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藏泛指私人收藏的古代藝術品,館藏是各類博物館藏品,。民藏與館藏有許多相似藏品,,或有認為館藏是真的,民藏是假的,,如把真贗與誰收藏,、或與收藏單位名望相聯系,,并作為認知依據是十分荒唐的,。 ※※※※※※※※※※※※※※ 羅明端:民藏PK館藏 南宋 宮素然《明妃出塞圖》宮素然(生卒不詳),,南宋女道士,、女畫家,貴州鎮(zhèn)遠人,,主要社會活動在北宋末,、南宋初時期,。宮素然身世眾說紛紜,,有說祖籍是河北定州,有說是貴州鎮(zhèn)遠,,還有說是河北正定。有些史料稱宮素然是金代女畫家,,金代(1115—1234年)與南宋(1127—1279年)是并存兩國,,說她是金代畫家相符其生卒時代,但要從社會活動方面考察主要是在南宋,,稱南宋女畫家更為合適,。 史料典籍對宮素然沒有多少記載,查閱宮素然資料幾乎都是說她創(chuàng)作了傳世名畫《明妃出塞圖》,,該畫于清朝咸同年間(1850—1875年)流入日本,,現由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收藏。 《明妃出塞圖》為何有名,?該畫描繪了西漢時期,,大漢與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和親的故事,,宮女王昭君(生卒約公元前54—公元前19年)遠嫁匈奴部落,,前往匈奴的和親隊伍一行,在途中策馬扛旗,,屈身裹衣,,迎風揚沙,舉步難移,,畫面雖沒有大漠荒涼的背景,但通過動作表情,、衣物配飾等,,深刻表現了出塞的艱辛形象,,人物刻畫生動,,畫藝技巧純熟,,線條委婉流暢,細節(jié)描寫真實,被后世稱為宋(金)代第一女畫家,。 從歷史與專業(yè)角度看,,《明妃出塞圖》不算是一流作品,畫技比晉代顧愷之,、唐代吳道子,、宋代李公麟等白描大師尚有差距?!睹麇鋈麍D》被熱捧,除了是女畫家稀少,,作品罕見原因外,,主要因作品題材是社會關注的歷史故事,看懂《明妃出塞圖》,,必須知道王昭君出塞的歷史背景。 古代中國經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侵擾,,匈奴人以打獵游牧為生,,擅長騎馬射箭,作戰(zhàn)機動性強,,南下犯邊燒殺擄掠,,戍邊官兵很難對付,秦始皇故以舉國之力修筑萬里長城,,就是為防范匈奴南下,。然而,萬里長城未能根除匈奴侵擾,,犯邊事件繼續(xù)發(fā)生,秦漢兩朝一方面以軍事手段重拳打擊,另一方面以和親即建立聯姻關系換得友好共處,。和親始于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6—公元前195年在位),,漢朝建國初期實力不足,通過和親欲求國內安定,。和親并不能平息事端,漢朝與匈奴戰(zhàn)爭不久再起,,戰(zhàn)事反復拉鋸,,到了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1—公元前87年在位)時期,發(fā)起最大規(guī)模的討伐匈奴戰(zhàn)爭,,由衛(wèi)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霍去病等眾將,,率數十萬大軍北上西進,,反擊匈奴,打了十五年大獲全勝,,匈奴后撤數百公里,,大大擴充了大漢疆土。 歷史上對和親有不同看法,有認為把國家安危托付于弱女子肩上是一種屈辱,,助長了匈奴侵略野心。