碑》,記張陵第十二代孫張道裕在天監(jiān)二 年(503)來虞山建招真館,,修道十余年,,地點在江蘇常熟?!妒芄偞蔚诜ㄐ艃x》收《 天師治儀》,,為張陵第十三工孫梁武陵王參軍張辨所撰。凡此,,未有一人居龍虎山,。據 現(xiàn)存資料,大約在晚唐時,,張陵子孫始入居龍虎山,。《龍虎山志》卷二“上清宮”條云 :該宮原本為“第四代天師自漢中歸龍虎山(所)建傳箓壇,,唐會昌(841—846)中賜 額真仙觀,。”卷六《張諶傳》:“二十代諶,字子堅,,唐會昌中,,武宗召見,賜傳箓壇 ,,額曰真仙觀,。”所云第四代天師(張盛)所建傳箓壇,不可信,,二十代張諶受命建傳 箓壇,,似近事實。五代時南唐皇帝李璟在龍虎山敕建張?zhí)鞄煆R,,時人陳喬為撰《南唐新 建信州龍虎山張?zhí)鞄煆R碑銘》,,碑立于南唐保大八年(950),碑中提到的是張陵第三 十一代孫張秉一,。此后《漢天師世家》所列各代天師,,始有史籍可資佐證。據此,,張陵 后嗣入居江西龍虎山建教,,大約始于晚唐。此時即為龍虎宗始建的大約年代,。另有一說 認為張魯之弟張衛(wèi)有子名張盛,,不降曹氏,獨自攜妻去江西龍虎山修道,,但史料亦不足 ,。至宋代,,龍虎宗獲得皇室支持,每代首領(即每代張陵嗣孫)皆被賜號為“先生”,。 如二十四代張正隨,,賜號“真靜先生”,二十五代張乾曜,,賜號“澄素先生”,,二十六 代張嗣宗,賜號“虛白先生”等,,其教派獲得大發(fā)展,,龍虎宗之名遂著稱于世,與茅山 ,、閣皂山并稱“三山符箓”或“符箓三宗”。紹圣四年(1097),,宋哲宗“別敕江寧府 句容縣:三茅山經箓宗壇與信州龍虎山,、臨江軍閣皂山,三山鼎峙,,輔化皇圖,。”(《 茅山志》卷一一)入元,龍虎宗受到更大的支持,。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召見張 陵第三十六代孫張宗演,次年,,敕封其為第三十六代天師,,即正式以官方名義承認張陵 子孫的“天師”稱號;又命其主領江南道教,。此后龍虎宗每代首領皆如此制,,得到皇帝 所給的天師封號和管理江南道教的職權。從而使歷代天師的政治地位躍居其他符箓派首 領之上,,龍虎宗的發(fā)展也較其他符箓派為大,。這樣,天師和他領導的龍虎宗漸漸成為江 南諸符箓的中心,。元代中后期,,以它為中心集合江南諸符箓派為一體而組成符箓大派正 一道。此后,,龍虎宗進入另一發(fā)展時期,。 正乙派:正一道支派。由清代龍虎山道士婁近垣開啟,,以江西龍虎山為中心 ,。婁近垣《重修龍虎山志》卷二《官府》條:龍虎山向分紫微、虛靖、靈陽三派,,“其 師長之稱,,實同一脈,但無定派命名,,使尊卑日久難考,。因定四十字。從今至后,,三派 合一,,依次授名。四十字完,,許‘辰‘字輩再續(xù)四十字,,完而復續(xù),以此例垂于永世,。 ”其所定四十派字為:“近遠資元運,,久長保巨淳。道唯誠可寶,,德用信為珍,。秉敬宏 丹箓,葆真啟世人,。鴻圖贊景祚,,圣澤振昌辰。”婁近垣以其名之 “近”字為始,,表 明此派由他所開啟,。據清顧沅《玄妙觀志》可略知其傳代情況。該志卷三載:惠遠謨( 1697—1771)字虛中,,號澹峰,。五六歲讀書,過目成誦,。稍長,,其家送之入玄妙觀,受 業(yè)于潘元珪(號梧庵),。時主席胡云庵為延師講學,,乃博覽儒書,尤潛心道藏,。年三十 ,,授道紀司,雍正九年(1731),,主龍虎山玉華院事,。后二年(1733),,京師光明殿成 ,被選充焚修,。時婁近垣主光明殿,,遠謨師事之,受其法,。十三年(1735)潘元珪死,, 南旋繼其方丈席。是年秋,,婁近垣以龍虎山缺提點,,奏準其往龍虎山署提點之職。乾隆 九年(1744),,婁近垣以年就衰,,招之入都相贊助,明年充御前值季,。遇雨腸(月字應 為日字旁)愆,,行法輒應。婁近垣修《龍虎山志》,,參互考訂,出力為多,。至乾隆十五 年(1750)冬南歸,。乾隆三十六年(1771)卒,年七十五,。著有《學吟稿》,。《玄妙觀 志》又載:張資理(1712—1786),,字一枝,,號友桐,吳邑篁村人,。本儒家子,,年十一 ,出家朝真觀,,為沈堅蒼之徒,。由儒家言通道德五千之旨。符箓秘典,,靡不洞貫,。雍正 十二年(1734),欽選入都,,住光明殿,,復從惠遠謨受法,,為御前值季法官。乾隆十四 年(1749)回蘇,,奉婁近垣之命,,往龍虎山領迎華院教事。乾隆四十一年(1776)請假 回蘇,,次年主席玄妙觀方丈,。禱雨祛邪,頗著應驗,。乾隆五十一年(1786)卒,。張資理 后之傳達室代不詳?!吨T真宗派總薄》載此派之“派”字,,在“辰”字之后又添二十字 ,似此派至作《諸真宗派總簿》時,,已傳四十余代,。 玄教:玄教本為朝廷對道教的通稱。元代皇帝以張留孫掌玄教院,,形成一個 以玄教道官直接布道的教派,,可視為道教龍虎山支派。創(chuàng)始于元初,,創(chuàng)始人張留孫,。張 留孫(1248—1321),字師漢,。信州貴溪(今屬江西)人,。幼從伯父張聞詩學道于龍虎 山上清宮。后以所學游江淮,。至元十三年(1276),,隨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赴闕,留 侍闕下,。次年,,因為昭睿順圣皇后之疾祈禱有驗,命為上卿,,賜寶劍,,敕兩都各建崇真 宮以居之。至元十五年(1278),,賜號玄教宗師,,授道教都提點,管領江北淮東淮西荊 襄道教事,,佩銀印,。此后,,“寵遇日隆,比于親臣”,。所封教職也不斷提高,,至仁宗延 祐二年(1315),晉銜為開府儀同三司,、特進上卿,、玄教大宗師、大真人,、領集賢院道 教事,。(見袁桷《玄教大宗師張公家傳》、吳澄《神德真君張公道行碑》等)從作玄教 宗師起,,他就不斷從龍虎山選調道士(前后幾十人)至京師,,或委以京師道職,或派至 各地任各級道官,,從而以他們?yōu)楣歉?,逐漸組織起一個規(guī)模龐大的教派,即龍虎宗支派 ——玄教,。玄教在幾十年的發(fā)展中,,組織規(guī)模是很大的。其宮觀除少數在北方外,,大部 遍布于南方,。計有:鎮(zhèn)江路、常州路,、杭州路、揚州路,、平江路,、龍興路、撫州路,、臨 江路,、袁州路、信州路,、天臨路,、惠州路等。