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樵問對(duì)》作者邵雍,,很多朋友不識(shí)此人,,但一定讀過他的詩 《山村詠懷》 邵雍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tái)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如果沒讀過他的詩,,也聽過他的名曲《漁樵問答》 部分學(xué)者認(rèn)為,,據(jù)此文《漁樵問對(duì)》推演出中國(guó)十大名曲之一的《漁樵問答》,,此曲譜最早見于《杏莊太音續(xù)譜》(明蕭鸞撰于1560年)?!肚賹W(xué)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長(zhǎng),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欸乃,,隱隱現(xiàn)于指下,?!?/span> 邵雍(1012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字堯夫,,號(hào)安樂先生,、伊川翁等, 相州林縣上桿莊(今河南省林州市劉家街村邵康村)人,,祖籍范陽(今河北省涿州市大邵村),。北宋理學(xué)家、數(shù)學(xué)家,、詩人,,與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并稱“北宋五子”,。 天圣四年(1026年),隨父遷居衛(wèi)州共城(今河南省輝縣),,定居于蘇門山,少有大志,,刻苦為學(xué),,刻苦讀書和游歷天下,出游黃河,、汾河,、淮河、漢江流域,,并悟到“道在是矣”,。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陽,師從李之才學(xué)《河圖》,、《洛書》與伏羲八卦,,學(xué)有大成,終身不仕,。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去世,,終年六十七,,獲贈(zèng)著作郎,。宋哲宗元祐年間,,賜謚號(hào)康節(jié),。咸淳三年(1267年),,從祀于孔廟。著有《皇極經(jīng)世》《觀物內(nèi)外篇》《先天圖》《漁樵問對(duì)》《伊川擊壤集》《梅花詩》等,。 《漁樵問對(duì)》被譽(yù)為千古雄文,。通過漁夫和樵夫的對(duì)話,以釣魚為契機(jī),,講述了利害、體用,、物我、名實(shí),、治亂、觀物,、人天,、利害,、力分,、易理,、人物,、權(quán)變,、生死,、小人,,才正不正、擇用,、善惡等一系列問題,闡釋了觀物之道以及天地萬物的化生之道,,謳歌了圣人,,贊頌了孔子,,討論了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目的是讓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備于人,,萬物之道備于身,,眾妙之道備于神,天下之能事畢矣”的道理,,最后在關(guān)于君子、小人與善,、不善以及治亂的關(guān)系的論述中作結(jié),。 漁樵問對(duì) 邵雍 一,、 “利害”之辯 漁者垂釣于伊水之上。 樵者過之,,弛擔(dān)息肩,,坐于磐石之上,而問于漁者,,曰:“魚可鉤取乎?” 曰:“然,?!?/span> 曰:“鉤非餌可乎?” 曰:“否?!?/span> 曰:“非鉤也,,餌也。魚利食而見害,,人利魚而蒙利,其利同也,其害異也,。敢問何故?” 【譯文】 有一個(gè)漁夫在伊水邊垂釣,。 有一個(gè)樵夫路過,,放下柴擔(dān),,坐在大石頭上休息,。他隨口問漁夫:“魚可以用魚鉤釣到嗎,?” 漁夫答:“可以,。” 樵夫問:“如果沒有魚餌,,魚鉤可以把魚釣上來嗎” 漁夫答:“不能,。” 樵夫問:“把魚釣上來的不是魚鉤,,而是魚餌,。魚為了魚餌而被釣起,,這是利于食而見于害,;人為了魚而垂釣,并把魚釣上來,,這是利于魚而獲于利,。魚和人都以食為利,,這是兩者的相同之處,,但魚利于食卻有禍害,人利于食卻無禍害,,一有禍害,一無禍害,,這是兩者的不同之處。請(qǐng)問這是什么原因呢,?” 漁者曰:“子樵者也,與吾異治,,安得侵吾事乎?