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詩歌語言的鑒賞包括:鑒賞關鍵詞(煉字),、鑒賞重點句(煉句)和鑒賞語言風格,。2022年全國新高考I卷魏了翁《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宋詞),,2022年全國新高考II卷李白《送別》,,2023年全國新高考I卷林希逸《答友人論學》(宋詩),,2023年全國新高考II卷林浦《湖上晚歸》(宋詩)均屬此類,。由此可知高考實行“雙新”后,,煉句更是考查的熱點,,從考查趨勢看,,2024年高考詩歌煉句題考查的概率比較高,。 一,、常見命題方式 試卷上詩歌煉句設問方式有以下六種: ①請對這首詩××句(聯(lián))進行賞析,。 ②結合全詩,簡要分析某句的妙處,。 ③這句詩最具表現(xiàn)力,,試簡要分析解答。 ④前人認為XX句“xx”,,請結合評價簡要賞析,。 ⑤這首詩的xx句,有人認為xx更好,,你贊同哪種觀點,。 ⑥X句對表情達意的作用?請簡要的分析,。 可以說,,古詩煉句的問題模式換湯不換藥。在教學中,,要教會學生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思路,,這樣在答題時才能夠得心應手。 二,、??碱悇e 詩歌具有表達簡潔,、內(nèi)涵豐富的特點,一首詩往往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和細膩的感情,。因此,賞析詩歌的語言,,往往是賞析詩歌的句子的美妙之處,。“煉句”是一種較高層次的鑒賞,,賞析詩句題綜合性很強,,自由度很大,可以從詩句的含義,、語言的特點,、表達的技巧、行文的結構、內(nèi)容情感五個角度,,來突破鑒賞煉句題,。 (一)從詩句含義出發(fā),品味煉句 對詩句含義的理解,,大多數(shù)都是言外之意的詩句。根據(jù)詩中所表現(xiàn)事物的特點,,聯(lián)系現(xiàn)實,、知人論世,這樣就能輕而易舉地找到品味詩句的鑰匙,,快速總結出詩歌的象征意義和社會意義。 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一詩的頷聯(lián)是“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有何含義,?請簡要分析。 頷聯(lián)為“輾轉流離,,家鄉(xiāng)越來越遠;桂花攀折,,天空如此遠闊”,,其中,“蓬”,,指的是小草,,迎風飛轉,所以叫“飛蓬”,,詩人借用“轉蓬”比喻自己漂泊的人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漂泊的憂傷。詩人觸景生情,,“轉蓬”象征詩人漂泊在外,,無依無靠的孤單情感,空有一顆歸家之心,,卻無處還鄉(xiāng)的悲傷凄涼之情,。 “行地遠”是指詩人此時正處在偏遠凄涼的夔州,用這種方式表達了他反對戰(zhàn)爭的強烈之情,?!靶械剡h”和“仰天高”表達了詩人遠離朝廷、不被賞識的苦楚。 通過以上分析,,就可以整合出答案,,即①我身體如飛蓬,輾轉飄零在非常遙遠的異鄉(xiāng),;想要爬上月宮折桂枝,,可是天空那么高遠,無法實現(xiàn)的無奈之情溢出紙面,。②表達了詩人飽受戰(zhàn)爭之苦,、漂泊無依無靠的悲傷,以及遠離朝廷,、懷才不遇的苦悶之情,。 (二)從語言特點出發(fā)準確煉句 從詩歌的句式出發(fā),有些句子倒裝,,形成一種錯位的美,。詩歌句子倒裝的作用: 一是為了追求“新意”而改變詞序、句序,、結構的情況,。 比如錢起的《谷口書齋寄楊初闕》,“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這兩句,,正常語序應該是“新雨后憐竹,夕陽時愛山”,,假如使用的是正常的語言順序,,就難以表現(xiàn)出新意,也會缺乏意蘊,,顛倒是為了突出和強調(diào)所表達的感情,。 二是為了讓句式錯落有致,產(chǎn)生參差之美而使用倒裝的情況,。 比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此句正常語序為“神游故國,,應笑我多情,華發(fā)早生”,。詞語顛倒了順序和前面描繪的周瑜形象是“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呈現(xiàn)出了錯位美,。 三為了突出某種特定的情感,,詩人在寫作時有意改變語序。 比如:北宋詞人葉夢得《水調(diào)歌頭·秋色漸將晚》一詞中,,“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這兩句,后一句應該為“黃花報霜信”,,此詞將“霜信”放在“報黃花”的前面,,表面上是在寫荒寂的風景,實際上是在突出他晚年的“悲涼”情懷,。四為了符合音韻的要求而把詞語顛倒過來的現(xiàn)象,。 比如王維《山居秋暝》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兩句,,詩句中的“歸浣女”是“浣女歸”的倒裝句子形式,“下漁舟”就是“漁舟下”的倒裝句子形式,。