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00過乘長途客車離開烏鎮(zhèn),10:00到蘇州北廣場汽車客運站,。行程88公里,。然后坐4號地鐵,從蘇州火車站到北寺塔,,不過一站,,出門后坐三輪車行約2公里,到平江大院,,內(nèi)有漫心府,,是我們的住處。時間以是11:30分了,。中午在附近吃了飯,。飯后,我們又坐了輛網(wǎng)約車到寒山寺,。從平江大院到寒山寺,,約6.4公里。到寒山寺時,,時間已是13:00,。 其實,我們說的寒山寺是一個景區(qū),,除寒山寺,,江村橋、楓橋及鐵鈴關(guān)等不在寒山寺之域。寒山寺之所以聞名于世,,來自于唐代詩人張繼的七言詩《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以幽遠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將寒山寺的鐘聲與楓橋的夜色描繪得入木三分,,寒山寺也因此聲名遠播,吸引不少游人來此一觀,,寒山寺也成為了文人墨客筆下的??汀6娭小敖瓧鳚O火對愁眠”的江楓,,在一般的解釋中作“江邊楓樹”,,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其實我們在網(wǎng)約車上,,開車的師傅就說:“江楓,,指'江村橋’和'楓橋’”。兩橋相望,,與晚間的漁火共同映照了《楓橋夜泊》詩景,。這是當?shù)厝说慕庾x,我認為這是一代又代傳下來的說法,,我更認同于這樣的解釋,。網(wǎng)約車師傅也是用很肯定、是乎是一種糾正的語調(diào)的來的,。 寒山寺之名來自唐代,,唐代高僧寒山子來此居住,改名為寒山寺,。 我們進入寒山寺景區(qū),,前面有一廳,廳門寫著“時聞清響”,,據(jù)寺內(nèi)相關(guān)記載和風(fēng)格推斷,,它可能是明清時期的產(chǎn)物。這里不是寒山寺的正門,。 穿過廳門,,見一高高的古塔,塔前有圍墻,,其有一門,,飛檐青瓦,,檐下有額,寫著“普明塔院”,。只見其后的塔高高的聳立著,,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莊重。普明寶塔作為寒山寺的標志性建筑,,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nèi)涵,。它始建于南朝蕭梁天監(jiān)(502—519)年間,寒山寺就是以“妙利普明塔院”的基礎(chǔ)上建造起來的,。歷經(jīng)千年,,雖經(jīng)多次重建,卻始終屹立不倒,。 我們未進去,,而是轉(zhuǎn)到碑廊,過了碑廊,,前面是影壁,,上書“和合祖庭”。寒山寺之所以被稱為“和合祖庭”,,其“和合”就是指寒山,、拾得兩位高僧。這兩位高僧在唐朝貞觀年間曾在此居住,。相傳,,他們曾共同得到一部“和合真經(jīng)”,,從而成為傳承和合文化的祖師,。因此,寒山寺也就成為了和合文化的象征地,,被人們稱為“和合祖庭”,。“和合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首要價值和精髓,,寒山寺因寒山與拾得二位高僧被視為和合文化的代表人物,,寒山寺以和合文化為寺院文化建設(shè)的核心。 過了“和合祖庭” 影壁,,就到了江村橋,。江村橋始建于唐代,后毀壞嚴重,,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當?shù)厝顺涛臒ɑI集資金為之重建,清同治六年(1867年),,再次重修,。1984年,,蘇州市政府為保護建筑、傳承傳統(tǒng)文化,,撥款整修江村橋,,并立有《重修江村橋記》碑?!昂剿抡毡凇鼻捌霞s20米處,,與楓橋相望,西起寒山寺北街,,東至寒山寺弄,;橫跨古京杭運河南北走向段,呈東西走向,。江村橋為單孔石拱橋,,全橋由花崗石間以少量青石建造而成。東,、西坡各有臺階25級與33級,,利于來往行人通行。橋欄用城磚堆砌,,墻上壓抹角條石,,橋頂上鐫刻有“重建江村橋”字樣的銘文。