約當今之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廣東 等省區(qū),。該派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套組織領導體制。其最高首領是玄教大宗師,, 居大都崇真萬壽宮,,負全教指揮之責。其副手是玄教嗣師,,輔助大宗師工作,,又是日后 大宗師的合法繼承人。大都崇真萬壽宮設提點一職,,協(xié)助大宗師處理日常事務,。大宗師 之下,設江淮荊襄都提點,,為大宗師指揮各路道教的直接助手,。其下的各級地方組織, 根據元代行政區(qū)劃進行設置,,行省設都提點,,路設道錄、道判,,州設道正,、道判,基層 各宮觀設住持,、提點,、提舉。玄教從成立至元末,,承傳五代掌教,。第一代張留孫,掌教 四十三年(從至元十五年作玄教宗師算起),,于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逝世,,傳給第 二代吳全節(jié)。全節(jié)掌教二十五年,,于至正六年(1346)逝世,,傳給夏文泳。文泳掌教四 年,,于至正九年(1349)逝世,,傳給第四代張德隆。德隆掌教約五年,,于至正十四年( 1354)傳給第五代于有興,。于有興掌教至元亡。玄教大宗師之承傳,,逐漸形成一套制度 ,。第一,,除第一任掌教張留孫為元世祖任命外,其后幾代掌教皆由前任掌教提名,,先作 嗣師,,待前任掌教逝世后,由皇帝降“璽書”加以任命,。第二,,歷代繼任掌教在接任時 ,皆須以張留孫遺留下的大宗師印和寶劍(原為皇帝賜張留孫者)相承傳,。作為傳承憑 證和教權象征,。玄教雖是由龍虎宗分衍出來的一個支派,但卻自成體系,,對龍虎宗天師 有豐當大的獨立性,,即它的的教務真接受命于玄教大宗師,而不直接受命于龍虎山上清 宮和天師府,。玄教之信仰和所習方術,,呈雜采兼收特點。除主要承傳天師龍虎宗之符箓 ,、咒術外,,兼習神霄、清微,、天心雷法,,也兼習內丹術。在道教理論上的建樹很少,,僅 吳全節(jié)所著《靈寶玉鑒》,,現(xiàn)尚存于《道藏》。玄教存在的時間雖不長(至元亡而解體 ),,但它卻對諸符箓派合為一個大派正一道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一方面,玄教大宗師 長期居住大都崇真萬壽宮,,有如江南道教首領歷代天師在京的常駐代表(歷代天師除被 詔命去京師外,,常年居龍虎山),,江南眾多道派的不少事務,,往往是通過玄教大宗師解 決(有些須請示天師)。玄教大宗師對于溝通江南道教與元室的關系,,溝通道教各派之 間的關系,,加強各派的團結,促進正一道的形成,,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玄教組 織的發(fā)展,又大大增強了龍虎宗的力量,,為正一道的形成,,作了必要的組織準備。 . 新武當派:清微派支派,。由元代武當山道士張守清開創(chuàng),。據元程巨夫《均州 武當山萬壽宮碑》,張守清,,名洞淵,,號月峽叟,峽州宜都(今湖北宜昌宜都縣)人,。 幼習舉子業(yè),,長作小吏。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三十一,,去武當山出家,拜本山道 士魯洞元(曾參訪全真道尹志平)為師,。洞云死后,,率領道士修道路,,建宮觀,,開荒種 地,頗多建樹,。某年,,又從本山道士張道貴,、葉云萊、劉道明等學清微法,,得黃舜申之 傳,,其后,道名遠著,,門徒眾多,。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皇太后聞其道行,,遣使命 建金箓醮,,并征至闕,賜所建宮名天下一真慶萬壽宮,。元仁宗皇慶元年,、二年,京師干 旱,詔命禱雨,,屢有應驗,。延祐元年(1314),授“體玄妙應太和真人”,。張守清承傳 全真,、清微、正一諸派之學,,既通經章符箓,,清微雷法,又諳內煉丹道,,而以承傳清微 法為主,,是元初黃舜申清微派北傳一系的重要傳人。清微派道書《清微神烈秘法》卷上 所列《師派》,,在黃舜申之后,,即有“清微沖道使葉云萊,清微沖和使張道貴,,沖元雷 使張守清,,紫玄散吏張守一。”清微派明初重要傳人趙宜真云:“近世如洞淵張真人( 張守清),,化行四海,,獨露孤峰,止以愛將神烈一階授之學士,,至于諸階雷奧,,與夫煉 度奏章等法,雖間有得之者,,亦鮮究其旨,。”(《道法會元》卷五《清微符章經道》序 )證明張守清對清微雷法頗多創(chuàng)造。故張守清之道派又可稱為武當清微派,。據《大岳太 和山志》等載,,該派是按“守道明仁德,……字派傳代的,。這一字譜與《諸真宗派總薄 》所載之第三七“天師張真人正一派”,、第七十“薩真君西河派”字派基本相同;其后 四句又與第三七“龍虎山正乙門下天師清微派”字派基本相同,。這種巧合,,是這些道派 與武當有某種歷史淵源,抑或僅是借用新武當派之派字,?尚難判定,。 全真道:又稱全真教,或全真派,。為金代北方興起的三個新道派之一,。創(chuàng)始 人王囗(1112—1170)。據《全真教主碑》等載,,王囗,,號重陽陜西咸陽人。家世豪族 ,。早年為儒生,,曾中金熙宗武舉(或云未中),作過小吏,。后遺世隱居,。金正隆四年( 1159),聲言在甘河鎮(zhèn)遇仙,,得受金丹口訣,。從此棄儒為道,開始創(chuàng)教,。于終南山南時 村掘地為穴,,名“活死人墓”,在其中修道兩年多,。大定三年(1163),,毀掉活死人墓 ,去劉蔣村結廬居住,,邊修行邊傳教,。大定七年(1167)。燒毀庵堂,,前往山東傳教,。 先后收徒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人(后人稱“ 北七真”)又先后在文登、寧海,、福山,、登州(今蓬萊)、萊州(今掖縣),,建立三教 七寶會,、三教金蓮會,、三教三光會、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至此,全真道正式建成 ,。