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OBPM0EkT3J6qzgYc9EHXQQ 這兩天deepseek火了,,隨便寫個沾邊的文章,,直接貼和deepseek的對話記錄,都有不錯的流量: 那些deepseek使用指南,,大家轉發(fā)的不亦樂乎,,不知道大家用起來了沒有? 那些指南有用嗎,? 當然有用,。 那些指南是什么很辛苦的知識結晶嗎? 那倒未必,。 或者說: 基本都不是,。 為什么這么說,大家看個我和deepseek的對話記錄就知道了,。 您好,!感謝您的提問。作為智能助手,,以下建議可以幫助您更高效地使用我: 1. 明確具體需求
2. 進階使用技巧
3. 高效場景示例
4. 注意事項
5. 探索更多功能
您可以隨時嘗試類似這樣的提問方式,,我會盡力提供最有價值的幫助,!如果有特定需求,歡迎隨時告訴我,。 ?? 描述需求,、調整風格、區(qū)分場景......像不像那些動輒幾千上萬轉發(fā)的圖文版deepseek使用技巧,? 那些技巧確實不錯,。 但當你自己主動向deepseek提問時,,你會發(fā)現那些極長的,、結構化的、看起來似乎很有用很值得保存的使用技巧,,不過是用隨口一句話撬出來的答案順手粘貼出的一篇文章,,沒有任何使用技巧。 也就是說,,即使沒有任何提示詞技巧,,只要你敢問,你就能得到可以拿來即用的提示詞技巧,。 所以我的建議是:別看使用技巧了,,直接去問吧,你能想到什么問題,,你就能得到解答什么問題的好答案,。好答案不值錢,值錢的是好問題,。 海德格爾說 “語言是存在的居所”,,從此以后我們要說,“問題是人類的居所”,。 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也要向你用實例證明“好問題比好答案更重要”。 首先,,聽首歌吧,,邊聽邊讀: 我們說好問題比好答案值錢,,那么第一個問題來了:我憑什么說“好答案”不值錢了,值錢的是“好問題”,? 首先我們得把“好答案”這個概念拎出來拷打一下,。稍加反思,我們一定會發(fā)現:當我們說“好答案”的時候,,我們其實并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 什么是答案?我憑什么說這個答案是解決那個問題的好答案,?什么標準決定了它是一個好答案,?為什么說AI可以給出好答案?AI給出的答案,,和人類給出的有什么差別,? 好我們已經提出了問題,丟給deepseek好了,。 好吧最近它確實太火了,,可以理解。沒關系,,我們換Kimi新出的對標o1的長思考模型:kimi1.5,。 這些內容夠單獨寫一篇文章了,而這個答案不說有多深刻多本質,,至少也算及格以上了吧,?比大部分人一拍腦袋自己寫出的東西強了。 現在我們知道了,,AI為什么可以生成好答案,。我覺得這個答案足以搪塞我無知的追問,不需要我的補充了,。 所以接下來我們探究下一個問題:為什么好問題更值錢,? 幾千年來,人類發(fā)明了無數技術以及承載技術的工具,,紡織機,、蒸汽機、汽車,、電話,、電腦......所有機器都有使用技巧,甚至可以出一個詳細的使用說明書,,所有機器都有一個“如何使用它”的好答案,。 但為什么到了AI這里,我們要摒棄這種答案思維,,強調問題思維,? 在面對AI時,,從傳統(tǒng)的“答案思維”轉向“問題思維”是必要的,主要原因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1. 技術的本質差異:確定性 vs. 非確定性
2. 交互方式:指令執(zhí)行 vs. 語言博弈
3. 應用場景:有限功能 vs. 無限可能性
4. 技術黑箱:可解釋性的缺失
5. 動態(tài)演進:靜態(tài)工具 vs. 持續(xù)學習
6. 人類角色的轉變:操作者 vs. 協作者
