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西夏劃“東平王衙下”銘黑褐釉甕瓷片 高25厘米,,寬約27厘米 靈武窯產(chǎn)品 民間收藏 采集自靈武回民巷外側(cè) 該瓷片是一黑褐釉甕的口部及上腹部(圖1)。距口沿約5厘米處,,自上而下刻劃銘文五字:“東平王衙下”,。“衙”字最右側(cè)偏旁缺省,,應(yīng)屬當時的異體字或誤筆,。傳瓷片采集于靈武回民巷窯外側(cè)南部某處。從其造型,、胎,、釉的特征判斷,為西夏制品無疑,。從口部造型及瓷片整體弧度看,,其完整器應(yīng)接近于現(xiàn)藏日本的黑褐釉剔劃牡丹紋罐(圖2),。 圖2 西夏黑褐釉剔劃牡丹紋罐 高46.3厘米 推測為伊克昭盟窯產(chǎn)品 日本私人收藏 圖1的完整器接近于此罐 西夏建國之前,接受中央王朝的冊封,,自后周皇帝于954年封李彝殷為“西平王”始,,這一封號便一直由西夏王族李氏襲承。10世紀晚期,,遼,、宋相繼封李繼遷為西平王,后李德明,、李元昊父子也相繼接受了宋廷所賜“西平王”的封號,,一直到李元昊稱帝后,宋廷才于1039年削去其封賞,。 西夏建立之初,,其官職的設(shè)置均模仿北宋,,故西夏內(nèi)部王侯的封賞名目也極有可能模仿北宋朝廷,。西夏以四方命名的王侯之封,,見諸記載的還有“南平王”,清代佚名所撰《西夏志略》載:“睍,,清平郡王子,,初封南平王?!蔽飨哪┑劾畋曉诶^承皇位前,,被封為南平王。 “東平王衙下”瓷片的面世清楚地表明西夏確有“東平王”之封號,,而且,,刻劃有此銘文的瓷甕,當為東平王府定燒瓷,。 圖3 西夏“三司”銘茶葉末釉甕瓷片 高21厘米,,寬約31厘米 靈武窯產(chǎn)品 民間收藏 完整器與圖4造型一致 該瓷片是一件茶葉末釉甕的口部及上腹部(圖3)。距口沿約4厘米處開始,,自上而下刻劃銘文兩字:“三司”,。字體風(fēng)格與前面的“東平王衙下”銘文類似,只不過線條稍粗,。瓷片高21厘米,,寬約31厘米,釉褐色微綠,,也稱茶葉末釉,,胎淺米黃色,,芒口,,口部為斜唇口微外侈,,縮頸。 《宋史·夏國傳》載,,李元昊繼承王位后在1033年建立了一套中央官制,,“其官分文武班,曰中書,,曰樞密,,曰三司,曰御史臺,,曰開封府”等,,其制度多與宋朝相同。其中中書,、樞密,、三司是掌管王國政、軍,、財?shù)淖罡咝姓C構(gòu),,即中書主持政務(wù),樞密掌管兵政事務(wù),,而三司,,“唐代稱鹽鐵、戶部,、度支為三司,,主管國家的財政賦稅。宋朝沿襲唐制,,西夏又沿襲宋三司設(shè)置”,。 有“三司”銘文的瓷甕,為西夏中央政府中主管財政的三司所定燒的瓷器,。 除上述兩片瓷片標本確認無誤為官府用瓷以外,,出土于靈武窯的標本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帶有官府或?qū)m廷用瓷的特征,,茲舉幾例: 圖5 黑釉唾盂(圖5) 為回民巷窯產(chǎn)品,。器壁較薄,制作精致,。值得注意的是:它不同于一般西夏瓷的外壁施半釉,,底足露胎,并以石英砂墊燒的特點,,而是內(nèi)外均滿釉,,內(nèi)底部以支釘墊燒,圈足亦施了釉,制作含蓄精致,。在中原地區(qū),,類似這種底足的處理也極少能在民間用瓷上發(fā)現(xiàn),所以很顯然,,這個西夏黑釉唾盂是按照中原貢瓷的標準制作的,。 圖6 銀醬釉剔劃牡丹紋梅瓶瓷片(圖6) 釉色閃亮奪目,胎質(zhì)堅硬,,從殘存的部分可以推知其高度和腹徑都比一般西夏梅瓶要大,,而其腹部器壁的平均厚度僅為四五毫米,如此碩大的器形,,器壁又如此之薄,,稍有不慎即容易破碎,顯然不適合民間勞動人民使用,。梅瓶主要用來儲酒,,這個梅瓶標本如果不是因破損留在窯址,恐怕在當時應(yīng)該早被細心地存儲于架上,,或在某個宴席被婢女小心翼翼地抱持著侍立于一側(cè)了,。 圖7 圖8 西夏法典《天盛改舊新定律令》第七卷“敕禁門”下規(guī)定:佛殿、星宮,、神廟,、內(nèi)宮等除外,普通官民屋舍上不得有蓮花裝飾,,不允許涂畫大朱,、大青、大綠等顏色,。以蓮花為主的圖案在西夏瓷器上雖不像牡丹那么普遍,,但也不少見如圖7、8兩件梅瓶,。西夏剔劃花梅瓶制作工藝精湛,,費時費力。 圖9 西夏時期,,靈武窯燒造有一定數(shù)量的瓦當和滴水(圖9),,紋飾無論獸首還是花卉,均雕鑿精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胎質(zhì)為硬度極高的瓷胎,,比同一窯的一般瓷器胎質(zhì)稍粗,但燒成溫度相近,。而即使是在西夏王陵出土的類似器物,,也多為灰陶或掛綠釉紅陶胎制品,,質(zhì)地比靈武窯制品要疏松得多。顯然,,靈武窯這些在同類產(chǎn)品中堪稱翹楚的瓦當和滴水,,也當是為官府或寺院燒造。 圖10 圖11 靈武窯在西夏時期承擔(dān)了燒造貢瓷的任務(wù)這一點,,應(yīng)該毋庸置疑。除靈武窯外,,西夏王陵出土瓷器中的白胎透明釉瓷器(圖10,、11)被認為產(chǎn)自于賀蘭山插旗溝窯,故插旗溝窯當是另一個西夏貢瓷的燒造場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