因王囗在寧海(今牟平)自題所居庵為全真堂,,故世以全真名其教。大定九年(1169 ),,王囗率四徒西返終南,,于途中患病,次年逝世,。全真道是后期道教中最大的派別之 一,,較之舊道教有顯著特點:(一)三教合一思想比較突出。如王囗在山東所創(chuàng)之五會 皆以“三教”二字冠首,;規(guī)定以三教之經書《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為全 真道士必修的經典,。他和七弟子的詩文中,,三教合一言論更是俯拾皆是。如“儒門釋戶 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天下無二道,圣人不兩心”,,“教雖分三,,道則唯一” 等等。尤以融合佛教禪宗理論最為突出,。馬鈺《神光燦》:“禪為宗,,道為祖”,清初 全真道士柳守元《玄言正旨序》:玄宗(指全真道)“與禪宗實為相近”,。(二)教義 中,,出世思想十分濃厚。在王囗和七弟子詩文中,,極力貶斥人生之價值,,宣揚人生是“ 苦海”,家庭是“牢獄”,、“火宅”,,夫妻恩愛為“金枷玉鎖”,勸人捐妻舍子,,“跳 出樊籠”,,看破功名富貴,,學道煉丹,以離“苦海”,。(三)在成仙信仰和修煉理論上 ,,一返舊道肉身不死、即身成仙的追求,,只追求 “陽神”、“真性”不死,。認為人之 肉體是要死的,,只有人的精神才能不死。王囗《金關玉鎖訣》:“唯一靈是真,,肉身四 大是假,,”《立教十五論》:“欲永不死而離凡世者,大愚不達道理也,。”劉處玄《至 真語錄》:“萬形至其百年則身死,,其性不死也。……陰陽之外則其神不死也,。”因此 在內丹修煉理論上,,與道教南宗相反,主張先性后命,,以性兼命,。以澄心遣欲為真功, 以明心見性為首務,。(四)在修煉方法上,,主內丹修煉,不尚符箓,,形成獨具特色的內 丹理論,。在教制教規(guī)上,規(guī)定道士心須出家住道觀,,不許蓄妻室,。為了約束道士言行, 制定各項清規(guī)戒律,,督促道眾嚴格遵守,。這些皆與正一道有很大區(qū)別。全真道在金代的 發(fā)展有限,,至蒙元前期,,以成吉思汗之召見、寵遇丘處機為契機,,在丘處機及其弟子們 的推動下,,全真道發(fā)展至鼎盛,。當時全真道宮觀遍布北方各省區(qū),“雖十室之邑,,必有 一席之奉”,。此鼎盛局面,自丘處機起,,歷經尹志平,、李志常兩任掌教,大約三十年,。 至元憲宗五年(1255),,佛道《化胡經》之爭起,元室袒佛,,全真道敗北,。此后元室下 令焚毀除《道德經》之外的一切道經,全真教遭受沉重打擊,,全真道鼎盛局面因之結束 ,。故在張志敬、王志坦,、祁志誠,、張志仙幾任掌教中,處境都較困難,。又經歷約三十年 ,,元成宗即位,馳焚經之禁,,全真道獲得正常發(fā)展,。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平定江 南,全國統(tǒng)一,。此后,,原同源異流而分傳于金與南宋的全真道和道教南宗,逐漸認同,、 融合,,至元代中后期,二宗合并的條件漸趨成熟,。在南宗道士陳致虛等人的推動下,,二 宗經過對祖師宗祀的調整,南宗最后并入全真道,。合并后的全真道遂成為更大的道派,, 而與正一道分統(tǒng)天下道教。明代皇室對佛,、道采取抑制,、約束政策,,對道教正一派有所 崇奉,對全真道支持較少,,全真道自此進和衰落時期,。金元時期形成的統(tǒng)一領導核心( 以北京白云觀為基地)頓然解體。在此情勢下,,統(tǒng)一的全真道漸次分解成諸多小支派,。 主要的有“七真派”,即宗祖馬鈺的遇仙派,,宗祖譚處端的南無派,,宗祖劉處玄的隨山 派,宗祖丘處機的龍門派,,宗祖王處一的崳山派,,宗祖郝大通的華山派,,宗祖孫不二的 清靜派等,。另外,又有一些全真道士分別組成“五祖派”,,即宗祖王玄甫的少陽派,,宗 祖鐘離權的正陽派,宗祖呂洞賓的純陽派,,宗祖劉海蟾的劉祖派,,宗祖王囗的重陽派。 如此眾多的全真支派出現(xiàn),,并不表示全真道的興旺發(fā)達,,恰好反映它的衰落。它們的形 成時間,,最早在明代中后期,,多數在明后。在明清道教衰落時期,,只有龍門派因王常月 的闡揚,,曾經在清初一度“中興”,其余各派,,大都衰落不振,。 南無派: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譚處端為開派祖師,。譚處端,,字通正, 號長真子,,全真道祖王重陽之弟子,。座于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元世祖至無六年( 1269)封“長真云水蘊德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長真凝神玄靜蘊德真 君”,。據《南無道派宗譜》,以譚處端為第一代宗師,,傳至第五代宗師楊理信,,時至明 初,又經胡宗玄,、馬微善,、劉至洞、周妙超,、陳仙后,、朱立剛,傳至第十二代宗師許去 乾,,時為明末,。再由清初第十三代宗師孔云峰,經羅霄遠,、鄭上乘,、邢功廣、高成岳,、 曾必先,、甄有虛,傳至第二十代宗師劉名瑞,。劉名瑞(1839—1931),,號盼蟾子,隱居 于京華桃源觀,,撰有《道源精微歌》,、《囗囗易考》、《敲僑(人字應為足字旁)洞章 》,、《清靜經圖注》等書,,闡述內丹學,集為《盼蟾子道書三種》刊行,,是該派宗師中 唯一有著作傳世者,。劉名瑞自稱:“演法于龍門,受法于志無,。”似又曾受法于龍門派 ,。該派徒眾活動于華北、東北,勢力,、影響遠不及龍門派,。 華山派: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郝大通為開派祖師,。郝大通,,字太古 ,號廣寧子,,全真教祖王重陽之弟子,。卒于金崇慶元年(1212)。元世祖至元六年( 1269),,封“廣寧通玄太古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廣寧通玄妙極太古真 君”。