然亦可以為子試言之,。彼之利,,猶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猶此之害也,。子知其小,未知其大,。 【譯文】 漁夫說:“你是樵夫,我是漁夫,,我們所從事的行業(yè)不一樣,,你又怎么能了解我們漁夫的事呢,?盡管如此,,我還是可以嘗試為你說一說,。魚之利,跟人之利其實(shí)是一樣的,;魚之害,跟人之害其實(shí)也是一樣的,。你只是看到小的方面,,尚未看到大的方面,,因此,,你才會(huì)說'其利同,其害異’,。 魚之利食,,吾亦利乎食也;魚之害食,,吾亦害乎食也。子知魚終日得食為利,,又安知魚終日不得食為害?如是,,則食之害也重,而鉤之害也輕,。子知吾終日得魚為利,又安知吾終日不得魚不為害也,? 【譯文】 魚以食為利,,我亦以食為利;魚因食得害,,我亦因食得害。你只知道魚一天到晚以得食為利,,又怎么知道魚一天到晚以不得食為害呢,?因此,,對(duì)于魚而言,,食之害重,,而鉤之害輕,。你只知道我垂釣終日,以得魚為利,又怎么知道我垂釣終日,,若不得魚就不為害呢? 如是,則吾之害也重,魚之害也輕,。以魚之一身,當(dāng)人之食,,是魚之害多矣,;以人之一身,當(dāng)魚之一食,,則人之害亦多矣,。又安知釣乎大江大海,,則無易地之患焉,?魚利乎水,人利乎陸,,水與陸異,,其利一也,; 【譯文】 因此,,就我本身而言,我之害重,,魚之害輕。魚的整個(gè)身子都成為人的食物,,因此,魚之害大,;人用整個(gè)身子去釣魚,,就為了吃到魚,,這樣看來,人之害亦大,。況且,,假若在大江大河邊上釣魚,,又怎么知道釣魚地點(diǎn)的改變就不會(huì)給自己帶來禍患呢?魚以水為利,,人以陸為利,,水跟陸不同,,但從利的角度來看,,水對(duì)魚有利,,陸對(duì)人有利,兩者的利是相同的,。 魚害乎餌,,人害乎財(cái),餌與財(cái)異,,其害一也,。又何必分乎彼此哉!子之言,體也,獨(dú)不知用爾,?!? 【譯文】 魚為魚餌所害,,人為財(cái)物所害,,魚餌與財(cái)物不同,,但從害的角度來看,,魚餌給魚帶來危害,,財(cái)物給人帶來危害,,兩者的害是相同的,。既然如此,,又何必在魚與人之間分彼此呢!你說的,,只是事物的本質(zhì),,而不知事物的變化?!?/span> 二,、“體用” 之辯 樵者又問曰:“魚可生食乎?” 曰:“烹之可也,?!?/span> 曰:“必吾薪濟(jì)子之魚乎? 曰:“然,。“ 曰:“吾知有用乎子矣,?!?/span> 【譯文】 樵夫又問:“魚能生吃嗎?” 漁夫答:“煮熟之后可以吃,?!?/span> 樵夫問:“那必然用我的柴煮你的魚了,?” 漁夫答:“當(dāng)然,。” 樵夫問:“那我知道了,,我的柴因你的魚而有了用處,。” 曰:“然則子知子之薪,,能濟(jì)吾之魚,,不知子之薪所以能濟(jì)吾之魚也。薪之能濟(jì)魚久矣,,不待子而后知,。茍世未知火之能用薪,則子之薪雖積丘山,,獨(dú)且奈何哉,?” 【譯文】 漁夫答:“你雖然知道你的柴可以煮我的魚,,可你不知道你的柴為什么能煮我的魚,。柴能夠煮魚,,這件事情由來已久,在你之前人們就知道,。假如世人尚未知道火可以用柴薪來生,,那么,即使你的柴薪堆積如山,,那又有什么用呢?” 樵者曰:“愿聞其方,?!?/span> 曰:“火生于動(dòng),水生于靜,。動(dòng)靜之相生,,水火之相息。水火,,用也,;草木,體也,。用生于利,,體生于害。利害見乎情,,體用隱乎性,。一性一情,圣人能成,。子之薪猶吾之魚,,微火則皆為腐臭敗壞,而無所用矣,,又安能養(yǎng)人七尺之軀哉,?” 【譯文】 樵夫:“我愿意聽你說其中的道理,。” 漁夫說:“火生于動(dòng),,水生于靜,。動(dòng)靜相生,水火相息,。水火為用,,草木為體。用生于利,,體生于害,。利害顯現(xiàn)在情實(shí)上面,體與用隱藏于性質(zhì)中,。有質(zhì)性,,有情實(shí),圣人才能成就你的柴薪,。就好比我的魚,。如果沒有火烹煮,就會(huì)發(fā)臭變質(zhì),,沒有什么用了,,又怎么能夠養(yǎng)育人的七尺之軀呢? 樵者曰:“火之功大于薪,,固已知之矣,。敢問善灼物,何必待薪而后傳,?” 曰:“薪,,火之體也,?;穑街靡??;馃o體,,待薪然后為體;薪無用,,待火然后為用,。是故凡有體之物,皆可焚之矣,?!?/span> 【譯文】 樵夫問:“火的功能大于柴,我已經(jīng)知道了,。