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冰嬉定義 冰嬉,亦作“冰戲”,,乾隆四十二年后改稱“冰技”,,是國朝對冰上活動的總稱。入關(guān)前,,以烏拉劃子(亦作烏拉滑子,,本義指冰鞋)為代表的冰雪活動即是一項具有地域及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形式。迨入關(guān)后,,繼續(xù)發(fā)展冰雪活動,,其鼎盛之標志即為宮廷組織的軍事體育典禮的冰嬉大典并被載入典章制度,成為一項冬季例行活動,,應(yīng)用于檢閱,、宴賞、娛樂,、出巡,、外交等多個場合。 從烏拉劃子到冰嬉大典,,不僅是國朝對滿洲舊俗的承續(xù)和發(fā)展,,還是首崇滿洲的生動實踐及擴大八旗生計的有益舉措。 二,、冰嬉歷史 冰嬉作為我國古代冰雪活動的總稱,,歷史悠久。冰雪活動之所以能成為滿洲族文化的一項傳統(tǒng)內(nèi)容,,滿洲特定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密不可分,。滿洲族世居高寒的東北。對于東北的高寒特性,,古人早有認識,,稱“四時皆寒”,“立冬后朔氣砭肌骨,,立戶外呼吸,,頃須眉皆冰”。東北俗諺亦云:“立冬交十月,,小雪封了地,,大雪河查嚴,。冬至屬了九,小寒大寒就是一年,。”在此特定的環(huán)境條件下,,冰雪活動自然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內(nèi)容。 《隋書》記載,,生活于大興安嶺及嫩江,、黑龍江上游一帶的北室韋人,在“地多積雪”時便“騎木而行”,。唐代《通典》記載,,靺鞨國北部的位于今勘察加半島的流鬼國,因“地氣冱寒,,早霜雪”,,故常于“堅冰之后,以木廣六寸,、長七尺,,施系其上,以踐層冰,,逐及奔獸”,。這些生活習俗并不局限于冰上,也包括雪上,,這些記錄的冰雪活動兼顧生產(chǎn)功用與生活價值,,可視作冰嬉運動的雛形。在元代,,冰雪運動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狗拉冰車,。當時征東元帥府轄下地區(qū)交通不便,,碩德根據(jù)當?shù)氐纳酱ㄐ蝿荩扇?/span>“夏行舟,,冬以犬駕杷駛冰上”,,極大地改善了當?shù)氐慕煌l件,而這里的“杷”就是爬犁,。為了確保這種狗車正常運行,,元代還專門設(shè)有“狗站”。此外,,在吉利吉思,,當?shù)厝嗽诙斓臅r候“乘木馬出獵”,這里的“木馬”指的是像滑雪板一樣的東西,,是當?shù)厝嗽诙煊糜诓东C的工具,。 同樣環(huán)境下的滿洲族先世,,也習慣冰雪生活:《新元史》記載:“女真舊土有水達達萬戶府,兵,、民乏食,,請賑,有司格其事不下,,訴于碩德,。命核有司之侵匿者,給之,,全活甚眾,。征東元帥府道沮洳,夏行舟,,冬以犬駕杷駛冰上,,碩德相山川形勢,除道以通往來,,人便之,。”,。“冬春之際,,冰雪載地,凡薪米器用,,皆用冰床載用,,犬數(shù)十負之而行,驅(qū)以長鞭,,弛數(shù)百里,。遇冬日堅冰,足蹈木板,,溜冰而射,,其婦女尤善伏弩捕貂。” 此外,,滿洲赫哲部的恰爾奇刻,、打爬犁、賽狗爬犁和冰磨,,滿洲鄂倫春部的皮爬犁和“親那”板滑雪等,,都是當?shù)貧v代相傳的傳統(tǒng)民俗。 三,、國朝傳承 (一)天命朝 太祖是冰上運動熱衷者,,國朝初立,便在東北創(chuàng)建了一支1600人的冰上精英部隊,,配備冰鞋與雪橇,,專為冰雪環(huán)境作戰(zhàn)設(shè)計,。每年嚴冬,太祖親自督導部隊于冰封江面訓練,?!肚逭Z擇抄》中記載:“天命年間 1616-1626 年間),冰嬉助戰(zhàn),,被視為“國俗”,。 太祖曾在東京城(遼陽)外太子河上舉辦盛大的宮廷冰上盛會。太子河,,是遼河支流之一,。據(jù)《清一統(tǒng)志》載,高宗經(jīng)此,,指出太子河為滿語“塔思哈河”,,意為“虎河”。因字音相近,,訛為“太子”,,故名。其上游北太子河出新賓滿族自治縣南,,南太子河出本溪滿族自治縣東,,在北甸附近匯合。向西流經(jīng)本溪市,、遼陽市,,到海城市三岔河附近匯入渾河。 (二)康熙朝,、雍正朝 入關(guān)后,,將冰上運動從關(guān)外帶到京師??滴跄觊g,,皇室成員乘坐拖車在太液池上滑行,同時還有許多八旗子弟腳踩冰鞋做搶球游戲,。圣祖仁皇帝曾下令舉辦冰上活動,,這時候的冰嬉運動設(shè)有專門的獎勵制度,為后世的冰嬉大典的獎勵制度開啟先河,。 在《世宗十二月景行樂圖》中即有描繪外國使節(jié)在行進中觀看滑冰,、京郊百姓乘坐冰車往來冰面的場景??涤簝沙谋一顒与m不隆重,,卻足為乾隆朝之盛事寫下伏筆。 詹事府詹事高士奇在《金鰲退食筆記》中記載:“積雪殘云,,景更如畫,。又于冰上作擲球之戲,每隊數(shù)十人,,各有統(tǒng)領(lǐng)……” 曹雪芹之祖父,、圣祖仁帝之寵臣江寧織造曹寅,曾有《冰上打球詞》描繪其景象云:“青靴窄窄虎牙纏,,豹脊雙分兩隊圓,。整潔一齊偷著眼,,彩團飛下白云邊”,;“萬頃龍池一鏡平,,旗門迥出寂無聲。爭先坐獲如風掠,,殿后飛迎似燕輕”(曹寅著,,胡紹棠箋注《楝亭集箋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