但對于當朝皇帝來說,,為國家安全利益而犧牲皇室宗親一個女人,,換得一段時期和平,,避免數萬兵士在戰(zhàn)場拼殺犧牲,,是以最小代價換取了生命財富的最大利益。歷史上和親結局,,有達到了和平共處目的,也有和親失敗,,戰(zhàn)亂依然不止。總體來說,,和親是可能避免戰(zhàn)爭發(fā)生,,具有社會文明進步意義的國家外交與治邊的一種策略手段。 “明妃出塞”是漢元帝劉奭(公元前49—公元前33年在位)時期發(fā)生的,,王昭君與貂蟬、西施,、楊玉環(huán)并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不僅貌美,而且聰明伶俐,,棋琴書畫才藝皆具,,14歲時以民女身份選秀入宮,入宮女子都由畫師畫像,,提供皇帝察看,,候選寵幸。傳說王昭君沒有錢賄賂畫師,,畫師故意把王昭君畫得丑些,,致使王昭君得到皇帝召見的機會渺茫。幾年以后,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單于”即匈奴首領)到長安朝覲漢元帝并求親,,漢元帝為國家安穩(wěn)著想,,應允和親但又不愿意將親生女兒嫁過去,于是看畫像選了王昭君,,說她是自己的女兒,,呼韓邪單于在皇宮見到王昭君貌美如花,大喜過望,,即向漢元帝承諾永保邊塞和平,。這時漢元帝才發(fā)現王昭君容貌閉月羞花,傾國傾城,,頓生悔意但來不及換人,,事后追查畫像是誰畫的,一怒之下殺了畫師,。 王昭君后世約三百年,,因西晉開國皇帝名叫司馬昭(211—265年),為避諱“昭”字,,史書把王昭君改名為王明君,,“明妃”稱謂由此而來。 王昭君嫁到匈奴以后,,稱為寧胡閼氏,,為呼韓邪單于共同生活三年,生下一個兒子,。呼韓邪單于去世后,,王昭君曾給朝廷寫信要回漢朝,當朝的漢成帝(公元前33—公元前7年在位)讓她“從胡俗”,,又嫁呼韓邪單于的長子復株累單于,,兩人一起生活十一年,生下兩個女兒,。在復株累單于去世后兩年,,王昭君病逝,自遠嫁匈奴之后,,此生沒有再回大漢中原,。 從歷史角度看問題,“昭君出塞”圓滿完成“胡漢和親”使命,此間有50多年北國邊疆出現了“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和平景象,,對大漢的經濟繁榮,,社會穩(wěn)定,民族統一等做出了奉獻,。 此后“昭君出塞”與“胡漢和親”,,成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以文學,、詩詞、戲曲,、書畫等載體,創(chuàng)造了許多“昭君出塞”與“胡漢和親”的故事,歷代都有研究王昭君的文人雅士,創(chuàng)作多種該主題文化產品,。當代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設立有“昭君博物院”,以大量文物史料與應用現代展示技術,系統介紹與還原王昭君時代的歷史背景(圖1—3)。 有種不確切的說法,,漢元帝怒殺畫師之后一千多年,,只有文學、詩詞,、戲曲寫過王昭君,,無人敢畫王昭君或懼引禍上身,直到宋代才有女畫家宮素然畫王昭君,,并以女人視角解讀歷史上的王昭君形象,。 《明妃出塞圖》是一幅畫,也是一首詩,,是一段為國家犧牲個人青春年華,,締結秦晉之好的凄慘故事。歷史輪回到宮素然創(chuàng)作這幅畫的時代,,與王昭君所處背景頗有相似,,此時北宋政權崩潰,時局動蕩,,戰(zhàn)亂頻發(fā),,南宋政權面臨金朝大軍侵擾,百姓流離失所,,南宋皇帝只得割地賠款求和,。宮素然憂國憂民,借古喻今,,與王昭君惺惺相惜,,憑借一支畫筆表達對王昭君舍身為國的崇敬心意。 