那為什么火易燃物還要柴引燃呢,?” 漁夫答:“柴是火的本體,,火是柴的應(yīng)用。柴是火的本體,;火是柴的應(yīng)用,。火沒有本體,,要等到有了柴然后才以柴為本體,;柴沒有作用,要等到有了火然后才以火為應(yīng)用,。因此,,凡是有本體的物品,,都可以焚燒,。” 曰:“水有體乎,?” 曰:“然,。” 曰:“火能焚水乎,?“ 曰:“火之性,,能迎而不能隨,故滅,。水之體,,能隨而不能迎,故熱,。是故有溫泉而無寒火,,相息之謂也?!?/span> 【譯文】 樵夫問:“水有本體嗎,?” 漁夫答:“有?!?/span> 樵夫問:“火能燃燒水嗎?” 漁夫答:“火的性質(zhì),,遇水后能與之對(duì)立而不能與之相隨,所以滅了,。水的性質(zhì),,遇火后能與之相隨而不能與之相對(duì)立,所以水變熱了,。因此有溫泉而無寒火,,是因?yàn)樗鹣嘞⒌脑颉,!?/span> 曰:“火之道生于用,,亦有體乎,?” 曰:“火以用為本,以體為末,,故動(dòng),。水以體為本,以用為末,,故靜,。是火亦有體,水亦有用也,。故能相濟(jì)又能相息,,非獨(dú)水火則然,天下之事皆然,,在乎用之何如爾,。” 【譯文】 樵夫問:“火的功能來自于用,,它也有體嗎,? 漁夫答:“火以用為始,以體為終,,所以火是動(dòng)的,。水以體為始,以用為終,,所以水是靜的,。因此,火也有體,,水也有用,,二者既相濟(jì)又相息。不只是水火如此,,天下的事物都如此,,就在于你如何應(yīng)用?!?/span> 樵者曰:“用可得聞乎,?” 曰:“可以意得者,物之性也,??梢匝詡髡撸镏橐???梢韵笄笳撸镏我病,?梢詳?shù)取者,,物之體也。用也者,,妙萬物為言者也,,可以意得,而不可以言傳,?!?/span> 【譯文】 樵夫問:“如何應(yīng)用呢?” 漁夫答:“通過意識(shí)感知的,,是事物的本性,;通過語言傳達(dá)的,是事物的外在表現(xiàn),;通過形象觀察的,,是事物的形狀;通過數(shù)量計(jì)算的,,是事物的多少,。如何應(yīng)用,闡述萬物的奧妙,,只可意會(huì),而不能言傳,?!?/span> 曰:“不可以言傳,則子惡得而知之乎,?” 曰:“吾所以得而知之者,,固不能言傳,非獨(dú)吾不能傳之以言,,圣人亦不能傳之以言也,。” 曰:“圣人既不能傳之以言,,則六經(jīng)非言也耶?” 曰:“時(shí)然后言,,何言之有?” 【譯文】 樵夫問:“不可以言傳,,你又如何知道的,?” 漁夫答:“我能過知曉它的緣由,本來就不能夠用語言來傳達(dá),。非但我不能夠用語言來把它傳達(dá)出來,,就連圣人,也無法用語言把它傳達(dá)出來,?!?/span> 樵夫問:“既然圣人無法用語言把它傳達(dá)出來,,那么,為什么會(huì)有六經(jīng),?難道六經(jīng)不是用語言傳達(dá)出來的嗎,?” 漁夫答:應(yīng)該說話的時(shí)候才說話,又有什么可說的呢,? 樵者贊曰:“天地之道備于人,,萬物之道備于身,眾妙之道備于神,,天下之能事畢矣,,又何思何慮!吾而今而后,,知事心踐形之為大,。不及子之門,則幾至于殆矣,?!蹦宋鲂脚媵~而食之,飫而論《易》,。 【譯文】 樵夫贊嘆說:“天地的規(guī)律在人身上體現(xiàn)得最完備,,萬物的規(guī)律在事物身上體現(xiàn)得最完備,各種奧妙的玄機(jī)在神奇莫測(cè)之處體現(xiàn)得最完備,。此三者就把天下的道理都囊括盡了,,此外,還有什么可思慮的呢,?從今往后,,我知道用心去感知,用形去實(shí)踐是很重要的了,。如果不到你這里,,跟你交談,我?guī)缀醪豢赡苡羞@樣的領(lǐng)悟,。我差點(diǎn)就成了一個(gè)無知的人了,!”于是去除柴薪,烹魚而食,,食飽后談?wù)摗兑住贰?/span> 三,、“物我” 之辯 漁者與樵者游于伊水之上。漁者嘆曰:“熙熙乎萬物之多,,而未始有雜,。吾知游乎天地之間,萬物皆可以無心而致之矣。非子則孰與歸焉,?” 樵者曰:“敢問無心致天地萬物之方,?” 漁者曰:“無心者,無意之謂也,。無意之意,,不我物也。不我物,,然后定能物物,。” 【譯文】 漁,、樵二人游玩于伊水之上,。漁者感嘆說:“世上萬物之多,卻不雜亂,。我知道游戲于天地之間,,萬物都以無心來了解。如果沒有你,,又會(huì)有誰跟我一起回歸自然呢,??!?