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
這幅入木三分的“肖像圖”,,據(jù)說最早是用來送給明朝湖北籍宰輔張居正的,。明萬歷年間,,張居正推行改革,,整飭朝綱,鞏固國防,,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獲生機,。但居正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一時間朝野上下對其罵名滾滾,。這位被貶損為“九頭鳥”的湖北佬還差點被刻棺戮尸,。
但據(jù)筆者所知,湖北佬,,更確切地說是楚人有“九頭鳥”之綽號,,應該遠遠早于張居正時代,大概可上溯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因為“九頭鳥”實質(zhì)上是楚地原始圖騰“九鳳神鳥”的一種人為異化或者說肆意妖魔化,。
世人把楚人妖化為“九頭鳥”,其根源大概是楚人“不服周”(當年楚莊王不服周王朝)的秉性,,導致世人皆存“懼楚恐楚”心理,。至秦初,更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恐怖民謠流傳于世,。
這可能是九頭鳥千古罵名滾滾來的緣起!
九頭鳥形象最早源于楚人的九鳳神鳥,。眾所周知,,中國古老的圖騰文化可概括為“鳳翥龍騰”。北方尊龍,,謂之龍騰,;南方(尤其是楚地)崇鳳,謂之鳳翥,。長期以來,,南北兩大圖騰“龍鳳呈祥”,并駕齊驅(qū),。遠古楚人尤崇鳳。楚人憑借其豐富的想象力,,塑造出一只“身披五彩,、鳴若簫笙、非梧桐不棲,、非醴泉不飲,、非瑯玕不食”的大鳳鳥,以寄托遠大的志向與高潔的抱負,。因而在楚民心目中,,“魂兮歸來,,鳳凰翔只”,鳳是圖騰崇拜,,是至真,、至善、至美的象征,,是導引人的精魂“飛登九天,、周游八極”的載體。
楚人常以鳳自喻,。楚莊王自喻是一只大鳳,,“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后來果然一鳴驚人,,一度問鼎中原,。
莊周《逍遙游》中那只“展垂天烏云之翼,擊三千里之水,,摶扶遙而直上者九萬里”的大鵬鳥,,其實也是指鳳鳥,更確切地說是莊周自身的化身,。莊子以之寓意楚人自由舒展,、無所滯礙的浪漫情懷。
鳳又日漸演化為九鳳,、九頭鳳,、九鳳神鳥。出自戰(zhàn)國至漢初時楚人之手的《山海經(jīng)》,,應該是記載九頭鳥原始形象的最早文獻,。《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中說:“大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鳳?!睆闹锌梢钥闯鼍蓬^鳥的原型即“九鳳”,。
“九鳳”所居“大荒之中”,系楚人之先帝顓頊與九個嬪妃所葬之處,?!渡胶=?jīng)·大荒北經(jīng)》開篇就說:“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薄逗?nèi)東經(jīng)》則說:“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四蛇衛(wèi)之,。”附禺即鮒魚,,古字通用,。屈原在《離騷》中也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高陽即帝顓頊,。顓頊葬于漢水,,九鳳與顓頊同在一地,可見九鳳是楚地之神鳥,。
九鳳是“鳳”與“九”的組合:鳳,,是楚人之圖騰崇拜;九,,是楚人尊崇之數(shù),。在楚地九是陽數(shù)之極,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廣曰九域,數(shù)大曰九鈞,,險多曰九難……
因而,,由鳳圖騰演化的“人面鳥身九首”之九鳳,當時是楚人所崇拜的一個半人半鳥的圖騰形象,,這無疑應該是九頭鳥的最早原型,。
《山海經(jīng)》中的九鳳,是一只圣鳥或神鳥無疑,。但從此之后,,九鳳卻從中國古籍上神秘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種種冠以其他怪名的九頭鳥,,不僅完全喪失了神圣之性,,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成了一只怪鳥、鬼鳥或妖鳥,。
從漢末至唐宋,古文獻中對“九頭鳥”有著種種不同的稱呼,,如鬼鳥,、鬼車鳥,、蒼鸕、姑獲鳥,、女鳥等等,。
《太平御覽》有載:“齊后園有九頭鳥,色赤,,似鴨,,而九頭皆鳴?!本蓬^鳥似乎已成蛻化為一只紅色的九頭怪鴨,。