望柱與橋欄上還鑿刻有“同治六年六月重修”“仁濟堂安仁局董事經(jīng)辦”等字樣,。橋下的河,,我們不知是什么名字,但可視為京杭大運河的內(nèi)河,。江村橋橋頭有碼頭,,不遠是寒山寺西門的入口處,有許多人在那購票,。 不遠處就是寫有“寒山寺”照壁,。就是寒山寺“山門夕照”,處于江村橋橋堍與山門之間,,是寒山寺的重要標識之一,,是寒山寺的一大勝景。這樣看來,,寒山寺正門,,也就是山門在西邊,山門前有照壁,,照壁黃墻黛瓦,,墻體厚重莊嚴。正中嵌“寒山寺”三字的石刻,,由浙江東湖名士陶浚宣所寫,,字體古樸蒼勁,。陶浚宣(1846—1912),原名祖望,,字文沖,,號心云,別號東湖居士,,又號稷山居士,,紹興陶堰人,陶淵明第45代孫,。清末著名書法家,。山門夕照與寺前運河潺潺流水、形態(tài)優(yōu)美的江村橋相互映襯,,清風(fēng)徐來,,波光粼粼,營造出溫暖,、寧靜的氛圍,。這座山門,矗立在歲月的長河中,,見證了無數(shù)的風(fēng)雨滄桑。它的磚石上,,刻滿了歷史的痕跡,每一道裂縫,、每一處斑駁,都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雖然歷經(jīng)歲月的侵蝕,卻依然散發(fā)著一種古樸而神秘的氣息,??上В@時的時間是中午時分,,沒有晚霞的絢麗多彩,沒有了“山門夕照”的美麗畫卷,,有著絲絲的遺嘆,。然而,山門在中午的日光下,,雖然褪去了夕陽余暉賦予它的神秘面紗,,卻又展現(xiàn)出一種質(zhì)樸而堅毅的姿態(tài),。 離開江村橋,告別了“寒山寺”照壁,,繼續(xù)向前,就是鐵鈴關(guān),。鐵鈴關(guān),,緊靠楓橋及大運河,,毗鄰千年古剎寒山寺。屬寒山寺景區(qū)的一座古老建筑,,地處寒山寺之西北面,鐵鈴關(guān)與楓橋相連,,是江南古關(guān)防的典型代表之一,,關(guān)額上刻有“鐵鈴關(guān)”三字,,樓上有匾為“御寇安民”。鐵鈴關(guān)前的運河及其支流,、楓橋和寒山寺構(gòu)成了水陸交通要道,。鐵鈴關(guān)是明代抗倭斗爭的前沿,。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 春,倭寇從海上而來,,流竄太倉,蘇州,、松江等地,“焚掠殆盡”,、“積蓄纖悉無遺”,,百氣百姓遭殃、生民涂炭,。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巡撫御史尚維持為抗御倭寇,,建敵樓三處,建“三關(guān)”即鐵鈴關(guān),、滸墅關(guān)、金閶關(guān),,現(xiàn)今僅存鐵鈴關(guān)遺址一處。鐵鈴關(guān)在漫長的歲月更替里,,古代的驛道和大運河都要從這進入蘇州城。鐵鈴關(guān)和關(guān)前的大運河,、楓橋一起成為了一個完整的古代軍事防御體系,成為扼守蘇州西邊的重要關(guān)卡,。 解放戰(zhàn)爭中,,1949年4月27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29軍85,、86師在楓橋打響了解放蘇州城的第一槍,,四位就此血染楓橋之上。在擊潰了楓橋,、鐵鈴關(guān)一線的守敵后,,從金門、閶門,、平門,、婁門入城,古城蘇州解放,。 鐵鈴關(guān)前,,就是著名的“楓橋夜泊”了。站在楓橋之上,,陽光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跳躍閃爍,,宛如無數(shù)顆璀璨的瑩珠,,泛著耀眼的光芒,,奔騰不息地流淌著,。帶著歲月的痕跡,講述著從古至今的故事,,與湛藍的天空相互映襯,,構(gòu)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充滿了大自然的活力與魅力,。 在楓橋夜泊處看到一些詩碑,,如“泊閶門”,元·顧瑛:“楓葉蘆花暗畫船,,銀箏斷絕十三弦。西風(fēng)只在寒山寺,,長送鐘聲攪客眠,。” 我們又看到的另一碑為沈度所書的《楓橋夜泊》,。