/span> 樵夫問:“能告訴我無心了解天地萬物的方法嗎,?” 漁夫答:“無心就是無意,無意就是不把我與物分開,,然后物物相通,。” 曰:“何謂我,,何謂物?” 曰:'以我徇物,,則我亦物也,;以物徇我,則物亦我也,。我物皆致,,意由是明。天地亦萬物也,,何天地之有焉,?萬物亦天地也,何萬物之有焉,?萬物亦我也,,何萬物之有焉?我亦萬物也,何我之有焉,?何物不我,?何我不物?如是則可以宰天地,,可以司鬼神,,而況于人乎?況于物乎,? 【譯文】 樵夫問:“什么是我,?什么是物?” 漁夫答:“以'我’從物,,'我’也是物,;以物從'我’,物也是'我’,。我與物一樣,,這樣道理就明了了。天地也是萬物,,哪里有什么天地?萬物也是天地,,哪里有什么萬物,?萬物也是'我’,哪里有什么萬物,?'我’也是萬物,,哪里有什么'我’,?哪個(gè)物不是'我’,?哪個(gè)'我’不是物,?像這樣理解,,就可以主宰天地,可以號(hào)令鬼神了。連天地、鬼神都可以主宰、號(hào)令,,更何況是人呢,?更何況是物呢?” 四,、“名實(shí)” 之辯 樵者問漁者曰:“天何依?” 曰:“依乎地,。” 曰:“地何附,?” 曰:“附乎天?!?/span> 曰:“然則天地何依何附,?” 【譯文】 樵夫問:“天依靠什么,?” 漁夫答:“天依靠于地,?!?/span> 樵夫問:“地依賴于什么,?” 漁夫答:“地依賴于天。” 樵夫問:“那么天地又依附于什么,?” 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氣,。其形也有涯,其氣也無涯,。有無之相生,,形氣之相息。終則有始,,終始之間,,其天地之所存乎?天以用為本,,以體為末,;地以體為本,以用為末,。利用出入之謂神,,名體有無之謂圣。唯神與圣,,能參乎天地者也,。 【譯文】 漁夫答:“相互依附。天依托于地之形,,地依賴于天之氣,。形有邊際,氣無邊際,。有無相生,,形氣相息。終而有始,,天地大概就存在于終始之間吧,?天以它的應(yīng)用為根本,以形體為末節(jié),;地以它的本體為根本,,以應(yīng)用為末節(jié)。知道如何求利,,知道如何應(yīng)用,,知道如何出來,知道如何進(jìn)去,這叫神,。懂得何為名,,懂得何為體,懂得何為有,,懂得何為無,,這叫圣。只有神與圣,,能夠參悟天地的奧秘。 小人則日用而不知,,故有害生實(shí)喪之患也,。夫名也者,實(shí)之客也,;利也者,,害之主也。名生于不足,,利喪于有余,。害生于有余,實(shí)喪于不足,。此理之常也,。養(yǎng)身者必以利,貪夫則以身殉,,故有害生焉,。 【譯文】 至于普通百姓,他們天天應(yīng)用卻不知道應(yīng)用為何物,,因此有“害生實(shí)喪”的禍患,。何為“害生”?禍害產(chǎn)生是也,。何為“實(shí)喪”,?實(shí)體是也。名是實(shí)的“客舍”,,利是害的“主人”,。名聲于不足處產(chǎn)生,利益于有余處喪亡,。禍害于有余處產(chǎn)生,,實(shí)體于不足處喪亡。這是常理,。養(yǎng)育身體必須要利身之物,,貪求之人卻以身殉利,因此有禍害產(chǎn)生。 立身必以名,,眾人則以身殉名 ,,故有實(shí)喪焉。竊人之財(cái)謂之盜,,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及其敗露也,,唯恐其多矣,。夫賄之與贓,一物而兩名者,,利與害故也,。竊人之美謂之徼,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及其敗露,唯恐其多矣,。夫譽(yù)與毀,,一事而兩名者,名與實(shí)故也,。 【譯文】 立身必須要靠名聲,,但大家卻以身殉名,而身為實(shí),,故說有“實(shí)喪”的禍害,。偷竊別人財(cái)物的人叫作盜賊,盜賊在偷竊的時(shí)候,,唯恐偷竊得不夠多,。等到事情敗露了,卻唯恐偷得多責(zé)罰重,。接受別人的財(cái)物稱為“賄”,,偷竊別人的財(cái)物稱為“贓”,同是財(cái)物,,卻有兩個(gè)不同的名字,,這是由于一個(gè)有利、一個(gè)有害的緣故,。竊取他人美德的人稱為僥幸者,,僥幸者在竊取的時(shí)候,唯恐竊取得不夠多,,等到事情敗露了,,卻唯恐竊取得多。正取得譽(yù),竊取得毀,,同一件事,,卻有兩個(gè)不同的名稱,這是由于名與實(shí)有所不同的緣故,。 