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楊寶林 1983年,,我雖然是以我們系最高分入學的,,但一開學同宿舍12個人住滿的第一個晚上,我就受到了沉重打擊,。不是同學打擊我,,而是自己感到跟城市來的同學一比,課本之外的東西所知甚少,,近乎于空白,。 當時最火的是中國女排。當晚同學們說的最多的也是中國女排,,他們不但能說出女排每個隊員的很多具體情形,,還能說出與排球有關的許多知識,甚至對美國和日本的隊員也能“說三道四”,。對此,,我可以說基本不知,,對他們熱烈談論的話題完全插不上嘴。當時我想城市的同學能及時看電視,、聽廣播,、讀報紙、翻畫報,,而我們在農村,,既無收音機可聽,更無電視可看,,即便偶爾能看到報紙,,也早就是過期的舊聞了。 怎么能快一點補上這個短板,、縮小與城市同學的差距呢,,我發(fā)現(xiàn)天天看報是個見效最快的好辦法。首先不用花錢訂報紙,,學校圖書館有的是,。圖書館一樓大廳有好多排列整齊的玻璃櫥窗報欄,全國及各地方的主要報紙應有盡有,,天天更新,,而且那時的報紙各有特色、生動活潑,,看了真叫人開眼界,、長知識。其次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我每天晚飯后去看一個小時,,長年堅持,很快就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也知道了課本外的很多東西,,可以跟城里的同學討論各種話題了,。 1985年,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不是代表大會)召開,,正好我們班上分小組討論涉及此內容,,我發(fā)言時講了這個黨代表會議是怎么回事。有城市來的同學就問我,,書上沒寫,,老師也沒講,你是從哪知道的,,你說的對不對呢,,我說我天天看報看來的。 看報久了,,日積月累收獲不少,。知識面廣了,,知道的多了,以前從未接觸過的東西也略知一二了,。有一回到一個高年級老鄉(xiāng)的宿舍,,老鄉(xiāng)沒在,他同學隨手拿了一本集郵冊給我看,,讓我邊看邊等,。我見他有空,就一邊看郵票一邊跟他聊郵票上的故事,,他聽了很驚訝,,問我“你也集郵嗎”,我說不集,,沒錢買郵票,;他說“那你知道的挺多呀”,我說感謝鼓勵,,我是看報紙看來的,。 看報多了,有很多好文章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都很強,,真是賞心悅目,、回味無窮,我就反復琢磨作者的寫作邏輯,、下筆方法,、引用素材,也照貓畫虎,,學著寫寫,但在校時從沒敢去投稿公開發(fā)表,。不過寫作業(yè),、特別是寫畢業(yè)論文,倒是用上了的,。工作以后又用到了寫公文,、寫論文、參與編書上,,都小有進步,,拙作《樊 書 記》寫的故事便是一例。有一回我還給《長春日報》投了一個小稿子,,不知會不會發(fā)表,,投出后沒再留意,但過了一個月發(fā)現(xiàn)稿費單來了,,還有報社寄來的一張報紙,,才看到真給登出來了,。到北京工作后,又試著給《北京晚報》投過兩次小稿子,,也沒指望能發(fā)表,,就想練練手,結果兩次都鉛字見報了,。 我畢業(yè)留校工作,,第一年每月工資46塊錢,我在生活上省吃儉用,,但卻自費訂了“兩報一刊”,。“兩報”是《中國青年報》和《世界經濟導報》,,“一刊”是《新華文摘》,。因為其他主要大報,公家都有訂,,我拾遺補缺,,就想多看些。當時的《光明日報》經常介紹世界上著名的大學,,介紹歷史上著名的學者,;《經濟日報》介紹全球經濟動態(tài)、西方經濟學前沿,、國內經濟改革進展,;《中國青年報》《世界經濟導報》思想更解放,經常有當時已經很出名的青年學者發(fā)表新觀點,;《新華文摘》綜合摘登各種文章包括小說,,比如后來分別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埋伏》,,我最早就是從《新華文摘》里看到的,。我到現(xiàn)在還留有當年最后一期《世界經濟導報》以及當時一整年12冊的《新華文摘》,就當紀念了,。 我到省直機關后,,發(fā)現(xiàn)宣傳部門有專用的空白剪報夾,喜出望外,,趕緊請賜,。這剪報夾牛皮紙色,橫開大本,,十分好用,。我把在報紙上看的好文章剪下來,分門別類貼在剪報夾上,隨時翻閱,,非常受用,。我現(xiàn)在還保存著當時的幾本剪報夾,紙雖然早已泛黃,,但有些內容仍不失生命,。 我到北京后,有機會看到香港,、臺灣的報紙,。那時候香港還沒有回歸,臺灣還屬于“國統(tǒng)區(qū)”,,報紙從形式到內容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政治特性、地域特點,、文化特色,、商業(yè)特質,最明顯的是版面特別多,,而且大多彩色印刷,,圖文并茂,標題很吸引眼球,,有些內容還很花邊,。明顯感覺市場競爭激烈,報館為了吸引讀者,,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但是有不少文章的寫法確實值得借鑒,比如他們很注意從讀者角度而不是從官方角度下筆,,寫一件事情很注意交代來龍去脈,,即使頭一次看到這條消息的讀者也能知道更多信息,語言不那么呆板,,很親近讀者,。最主要的是因為報館不同,對同一件事情有完全不同的觀點,,各說各有理,讀者可以自己去分析,,這一點給我印象深刻,、對我啟發(fā)很大,讓我自己看問題也要多幾個角度想想,,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那么簡單,。 本世紀初,我還連續(xù)訂了兩年的《新京報》,每天晚飯后翻翻,,主要用來消遣換腦休息,。鄰居訂了《北京青年報》,但他常出差,,就讓我代取,,我便也“代看”了。再后來互聯(lián)網大面積普及了,,上網更便宜更便捷了,,就很少再看報紙了,也不再訂閱了,。但在等公交時,,如果旁邊正好有書報亭,還會不由自主走過去翻翻報紙,,只是很少再買來看了,。如今很多報紙的手機閱讀版非常友好,翻閱很方便,,尤其很省時,,只要看一份電子報紙就知道其他報紙的內容了。 報紙是我成長中的良師益友,,由衷地感謝曾經的報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