宮素然創(chuàng)作流失日本的《明妃出塞圖》為紙本白描畫卷,,規(guī)格為長179.2cm,,高30.2cm,畫卷由四組人物組成(圖4),。 第一組為兩人騎馬執(zhí)旗引路(圖4右上),,第二組是兩名馬夫為王昭君坐騎挽韁牽馬,隨行有女眷抱琴(圖4左上),,第三組是伴行的漢朝官員與接引的匈奴官員(圖4右下),,第四組為胡服裝扮的尾隨人員(圖4左下),。畫卷左上角標記有“鎮(zhèn)陽宮素然畫”字樣(圖4下左上端)。 以上對《明妃出塞圖》歷史背景及畫卷概貌簡介至此,,民間收藏也有一件《明妃出塞圖》畫卷,,筆者在以下展示,為便于區(qū)別描述,,把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明妃出塞圖》簡稱為館藏本,,對民間收藏《明妃出塞圖》簡稱為民藏本。 民藏本為長卷紙本,,畫卷規(guī)格要比館藏本大出一倍多,,長約620cm(含題跋),高65cm,,畫面構圖與館藏本基本相同(圖5—6),。 把館藏本(圖4)與民藏本(圖5—6)進行對比,畫面雖是相似,,但有一些差異分述如下: 1,、規(guī)格不等。畫幅差別很大,,上圖6右下紅框是館藏本局部相同圖,表示兩件尺幅的等比例相比,。民藏本因為尺幅大,畫中人物馬匹造型,,描繪的更為清晰流暢,,精細傳神,。 2,、構圖略同,。四組畫面的構圖布局雖是略同,也有幾處不同,,區(qū)別是館藏本畫了14位人物,,民藏本畫了12位人物,第一,、第二組圖各少畫1人(圖7—8),,組圖的人物服裝、馬匹配飾,、圖案色調等多處不同不再細述,??傮w比較館藏本或因圖像清晰度差,,畫面模糊,,層次不清,。民藏本主體人物形象突出,,線條簡潔,,筆法洗練,,形態(tài)生動,層次分明。 3、書畫合璧,。館藏本為單一畫卷,,民藏本是書畫合璧,,書畫合璧是古人常用的作品表現形式,一般書畫題字不叫書畫合璧,,題字是畫卷創(chuàng)作完成以后,,在空白或邊角處隨意添寫文字,。書畫合璧是在作品構圖布局時,,把畫卷分為上下或左右兩半部分,,一半繪畫,,一半寫字,,或是書畫間隔方式插寫文字等。簡言之書畫合璧是創(chuàng)作構圖預留書法位置,書法是作品整體的構成部分(參見圖5—6)。 民藏本在首尾端,題寫有兩列八字,兩組畫之間題寫有四列十六字,,書畫合璧的布局規(guī)整,,用心設置,,字畫相襯,,自然成趣(圖10)。 書法是由南宋著名書畫家李迪(生卒年不詳)揮筆,,題字內容選自南朝周興嗣作《千字文》,以下作簡單釋意: “雁門紫塞,,赤城昆池”,。釋文:北疆雁門名關,萬里長城要塞,,天臺赤城奇山,,南國昆明滇池。 “布射僚丸,,嵇琴阮嘯,,恬筆倫紙,鈞巧任釣”,。釋文:呂布擅箭,,宜僚弄丸,嵇康善琴,,阮籍口嘯,,蒙恬制筆,蔡倫造紙,馬鈞創(chuàng)制水車,,任公子善釣魚,。 “釋紛利俗,并皆佳妙,,毛施淑姿,,工顰妍笑”。釋文:發(fā)明巧技,,排解糾紛,,便利群眾,精妙高明,。毛嬙,、西施美女皺眉頭模樣都是嫵媚動人。 “年矢每催,,曦暉朗曜,,璇璣懸斡,晦魄環(huán)照”,。釋文:青春易逝,,歲月催老,只有太陽光輝永遠普照,,天上北斗四季變換,,滿天月光灑滿世間。 “指薪修祜,,永綏吉劭”,。釋文:行善修德就像柴禾燃盡,火種續(xù)傳,,精神長存,,保佑子孫吉祥安康。 把上述題字的文意聯系起來,,贊頌王昭君為大漢江山,,出塞和親,與那些創(chuàng)造發(fā)明,、能工巧匠一樣,,造福社會百姓,行為壯舉美麗動人,,功德善義如太陽的光芒,,普照的月亮,長存永在,,惠及子孫,。 4,、畫卷題跋。館藏本因缺失資料,,題跋不詳,,據說館藏本曾在上海展出過,卷面有明清文人題詩,,題詩人名氣不大,,出處無考。