該派活動無系統(tǒng)記載,,僅見零星記錄,。清陳銘珪《長春道教源流》卷七:貝本恒 ,字常吉,,淮陽人,。年十七,禮武當袁正遇為師,,后師龍門派王常月受戒律,??滴跻液?br>(1695)結茅武康(浙江舊縣,,1958年并入德清)之高池山。乾隆乙丑(1745),,余杭 人延主洞霄宮,。乾隆二十三年卒。于《易》學頗有造詣,,著有《周易參義》,、《黃老旨 歸》。此處謂其受龍門派王常月戒律,,當為龍門派道士,,但《金蓋心燈》卷四《沈輕云 律師傳》則謂其為華山派裔。曰:“貝常吉,,名本恒,,為華山派裔”,與龍門道士沈輕 云友善,,本恒有弟子李仁凝,,號云峰,在沈輕云逝世后,,“為封其龕,,葬于大滌山之金 筑坪”,。卷三《樊初陽律師傳》亦謂貝本恒為華山派裔,謂其又從樊太初(號初陽)學 ,,“得其宗旨”,。《金鼓洞志》又記李仁凝事:“月峰真人者,,即世所稱妙衷定命真人 也,,姓李名仁凝,皈依常吉真人為師,。隱于云窩山房,,好清靜,修性煉命,,備嘗苦楚,。 性喜潔,最愛花木,,精修三十年,。”據此,貝本恒乃華山派道士,,又曾參學龍門派,。他 和弟子李仁凝在清康、雍,、乾間活動于浙江德清,、余杭一帶。于此可見華山派活動之一 斑,?!吨T真宗派總簿》第十三,記有華山派之傳代派字,,前四句為:“至一元上道,,崇 教演全真,沖和德正本,,仁義禮智信,。”據此,貝本恒為華山派第十五代,,李仁凝為十 六代,。 崳山派: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王處一為開派祖師,。王處一,,字精通 ,號玉陽子。全真教祖王重陽之弟子,。卒于金宣宗興定元年(1217),。元世祖至元六年 (1269)封“玉陽體玄廣度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玉陽體玄廣慈普度 真君”,。1926年北京白云觀抄藏之《諸真宗派總薄》,記有該派傳代派字,,證明該派至 那時起尚有傳承,。但傳承及活動情況,未見記載,。 遇仙派: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馬鈺為開派祖師。馬鈺,,字玄寶,,號 丹陽。全真教主王重陽弟子,。卒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 ,封“丹陽抱一無為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丹陽抱一無為普化真君” 。1926年北京白云觀抄藏之《諸真宗派總簿》中,,記有該派傳代派字,,證明至那時起, 該派尚有傳承,。其傳承與活動情形不詳,。 隨山派: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劉處玄為開派祖師,。劉處玄,字通妙 ,,號長生子,。全真教祖王重陽弟子。卒于金章宗泰和三年(1203),。元世祖至元六年( 1269),,封“長生輔化明德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長生輔化宗玄明德 真君”,。1926年北京白云觀抄藏之《諸真宗派總簿》記有該派傳代派字,其傳承、活動 情況不知其詳,。 清靜派: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孫不二為開派祖師。 孫不二,,號清靜散人,,馬鈺之妻,全真教祖王重陽弟子,。卒于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清靜淵貞順德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 清靜淵貞玄虛順化元君”,。1926年北京白云觀抄藏之《諸真宗派總簿》中,記有該派傳 代派字,,不知其傳承與活動詳情,。 隱仙派:全真道支派。又稱隱派或猶龍派,。尊明初道士張三豐為祖師,。張三豐 ,元末明初人,。其名字,、籍貫、履歷,,各家記載不一,,傳說甚多。據明傅維麟《明書》 卷一百六十《異散傳》載,,張三豐,,名君實,字玄一,,號玄玄,,自號三豐子。遼東義州 人,。常衣一衲,,行經街市,鄉(xiāng)村,,旁若無人,。論三教經書,吐辭滾滾,?;蛉迦?,兩三 月,始一食,。登山,,其行如飛。元未居陜西寶雞金臺觀,。一日辭世而逝,,后復生,乃入 蜀抵秦,,游襄鄧,,往來長安,歷隴岷甘肅,。洪武初,,入武當,登天柱峰,。使弟子丘玄清 住五龍宮,,盧秋云住南巖宮,劉古泉,、楊善登(或作澄)住紫霄宮,,自結草廬于展旗峰 北曰遇真觀,營草庵于土城曰會仙館,,令弟子周真得守之,。洪武二十三年(1390)拂袖 長往,不知所之,。明年,,太祖遣道士訪求,不得,。永樂間,,成祖又多次派人詔請,亦不 獲,。英宗天順三年(1459),,封其為“通微顯化真人”,憲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 加封“韜光尚志真仙”,。張三豐雖傳有若干弟子,但生前并未組建道派,。宗奉他的道派 ,由其信仰者組成,。據清李西月《張三豐先生全集·道派》,,該派稱名隱仙派,,一稱隱 派或獨猶龍派。并謂張三豐承火龍真人,,火龍師麻衣垂先生李和,,麻衣師陳摶,陳摶師 文始真人尹喜,。至陳摶時,,又兼得少陽派劉海蟾之傳,合老子門下文始,、少陽二派而為 一,。此說荒誕之處甚多,但張三豐曾受陳摶一系的思想影響,,或許接近事實,。此派形成 時間雖不可考,但明清民國時期確有此派承傳,?!吨T真宗派總簿》記有多個宗祖張三豐 的道派。有:自然派,,三豐祖師自然派,,三豐派,三豐祖師日新派,,日新派,,三豐祖師 蓬萊派等八個。三豐崇拜最初興起于湖北武當山,,隨著武當道的遠播,,遂在其他地區(qū)分 衍出更多的小支派,上述各派反映了這個事實,。 . 龍門派: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丘處機為開派祖師?!督鹕w心燈》,、《 白云觀志》記有其傳代譜系。