宋人周密《齊東野語》有曰:“鬼車鳥,俗稱九頭鳥……世傳此鳥有十首,,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能為災咎,。故聞之者必叱犬滅燈,,以速其過……”又形容其:“身圓如箕,十脰(脖子)環(huán)簇,,其頭有九,,其一獨無,而鮮血點滴,,如世所傳每脰各生兩翅,,當飛時,十八翼霍霍競進,,不相為用,,至有爭拗折傷者?!睆闹忻枋龅氖蔷蓬^鳥丑陋的形象,,暴戾的性情,以及如何滴血成災,?!肮碥嚒敝赡軄碓从诰蓬^鳥“十八翼霍霍競進”所發(fā)出的行車之聲,。
《天中記》卷五十九引《本草》有:“鬼車,,晦暝則飛鳴,能入人家收人魂氣,,一名鬼鳥,。此鳥昔有十首,一首為犬所噬,猶言其畏狗也,,亦名九頭鳥,。”《玄中記》有:“姑獲鳥能收人魂氣,,今人一云乳母鳥,。言產(chǎn)婦死化作之。能取人之子以為己子,。胸前有兩乳,,有小子之家則血點其衣以為志,今時人小兒衣不欲露者,,為此也……時人亦名鬼鳥,。”
唐人劉恂《嶺表錄異》云:“鬼車,,春夏之間,,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嶺外尤多,,愛入人家攝人魂氣……”說的是九頭鳥如何攝人魂氣、奪人小兒之事,?!稁X表錄異》卷中還說到:九頭怪鳥喜歡人們剪下的指甲,以便從中得知人之禍福,。誰有災禍,,它就落在誰家屋上鳴叫。傳說宋代景定年間,,皇帝得了病,。有一天,忽然看見九頭鳥站在門前搗衣石上,,哀鳴啾啾,。當天晚上,皇帝果然病死了,。
從此,,九頭鳥在人們心目中便成了“大災星”。南朝梁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了當時楚地風俗:“正月夜多鬼鳥度,,家家槌床打戶,捩狗耳,,滅燈燭以禳之,?!边B楚地都開始視先祖圖騰為鬼怪,九頭鳥在全國各地的形象便可想而知了,。
另有載,,孔子與其門生子夏見過它,“九首”,、“九尾”、渾身“逆毛”云云,。
從中不難看出,,那只楚人尊崇的九鳳神鳥,已經(jīng)被后人徹頭徹尾地妖魔化為一只“形象丑陋,、性情暴戾,、攝人魂魄、滴血降災,、奪人親子”的鬼怪之鳥,,九頭鳥幾乎成了人見人怕的大災星。
需要點明的是,,后世描繪的這些九頭鳥形象,,仍與九鳳有淵源可尋。有學者曾提出,,古時“九”與“鬼”曾一度通用,,故作為神鳥的九鳳,便被易名為妖怪式的“鬼鳥”或“鬼車”了,,這與九頭鳥由神演化為妖的歷史事實相契合,。又如“乳母鳥”、“女鳥”之名,,皆以九頭鳥為女性,。從秦漢至唐宋時期,北方政權(quán)以龍為尊,,龍圖騰高高在上,,鳳圖騰只能是一個附屬而已。龍為皇帝的象征,,鳳則被用于皇后,,并泛指女性。由此,,把九鳳神鳥說成是“乳母鳥”,、“女鳥”,也就不足為奇了,。
受人尊崇的九頭神鳥,,何以千古罵名滾滾來,?何以被各類古籍肆意丑化妖化?這大概是一個長期令人困惑之謎,。
宋代詩人梅堯臣曾作過一首《古風》,,或許能為解開這一千古謎團提供一些蛛絲馬跡,其詩曰:
昔時周公居東周,,厭聞此鳥憎若仇,。
夜呼庭氏率其屬,彎弧俾逐出九州,。
自從狗嚙一首落,,斷頭至今清血流。
邇來相距三千秋,,晝藏夜出如鵂 ,。
每逢陰黑天外過,乍見火光輒驚墮,。
有時余血下點污,,所遭之家家必破。
梅堯臣的這首詩,,很可能記載的是一個古老傳說,,而且其內(nèi)容與歷史史實甚為彌合。歷史上周公到楚國避過難,?!妒酚洝っ商駛鳌分杏兄芄汲涔剩f的是周武王死后,,其子年幼,,由弟周公旦攝政七年后還政于侄兒,即周成王,。當時有人進讒言說周公欲篡位,。年輕的成王信以為真,想加害周公,,嚇得周公逃往楚國避難,。后來周成王從周公的一份祭天禱詞上,發(fā)現(xiàn)周公的忠心,,便把周公從楚國接回,。
楚國讓周公避難,周王朝必然遷怒于楚,;周公避難于楚,,必然熟悉楚地之九鳳神鳥。這兩點應該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周成王時期還曾舉兵南伐荊楚,。出土銅器銘文上有載:“王伐楚侯,。”不知這次討伐是否與“周公奔楚”有關,。
但歷史上,,周、楚卻一直是冤家對頭,。周昭王率軍親征荊楚,,竟死于漢水之中,成為異鄉(xiāng)之鬼,?!端?jīng)沔水注》記載:“昭王渡沔,水流而歿,,死于是水?!庇纱?,周人對楚人之憎恨程度可想而知。之后,,楚莊王霸主中原大地,,問“九鼎”于洛陽郊外,更讓周人“懼楚恐楚”之心倍增,。春秋時期,,楚國曾先后滅掉61國,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稱“春秋滅國之最多者,,莫楚若矣”,。已故著名楚史學者張正明先生稱“楚國曾一度成為世界第一大國,其國都郢都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市”,。