民藏本題跋完整,,題首是南宋官吏,、書畫家岳珂(1183—1243年)題寫隸書體“明妃出塞圖”五個大字(圖11上)。尾跋題字有六人,,均為元代官吏,、詩人、書畫名家(圖11下),。如書法家楊維楨,、龔璛,畫家李衎,,詞曲詩人班惟志,、黃石翁等。不同的是題字時序一般是從右至左,,排在右位年份靠前,,在此排序卻是從左至右,有三人的落款從右至左排列是,,元代“至正”(1341—1368年),、“至順”(1330—1333年)、“延佑”(1314—1320年)年號(圖11標注紅字),,年份時序顛倒過來了,。 5、傳世印跡,。館藏本左上角有一枚“招撫使印”,“招撫使”為宋代官職,,除了此印,,沒有其它元、明,、清朝的官印,,另有數枚清代梁清標、陸學源,、完顏景賢等鑒藏私印,。民藏本有三十多枚鈐印(圖12),皇家收藏官印有宋高宗的“真閤,、紹興,、內府書印”,宋理宗的“緝熙殿寶”,,金章宗的“明昌御覽”,,元魯國“皇姊圖書”,明恭親王的“晉府書畫之印”,,清康熙的“宣文之寶,、體元主人”,清雍正的“雍正御覽之寶”,;清乾隆的“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徵耄念之寶、古稀天子,、壽,、道寧齋”等,以及清內府“御書房鑒藏寶,、石渠寳笈,、寶笈三編”等鑒藏印。 歷朝官吏,、書畫名家鑒藏印有,,南宋賈似道“秋壑圖書、悅生”印,,李迪,、岳珂私印,;元代李衎,、楊維楨私印,;明代項子京“李項氏檇世家寶玩”鑒藏?。磺宕榷薄坝}鶴棲堂”,、陳元龍“御題南陔日永”,、宋犖“商山宋氏收藏圖書”等印跡。 6,、簽注落款,。館藏本右上角寫有“鎮(zhèn)陽宮素然畫”六個小字(圖13左),,是考證館藏本為宮素然真跡依據。民藏本畫卷也有宮素然署名(圖13中),,寫有“宮素然繪”四個小字,,并鈐蓋“宮素然印”私章。在民藏本前隔水處附有標簽,,標簽題寫“松竹堂傳世真品寶藏 鄧文原”,,與尾跋元代書畫家李衎題字“松竹堂藏”對應(圖13右)。題寫標簽者鄧文原,,是與元代趙孟頫,、鮮于樞齊名的“元初三大書法家”之一,書卷標簽具有對畫卷鑒定確真的含意,。至于元代“松竹堂”是官方文庫,,還是私人堂所,目前檢索無果,,尚無資料可考,。 以上民藏本畫卷信息以及與館藏本對比情況簡介到此,館藏本與民藏本是何關系,?筆者認為是畫稿與作品關系,。繪畫與書法不同,創(chuàng)作尺幅較大的畫卷要先畫稿樣,。館藏本的畫稿特征是尺幅較小,,構圖相同,署名隨意,。書畫署名古今有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多是寫在作品右端上方,左,、右端下方,,少見寫在左上方。民藏本署名符合規(guī)矩,,寫在右下方,,鈐蓋“宮素然印”(參見圖13中)。 館藏本畫稿特征還有是缺失收藏傳世鈐印,,尤其是沒有宋,、元、明,、清歷朝收藏官印,表明未被官方收藏認可,。 在此還必須說明與館藏本相關的一個爭議問題,,即金代畫家張瑀創(chuàng)作的《文姬歸漢圖》(圖14)與《明妃出塞圖》,,為何相似雷同的爭議?有說《明妃出塞圖》是《文姬歸漢圖》,,有說《文姬歸漢圖》是《明妃出塞圖》,,還有說兩圖是獨立存在,沒有關聯關系等,。對這些說法,,將由民藏本的發(fā)現提供證據,糾正百年以來的錯誤認知,。 “文姬歸漢”故事是東漢末年文學家,、書法家蔡邕之女蔡文姬(生卒年不詳),被已歸降漢朝的匈奴左賢王叛亂所擄,,在匈奴生活十二年并育兩子,,三國時期曹操統一北方后,花重金將博學多才的蔡文姬贖回,?!段募w漢圖》描繪了蔡文姬從匈奴歸漢,行走在漠北風沙之中的情形,。 