稱第一代趙道堅(號虛靜),,第二代張德純(號碧芝),, 此兩代生于元朝。第三代陳通微(號沖夷),,第四代周玄樸(號大拙),,下分傳第五代 張靜定(號無我)和沈靜圓(號頓空),再分傳第六代趙真嵩(號復陽)和衛(wèi)真定(號 平陽),,以上五代生于明朝,。從諸傳記敘中,,很難斷定是何人在何時開創(chuàng)了龍門派。第 一代趙道堅,,原為丘處機西謹元太祖隨行十八弟子之一,,但他隨處機在1221年的西行途 中,即逝世于西域的賽蘭城,。他處在全真道尚屬幼弱時期,,怎能另創(chuàng)其支派。后世龍門 道士為了尊他為第一代宗師,,遂由《金蓋心燈》等對其歷史進行改造,,將其行誼大大延 后。稱他于至元庚辰,,即至元十七年(1280),,受丘處機傳初真戒、中極戒,。侍其如法 行持有成時,,又“親傳心印,付衣缽,,受天仙戒,,贈偈四句,以為龍門派計二十字,,即 :道德通玄靜,,……是為龍門第一代宗師。”又稱其“修持凡三十年,,功圓行滿,,將示 化,始以戒法口訣,,于皇慶壬子年(1312)……親授河南道士張碧芝名德純,。”(《金 蓋心燈》卷一《趙虛靜律師傳》)以上所記之傳法紀年,皆在丘,、趙二人死后幾十年,, 自屬虛構。之所以要如此改造丘,、趙歷史,,無非是想將后出之龍門派與丘、趙掛上鉤而 已,。它恰好證明龍門派既非丘處機所創(chuàng),,也非趙道堅所創(chuàng)。尊趙道堅為第一代傳戒律師 ,,實為龍門派攀祖的需要,。由于趙道堅歷史不實,,直接影響對第二代張德純的認定,。即 使張德純確屬丘處機之裔,,他在元代也不可能創(chuàng)建龍門派。因記錄元代全真道活動的資 料,,至今尚保存很多,,皆看不出元代有分衍支派的跡象。其后第三代至第六代,,生當明 世,。據載,第三代陳通微,,第四代周玄樸,,第五代張靜定,皆居無定所,,而留居四川青 城山時間較久,。周玄樸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受戒,“是時玄門零落,,有志之士,,皆 全身避咎。師隱青城,,不履塵世五十余年,。面壁內觀,不以教相有為之事累心,。弟子數 人,,皆不以闡教為事。律門幾至湮沒,!住世一百一十年,,始得天臺道者張宗仁,承當法 戒,。……于景泰庚午歲(景泰元年,, 1450)十月望日他適,不知所終,。”《金蓋心燈 》卷一《周大拙律師傳》)可見在景泰元年前,,龍門派也未形成。第五代和第六代傳人 ,,也是游方不定,,傳人甚少,看不出在他們周圍已形成了教團,。故何時形成龍門派,,尚 待進一步研究,。至清順治十二年(1655),王常月至北京,,次年三月,,說戒于白云觀, 三次登壇傳戒,,收弟子千余人,。康熙二年(1663),,南下江,、浙傳戒,幾年后,,再去湖 北武當山傳戒,,從而使龍門組織由這些地區(qū)迅速向全國傳播,形成龍門派的“中興” 局面,。王常月被其徒裔稱為龍門“中興”之臣,。這種中興景象,有的地區(qū)延續(xù)到乾,、嘉 之世,。龍門派在其傳播過程中,又不斷分衍出許多小支派,。如王常月弟子第八代金筑老 人在浙江余杭金筑坪啟天柱觀派,,下傳第九代潘太牧(字牧心),遞傳第十代王清虛( 號洞陽),,第十一代潘一元(字天崖),;王常月弟子第八代陶守貞(號靖庵)在湖州金 蓋山啟云巢支派,下遞傳第九代陶思萱(號石庵),,第十代徐清澄(號紫垣),,第十一 代徐一返(號隆巖);王常月弟子第八代黃守正(號虛堂),,在蘇州啟太微律院支派,, 下傳第九代孫太岳(號碧陽);王常月弟子第八代呂守璞(號云隱)在蘇州啟冠山支派 ,,下傳第九代呂太晉(號全陽),、鮑太開(號三陽)等;王常月弟子雞足道者黃守中在 云南雞足山啟西竺心宗,,下傳管天仙,,管傳金懷懷,金傳活死人,再傳往往生等,。龍門 派第九代周太朗(號明陽)在杭州啟金鼓洞支派,,下傳第十代戴清源(號初陽)、高清 昱(字東籬),、方清復(號凝陽),,戴傳第十一代駱一中(字圣哲),再傳第十二代蔡 陽善(字天一),,再傳第十三代戴北莊,,再傳第十四代張復純,;第十代高清昱啟天臺桐 柏宮支派,,下傳第十一代方一定(字熔陽)、閔一得(號懶云),、沈一炳(號輕云),, 其后不斷傳衍,門庭很盛,。第十代陳清覺在四川青城山開碧洞宗,,歷傳至民國,已至第 二十三代,。其他龍門支派尚多,,難以枚舉。龍門派自清初“中興”后,,一支獨秀地傳衍 不絕,,支派愈衍愈繁,地域愈傳愈廣,。其規(guī)模不僅超過和掩蓋了全真道其他支派,,而且 在許多省區(qū)更取代正一派,故世人有謂“臨濟,、龍門半天下”,,確非虛言。 閻祖派:全真龍門派支派,?!吨T真宗派總簿》謂為龍門“復”字岔派分支,在 茅山乾元觀,。此“閻祖”據清笪蟾光《茅山志》卷九,,當為明嘉靖、萬歷間道士閻希言 ,。該書據明王世貞《囗州續(xù)稿·閻道人希言傳》稱:閻道人者,,名希言,不知何許人。 自言家山西,。年二十七八時,,成瘵幾死,遇師誨以坐功,,得無恙,。嘉靖乙未(1535)、 丙申(1536)間,,去家學道,。后從湖北武當至江蘇句曲乾元觀,頂一髻,,不巾櫛,,身著 粗布夾衫。盛暑輒裸而暴日中,,不汗,,窮冬間鑿冰而浴。絕不為人道其所由得,,叩之以 延年沖舉之術,,亦不應。唯勸人行陰騭,,廣施予,,勿淫勿殺,勿憂勿恚,、勿多思而已,。 乾元觀初極簡陋,希言游金陵募資以成殿閣,,并引山泉灌溉稻田數十畝,。住觀五十余年 ,于萬歷十六年(1588)卒,。傳有弟子舒本住,、江本實、王合心等,。笪蟾光《茅山志》 卷九云:舒道人,,“名本住,號一庵,,金陵人”,。“晚而慕道,浪跡諸名勝,,至三茅郁 岡之下,,……結茅而棲。堅意精心,凡十余年,。而道人閻希言者,,始來自終南,豐腹重 頷,,不冠不履,,舒知其不凡,拜為師,。遂相與胼胝,,興復古乾元云。……與江文谷同為 希言高足弟子,,亨年九十有六,。”又云:“江道人,名本實,,號文谷,,蘇州玉田人。早 歲棄家學道,,萬歷壬午(1528)至郁岡師希言。嘗言人生未嘗無死,,有盡形骸,,人死未 嘗無生,當存精氣,,乃于洗心池旁培小阜祀重陽,,因迭石塞牖,趺坐于中,。謂其徒:每 日向牖呼之,,應則已,不應則入收斂遺蛻,。凡呼之三年,,乃不應,啟石視之,,坐蛻矣,。 