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胃,、十二指腸潰瘍方 組成:黨參18g,,白術(shù)12g,云苓15g,,柴胡9g,,佛手片5g,烏賊骨(或瓦楞子(煅))15g,,甘草5g,。 功效:健脾益氣,舒肝和胃,。 主治: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 加減:噯氣反酸者加砂仁、元胡或合用烏貝散(烏賊骨85%,,浙貝母15%研為極細(xì)末),,每服3-5g。 肝氣郁結(jié)者,,加白芍,、枳殼、郁金,,或左金丸,。 肝郁化火或胃熱過盛者,合用三黃瀉心湯,。脾胃虛寒者加黃芪,、桂枝、法夏或附桂理中湯,。 兼吐血便血者,,加側(cè)柏葉、白及,、阿膠,、田七末(炒),。胃陰虧虛者加麥冬、石斛,、玉竹等,。 治萎縮性胃炎方 組成:太子參30g,云苓12g,,淮山藥12g,,石斛12g,小環(huán)釵12g,,麥芽30g,,丹參12g,,鱉甲30g(先煎),,甘草5g,田七末3g(沖服),。 功效:健脾養(yǎng)胃,,益陰活絡(luò)。 主治:萎縮性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 加減:脾胃氣虛較甚者加黃芪或參須(另燉);濕濁偏重者加扁豆,、雞蛋花,、苡仁等;肝郁者加素馨花,、合歡皮,、郁金等。 方義分析 【1】方中太子參,、茯苓,、淮山藥、麥芽,、甘草等為培補(bǔ)脾胃健運(yùn)其氣,。 太子參、淮山藥,、茯苓等補(bǔ)氣之力雖不及黨參,、黃芪,但不會滯氣助火,,反佐麥芽使之易于受納,,這對于消化吸收功能甚差,胃陰已傷的患者,,較為適合,。 【2】至于救胃陰,特別是舌苔光剝者,石斛,、小環(huán)釵,、淮山藥最為相宜。 【3】活絡(luò)通瘀,、清降虛熱,,丹參配鱉甲較為妥貼。 【4】至于化濕濁,,宜選用藥性較平和扁豆,、茯苓、雞蛋花,、苡仁等藥性較平和的藥物,,切忌用溫燥之品,因為易傷元氣與胃陰,,胃陰不足,,病機(jī)不轉(zhuǎn),則犯虛虛之弊,。 用藥心得 【1】若脾胃氣虛者,,酌加黃芪、白術(shù)或用參須另燉,。 【2】若濕濁偏重者,,加扁豆、雞蛋花,、薏苡仁等,。 【3】若肝氣郁結(jié)者,加素馨花,、合歡皮.都金等,。 【4】若疼痛明顯者,加木香,、延胡索,、佛手等。 【5】若噯氣頻作者,,加代赭石,、旋覆花等。 【6】若大便干結(jié)者,,加火麻仁,、郁李仁等。 【7】若胃虛肝乘而致嘔吐,,應(yīng)以重鎮(zhèn)降逆,,益氣和胃為法,,方選旋覆代赭湯,并輔以健脾疏肝之品,。 方中旋覆花苦辛,,降逆下氣。 代赭石甘寒質(zhì)重,,平肝鎮(zhèn)逆,。 半夏、生姜降氣和胃化痰,,增強(qiáng)降逆止嘔之功,。 太子參、白術(shù),、茯苓,、大棗健脾和中。 廣木香,、素馨花行氣疏肝,。 田七片行氣開郁,清熱止痛,。 竹茹、川連,,清熱止嘔,。 【8】若脾胃虛弱、痰濁中阻,,應(yīng)以健脾化痰為主,,用陳夏六君子湯加減。 【9】若氣滯胃痛,,用四逆散合郁金行氣疏肝,,酌加太子參、茯苓等固本培元,。 【10】若兼有膽囊炎,、膽結(jié)石,予失笑散合琥珀末活血散結(jié),,加石斛養(yǎng)陰,。 臨證經(jīng)驗 本病乃慢性疾病,病程較長,,日久窮必及腎,,損及他臟。 且脾屬土,,肝屬木,,脾虛肝乘,,故治療時不應(yīng)忽視脾胃與肝腎的關(guān)系,同時亦應(yīng)注意脾肺的關(guān)系,,故應(yīng)先抓主要矛盾,,于適當(dāng)之時選加調(diào)養(yǎng)肺、肝,、腎之品,。 同時,注意消除可能致病的因素,,如戒除煙酒,,治療口腔、咽喉部慢性病灶,。 忌用對胃有刺激的藥物,,避免過勞及精神緊張。 注意飲食,,戒刺激性,、過熱、過冷及粗糙食物,,以軟食為宜,,少食多餐,細(xì)嚼慢咽,。 治膽汁反流性胃炎方 組成:吳茱萸1~3g,,川連3~5g,太子參30g,,白術(shù)15g,,云苓15g,甘草5g,,威靈仙15g,,桔梗10g,枳殼5g,。 功效:健脾疏肝,,降逆止嘔。 主治:膽汁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潰瘍、胃竇炎,。 治食管賁門失弛緩癥方 組成:太子參30g,,白術(shù)15g,云苓15g,,甘草5g,,白芍15g,,臺烏12g,威靈仙15g,。 功效:健脾益氣,,緩急進(jìn)食。 主治:食管賁門失弛緩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