沈度(1357-1434),,字民則,號自樂,,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金山區(qū))人,。書法家。 楓橋之側(cè)有“兇人語惡視惡行惡三年天必降之禍”句,,出自宋代李昌齡的《太上感應(yīng)篇》。不知為什么豎有這些字,。 此刻,,我坐在江邊的石凳上,感受著陽光的溫暖,,聆聽著周圍的聲音,,思緒飄向了遠方。我想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個月落烏啼的夜晚,,詩人張繼在楓橋之下,,懷著滿心的愁緒寫下了《楓橋夜泊》。而如今,,同樣的楓橋,,沒有了張繼的孤獨與惆悵,卻是無數(shù)的游人的歡語和微笑。歲月流轉(zhuǎn),,時代變遷,,楓橋的魅力卻始終不變,無數(shù)的人們在這里感受它的獨特韻味,。 楓橋為單孔石拱橋,花崗石構(gòu)筑,。橋面中部高起為平面,兩端是階梯式坡道,。東西兩坡砌踏步,西坡踏步二十八級,,東坡落于鐵鈴關(guān)內(nèi),三十級,;兩側(cè)有節(jié)間式石欄桿,每側(cè)有六根望柱,,五段欄板,,兩塊抱鼓石,。橋孔兩邊的側(cè)墻上各有一根橋聯(lián)柱,上頂有勾頭石,。橋額鐫“重建楓橋”,橋南石柱上刻有“仁濟堂安仁局董事經(jīng)辦”,,“同治六年丁卯八月建”。橋身主體保存較完好,,但橋面上有一些裂紋,不影響使用,。橋邊石碑無裂縫,字跡較為清晰,。 寒山寺旁有一石門,,門上有江楓洲三字。江楓洲位于楓橋景區(qū),,其東與寒山寺隔河相望,,楓橋以為紐帶。 江楓洲在歷史上,,是楓橋古鎮(zhèn)著名的西塘,其江楓洲以楓橋之北為北區(qū),。北街為主景,凸現(xiàn)古代市井街市特色,,沿街設(shè)立了茶館、店鋪等,,展現(xiàn)出古代市井的繁華景象。有最北端的驚虹渡,、楓橋之側(cè)的聽鐘橋等景點。 我們由楓橋進入江楓洲,, 聽鐘橋是一座全木結(jié)構(gòu)的廊橋,上面是江南民俗建筑三間軒屋,,和橋面組成了蘇州傳統(tǒng)的廊橋。它橫臥于運河水灣,,視野開闊,,橋體寬敞,,設(shè)有木板地板和木條欄桿,上面還懸掛著燈籠,,盡顯江南小橋流水的韻味。是觀賞楓橋,、鐵鈴關(guān)的最佳處。聽鐘橋南面掛匾“迎旭”,正中掛匾“心洲步月”,,北面掛匾“待月”,這些匾額題字為古橋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而也有對聯(lián)“楓橋不改舊時月色,古寺依然今日鐘聲?!?/p> 站在驚虹渡口,,有一石門,,其上有“驚虹渡”三個大字的橫匾,是著名書法家譚以文書寫的,,瀟灑豪放,確有驚天的氣魄,。譚以文,1956年生于山東省滕州市,。幼承庭訓(xùn),隨父學(xué)書,,后師從費新我先生,。1982年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1986年當選為江蘇省青年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1995年當選為蘇州市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牌坊對聯(lián)“云霞流麗東西映,天水空明上下鮮”是乾隆皇帝南巡時所賜,,現(xiàn)由著名書法家費之雄重書,。費之雄費之雄,,1934年6月生于筆鄉(xiāng)湖州 ,長住水城蘇州,。為左筆書畫大家費新我三子,,故又名“左傳三郎”,齋名“左廬”,。碼頭兩邊的石獅子雕刻精到、威武凜凜,是江楓洲北端鎮(zhèn)洲守護神,。驚鴻渡是楓橋景區(qū)的一處重要景點,這里可以看到古運河上船只往來的繁忙景象,,再現(xiàn)了楓橋古鎮(zhèn)昔日的繁華盛景。站在驚虹渡,,京杭大運河。這里的京杭大運河,,稱為運河楓橋段,其歷史之久,,可逆于春秋時期,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運河,。