故稱為活死人墓。”著有《華陽真誨》行二世,。又云:“王小顛,,道名合心,常州宜興 人,。生而慧辨,,通儒術。弱冠居金沙,即悅水云之士,,作方外游,,啟遍諸名山,訪高流 ,,見閻希言,,師事之。……先生學博而才敏,,構詞用意出人意表,。”此云師事閻希言, 疑當為師事閻希言之徒,。笪蟾光《茅山志》卷三所載萬歷四十一年《神宗為圣母建金箓 齋詞》,、萬歷四十三年《神宗三辛懺醮詞》中,皆有“特命本山乾元觀真道士李教順等 ,,祗就殿廷啟建金箓”,,“諷誦《高上玉皇本行集經》一藏”等語,此李教順當為閻希 言之徒裔,?!吨T真宗派總簿》記“閻祖派”派字為:“復本合教永,圓明寄象先,,…… ”等二十字,,據上記閻希言所傳徒裔之輩字,與此相吻合,,故所謂“閻祖派”當為閻希 言所傳之派系,。但“教”字后傳代情況不明。此后龍門派之宗師系第七代沈常敬(號太 和),,晚年亦住茅山傳道,,順治十年(1653)卒。傳有弟子孫守一(號玉陽)和黃守元 (號赤陽),,為龍門第八代,。孫守一又傳閻曉峰,為龍門第九代,。孫,、閻皆住茅山乾元 觀,但據《金蓋心燈》之《道譜源流圖》載,,閻曉峰“所傳后人改皈茅山法派”,,表明 閻曉峰后已非龍門派。似乾元觀所傳一直為閻言系之徒裔,。 南宮派:全真龍門派支派,。由龍門第十代李清秋開啟,,以廣東羅浮山為中心 。清梁教無《玄門必讀》:“南宮祖李清秋,,為龍門第十代孫,,得至人傳授真道口訣。 道成,,得證天仙,。后秘授曾一貫祖師,法派曰南宮派”,。李清秋生平不詳,。從清陳教友 《長春道教源流》卷七可見其傳代概況:“曾一貫,號山山,,不詳何許人,。其師李清秋 ,龍門派第十代孫,,得至人傳授真訣,,一貫傳其學,恬修道成,,以符藥救人,。康熙間人 羅浮,,筑道場于紫霄洞,。五十五年(1716),廣州旱,,當道邀請求雨,雨大注,,因委管 沖虛觀,。山中五觀,余四曰酥醪,,曰九天,,曰黃龍,曰白鶴,,俱延為住持,。后遷紫霄洞 道場于酥醪洞,令弟子柯陽桂主之,。師自居沖虛,,未幾羽化。”是為龍門第十一代,。其 弟子柯桂陽,,“號善智,,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家世住宦,,幼習舉子業(yè),。……弱冠棄家 游羅浮,禮曾一貫為師,。”與其師共興酥醪觀,。 “住山三十余年,度弟子百余人,。乾 隆十年(1745)六月二十日無疾而終,,年五十三。”是為龍門第十二代,。其后有童復魁 ,,號慵庵,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為柯桂陽再傳弟子,,即龍門第十四代。乾隆五十六年 (1791)入道于羅浮山酥醪觀,,時年三十八,。復云游二十載,歸后被推為酥醪觀主持,, 復被舉任道會師之職,。嘉慶六年(1801)卒,壽九十八,。其徒有江本源,,字瀛濤,號松 竹山人,,廣東番禺縣人,。入道羅浮酥醪觀,通儒,、釋之學,,能詩文,士大夫喜與之游,。 童復魁逝世后,,繼為酥醪綱住持。為龍門第十五代,。又有賴本華,,號介生,原名洪禧,, 字疇葉,,廣東東莞縣人,。幼習舉業(yè),為諸生,,以詩名,。后入酥醪觀,禮童復魁為師,。習 靜一室,,不與人接。年八十余化于觀中,。有《浮山新志》,、《紅棉館詩鈔》傳世。后有 陳銘珪,,字友珊,,廣東東莞人。咸豐二年(1852)副貢生,。晚學道于羅浮,,派名教友。 后修復酥醪觀,。為該觀住持,,自號酥醪洞主。為龍門第十七代,。光緒七年(1881)卒,。 傳有弟子張永暗等。 金山派:全真道龍門派支派,。因發(fā)源于山東嶗山,,又稱嶗山派。由龍門第四 代孫玄清所創(chuàng),。據《玄門必讀》等載,,孫玄清,字元玉,,號金山,又號海岳山人,。山東 萊州府即墨縣嶗山人(或謂青州府壽光縣人),。自幼在嶗山明霞洞出家,禮李顯陀為師 ,。后游鐵茶山云光洞,,遇通源予授以升降天門運籌之法(內丹法)。年十九,,即墨縣太 和真人攜住黃石宮,,苦煉二十余年,,頗有成就。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至北京白云 觀坐缽一載,,大著靈異。賜號“護國師左贊教主紫陽真人”,。卒于降慶三年(1569),, 壽七十三。1926年北京白云觀抄藏之《諸真宗派總簿》記有該派傳代派字,。傳承與活動 情況未見記載,。 西竺心宗:全真道龍門派支派。由龍門第八代雞足道者所開啟,。以云南雞足 山為傳播中心,。據《金蓋心燈》卷六《雞足道者黃律師傳》,雞足道者,,來自月支,,休 于云南雞足山。自稱野坦婆閉(才字應為者字),,華言求道士,。所精唯西竺斗法,稱“ 西竺心宗”第一百代,。清順治十六年(1659)赴京師謁王常月,,賜姓名曰黃守中,遂為 龍門第八代弟子,?!队X云本支道統(tǒng)薪傳》下卷《閔大宗師傳》稱,乾隆五十五年(1790 )閔一得攜王常月所傳大戒書去雞足山,,黃守中猶在,,閔以大戒授黃,黃以斗法密術授 閔一得,,閔歸而纂為《大梵先天梵音斗咒》十二卷,。黃守中所傳“西竺心宗”,實為道 教中的佛密派,,其法多采用道教符箓派的“云篆”和佛教的“真言”,,佛密色彩很濃。 其徒多為行跡詭異,、身挾絕技的江湖奇士,。據載,黃守中傳管天仙(派名太清),,管傳 金懷懷(王清楚),、白馬李,,金傳活死人(云大辮,本姓王),、李赤腳,、石照山人(章 大享),活死人傳往往生(郭陽曉),,為龍門第十二代,。黃又傳大腳仙、王袖虎,。大腳 仙傳張蓬頭,,張傳龍門道士(郭來澄)和李蓬頭等。十二代后傳承不詳,。 云巢派:全真道龍門派支派,。由龍門第八代陶守貞開啟。以浙江湖州金蓋山為 傳播中心,。據《金蓋心燈》卷二《靖庵先生墓表》等載,,陶守貞,原名然,,字浩然,;派 名守貞,號靖庵,。世居浙江會稽,,祖唐應蜀藩聘,遂居蜀,。幼孤,,隨母居蜀。母卒,,至 浙江吳興依族侄陶思萱,,尋入金蓋山修道。清順治十五年(1658 年),,受戒于北京白 云觀王常月,,授以卷冊,遣歸金蓋,??滴跏辏?673)卒。傳法給族侄陶思萱(號石 庵),,為龍門第九代。陶傳第十代徐清澄(號紫垣),,徐傳第十一代徐一返(號隆巖) ,。一返兼承正一派,,法名漢臣。