凡言朝者,,萃名之地也;市者,,聚利之地也,。能不以爭(zhēng)處乎其間,雖一日九遷,,一貨十倍,,何害生實(shí)喪之有耶?是知爭(zhēng)也者取利之端也,,讓也者趨名之本也。利至則害生,,名興則實(shí)喪,。利至名興,而無害生實(shí)喪之患,,唯有德者能之,。天依地,地會(huì)天,,豈相遠(yuǎn)哉,!” 【譯文】 大凡說到朝廷,大家都知道,,那是聚名之地,,而說到市集,大家也知道,,那是聚利之地,。如果能夠不以爭(zhēng)名奪利的心態(tài)處身朝廷或廁身鬧市,那么,,即便是一天之內(nèi)九次升遷,,或者一樣貨物賣出十倍價(jià)錢,也不會(huì)有“害生實(shí)喪”的禍患,。由此可知,,爭(zhēng)奪是取利的發(fā)端,謙讓是求名的根本,。得利了,,禍害就會(huì)產(chǎn)生;名聲鵲起了,實(shí)體就會(huì)喪亡,。得利了,,名聲鵲起了,卻沒有“害生實(shí)喪之患”,,唯有有德之人才能如此,。天依托于地,地合會(huì)于天,,天與地又怎么會(huì)相距遙遠(yuǎn)呢,? 五、“治亂” 之辯 漁者謂樵者曰:“天下將治,,則人必尚行也,;天下將亂,則人必尚言也,。尚行,,則篤實(shí)之風(fēng)行焉;尚言,,則詭譎之風(fēng)行焉,。天下將治,則人必尚義也,;天下將亂,,則人必尚利也。尚義,,則謙讓之風(fēng)行焉,;尚利,則攘奪之風(fēng)行焉,。 【譯文】 漁者對(duì)樵夫說:“天下將為治世的時(shí)候,,人民必然崇尚行動(dòng);天下將為亂世的時(shí)候,,人民必然崇尚言論,。崇尚行動(dòng),則篤實(shí)的風(fēng)氣就會(huì)盛行,;崇尚言論,,則詭譎的風(fēng)氣就會(huì)盛行。天下將為治世的時(shí)候,,人民必然崇尚仁義,;天下將為亂世的時(shí)候,人民必然崇尚利益,。崇尚仁義,,則廉潔,、禮讓的風(fēng)氣就盛行;崇尚利益,,則爭(zhēng)斗,、掠奪的風(fēng)氣就盛行。 三王,,尚行者也,;五霸,尚言者也,。尚行者必入于義也,,尚言者必入于利也。義利之相去,,一何如是之遠(yuǎn)耶,?是知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行之于身,,不若盡之于心。言之于口,,人得而聞之,,行之于身,人得而見之,,盡之于心,神得而知之,。人之聰明猶不可欺,,況神之聰明乎? 【譯文】 夏禹,、商湯,、周武王,這三王都是崇尚行動(dòng)的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這五霸(另一說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闔閭和勾踐)都是崇尚言論的人。崇尚行動(dòng)必注重于仁義,,崇尚言論必注重于利益,。仁義與利益相比,,為何相差的有多么遠(yuǎn)啊,?由此可知,,言談不如身行,身行不如盡心,。言談,,人們可以聽得見;身行,,人們可以看得見,;盡心,神明可以知曉,。人的聰明不可以被欺騙,,更何況神的聰明? 是知無愧于口,,不若無愧于身,,無愧于身,不若無愧于心,。無口過易,,無身過難,無身過易,,無心過難,。既無心過,何難之有,!吁,,安得無心過之人,與之語心哉,!” 【譯文】 由此可知,,無愧于口,不若無愧于身,;無愧于身,,不若無愧于心。要口言無過容易,,要身行無過困難,;要身行無過容易,要內(nèi)心無過困難,。如果內(nèi)心都無過錯(cuò),,還有什么災(zāi)難!唉,!要口言無過容易,,要身行無過困難,;要身行無過容易,要盡心無過困難,,與之交心談暢,!” 六、“觀物” 之辯 漁者謂樵者曰:“子知觀天地萬物之道乎,?” 樵者曰:“未也,。愿聞其方?!?/span> 【譯文】 漁夫問樵夫:“你知道觀察天地萬物的方法嗎,?” 樵夫說:“不知道。愿聽你講,?!?/span> 漁者曰:“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謂之理者,,窮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謂之性者,盡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謂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 【譯文】 漁夫說:“所謂觀物,,并非以眼觀物;而是以心觀物,;不是以心觀物,,而是以理觀物。