這些詩句詞序的改變,,使整首詩的句式變化多樣,不沉悶,、不單調(diào),,營造出不見其人、先聽其聲的藝術效果,。 (三)從表達技巧出發(fā)賞析煉句 一般來說,,高考所選的句子都是在表達上有特色的句子,鑒賞時要看到它們在表達上的特色,。在賞析重點詩句時,,要注意詩句所運用的表達技巧,從表現(xiàn)手法,、修辭手法等方面進行賞析,,找出它們在表達上的特殊之處。從這個角度來看,,它是一種隱藏表達技巧的測試題,。 比如《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本詩中的第四句,,“下筆春蠶食葉聲”廣受后世稱道,,請賞析這一句的精妙之處。這題是考查學生對詩歌句子意思的把握能力,,被稱為“煉句”題型,。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首先要把詩歌的標題,、作者,、注釋和詩歌結合起來,,了解詩歌的整體內(nèi)容,然后從內(nèi)容,、手法,、情感等角度重點分析詩句。要根據(jù)規(guī)范答題的要求,,有條理地組織答案,。 第一步理解意蘊,第二步多角度賞析,,主要是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出發(fā),。首先,點出修辭,,此句“下筆春蠶食葉聲”,,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其次,,展開分析,,把寫字的聲音比作春蠶咀嚼桑葉的聲音,生動地寫出考生應試的情景,,用聲音烘托考場的寂靜與肅穆;最后,,指出詩人通過這樣的描寫,抒發(fā)了才華橫溢的考生敞開心扉的喜悅之情,, 通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整合出答案,即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考生寫答卷的聲音就像春蠶吃桑葉的聲音,,生動而貼切;作者以動寫靜,,用春天蠶咬樹葉的聲音描摹考生在紙上寫字的聲音,,生動而貼切地反映出考場肅穆寧靜的氣氛;③表現(xiàn)出了作者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信心滿滿的愉悅之情,。 (四)從行文結構出發(fā)洞察煉句 賞析句子,無論是判斷技巧還是分析效果,,都離不開句子在詩歌中的位置,。 因為高考題主要選的是律詩(七律為主,五律為輔),,下面就以律詩為例來說明,,如何結合結構來賞析句子。從句子的位置出發(fā),,將其置于全文的整體框架中,,使句子不脫離正文,。由于句子在文本中的不同位置,可以看出其功能甚至表達技巧都是不同的,。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試題所選的句子位置,,一般情況有三處:第一處首句,有開篇,、點題,、奠定基調(diào)之妙;第二處中間句,,有轉折文意,、承上啟下之效;第三處尾句,,或升華主題,,或意味深遠,或首尾呼應,,篇末點題,。 高考賞析律詩,多選首聯(lián),。例如:《除夜》,本詩首聯(lián)“夜久誰同坐,?爐寒鼎亦澄”頗為精巧,,請簡要賞析。這類問題的答案通常由三部分組成:詩歌的內(nèi)容,、使用的技巧,、表達的效果和作用。 答式基本上是,,該聯(lián)(句)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據(jù)詩歌的內(nèi)容,分析其具體表現(xiàn)的手法,,再寫手法運用所表達的效果,,最后指出所表達的情感?!罢l同坐”,,以設問開篇,只有爐寒鼎澄陪伴自己,,其實是無人同坐,,無人陪伴自己, 標題《除夜》,,點明寫作時間,,除夕之夜,,世人大都熱鬧團圓,而作者的境遇不同,,呼應標題,。“寒”,,跟“暑”相對,,冷清;“澄”,,澄清,,一反節(jié)日的熱鬧氛圍,寫出了環(huán)境的清寒,,凸顯人物的孤獨,、失落。通過上面分析,,就可以整合出答案,,即以設問開篇,只有爐寒鼎澄暗示無人相伴,;呼應標題,,以“夜”破題,起句自然,;“寒”“澄”二字一反節(jié)日氛圍,,凸顯孤寂清寒。 其次賞析頷聯(lián)頸聯(lián)的表達效果,。比如《送房明府罷長寧令湖州客舍》,,本詩的頸聯(lián)“未滿先求退,歸閑不厭貧”為“轉”,,體現(xiàn)出了怎樣的變化,?有怎樣的表達效果?根據(jù)律詩“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頸聯(lián)在結構中起到“轉”的作用,,這個“轉”,主要表現(xiàn)在內(nèi)容的轉變和表達的轉變,。 通過以上分析,,答案即是表達上,由上文敘述和議論相結合轉換為寫景,;情感上,,由上句對友人的贊美之情,轉換為表達對朋友的依依不舍的深情,,表達了對朋友的無限美好祝福之情,。從而使全詩波瀾起伏,,避免了平鋪直敘,融情于景,,含蓄雋永,。 再次賞析尾聯(lián)的表達效果。