“禱雨祈晴,,無不立應”,。沈一炳弟子龍門第十二代陳 陽復(號樵云)亦曾得徐一返授正一法。其該派分衍為更小支派,,傳衍于江浙,。 . 天柱觀派:全真道龍門派支派。由龍門第八代金筑老人開啟,。以浙江余杭金筑 坪天柱觀為傳道中心,。《金蓋心燈》卷二《金筑老人傳》:金筑老人者,,“字號三見而 三異:《洞霄聞人志》載,,盛青崖,江南桐城人,,明末進士,,隱天柱觀;《楊氏逸林》 載,,樵云氏者,,桐鄉(xiāng)人,姓盛,,名未詳,。明末進士,值世滄桑,,高隱大滌,,自號退密山 人?!遁猿鞘斑z》載,,異人金大滌,學富五車,,嘗自比管,、樂。明亡遂隱,,初休金蓋山 之白云居,,更號樵云,既歸老于天柱金筑坪,。……著作頗多,,石庵輩梓以行世。”蓋為 清初一隱君子。曾從王常月受戒,,為龍門派第八代弟子,。康熙三年(1664)傳潘太牧( 字牧心),,為龍門第九代,,潘傳第十代王清虛(號洞陽),王傳第十一代潘一元(字天 崖),。此后承傳不詳,。 金鼓洞派:全真道龍門派支派。由龍門派第九代周太朗開啟,。傳播中心在杭 州金鼓洞,。據《金蓋心燈》和《金鼓洞志》載:周太朗(1628—1711),字元真,,號明 陽,,江蘇震澤(今吳縣)人。父歿,,舍俗出家,。初禮龍門第八代孫守一(號玉陽),繼 禮黃守元(號赤陽)為師,,嗣為龍門第九代,。后游東南,于康熙三年(1664)來杭州,。 康熙五年(1666)結茅于西湖棲霞嶺北金鼓洞,,建屋修真,即后之鶴林道院,。于是參玄 訪道者云集,。先后傳弟子戴清源(號初陽)、高清昱(字東籬),、方清復(號凝陽),、 謝清涵(號賓陽)、金清來(號靜靈),、孟清晃(號逸陽),、許清陽等。閔一得云:“ 當時從師(指周太朗)者,,千有余人,。聞之輕云子(指沈一炳)曰:全真一派,東華而 下,,盛自重陽(王囗),,歷傳丘(處機),、趙(道堅)、陳(通微),、周(玄樸)祖,, 周傳張(靜定)、趙(真嵩),、王(常月)、黃(守元),,……逮我明陽子周律師出,, 祖道南行。”與諸師“賡揚唱和,。玄風慶會,,自元而降,殆無有過之者,。”(《金蓋心 燈》卷三《周明陽律師傳》)表明龍門派南傳后,,以周太朗時期為最盛。周太朗弟子中 ,,高清昱去浙江天臺山,,另開桐柏宮支派。其余住山弟子繼續(xù)在金鼓山傳衍,。戴清源傳 第十一代駱一中(字圣哲),,駱傳第十二代蔡陽善(字天一),蔡傳第十三代戴北莊( 派名戴來某),,戴傳張復純,。時當清道光年間。 桐柏宮派:全真道龍門派支派,。由龍門第十代高清昱開創(chuàng),。以浙江天臺山桐 柏宮(崇道觀)為傳播中心。據《金蓋心燈》卷四《高東籬宗師傳》:高清昱,,字東籬 ,,祖籍山東寧海州(治牟平),寄居長白,。宿學儒,。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已七十 五,,始由臺灣至浙江杭州金鼓洞,師事金鼓洞派創(chuàng)始者周太朗(號明陽),,嗣為龍門第 十代弟子,。周授以《南華》、《道德》、《參同》,、《悟真》,、《華嚴》、趙注《大學 》,、《中庸》及《心經》等,。居金鼓洞鶴林道院四十余年,從游者眾,。雍正十三年( 1735),,出主天臺桐柏山崇道觀講席,后啟桐柏宮支派,。乾隆三十三年(1768)卒,。著 有《臺灣風俗考》三卷。高清昱傳弟子沈一炳(號輕云),、方一定(字熔陽),、閔一得 (號懶云),為龍門第十一代,。沈一炳傳弟子陳陽復(字云樵),、周陽本(字梯霞)、 費陽得(字丹心),,為龍門第十二代,。他們又多開啟更小的支派。陳復陽開啟余杭南湖 三元宮支派,,門下有阮來宗,、楊來逸、錢來玉,、鮑來金等,;周陽本開啟余杭銅山半持庵 支派;費陽得開啟歸安(吳縣)射村開化院支派,。方一定下傳弟子十二代顧陽昆(字蒼 州),,顧傳十三代王來真(號嶧陽),開啟蘇州裴嫁橋斗母宮支派,。閔一得下傳弟子也 很多,,其徒孫輩王來因等又宗祖他開啟覺云支派。他本人學綜三教,,著述甚豐,,是清代 少有的著名道教學者。 碧洞宗:全真道龍門派支派,。傳播于四川,。創(chuàng)始人陳清覺(1606—1705),。 據龍門正宗碧洞堂上支譜》載,陳清覺,,道號賽松,,又號煙霞,湖北武昌人,。少年為進 士,,入庶常。后辭官入道,,至武當山太子坡拜龍門道士詹太林為師,,為龍門派第十代弟 子。清康熙八年(1669)入川(或謂康熙二十六年入川),,至青城山天師,修葺殿宇,, 潛心修道,。康熙二十六年(1687),,將教務交張清湖,,去成都青羊宮養(yǎng)靜。臬憲趙良壁 遇之,,事以師禮,,于青羊宮旁建二仙庵以居之??滴跛氖荒辏?702),,皇帝賜封“碧 洞真人”號,并欽賜“碧洞丹臺”匾額,??滴跛氖哪辏?705)卒。傳有弟子陳一慶,、 吉一法,、劉一貞、孟一貴,、石一含,、龍一泉等。其住青城山之師弟張清湖,、張清仕,,住 三臺云臺觀之師弟張青云等亦各傳有弟子多人。這些弟子再遞相傳授,,逐漸形成一個支 派,,尊陳清覺為開派祖師,,以其碧洞真人號之“碧洞”二字名宗,稱碧洞宗,。成為清至 民國間對四川道教影響很大的一個宗派,。碧洞宗依龍虎派所訂派字傳代。其開祖陳清覺 為第十代,,依次相傳,,至民國時,已至第二十三代,?!洱堥T正宗碧洞堂上支譜》記有第 十一至二十三代道士之名。第十一代有陳一慶等二十八人,,第十二代有王陽炳等三十七 人,,第十三代有吳來輝等四十三人,第十四代有萬復證等五十五人,,第十五代有萬本圓 等一百人,,第十六代有李合邦等一百二十八人(以下各代略)。所記是否為該派道士全 部,,已難知曉,,僅此亦可概見其規(guī)模。碧洞宗以成都二仙庵和青城山天師洞為傳播中心 ,,逐漸向四川其他州縣發(fā)展,,上引《支譜》即記有該派道士住持之州縣宮觀名,統(tǒng)計宮 觀所在州縣有:華陽,、雙流,、溫州、郫縣,、漢州(今廣漢),、崇慶、灌縣,、大邑,、彭縣 、潼川(今三臺),、中江,、綿竹、眉山,、蒲江,、邛州(今邛崍)、資陽,、樂至,、富順,、 茂州(今茂汶)、汶川,、天全,、雷波等。上述州縣,,大都在川西地區(qū),,少數在川北、川 南及少數民族地區(qū),。