縱觀中外歷史,,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神靈或圖騰,在其敵對國家或民族那里往往可能會被說成妖魔鬼怪,。像埃及大神沙特(Sat),,在希伯來人《圣經(jīng)》中就變成了撒旦(Satan)。我國古代東夷部族之神蚩尤,,在華夏族那里便成了能飛沙走石的妖怪,。周人將楚人的九鳳圖騰說成妖怪,并編出天狗斷其一首的故事,,似乎也符合這一常規(guī),。至于周公本人是確有其事,還是民間傳說附會于周公身上,,倒無關緊要,。
人們常言“龍虎斗”,,但在先秦藝術(shù)作品中,龍虎從來未曾斗過,。倒是在楚人刺繡等藝術(shù)作品中,,“龍鳳斗”卻是屢見不鮮?;⒃诔诵闹械牡匚粍t比龍更低,,它不過是巨鳳踏在腳下的玩物罷了(見楚城鳳標)。張正明先生說:“楚人是尊鳳貶龍賤虎,?!庇纱艘部梢韵胂蟮剑苋思俺钠渌麛硨Ψ?,同樣可能貶鳳賤鳳,,甚至肆意丑化妖化鳳。
再則,,天狗斷一首之說,,更露出周人(或楚敵對方)編故事的馬腳。楚地尊“九”為陽數(shù)之極,,曰“九陽”,。而北方神話中卻是“十陽”,如羲和生十日,,羿射九日留一日等,。他們把楚人的九鳳,說成十頭而被天狗咬去一頭,,顯然是把自身的崇“ 十”心理融匯其間了,。竊以為,世人對九頭鳥的肆意妖化,,大概始于東周末年,,而盛于秦漢直至唐宋時期。起因應該是一種“懼楚恐楚”心理的作祟和代代相襲,。
秦始皇一統(tǒng)江山時,,楚國仍是其最大的障礙和敵國。據(jù)《資治通鑒》所載,,秦始皇之父莊襄王就十分避諱“楚”字,,故謂“楚”為“荊”。秦始皇曾派李信(西漢名將李廣曾祖)率20萬大軍伐楚,,結(jié)果大敗于楚將項燕,,幾乎全軍覆沒。之后大將王翦動用浩浩60萬大軍才一舉掃平楚國,。
秦滅楚后,,便有一位自號“南公”之人斷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贝搜匝杆俪蔀橐痪涿裰{流傳開來,,足以讓創(chuàng)立伊始的秦王朝不寒而栗。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時隔10余年,,楚人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率先發(fā)難,。緊接著楚人項羽、劉邦聚眾反秦,,秦王朝最終卻果真亡于一幫楚人之手,。
不知是一種巧合還是冥冥之中的必然。而隨之發(fā)生的劉邦與項羽間的那場楚漢大戰(zhàn),,雖以項羽在“四面楚歌”聲中敗亡告終,,但早已讓那位漢高祖一身冷汗涔涔。
也許這一次巧合,,這一場楚漢之爭,在國人中打下的烙印實在太深,,以至幾千年的中國象棋對弈也成了“楚河漢界”之爭,。所以自《山海經(jīng)》后,九鳳神的形象便在典籍中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妖魔化的九頭鳥形象,,并在大江南北廣為流傳。包括荊楚在內(nèi),,對“鬼鳥”吠犬驅(qū)趕,,已沿習成俗。
然而,,就在九頭鳥以妖怪形象風行全國時,,一個美麗迷人的故事,卻從楚地蛻變出來,,并廣為流傳,。這就是從姑獲鳥中變異出來的“羽衣仙女”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記載于晉人干寶的《搜神記》,、郭璞的《玄中記》和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
魯迅《古小說鉤沉》中輯有這個故事:“姑獲鳥晝飛夜藏,蓋鬼神類,,衣毛為飛鳥,,脫衣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鉤星,,一名隱飛……故世人名為鬼鳥,荊州為多,。昔豫章男子,,見田中有六七女人,不知是鳥,,匍匐往,,先得其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諸鳥,。諸鳥各去就毛衣,衣之飛去,。一鳥獨不得去,,男子取以為婦,生三女,。其母后使女問父,,知衣在積稻下,得之,,衣而飛去,。后以衣迎三女,三女得衣亦飛去,,今謂之鬼車,。”
這個故事明顯脫胎于九頭鳥怪傳說,,編者甚至知道姑獲鳥即鬼鳥或鬼車,,但摒棄了“九頭”的怪誕形象。它以“衣毛為飛鳥,,脫衣為女人”的奇特構(gòu)想,,以凡人與仙女配婚、男耕女織的美好愿望,,深深地打動了人心,,成為中國民間故事的一個母題。從敦煌石室藏書中的《田章》,,到《聊齋志異》中的“竹青”,,都有不少這個故事的變體。“牛郎織女”中也借用了“盜天衣成婚”的情節(jié),。據(jù)說,,這個故事還流傳到日本等地,成為世界上流行的神話傳說,。
千古毀譽之九頭鳥,,歷經(jīng)由神變妖、由妖變仙女的戲劇性演繹,,但依然生生不息地植根于荊楚大地,,其精其魂永遠揮之難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