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覺行明燈公眾號“經(jīng)方藥材”系列連載文章(可點擊進入查看)第38篇,今天覺行明燈打算聊一聊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里頭的“木通”,或者說,,宋本《傷寒論》里頭的“通草”。 宋本當歸四逆湯中的通草 學(xué)習(xí)過宋本《傷寒論》的同學(xué)們往往都會有一個困惑:當歸四逆湯有用到二兩“通草”,,到底是應(yīng)該用現(xiàn)在的通草,,還是應(yīng)該用木通? 有人說這有啥好困惑的,,書上寫的用通草那用通草不就完事了嗎,?但我們需要注意,古代的通草和現(xiàn)在的通草可能不是一碼事,,切不可刻舟求劍,。 就像覺行明燈在“經(jīng)方藥材”系列里頭說過的,東漢的貝母是現(xiàn)在的土貝母(就是現(xiàn)在人稱假貝母的,,有趣吧),,東漢的阿膠是現(xiàn)在的黃明膠,東漢的枳實是現(xiàn)在的枸橘,,……我們手里拿著的這張舊船票,,登上的不一定是張仲景的客船。 實際上,,當歸四逆湯中用現(xiàn)在通草的可能性也確實不大,,因為按照2020年版《中國藥典》,通草是五加科植物通脫木的干燥莖髓,,這味藥材質(zhì)地特別地輕,,就如同泡沫塑料,一吹都能吹跑,,因此二兩(30g)通草體積會很大,,再加上其他的藥材,僅用八升(1600ml)水來煮,,我只能說: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參考閱讀:《傷寒雜病論》劑量換算 古本當歸四逆湯中的木通 但有意思的地方,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的當歸四逆湯直接白紙黑字寫著用木通,,有些人就不免犯嘀咕,,不是說古代都是寫通草,古本寫的卻是木通,,這是不是說明古本是后來人寫的,? 這類疑問在三四十年前就出現(xiàn)了,而蔡德元老前輩已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解古本有神丹木通》,,那時候查閱各種資料沒有現(xiàn)在方便,,老前輩還會專程奔赴北京、上海等地尋找醫(yī)學(xué)專著和史學(xué)文獻,,可見其治學(xué)嚴謹,。但此文寫成后并未被人熟知,明珠蒙塵,,殊為可惜,,因此覺行明燈將其譯作白話文,并加以發(fā)揮,,以期為古本弘揚略盡綿薄之力,。 木通,古本《傷寒雜病論》數(shù)見之,。按《圖經(jīng)本草》曰:“通草……今人謂之木通,。”又曰:“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本草從新》亦曰:“木通古名通草,?!?/span>依而言之,木通之名似從宋始,。此書有之,,當是宋后著作。 【譯文】木通這味藥材,,在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中多次出現(xiàn),。宋代《圖經(jīng)本草》說:“通草……現(xiàn)在人們叫它木通,。”又說:“古時候方子中所用的通草,,都是現(xiàn)在的木通,。”清代《本草從新》也說:“木通古名叫通草,?!闭者@樣的說法,木通這個名字似乎是從宋代才開始出現(xiàn)的,,而桂林古本中有木通,說明古本應(yīng)該是宋代以后的著作,。 查閱古醫(yī)籍并非如此,,《食性本草》曰:“鷰蠹子,寒,,無毒,,主胃口熱閉,反胃不下食,,除三焦客熱,,此是木通,實名桴棪子,,莖名木通,,主理風(fēng)熱淋疾,小便數(shù)急疼,,小腹虛滿,,宜煎湯并蔥食之有效?!?span>該書成于唐乾寧年間(公元894年),。 【譯文】但查閱古代醫(yī)學(xué)書籍后,發(fā)現(xiàn)事實并非如此,,《食性本草》說:“鷰蠹子,,性寒,無毒,,主治胃口熱閉,、反胃吃不下東西、去除三焦的客熱,,這是木通,,果實名為桴棪子,莖則叫做木通,,主治風(fēng)熱淋疾,、小便次數(shù)多且急痛,、小腹虛滿,煎湯和蔥一起吃效果好,?!边@本書成書于唐乾寧年間(公元894年)。 《藥性論》亦曰:“木通,,臣,,微寒,一名王翁萬年,,主治五淋,,利小便,開關(guān)格,,治人多唾,,主水腫浮大,除煩熱,?!薄端幮哉摗分髡撸顣r珍據(jù)《唐史》曰:“《藥性論》即《藥性本草》,,乃唐甄權(quán)所著也,。權(quán),扶溝人,,仕隋為秘省正字,,唐太宗時年百二十歲,常幸其第,,訪以藥性,,因上此書?!笨芍鍟r(公元617年)有木通之名,。 【譯文】《藥性論》也說:“木通,臣藥,,微寒,,又名王翁萬年,主治五淋,,利小便,,開關(guān)格,治人多唾,,主治水腫浮大,,去除煩熱?!薄端幮哉摗返淖髡?,李時珍根據(jù)《唐史》說:“《藥性論》就是《藥性本草》,,是唐代甄權(quán)所著。甄權(quán)是扶溝人,,隋朝時做秘省正字,,唐太宗時已經(jīng)一百二十歲了,唐太宗常去他家里,,向他詢問藥性,,于是他獻上了這本書?!庇纱丝芍宄瘯r(公元617年)就有了木通這個名字,。 《政和經(jīng)史類證備用本草》引日華子之說:“木通,安心除煩……,,通小腸下水,,破積聚血塊?!薄豆沤襻t(yī)統(tǒng)》認為日華子是北齊雁門人。北齊之末為公元501年,,距圣師不足三百年,,又焉知木通之名非日華子所定,別承于他人者,。圣師曰木通,,不足怪也。 【譯文】《政和經(jīng)史類證備用本草》引用日華子的說法:“木通,,能安心除煩……,,通小腸下水,破積聚血塊,?!薄豆沤襻t(yī)統(tǒng)》認為日華子是北齊雁門人。北齊末年是公元501年,,距離圣師張仲景不足三百年,,又怎么知道木通這個名字并非由日華子所定,而是從別人那里傳下來的呢,?圣師說木通,,也并不奇怪啊。 說有易說無難 以上就是蔡德元老前輩的文章,,其核心論點可一言以蔽之:“說有易說無難”,。 當我們說“有”某物時,只需要找到一個確鑿的證據(jù)或者實例就可以,。例如,,當我們說“這個房間里有蘋果”,,只要我們在房間里看到一個蘋果,就可以確定這個陳述是正確的,。這個證據(jù)是直觀的,、具體的,很容易被觀察和驗證,。 而說“無”某物,,往往需要對所有可能的情況進行排除。比如要證明“這個房間里沒有蘋果”,,我們就需要檢查房間的每一個角落,,包括桌子下面、窗簾后面等所有可能藏蘋果的地方,。而且即使我們檢查得很仔細,,也很難保證沒有遺漏,因為可能存在一些我們沒有考慮到的隱蔽位置,。從邏輯上講,,要證明一個全稱否定命題(即“無”的情況)比證明一個特稱肯定命題(即“有”的情況)難度大得多。 曾經(jīng)有人說“漢代的時候沒有分這個單位,,分是晉代以后才有的”,,以此來論證桂林古本是偽本,覺行明燈在《桂林古本12:自制王不留行散詳細步驟》中提出了四點理由來駁斥,,其中就提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