長期以來,,四川各地道教皆屬天師正一道,碧洞宗產生后,,漸有取 代他派的趨勢?,F(xiàn)代,青城山和成都青羊宮已全為龍門碧洞宗道士,,正一道士只零星散 居于其他宮觀,。碧洞宗在長期發(fā)展中,曾出現(xiàn)一些杰出道士,。如第十三代王來通,號自 明道人,,清乾隆間住持灌縣二王廟,。他除整飭廟規(guī),勤于教務外,,又關心地方水利建設 ,,發(fā)起新修橫山長同堰,推廣都江堰治水經驗,。他主持刊印的《灌江備考》,、《灌江定 考》、《匯集實錄》三書,,是現(xiàn)存都江堰治水經驗總結的專書,,有一定科學價值。第十 四代陳復慧,,號仲遠,,住持溫州盤龍寺。博學能文,,有《雅宜集》行世,。對道教齋醮音 樂頗有造詣,曾校正《廣成儀制》數十種傳世,。被后世尊稱為道教音樂“廣成韻”之祖 ,。第二十二代易心瑩(法名易理輪),,是近代著名道教學者,著有《道學系統(tǒng)表》,,輯 有《女子道教叢書》等,。 霍山派:全真道龍門派支派。創(chuàng)始人張宗囗,?!吨T真宗派總薄》載:“云樵 真人姓張名宗囗,字耕云,。系山東登州福山縣人,。由光緒甲申(1884)秋間,重赴白云 觀傳法,。門下弟子等因徒眾人繁,,叩請愿遵‘宗’字為第一代號。”據《白云觀志》,, 張宗囗,,又名圓囗,字耕云,,為龍門派第十九代律師,。光緒十三年(1887)逝世。傳法 給龍門派第二十代律師劉素云,?!秳⑺卦频佬斜吩疲簞⑺卦疲\印,,河北東光人 ,。自幼好善,儒道兼優(yōu),,拜十九代方丈張耕云為師,。同治十年(1871)募捐五千余金為 其師之傳戒費,受戒者三百余人,。后又募捐銀刻印經板和重勒觀內碑文,。繼任龍門派第 二十代律師,又為霍山派第二代傳人,。光緒二十年(1894)卒,。《諸真宗派總簿》載有 該派“宗誠信崇緒,,修善法德超,,……”等四十派字。但劉誠?。ㄋ卦疲┲髠鹘o何人 ,,不見記載,。 覺云派:全真道龍門派支派。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由龍門云巢派分衍而 來,。《龍門正宗覺云本支道統(tǒng)薪傳》序:“海上覺云為浙湖云巢分支,,于有清光緒戊子 (1888)開派,。”其《例言》:“光緒戊子,本壇張復誠,、陳本中,、沈本仁等恭詣云巢 宗壇,稟準開派,,是年三月春,,啟建醮典,敦請宗壇王來因,、程來水,、姚來鑒三師啟派 ,本刻故尊三師曰宗師,。”該派宗承云巢開派宗師龍門第八代陶守貞(號靖庵)和第十 一代閔一得(號懶云)之傳,,對他們提倡的神仙與忠臣孝子不二,出家與在家,、出仕與 入山各隨方便的思想,,加以發(fā)揚,使龍門派更加世俗化,。上引《覺云本支道統(tǒng)薪傳·后 跋》云:“自閔祖啟‘方便法派’而后,半多出自俗居有志之士,,于是儒而道者日愈多 ,,推行教法日益廣。今者云壇竟遍布于江浙,。”表現(xiàn)出晚期全真道已不再如他們先輩那 樣強調出家離俗了,。該派自光緒十四年開派以后,一直承傳不絕,,《覺云本支道統(tǒng)薪傳 》有傳系圖加以記載,。如開派人之一的程來永傳第十四代湯復弼,湯傳第十五代車本鎰 等,,車傳第十六代邱合度,、徐合建,邱傳第十七代倪教學等,,倪傳第十八代沈永家,。時 至民國十六年(1929),。 閭山三奶派:凈明派或正一派的分支,為民間道派,。該派源于陳靖姑(奇仕媽 )的民俗信仰,,相傳福建古田縣東地名臨水,于五代時有陳姓世代為巫,,陳靖姑亦一女 巫,,父陳昌,母葛氏,,教以巫鬼道之術,,陳靖姑與其結誼姐妹,巫相兼,,習武修道,,由 巫師而神,鄉(xiāng)人祀之,。據說她曾師從閭山法主許真君,,得許旌陽之秘訣,又從龍虎山張 天師學道,,得斬妖寶劍,。陳靖姑信仰的《大奶靈經》云其“傳法閭山,顯跡古田”,,南 宋時福建一帶建有奇仕媽宮,、臨水夫人廟。泉州奇仕媽祀陳,、金,、李三夫人,為授胎,、 護產,、育嬰之女神,香火較盛,,且有“觀音簽”,,并以媽祖配祀,至今尚存,。福州的三 奶夫人為陳靖姑,、林淑靖(林九娘)、李三靖(李三娘),;古田順懿祖廟中祀順天圣母 (陳靖姑),、左祀江夫人(俗稱虎奶)、右祀石夫人(俗稱二奶)。臺灣有十六座臨水 夫人廟(包括臺北市臨水順天堂,、臺南市臨水夫人媽宮,、高雄縣三奶宮、南投縣順懿宮 ,、臺中市臨水宮,、宜蘭縣靖安宮等到),皆為道觀,,屬三奶派道教,。臺灣道士多屬正一 派系,其中烏頭司公為天師道,,紅頭師公為閭山三奶道,。要之,閭山三奶本為道教民俗 信仰,,在大陸至今猶存,,臺灣民間道派興盛,遂發(fā)展為民間道教之一,。 南五祖:道教全真道尊奉的五位宋代祖師,,即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 楠、白玉蟾,。相傳張伯端于北宋熙寧二年(1069)在成都遇異人授予“金液還丹訣”,, 因此修煉得道,并將“金丹之道”授石泰,,石泰授薛道光,,薛道光授陳楠,陳楠再授白 玉蟾,。五祖認為儒,、釋、道同源,,三教一理。以修煉金丹(內丹)或謂修煉“性命”為 主,。其修煉理論,,在道教內丹修煉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其活動多在南方,,所以后來 被尊為南五祖,。又稱“南宗”或“紫陽派”。 北七真即全真道創(chuàng)立者王重陽的7位嫡傳弟子:馬鈺(創(chuàng)全真道遇仙派);譚 處端(創(chuàng)全真道南無派),;劉處玄(創(chuàng)全真道隨山派),;邱處機(創(chuàng)全真道龍門派); 王處一(創(chuàng)全真道崳山派),;郝大通(創(chuàng)全真道華山派),;孫不二(創(chuàng)全真道清靜派) 。因其皆對全真道的傳播和發(fā)展作出過貢獻,,元室對他們都贈封“真人”或“真君” 之號,,加之其活動于北方,故被尊為北七真,。北七真雖各創(chuàng)一派,,但其宗教思想和修煉 方式卻大致相同。他們提倡三教合一,,以清靜寡欲為修道之本,,以煉氣養(yǎng)氣為修煉之要 ,以忍恥含垢,、苦己為人為宗旨,。其傳世之作,均收入《正統(tǒng)道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