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癢是多數(shù)皮膚病常見癥狀,,給患者帶來極大困擾。 西醫(yī)認為,,慢性瘙癢發(fā)病機制不明,,與肥大細胞、P物質等多種介質相關,,雖有抗組胺等藥物治療,,但易產(chǎn)生中樞鎮(zhèn)靜毒性等副作用且易復發(fā),。 中醫(yī)則認為,瘙癢一般是外邪侵襲和正氣虧虛為主要致病因素,。正如《諸病源候論·風瘙癢候》記載“風瘙癢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腠里,,與血氣相搏,,而俱往來于皮膚之間。邪氣微,,不能沖擊為痛,,故但瘙癢也”。 癢是由虛邪賊風游走于肌膚腠理之間所引起,,單純的外邪往往不能直接造成瘙癢的產(chǎn)生,,正如《內經(jīng)》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諸痛為實,,諸癢為虛”,。說明外邪侵襲和正氣虧虛是瘙癢的主要致病因素。 趙炳南先生是中醫(yī)皮膚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他認同《諸病源候論》對于瘙癢的病機認識,,認為本病是由于“風濕熱蟲”等外邪以及血虛所致,故論治瘙癢時本著“扶正祛邪”的原則,。 他在當歸飲子的基礎上化裁而成一方——止癢合劑,將其用于治療不同證候的風瘙癢,,有著較好的療效,。 止癢合劑 【組成】防風9克,當歸9克,,首烏藤30克,,苦參15克,白鮮皮30克,,刺蒺藜30克,。 止癢合劑是趙老將當歸飲子去生地、白芍,、川芎,、何首烏,、荊芥、黃芪,、生甘草加首烏藤,、苦參、白鮮皮化裁而成,。 方中防風,,味辛甘性溫,入膀胱,、肺,、脾經(jīng),有祛風解表勝濕之效,,為風中之潤藥,,可以治療多種皮膚病,其中尤以風邪所致之癮疹瘙癢較為常用,。 苦參,,味苦性寒,入肝,、腎,、大腸、小腸,、胃經(jīng),,有除濕止癢、清熱殺蟲之效,,為治濕熱所致皮膚病的常用藥,。 白鮮皮,味苦咸性寒,,入脾,、胃經(jīng),有祛風燥濕,、清熱解毒的功用,。白蒺藜,味苦辛性溫,,入肝,、肺經(jīng),有散風行血止癢,、柔肝明目的功效,。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肝,、心,、脾經(jīng),可補血和血,、活血止痛,,又可破惡血養(yǎng)新血、補五臟,、生肌肉,,為補血之常用藥。 首烏藤,,味甘微苦性平,,入心、肝經(jīng),,有養(yǎng)血安神,、祛風通絡、止癢的功效,。 方中六藥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中均有止癢之效,, 諸藥合用從祛風、除濕,、清熱,、殺蟲、養(yǎng)血不同方面入手,,以達養(yǎng)血潤燥,、祛風止癢之功,使止癢合劑有更大的應用范圍,,通過加減可治療多種證候的皮膚瘙癢,。 ? · 風盛證:風邪侵襲肌膚引發(fā)的瘙癢,起病急,、變化快。防風,、白蒺藜,、白鮮皮三藥并用可治療風邪所致瘙癢。若為風寒所致,,需辛溫透表,、疏風止癢;風熱所致,,則要疏風解表,、清熱止癢。 ? · 濕盛證:濕邪所致瘙癢好發(fā)于下肢,,病程纏綿,??鄥ⅰ柞r皮,、防風相配可治療濕邪瘙癢,。臨床常分為濕熱證、脾虛濕蘊證,、頑濕聚結證,,分別采用清熱利濕涼血、健脾燥濕和中利水,、除濕解毒息風止癢等治法,。 ? · 熱盛證:熱邪導致的瘙癢,皮損紅腫灼熱,??鄥⒑桶柞r皮可清熱止癢,若為肝膽實熱,,還可配用龍膽瀉肝湯,。 ? · 蟲淫證:針對蟲邪引起的瘙癢,苦參能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治療時多配合外用百部,、雄黃等藥物,增強殺蟲之力,。 ? · 血虛證:血虛風燥引發(fā)的瘙癢,,多晝輕夜重、皮膚干燥,。首烏藤和當歸養(yǎng)血潤膚,,可治療血虛所致瘙癢。還可合用養(yǎng)血潤膚飲,,增強養(yǎng)血滋陰之效,。 治療瘙癢時,應根據(jù)患者病機病因靈活辨證用藥: 例如發(fā)病急,、游走全身,、癢無定處的風癢,可加祛風止癢的浮萍,、蟬蛻; 病程纏綿,,時輕時重,伴有滲出,、糜爛,、肥厚等表現(xiàn)的濕癢,可加利水滲濕之車前子、茵陳,、澤瀉,、地膚子等; 若皮膚紅腫熱痛的熱癢,,可加清熱涼血之牡丹皮,、赤芍等; 若遇癢若蟲行,、癢有定處,、遇熱癢甚的蟲癢,可加殺蟲止癢的地膚子,、百部等,; 若血虛失養(yǎng),癢無定處或皮膚干燥脫屑,、肌膚甲錯,,可加滋陰養(yǎng)血的生地、雞血藤,、麥冬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