天下之物,,無不有其理,,無不有其性,無不有其命,。所謂理,,研究以后可以知道,;所謂性,研究透徹以后可以知道,;所謂命,,參透以后可以知道。 此三知也,,天下之真知也,,雖圣人無以過之也。而過之者,,非所以謂之圣人也,。夫鑒之所以能為明者,謂其能不隱萬物之形也,。雖然鑒之能不隱萬物之形,,未若水之能一萬物之形也。雖然水之能一萬物之形,,又未若圣人之能一萬物情也,。圣人之所以能一萬物之情者,謂其圣人之能反觀也,。所以謂之反觀者,,不以我觀物也。不以我觀物者,,以物觀物之謂也,。 【譯文】 此三知,才是天下的真知,,就連圣人也無法超過,。超出此三知,也就不能稱為圣人,。鏡子之所以能夠明照萬物,,是因?yàn)樗軌虿浑[藏萬物的形狀。雖然鏡子能夠不隱藏萬物的形狀,,但不如水能化成萬物的形狀,;雖然水能化成萬物的形狀,又不如圣人能夠把萬物的情實(shí)統(tǒng)一起來,。圣人之所以能夠把萬物的情實(shí)統(tǒng)一起來,,是因?yàn)槭ト四軌蚍从^萬物。所謂反觀其物,,就是不從'我’的角度去觀物,。不從'我’的角度去觀物,而是從物的角度去觀物,。 又安有我于其間哉,?是知我亦人也,,人亦我也。我與人皆物也,。此所以能用天下之目為己之目,,其目無所不觀矣。用天下之耳為己之耳,,其耳無所不聽矣,。用天下之口為己之口,其口無所不言矣,。 【譯文】 既然是從物的角度去觀物,,在觀物的過程中,又怎么會(huì)有'我’的存在呢,?由此可知,,我也是他人,他人也是我,,我與他人都是物,。這樣才能用天下人的目為我目,則無所不見,;用天下人的耳為我耳,,則無所不聞;用天下人的口為我口,,則無所不言,; 用天下之心為己之心,其心無所不謀矣,。天下之觀,,其于見也,不亦廣乎,?天下之聽,,其于聞也,不亦遠(yuǎn)乎,?天下之言,,其于論也,不亦高乎,?天下之謀,其于樂也,,不亦大乎,?夫其見至廣,其聞至遠(yuǎn),,其論至高,,其樂至大,,能為至廣、至遠(yuǎn),、至高,、至大之事,而中無一為焉,,豈不謂至神至圣者乎,? 【譯文】 用天下人的心為我心,則無所不謀,。如此觀天下,,其所見,是多么廣闊??!天涯海角,其所聞,,是多么悠遠(yuǎn)?。≌?wù)撎煜?,其言論,,是多么高深啊,!謀化天下,,其所樂,是多么的至大???其見廣闊,其聞?dòng)七h(yuǎn),,其論高深,,其謀至大,能夠做到至廣,、至遠(yuǎn),、至高、至大,,其中卻沒有任何人為的因素存在,,這難道不可以稱為至神至圣了嗎? 非唯吾謂之至神至圣者乎,,而天下謂之至神至圣者乎,。非唯一時(shí)之天下渭之至神至圣者乎,而千萬世之天下謂之至神圣者乎。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已,。” 【譯文】 不只是我把這稱為至神至圣,,天下人都把這稱為至神至圣,。不只是一時(shí)的天下人把這稱為至神至圣,千萬世的天下人都把這稱為至神至圣,。古往今來,,都是如此?!?/span> 七,、“人天” 之辯 樵者問漁者曰:“子以何道而得魚?” 曰:“吾以六物具而得魚,?!?/span> 曰:“六物具也,豈由天乎,?” 曰:“具六物而得魚者,,人也。具六物而所以得魚者,,非人也,。” 【譯文】 樵夫問漁夫:“你用什么辦法釣到魚,?” 漁夫答:“我用六種物具釣到魚,。” 樵夫問:“六樣物品備足而釣到魚,,這難道是天意的安排嗎,?” 漁夫答:“六物具備而釣上魚,是人力所為,。六物具備而釣上魚的原因,,則非人力所為?!?/span> 樵者未達(dá),,請(qǐng)問其方。 漁者曰:“六物者,,竿也,,綸也,浮也,,沉也,,鉤也,,餌也。一不具,,則魚不可得。然而六物具而不得魚者,,非人也,。六物具而不得魚者有焉,未有六物不具而得魚者也,。是知具六物者,,人也。得魚與不得魚,,天也,。六物不具而不得魚者,非天也,,人也,。” 【譯文】 樵夫聽不明白,,請(qǐng)漁夫指出其中的道理,。 漁夫說:“六物,魚桿,、魚線,、魚漂、魚墜,、魚鉤,、魚餌。有一樣不具備,,則釣不上魚,。然而六物具備而釣不上魚,這就不是人的原因,。六物品備足卻釣不到魚,,這種情況是存在的,但是,,六物品不備足卻能釣到魚,,這種情況卻是不存在的。因此具備六物,,是人事,。釣上釣不上魚,是天意,。