尾句,,或升華主題,,或意味深遠,或首尾呼應,,篇末點題,。 例如:《臨江仙》(2023年全國甲卷),詞的結尾兩句“柳垂江上影,,梅謝雪中枝”,,被后代的評論家稱贊為“絕妙”之句,請分析其妙處,。 “柳垂江上影,,梅謝雪中枝”兩句,可從“景”與“情”等多角度展開分析,??蓮木拔锩鑼憽⒁庀筮x取,、情感表達角度進行分析,,分三點作答。 景色描寫:由前一句“春近”可知,,結尾兩句為詞人對東溪春景的想象,并非實景,。詞人以“柳”和“梅”的狀態(tài)概括早春景色,,通過“垂”“謝”兩個動詞的運用,以及“江上影”“雪中枝”的兩相對照,,將初春柳枝低垂,、倒映江中,冬雪未融,、梅花尚在的早春景色描寫得淋漓盡致,,使想象中的景色躍然紙上,具有動態(tài)美,。 意象選?。涸~人以“柳”作為早春景色的核心意象,著力描繪了柳枝垂江的姿態(tài),。 “柳者,,留也”,“柳”既象征著春日萬物生長的活力,,也可成為離別情思的代名詞,詞人以柳寄情,,表達了離別前的不舍之感,,體現(xiàn)了兩人間的真摯友情。 通過上面分析,,就可以整合出答案,,即詞人通過想象,描繪出一幅早春美景,,“垂”“謝”兩個動詞的運用使虛寫之景具有動態(tài)之感,,“江上影”對照“雪中枝”,使景色層次豐富而又充滿韻味,。 詞人選取“柳”為描寫對象,,垂柳依依,隨風搖動,,“柳”與“留”同音,,傳達出詞人對友人的不舍,顯示了詞人和他的朋友們之間深厚的友誼,。詞人邀請朋友們在不久的春天相聚在東溪,,把離別的憂傷融成一片春光,表達了對相聚之日的渴望,,傷感中蘊含著樂觀豁達的情愫,。 賞析尾聯(lián)的思路同賞析其他聯(lián)一樣:先點明結句的手法(通常手法是虛寫、以景結情,、卒章顯志等),;再指出這種手法的表達效果,尤其要指出蘊含的情感,。 結句如果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效果就是含蓄蘊藉,;結句如果是戛然而止,,效果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結句如果是直接抒情,,效果就是直抒胸臆,,點明主旨,卒章顯志,。結構上一般是照應前文(標題),,首尾圓合,使結構完整。 (五)從內(nèi)容情感出發(fā)咀嚼煉句 理解所給句子的基本意思,,進而把握其情感內(nèi)涵,,這是句子賞析的前提和基礎。煉句要注意從以下角度展開: 理解句意及情感,。 宋代董穎的《江上》,,“待汝成蔭系釣舟”這一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全詩內(nèi)容,,作簡要的分析。整首詩都在寫詩人心中的江景,,詩人雖然傳遞著淡淡的憂傷,,但場面開闊,風格明快,,不處于壓抑之中,,表現(xiàn)出詩人寬廣開朗的精神氣質?!暗饶愠墒a系漁船”一句話可謂出其不意,,神來之筆,出人意料,。 用一個“系”字,,既能表達自己的別離之情,又符合柳枝纖細的特點,,用詞新穎恰當,。通過分析,答案即詩人一生被迫外出漂泊,明天大概又要登船,,所以詩人希望在柳條垂綠的時候,,用柳條把我的漁船系好。這既表達了對友人的戀戀不舍之情,,也表達了他們對穩(wěn)定幸福生活的憧憬,。 對景物詩句的賞析。 寫景的詩句,,首先對詩句表現(xiàn)出的景物作具體描摹,,再賞析關鍵句子,,用什么樣的表達技巧方法,,寫出景物特點進行賞析。 比如《嚴鄭公宅同詠竹》(2009年天津卷),,請理解賞析“色侵書帙晚”這一句,。“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寫出了嚴鄭公的宅院里,,大約生長著一叢綠意蔥蘢的新竹,初生的竹竿,,一半的竹子還裹在殼里,,青翠柔嫩的竹梢剛從院墻里探出頭來。因為是新生的,,所以表現(xiàn)出特別旺盛的生命力,,一旦破土而出,就頑強地向上生長,,努力掙脫竹筍的束縛,。 一個“綠”字,看似平實無奇,,卻統(tǒng)領全篇,,播散著清新宜人的氛圍,透露出幼竹的勃勃生機,,長勢喜人,。這首詠竹詩,“新梢”這兩個字是整首詩的詩眼,,杜甫所贊美的新竹和青竹,,就像剛剛來到劍南的杜甫本人,為嚴武幕府效勞,,此竹既可以為“書帙”增添色彩,,為“酒樽”遮涼,還可以體“凈”身“香”的妙用,, 只是杜甫借用詠竹來比喻自己的才德,,希望能得到貴人的培養(yǎng)和提拔,最終“拂云”見日,,守得云開見日明,。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整合出答案,,竹林的蔥郁之色溢出窗欞,,映照在書卷上,使人產(chǎn)生黃昏即將來臨的錯覺,;“晚”是錯覺,,烘托出了新竹色的郁郁蔥蔥,抒發(fā)了作者對竹子的熱愛,。 三,、煉句題解題步驟 在考試中,學生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明明能讀懂詩,,還覺得答得很好,,但失分卻很嚴重。究其原因,,是因為對詩歌鑒賞的答題模式不清楚,,思維不縝密,只能淺淺地作答,,從而常常遺漏要點,,只有記住答題步驟,才能快速整合答案,,提高得分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