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灶,,也稱“祭灶”,,是一種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
由于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近代我國一些地方流傳“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即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在清朝中期之前,,傳統(tǒng)上的小年多是在臘月二十四,北方的祭灶日也通常是這一天,。
民間祭灶源于古人拜火習俗,。灶神的職責是執(zhí)掌灶火、管理飲食,,后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人們?yōu)榱吮硎緦υ罹荒陙肀S痈骷腋鲬粼罨鸩粩?、飲食平安的謝意,,會在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晚(小年夜)為灶君餞行。
不同地區(qū)的送灶習俗可能會有所差異,但通常會有一些類似的儀式,。比如,,有的地方會擺設貢品,常見的有一碗清水,、一碗白米,、幾棵帶尾葉的甘蔗、炒米餅,、柑桔、紅糖和一封利是,,有的還會煮湯圓,,以及準備一份“灶君疏(灶君的衣服)”等。在一些傳統(tǒng)做法中,,會用糖糕,、米粉糖餡團子或麥芽餡糖等物祀“灶君”,相信“灶君”上天會言人家過失,,用餡糖等物糊其口,,俗稱“醉司命”,還用麻秸,、蘆席等做成“轎子”,,取出灶君像塞轎內焚燒。人們會在祭祀時燃點香燭,、鳴放鞭炮,,戶主十分虔誠地一邊磕頭,一邊禱告,,如“灶鍋老爺啊,,請您好話多說些呀”等,希望灶神在向玉皇大帝述職時能多說好話,,保佑家庭平安,。
例如,水泗鄉(xiāng)和蘇北的一些地方,,以前會由庵里的和尚印制“灶訴”(用專門燒給神鬼用的黃紙印成)和灶神爺的供像分送給各家各戶,。臘月二十四晚上,人們填寫好“灶訴”上的地址和戶主姓名后,,用蘆柴篾子扎成馬,,剪些稻草碎屑作馬料,抓上一撮米和茶葉,,連同“灶訴”一起燒掉,,祈請灶神爺騎著馬,帶著“灶訴”和路糧飛往天界匯報。到了年三十,,再把灶鍋老爺接回家,,并在灶鍋正面貼上灶君像,兩旁印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橫批是“定福灶君”。
如今,,雖然生活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傳統(tǒng)的土鍋灶逐漸減少,一些相關物品也銷聲匿跡,,但在很多地方,,人們仍會在臘月二十四晚上和年三十鳴放鞭炮、點燃香燭,,把“送灶”“接灶”作為傳統(tǒng)節(jié)日來慶祝,,“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口頭語也一直流傳和運用著,。這些習俗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 甘肅的送灶習俗:
時間上,一般在農歷臘月二十三這一天進行送灶儀式,,民間俗稱“過小年”,。
傳說灶王爺在這一天要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人的善惡行為等,人們會通過一些方式來討好灶王爺,。例如,,準備“灶糖”,有的地方也叫“灶餅”,,還有些人家會買一只大紅公雞用來敬獻灶王爺,。
為了表示隆重的祭祀,人們可能會在灶神排位前焚燒黃表紙,、灶馬(黃表紙上印有備鞍的馬)等,。給灶王爺的對聯通常有“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之類的話語,,以祈求灶王爺在天庭多說好話,,保佑來年家庭平安、吉祥如意,。 在一些地方,,這一天的晚飯比較特別,比如會做“攪團”,,寓意糊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在玉帝面前不說本家過錯。
送灶結束后,意味著春節(jié)的準備工作進一步展開,,家家戶戶開始購置年貨,、制作食品菜肴、拆洗衣物,、打掃房屋等,,以迎接新年的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