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宋·邵雍弟兄尚路人,,它人安可從。人心方寸間,,山海幾千里,。輕言托朋友,對面九嶷峰,。多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管鮑死已久,,何人繼其蹤,。1 弟兄尚路人,它人安可從,。 【釋義】即便是親兄弟之間也可能如同陌路,,那么對于其他人又怎能期望他們能夠跟隨或理解自己的內心? 親兄弟明算賬,,情誼再深也難逃世態(tài)炎涼,。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本就復雜多變,,哪怕血濃于水的親情也不例外,,種種原因足以讓兄弟反目成仇,更不用說與非親非故之人建立起深刻的理解與關聯(lián),。 2 人心方寸間,,山海幾千里。 【釋義】人心雖小,,但所思所想?yún)s能超越千山萬水,。 人心方寸間,藏萬卷書無字句,。即便在狹小的心靈空間內,,亦能容納千山萬水的廣闊景象,,唯有內心深處的智慧與寧靜,方能洞悉世俗紛擾之外的真諦,。 3 輕言托朋友,,對面九嶷峰。 【釋義】輕易地將心事托付給朋友,,卻可能面對如同九嶷峰般重重的誤解與隔閡,。 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人際關系中的信任與理解,,需要時間和經歷的積累。輕易示人以真心,,往往會招致誤解和猜疑,。因此,在日常交往中,,應保持適度的審慎,,避免過早暴露自己的弱點與秘密,以免陷入被動,。 4 多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釋義】花多的樹木容易過早凋謝,,桃李雖美麗但不如松樹那樣耐寒長久,。 多花必早落,盛極必衰,。世間繁華之事,,如過眼云煙,稍縱即逝,。真正的恒久,,不在于外在的光鮮亮麗,而在于內心的堅韌與堅持,。松樹之所以能四季常青,,是因為它根深蒂固,不為外界風霜雨雪所動搖,。人亦如此,只有內外兼修,,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5 管鮑死已久,何人繼其蹤,。 【釋義】管仲和鮑叔牙去世已久,,如今還有誰能繼續(xù)他們的友誼,? 管鮑之交,千古難覓,。古代管仲與鮑叔牙的友誼,,被譽為千古佳話,他們的深厚情誼不僅體現(xiàn)在相互信任,,更在于彼此扶持,、共同成長。然而,,時移世易,,昔日的真摯友誼已隨風而去,如今人們間的交往多了一份功利與算計,,少了一份真誠與無私,。 《尚書舜典》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人心之所以危險,,就在于人心不再是仁心,是離卦心,,離卦心就是陰陽糾纏的心,,陰是外物,欲望等,。所以人心時刻被外物欲望牽扯,,不能安定,導致人心惟危,。道心是上天賦予人的本心,,也就是乾卦心,仁心,,慈悲心,,道心。但是人出生后,,這個乾卦心被離卦心代替了,,人出生哇的一聲,魄氣也就是陰氣進入肺,,從而開啟了人在后天世界的游歷,,乾卦心也變成離卦心了,。所以要想人心不危險,就得回到道心,,做到精純,,唯一,純粹,,中正,。這是邵雍寫這首詩的用意。 兄弟尚路人,,他人安可從,。是說,人心險惡的時候,,兄弟都無有了敬悌之情,,手足之情,都形同路人,,其它的人又怎能值得托付呢,。實際邵雍還有深意,兄弟都不能敬悌,,又如何能尊重敬重更多的人呢,。所以修身之后,齊家很重要,,父慈子孝,,兄弟友悌,才可能治國平天下,。而這一切的前提都是修身,,讓人心不再危險,回到本性,,恢復自己的仁心,,慈悲心。這句詩歌是從反向角度講人心危險多可怕,。這一點在《左傳》更是血淋淋的事實,,禮崩樂壞之后,手足相殘的事情幾乎在各個諸侯國里,,天天上演,。 人心方寸間,山海幾千里,。是說人心隔肚皮,,如山海相距一樣的遙遠。這就是人心危險的后果,,別看人心只有方寸之大,,可正是因為人心這方寸間被欲望控制,人與人之間不能相信,,充斥猜忌,,懷疑,乃至怨恨,,殺戮,。所以,人心本性一旦被掩蔽,,不能回到本心,,仁心,人心不安定,,社會也難以安定的,。春秋戰(zhàn)國就是如此,禮崩樂壞,,諸侯之間互相殺伐混戰(zhàn)了幾百年,,人的動物性占據(jù)上風,導致父子相殘,,手足相殺的事情屢屢上演,,百姓流離失所,死于溝瀆者不計其數(shù),。 輕言托朋友,,面對九嶷峰。九嶷峰就是九嶷山的山峰,,九嶷山又叫蒼梧山,,是舜帝廟宇、,,所在地,。舜帝有一個弟弟叫象,時刻想著害死舜,,舜都不以為意,。所以這句詩歌的意思是說,朋友之間的諾言已經很輕了,,無法值得托付了,,雖然面對著舜帝安息的山峰。隱含的意思就是不但兄弟形同陌路,,而且朋友之間也難以值得托付,。由兄弟到朋友正是達人之道的必然,兄弟不能友悌,,朋友更別說了,。這依然是在講人心惟危的后果,。若是四海之內都不能是兄弟朋友,何以平天下呢,。只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算計,殘殺,。 多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多花就是多粉飾,,巧言令色,。直譯就是花開的越多,落得也越多,,所以桃李的花雖然多,,不如不開花的松樹,四季常青,。是對朋友諾言背叛的比喻,。巧言令色,鮮矣仁,。就是這個道理,。青松雖然不言不語,但能歲寒之時,,也不會凋落,。不改其節(jié)。 管鮑死已久,,何人繼其蹤,。管子和鮑叔牙的友情值得令人稱贊。最有名的故事就是當時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管仲輔佐公子糾,。可謂是政敵,。但是公子糾死后,,鮑叔牙不計前嫌,仍然推薦公子小白任用管仲為相,。在《史記·管晏列傳》記載,,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后人也有管鮑之交這個成語,。管仲鮑叔牙的故事還發(fā)生在春秋禮崩樂壞的時代,,仍能保持這種兄弟朋友真摯的情感,言外之意,,他們死了很長時間了,,已經很久看不到把四海之內的人當作兄弟的了。所以邵雍感嘆,,還有啥樣的人才能延續(xù)他們古風的蹤跡呢,。依然是感嘆人心惟危。 邵雍寫這樣一首詩歌,,不是簡單的感嘆人心惟危,,而真正的用意是感嘆儒學義理的典籍被歪曲,導致君子之道不能重現(xiàn)世間,,人心不能允執(zhí)厥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