六樣物品不備足而釣不到魚,,這不是天意,而是人事?!?/span> 樵者曰:“人有禱鬼神而求福者,,福可禱而求耶,?求之而可得耶,?敢問其所以?!?/span> 曰:“語善惡者,,人也;福禍者,,天也,。天道福善而禍淫,鬼神豈能違天乎?自作之咎,,固難逃已,。天降之災(zāi),禳之奚益,?修德積善,,君子常分。安有余事于其間哉,!” 【譯文】 樵夫問:“人向鬼神祈禱而祈求福祉,,福祉可以通過祈禱來祈求嗎?祈求就可以得到嗎,?請(qǐng)講講其中的道理,。” 漁夫答:“講善講惡的是人,,降福降禍的是天,。天之道,福佑善良的人,,禍害淫邪的人,,難道鬼神就能夠違逆天道嗎?自己作孽而引起的咎害,,本來就難以逃避,;上天降下的災(zāi)禍,祈禳它有什么用,?修德積善,,是君子的本分。哪里還有其他別的事值得作呢,?” 樵者曰:“有為善而遇禍,,有為惡而獲福者,,何也?” 漁者曰:“有幸與不幸也,。幸不幸,,命也;當(dāng)不當(dāng),,份也,。一命一份,人其逃乎,?” 【譯文】 樵夫問:“有人行善卻遭遇災(zāi)禍,有人求福而得福,,這是為什么,?” 漁夫答:“這是因?yàn)橛腥诵疫\(yùn),有人不幸運(yùn),。是幸運(yùn)還是不幸運(yùn),,這是命。遇與不遇,,這是分,。命與分,人怎么能逃脫得了呢,?” 曰:“何謂份,?何謂命?” 曰:“小人之遇福,,非份也,,有命也;當(dāng)?shù)?,份也,,非命也。君子之遇禍,,非份也,,有命也;?dāng)福,,份也,,非命也?!? 【譯文】 樵夫問:“什么是分,?什么是命?” 漁夫答:“小人得福,,這不是他的分,,是他有那個(gè)命,,小人應(yīng)當(dāng)遭遇災(zāi)禍,這是他的分,,不是他命該如此,。君子遭遇災(zāi)禍,這不是他的分,,是他有這樣的命,;君子應(yīng)當(dāng)?shù)酶#@是他的分,,不是他命該如此,。” 八,、“利害” 之辯 漁者謂樵者曰:“人之所謂親,,莫如父子也;人之所渭疏,,莫如路人也,。利害在心,則父子過路人遠(yuǎn)矣,。父子之道,,天性也。利害猶或奪之,,況非天性者乎,?夫利害之移人,如是之深也,,可不慎乎,?路人之相逢則過之,固無相害之心焉,,無利害在前故也,。 【譯文】 漁夫?qū)﹂苑蛘f:“人與人的親情,沒有比父子的關(guān)系更親的了,;人與人的疏遠(yuǎn),,沒有比路人的關(guān)系更疏的了。如果利與害在心里,,父子之間就會(huì)像路人一樣遠(yuǎn),。父子相親,這是天性使然,。然而,,即便如此,利害尚且有可能把它奪走,,更何況是不是出自天性的東西呢,?利害可以把人改變到如此大的程度,,能不謹(jǐn)慎對(duì)待呢?路人相見,,匆匆而過,,他們本來就沒有相害之心,這是由于他們沒有利害沖突的緣故,。 有利害在前,,則路人與父子,又奚擇焉,?路人之能相交以義,,又何況父子之親乎?夫義者,,讓之本也,;利者,爭(zhēng)之端也,。讓則有仁,爭(zhēng)則有害,。仁與害,,何相去之遠(yuǎn)也!堯,、舜亦人也,。桀、紂亦人也,,人與人同而仁與害異爾,,仁因義而起,害因利而生,。利不以義,,則臣弒其君者有焉,子弒其父者有焉,。豈若路人之相逢,,一目而交袂于中逵者哉!” 【譯文】 若有利害沖突,,那么路人與父子,,又何可選擇的呢?路人能夠以義相交,,更何況是有親密關(guān)系的父子呢,!所謂義,是謙讓之本,。而利益是爭(zhēng)奪之端,。謙讓則有仁義,,爭(zhēng)奪則有危害,為何仁義與危害相差這么大??!堯、舜是人,,桀,、紂也是人,人與人同,,而仁義與危害卻不同,。仁因義而起,害因利而生,,求利卻不講義,,就會(huì)發(fā)生臣弒君、子弒父這樣窮兇極惡的事情,,就好像路人相逢,,一眼不相投而拼死于路途一樣!” 九,、“力分” 之辯 樵者謂漁者曰:“吾嘗負(fù)薪矣,,舉百斤而無傷吾之身,加十斤則遂傷吾之身,,敢問何故,?” 【譯文】 樵夫問漁夫:“我經(jīng)常扛柴,,扛一百斤也傷不了我,,多加十斤就傷了我,請(qǐng)問這是什么原因,?” 漁者曰:“樵則吾不知之矣,。以吾之事觀之,則易地皆然,。吾嘗釣而得大魚,,與吾交戰(zhàn)。欲棄之,,則不能舍,,欲取之,則未能勝,。終日而后獲,,幾有沒溺之患矣。非直有身傷之患耶?魚與薪則異也,,其貪而為傷則一也,。百斤,力分之內(nèi)者也,,十斤,,力分之外者也。力分之外,,雖一毫猶且為害,,而況十斤乎!