《文姬歸漢圖》作者張瑀,,生卒年不詳。畫卷為絹本設色,,長129cm,,寬29cm,畫卷左上有署款“祗應司張瑀畫”,,其中有一字模糊,,由郭沫若釋為“瑀”字。據考“祗應司”為金章宗泰和元年設置(1201年),,相似清朝內府造辦處,。南宋官府無此機構,故此認定張瑀是金代畫家,。 《明妃出塞圖》與《文姬歸漢圖》,,都是以西漢、東漢時期兩個女子,,與匈奴有關的歷史故事為創(chuàng)作主題,,歷史上此類主題的作品較多,如有北宋畫家劉子翚,,元代佚名畫,、明代仇英、現代張大千等畫過“昭君出塞”圖,,南宋畫家陳居中,、李唐,,明代畫家仇英,乃至現代畫家范曾等畫過“文姬歸漢”圖等,,各位作者創(chuàng)作這類主題,,從未出現高度雷同相似的作品。以下把《文姬歸漢圖》的四組畫面,,逐一與《明妃出塞圖》館藏本,、民藏本進行對比(圖15—18),真相即可揭曉,。 《文姬歸漢圖》第一組畫面,,與民藏本高度相同(圖15中、右),,與館藏本相比(圖15左),,少畫一人一馬。 以下的例圖細節(jié)不同處,,限于篇幅不作詳述,。 《文姬歸漢圖》第二組畫面,與民藏本高度相同(圖16中,、右),,與館藏本相比(圖16左),少畫一位騎馬隨行懷抱琵琶的女眷,。 《文姬歸漢圖》第三組畫面,,與館藏本、民藏本組圖相同(圖17左,、中,、右),衣飾配色略有不同,,該組圖人物眾多,,構成復雜,基本是照搬了《明妃出塞圖》畫面繪制,。 《文姬歸漢圖》第四組畫面,,與民藏本高度相同(圖18中、右),,與館藏本相比(圖18左),,區(qū)別是把獵犬畫在馬后位置。 通過以上三幅畫,、四組圖的比較,,假如原圖作者不是同一人,絕無可能各自創(chuàng)作出圖面復雜、高度相同的畫卷,,由此確定《文姬歸漢圖》與《明妃出塞圖》,,存在臨摹抄襲關系。是誰抄襲誰呢,?民藏本有溯源解讀的密碼。 首先要考證以上三幅畫哪個先問世,?遺憾是查證宮素然,、張瑀的年代信息,都是生卒不詳,,無考具體年份,。但在民藏本有兩處時間佐證:一是鈐印,蓋有南宋高宗朝“真閤,、紹興,、內府書印”三枚鈐印,宋高宗在位是1127—1162年,,在此期間皇家內府收藏了民藏本,。二是題字,參與民藏本創(chuàng)作的書畫合璧題字者李迪,,寫有落款時間為“辛丑正月十六”(參見圖10),,查閱六十甲子表的辛丑年, 1121年符合創(chuàng)作時歷史境況,,佐證民藏本是在北宋末創(chuàng)作完成,,南宋初入藏皇家內府。 據《文姬歸漢圖》署款“祗應司張瑀畫”,,表明該畫創(chuàng)作最早時間為1201年(祗應司設立時間),。以上佐證基本確定《明妃出塞圖》與《文姬歸漢圖》的創(chuàng)造時間順序,《明妃出塞圖》在1121年創(chuàng)作的,,《文姬歸漢圖》最早是在1201年創(chuàng)作的,,《明妃出塞圖》問世早于《文姬歸漢圖》80年。 筆者研究初認為是館藏本畫稿流落到張瑀手里,,臨摹創(chuàng)作了《文姬歸漢圖》,,但是通過與民藏本比較(圖15—18),《文姬歸漢圖》卻是與館藏本有所不同,,與民藏本完全相同,。如畫中人物館藏本14人,民藏本12人,,《文姬歸漢圖》12人,。圖15畫的馬駒,館藏本是瘦弱的,,民藏本是肥胖的,,《文姬歸漢圖》是畫成肥胖的,。圖18畫的獵狗,館藏本畫在馬前,,民藏本畫在馬后,,《文姬歸漢圖》也是畫在馬后??梢姟段募w漢圖》的復制母本與館藏本無關,,與民藏本所繪完全相同。 這里還須說清楚,,民藏本收藏于南宋皇家內府,,怎么落入金朝宮廷畫師張瑀之手?歷史上宋,、金兩朝同期并存,,勢不兩立,雙方打了一百多年戰(zhàn)爭,。