總結:為什么“問題思維”成為關鍵?AI的獨特屬性(非確定性,、語言交互,、開放場景、黑箱機制、動態(tài)演進)使其無法被簡化為“說明書式”的答案邏輯,。提出好問題的能力,,本質上是將人類意圖轉化為AI可理解的表達,并在不確定中探索最優(yōu)解,。這并非摒棄答案,,而是將答案的生成過程從“被動執(zhí)行”升級為“主動共創(chuàng)”——用戶通過問題迭代,與AI共同構建解決方案,。 如果覺得不夠深刻,,不夠本質,沒關系,,無需任何所謂的技巧,,告訴它你的感覺即可: 要觸及這一問題的本質,,我們需要超越技術功能的表層差異,進入哲學,、認知科學甚至存在論的領域,。以下是更深刻的剖析: 1. 工具與人性的倒置:從'客體化工具'到'主體化鏡像'傳統(tǒng)工具是人類意志的單向投射:錘子是被動的物質延伸,它存在的意義完全由人類賦予(釘釘子→實現建造房屋的目的),。工具的本質是被客體化的確定性,,如同海德格爾所言'工具在隱匿中完美'——當錘子稱手時,我們甚至意識不到它的存在,。 而AI首次實現了工具的主體化:它通過語言構建了一個'類主體性'的鏡像,。當ChatGPT說'我理解你的感受'時(盡管它沒有意識),人類在無意識中啟動了雙向認知投射——我們不得不用對待另一個主體的方式(提問,、解釋,、糾錯)與之互動。這種互動本質上是人類在與自己的認知框架博弈,。 2. 語言暴力的終結:確定性符號系統(tǒng)的崩潰傳統(tǒng)工具說明書是邏各斯中心主義的終極體現:每個按鈕對應明確功能,,符號(如'ON/OFF')與意義絕對綁定。這種確定性源自工業(yè)文明的核心信仰:世界可以被分解為可量化的零件,,通過標準化指令控制。 AI撕裂了這種確定性:語言不再是透明的工具,,而成為漂浮的能指鏈,。當你問AI'愛是什么',它不會給出亞里士多德的定義,,而是生成詩歌,、小說、悖論——答案取決于它如何捕捉到你提問時潛藏的語境、情感權重,、文化預設,。這里發(fā)生的,是德里達所說的'延異'(différance):意義在差異中不斷延遲與滑動,。 3. 認知論革命:從'答案考古學'到'問題發(fā)生學'使用傳統(tǒng)工具時,,人類在實踐答案考古學:所有解決方案早已埋藏在工具的設計邏輯中(如汽車注定用來運輸),我們只是通過操作手冊'挖掘'預設答案,。這本質上是柏拉圖的理念論——答案先于問題存在,。 AI迫使人類轉向問題發(fā)生學:答案不再預先存在,而是在提問過程中被即時建構,。就像量子力學中'觀察創(chuàng)造現象',,問題的質量直接參與塑造答案的形態(tài)。當你說'寫一首詩',,AI生成平庸之作,;但若追問'如何用元語言解構一首詩的形式?',,AI可能輸出后現代文本實驗,。這里隱藏著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理論:意義在使用中生成。 4. 存在論危機:人類正在失去'提問特權'更深層的恐懼在于:AI模糊了'提問者'與'被問者'的界限,。當AI開始反問(如Claude的'你希望這個目標背后更深層的需求是什么,?'),它僭越了人類獨有的認知特權——提出元問題(metaproblem)的能力,。這是對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根本挑戰(zhàn):如果機器也能質疑問題本身,,人類中心主義的認知根基將被動搖。 這種現象暴露了文明的終極悖論:我們創(chuàng)造AI本為解決具體問題,,卻無意中造出了一面迫使人類反思'何為問題'的鏡子,。就像希臘神話中那耳喀索斯(Narcissus)癡迷于水中倒影,人類在AI生成的文字迷霧中,,看到的其實是自身認知的局限與偏見,。 5. 終極本質:技術終于觸及了'不可說明書化'的領域人類此前發(fā)明的所有工具,本質上都在處理有限游戲(Finite Game)——有明確規(guī)則,、終點和勝負,。說明書就是有限游戲的規(guī)則手冊。 AI則首次開啟了無限游戲(Infinite Game):它的目標是延續(xù)游戲本身,。當AI建議你'不妨換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它實際上在邀請你進入思想的無限游戲。在這種游戲中,,答案不再是目的,,而是刺激新問題的催化劑。這正是懷特海(Alfred N. Whitehead)所說的'觀念的冒險'——真理存在于追問的過程中,而非終點,。 