江楓洲的東側(cè),即為古運河,,即江村橋、楓橋之下的河,,這里已不通商船,,而是景區(qū)游船,,其河供游玩的河道,。而西側(cè)為1954年新開鑿的運河,。楓橋古鎮(zhèn)是京杭大運河沿線著名的商貿(mào)重鎮(zhèn)和糧食集散地,,有“探聽楓橋價,賣貨不上當"之說,。我們可見到各種船:如貨船,、集裝箱船、漕船等,,這些輪船載著各類物資,,伴著馬達的轟鳴聲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的駛向前方,。 離開驚虹渡,,其后有一建筑是“楓橋勝跡”。我們江楓洲西側(cè)南行,,右側(cè)是沿京杭大運河,。前面到了“聽鐘橋”,掛匾“迎旭”二字,,有對聯(lián)“烏啼月落添新意,,橋影鐘聲結(jié)古歡,?!?/p> 過了聽鐘橋就是中區(qū),,這里有大型古戲臺和漕運博物館,。漕運博物館則主要結(jié)合江楓洲地處古運河的特殊位置,,展示古代漕運歷史,讓游客了解到當年漕運的興盛與發(fā)展,。 來到漕運展示館的館前,這里臨水邊的平臺,,可很好地看鐵鈴關(guān)、楓橋和聽鐘橋,。水面寬闊、游船川流不息,,一派江南水泊風(fēng)光。 漕運展示館共四個廳,。第四室單列,,一個通過單門,,進入即是展廳,房間也不大,。另外三室圍成四合院,,三室在北,,二室在西,,一室在東的門處,。 漕運,本義就是水路運輸,。后來專指所征糧解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的運輸(主要是水運、間或有部分陸運),。漕運是我國古代特有的一種經(jīng)濟制度,。 走進展示館的第一室,,便能感受到漕運歷史的厚重,。中間的展柜里陳列著清末蘇州有關(guān)漕運的文件、信函等珍貴文物,,這些泛黃的紙張,,記錄著當年漕運的規(guī)章制度、運輸安排以及各方的溝通協(xié)調(diào)等情況,,為研究漕運的起源和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jù),。通過這些文物,我們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親眼目睹當年漕運的繁忙景象,。 第二室圍繞漕運與大運河展開,這里用獨特的走馬燈形式展示了運河全途,,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了大運河的蜿蜒曲折和沿途的重要節(jié)點,。同時,陳列的《京杭大運河全途之重鎮(zhèn)》銅版畫,,清晰地列示了京杭大運河沿途的經(jīng)濟重鎮(zhèn),,讓游客直觀地了解到大運河在漕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對沿線城市發(fā)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第三室名漕舫與運途,,聚焦于漕運的交運過程,、漕舫與運丁。中間擺放著大型漕舫船模,,精致而逼真,。兩邊還展出了古代運河中各種船只的模型,,這些船模不僅展示了不同類型船只的特點,,還反映了當時漕運的運輸方式和技術(shù)水平,。 第四室重點講述了漕運與蘇州的關(guān)系,,展示了蘇州漕運的興與衰。這里介紹了蘇州地方史上的兩位漕運功臣,,他們?yōu)樘K州漕運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還有仿全息攝影多媒體幻影成像《姑蘇河運繁華錄》,,通過生動的影像和音效,展示了姑蘇河運業(yè)的發(fā)達以及楓橋古鎮(zhèn)當年的繁華程度,。 前面就是南區(qū),,以生態(tài)植物造景為主,種植了各種花草樹木,,形成了一片綠意盎然的自然景觀,。這里空氣清新,環(huán)境優(yōu)美,,是游客休閑漫步的好去處。 我們沒去南區(qū),,而是向東過江村橋,,從西門進寒山寺。時間是下午2:30,。 |
|
來自: 倩紅 > 《2024五月蘇杭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