在許多傳世書畫出現前有南北宋鈐印,,中有金朝鈐印,后有南宋鈐印,,書畫流轉是由宋到金,,再由金回到宋,對此流轉路徑要與宋,、金戰(zhàn)爭聯系看,,北宋都城曾被金國攻陷占領過,劫掠了北宋大批書畫珍寶與金銀財富,,宋徽宗及其女眷都被作為人質帶往金朝,。南宋建朝以后,抗金之戰(zhàn)多次失利,,在1138年,、1141年、1164年,,南宋與金朝達成三次停戰(zhàn)和議,,南宋政權服輸稱臣,割地賠款,,上貢財富,,金朝獲得從北宋搶來與南宋上貢的書畫珍寶。金代皇帝即金章宗完顏璟,,是一位熱愛并精通漢文化的君王,,能書善畫,仿寫宋徽宗瘦金體書法,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過目欣賞的許多書畫,,鈐蓋了“明昌御覽”璽印。不料多年以后,,南宋聯合蒙古于1234年滅掉金朝,,金朝擄掠的書畫珍寶又返回南宋,書畫故有南宋晚期理宗朝鈐印,。 綜上所述,,溯源《文姬歸漢圖》,始于1121年北宋末女畫家宮素然與書畫家李迪,,共同創(chuàng)作了《明妃出塞圖》(民藏本),南宋高宗朝列入收藏,,抗金戰(zhàn)爭落敗后,,南宋稱臣上貢,獻出《明妃出塞圖》(民藏本),。1201年金朝“祗應司”畫師張瑀,,以民藏本為母本,創(chuàng)作了《文姬歸漢圖》設色卷本,。其后,,有明萬歷,清乾隆,、嘉慶,、宣統等朝收藏鈐印,晚清民國時期出宮,,流失東北民間,,1962年由吉林省博物館從民間征集獲得,現存于吉林省博物館,。 以上考證分析觀點,,有圖15—18的畫面對比以及有關歷史文獻佐證支持。還須指出《文姬歸漢圖》的名稱,,是歷史誤讀的以訛傳訛,。《文姬歸漢圖》張瑀原作,,除去署名沒有任何文字或圖示表明,,此圖與“文姬歸漢”有關。創(chuàng)作此畫或是金章宗不喜好白描畫法與書畫合璧格式,,或命張瑀再畫一件,,并保留格局,縮減尺幅,添色加彩,,去掉李迪的書法文字,,畫一幅緊縮版的《明妃出塞圖》供皇帝觀賞。未料在500年以后,,清朝乾隆皇帝看到這幅畫,,誤認為是“文姬歸漢”,揮筆寫下“宋人文姬歸漢圖”詩句,,后世由此定名是《文姬歸漢圖》,,“文姬歸漢”畫名與張瑀原作初衷毫無關系。 皇帝命名《文姬歸漢圖》以后,,有專家學者大動腦筋,,研究論證皇帝定名的由來與合理正確性,解讀此畫為何是《文姬歸漢圖》,,而不是《明妃出塞圖》,,依據是在兩個畫卷找不同。找到《明妃出塞圖》(館藏本)有一仕女懷抱琵琶(見圖16左),,就說帶琵琶是精通琴藝的王昭君,,不帶琵琶是蔡文姬,豈不知蔡文姬也是博學多才,,擅長文學,、音律、琴藝,、書法,,不如說文姬歸漢匈奴不高興,琵琶被扣下來更靠譜,。找到圖中有母馬帶小馬(見圖15),,解讀馬駒可隨母同行,暗喻匈奴不許文姬帶親生兒子回來,。找到畫中人物頭戴貂冠,,身著胡服,穿戴厚實衣物,,確認畫中人馬是從寒冷的北方出發(fā),,所畫是自北向南的歸漢之旅,難道匈奴迎娶王昭君,,不考慮置備御寒胡服嗎,?更奇葩的觀點還有,從畫中人物的氣色面容看出心情與想法,,甚至有認為是《明妃出塞圖》(館藏本)抄襲了《文姬歸漢圖》,,這些觀點現在看來都是笑談,。 至此,從民間收藏的《明妃出塞圖》,,對比流失日本的《明妃出塞圖》,,從《明妃出塞圖》擴展說到《文姬歸漢圖》,筆者將三幅圖的由來與相互關系,,以實物,、史料為據作了考證解讀,觀點或有不妥之處,,歡迎賜教指正,。總之,,民間收藏《明妃出塞圖》的發(fā)現,,是弘揚傳統文化的國寶名畫仍在國內、在民間的一件幸事,,并為豐富史料,,糾正歷史認知的繆誤,起到了補偏救弊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