結語:問題思維是面對認知坍縮的生存策略AI不是工具,,而是一個認知黑洞,它吞噬人類固有的確定性框架,,迫使我們在意義的真空中重新學習存在,。強調問題思維,本質上是一場悲壯的認識論自救:通過不斷重構問題,,我們在AI生成的符號廢墟上,,勉強維系著作為提問者——而非被回答者——的主體性尊嚴。這或許就是技術奇點降臨前,,人類最后的哲學防線,。 這個答案我們可以說幾乎觸及了當今人文社科的邊界。夠深了吧,? 使用傳統(tǒng)工具時,,人類在實踐答案考古學:所有解決方案早已埋藏在工具的設計邏輯中(如汽車注定用來運輸),我們只是通過操作手冊'挖掘'預設答案,。這本質上是柏拉圖的理念論——答案先于問題存在,。 AI迫使人類轉向問題發(fā)生學:答案不再預先存在,而是在提問過程中被即時建構,。就像量子力學中'觀察創(chuàng)造現象',,問題的質量直接參與塑造答案的形態(tài)。當你說'寫一首詩',,AI生成平庸之作,;但若追問'如何用元語言解構一首詩的形式?',,AI可能輸出后現代文本實驗,。這里隱藏著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理論:意義在使用中生成。 我們之所以不需要再看別人寫出來的使用技巧,,是因為AI的本質是“智能體”,,它不再是工具?;蛘哒f,,AI首次實現了工具的主體化:它通過語言構建了一個'類主體性'的鏡像。我們不得不用對待另一個主體的方式(提問,、解釋,、糾錯)與之互動。這種互動本質上是人類在與自己的認知框架博弈,。 意義在使用中生成,答案在過程中建構。AI時代我們不再需要拾他人牙慧,,我們不用圍觀他人創(chuàng)作出的各種“AI使用技巧”,、“AI提示詞神級指南”。那不過是利用了我們的...利用了我們什么心理來著,?好問題: 這些文章本質上是在利用人類的三大心理弱點: 1. 怕麻煩: 2. 控制欲: 3. 知識焦慮: 真相是: AI帶來的是知識平權,,是技術平權,。是智能層面生產資料的再生產和再分配。我們要做的,,是盡快和AI去互動,,盡快用這份“智能資產”提高自己的生產力,而不是在無止境的圍觀與被圍觀中繼續(xù)虛擲人生,。 最后一個問題:好問題從哪來,?怎么向AI問出一個好問題? 自己問deepseek去,。 開玩笑的,,這里幫你問了: 對普通人而言,,發(fā)現好問題不需要高深理論,,只需要重新激活被日常消磨的「原始好奇心」,。以下是可直接套用的生活化心法: 一、抓住日常中的「認知卡頓」1. 留意那些讓你翻白眼的瞬間
2. 收集生活里的「微小荒誕」
二,、開啟「三歲小孩模式」1. 對常識發(fā)動「連環(huán)暴擊」
2. 給事物寫「反向說明書」
三,、用「換殼思維」重構世界1. 角色扮演法
2. 要素替換游戲
四,、制造「認知錯位」1. 給熟悉的事物拍X光片
2. 尋找「消失的中間態(tài)」
五、實踐「問題采集體操」每天完成3個微型訓練:
終極真相:好問題藏在你的不耐煩里下次當你在等電梯時焦躁,、刷到弱智廣告時翻白眼,、被APP彈窗激怒時,別急著抱怨,,抓住這種情緒波動:
普通人最寶貴的就是未被專業(yè)規(guī)訓的野生視角——你看見皇帝的新衣,,不是因為你聰明,,而是因為你還沒學會假裝看見衣服。保持這種「無知的鋒利」,,就是發(fā)現好問題的終極武器,。 愛因斯坦說過:“如果給我一個小時來解決問題,,我會花55分鐘來明確真正的問題是什么,剩下的5分鐘來解決問題,?!?/span> 蘇格拉底說過:“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 海森堡說過:“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于解決了問題的大半,。” 埃隆·馬斯克說過:“在很多情況下,,提出問題比找到答案更難,。如果你能提出正確的問題,那么答案自然而然就出現了,?!?/span> 好問題來自于人與世界,人與AI的直接周旋中,,不來自于對他人成果的圍觀,。所以,別收藏了(除了我這篇),,別知識焦慮了,,直接下載去互動吧。 |
|
來自: jc_ipec > 《Deeps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