吾之貪魚亦何以異子之貪薪乎,!” 樵者嘆曰:“吾而今而后,,知量力而動(dòng)者,智矣哉,!” 【譯文】 漁夫答:“打柴的事情我不清楚,。以我釣魚之事論之,其理一樣,。我有一次釣魚,,一條大魚上了鉤,跟我較勁,。我想放棄,,卻又舍不得;我想把大魚扯上來,,卻又力有不逮,。最終,,在跟大魚較量了一整天之后,,我擒獲了大魚。為了這條大魚,,我差點(diǎn)就沉到水里,,溺水身亡了。那不僅僅是身體受傷的禍患,,難道沒有喪命的禍患嗎,?釣魚與打柴雖不一樣,但因貪而受傷卻是一樣的,。一百斤,,是你力所能及的,再加十斤,,則在你所能承受重量之外,。力所能及之外,加一毫都是有害的,,何況十斤,!我貪求大魚,,你貪求重薪,在貪字上面,,我們之間又有什么不同呢,!” 樵夫感嘆道:“從今之后,知道要量力而行,,那可是明智的做法?。 ?/span> 十,、“易理” 之辯 樵者謂漁者曰:“子可謂知《易》之道矣,。吾也問:《易》有太極,太極何物也,?” 曰:“無為之本也,。” 曰:“太極生兩儀,,兩儀,,天地之謂乎?” 曰:“兩儀,,天地之祖也,,非止為天地而已也。太極分而為二,,先得一為一,,后得一為二。一二謂兩儀,?!?/span> 【譯文】 樵夫問:“你可以說是通曉《周易》的易理了。請(qǐng)問:易有太極,,太極是何物,?” 漁夫答:“無為之本?!?/span> 樵夫問:“太極生兩儀,,兩儀指的是天地嗎?” 漁夫答:“兩儀是天地的始祖,,并非單指天地,。太極一分為二,先分出一個(gè),,是為一,,后又分出一個(gè),是為二。一和二合稱兩儀,?!?/span> 曰:“兩儀生四象,四象何物也,?” 曰:“大象謂陰陽剛?cè)?。有陰陽然后可以生天,有剛?cè)崛缓罂梢陨?。立功之本,,于斯為極?!?/span> 【譯文】 樵夫問:“兩儀生四象,,四象為何物?” 漁夫答:“四象,,指的是是陰陽和剛?cè)?。有了陰陽,然后才可以生出天來,;有了剛?cè)?,然后才可以生出地來。這是建功立業(yè)的本源,,并且是最大的本源,。” 曰:“四象生八卦,,八卦何謂也,?” 曰:“謂乾、坤,、離,、坎、兌,、艮,、震,、巽之謂也,。迭相盛衰終始于其間矣。因而重之,,則六十四卦由是而生也,,而《易》之道始備矣?!?/span> 【譯文】 樵夫問:“四象生八卦,。八卦是什么?” 漁夫答:“八卦是指乾、坤,、離,、坎、兌,、艮,、震、巽這八個(gè)卦,。它們依次有盛有衰,,有終有始,彼盛此衰,,彼終此始,,循環(huán)往復(fù)。把八卦與八卦重疊,,共有六十四種重疊方式,,于是六十四卦就由此而產(chǎn)生了。至此,,易理方完備,。” 樵者問漁者曰:“復(fù)何以見天地之心乎,?” 曰:“先陽已盡,,后陽始生,則天地始生之際,。中則當(dāng)日月始周之際,,末則當(dāng)星辰始終之際。萬物死生,,寒暑代謝,,晝夜變遷,非此無以見之,。當(dāng)天地窮極之所必變,,變則通,通則久,,故《象》言'先王以至日閉關(guān),,商旅不行,后不省方’,,順天故也,。” 【譯文】 樵夫問漁者:“從復(fù)卦可以窺見天地往復(fù)循環(huán)的規(guī)律,,這是為什么,?” 漁夫答:“原先的陽氣已經(jīng)消盡,,未來的陽氣開始滋生,這是天地初生的時(shí)刻,。循環(huán)到中間,,就是日月開始周行的時(shí)刻,循環(huán)到末尾,,就是星辰開始終了的時(shí)刻,。萬物的死生、寒暑的變換,、晝夜的更替,,如果沒有天地循環(huán)往復(fù)的規(guī)律,就無法顯現(xiàn),。當(dāng)天地的陰陽之氣達(dá)至窮極之時(shí),,就必然會(huì)發(fā)生變化,變化就能通暢,,通暢就能長(zhǎng)久,,因此復(fù)卦的《象辭》說'古代的君王于冬至日關(guān)閉關(guān)口,商人不行商,,旅人不旅行,,君主不巡察四方’,這是由于要順應(yīng)天時(shí)的緣故,?!?/span> 樵者謂漁者曰:“無妄,災(zāi)也,。敢問何故,?” 曰:“妄則欺他,得之必有禍,,斯有妄也,,順天而動(dòng),有禍及者,,非禍也,,災(zāi)也。猶農(nóng)有思豐而不勤稼稿者,,其荒也,,不亦禍乎?農(nóng)有勤稼穡而復(fù)敗諸水旱者,,其荒也,,不亦災(zāi)乎,?故《象》言'先王以茂對(duì)時(shí)育萬物’,,貴不妄也。” 【譯文】 樵夫問:“從無妄卦可以看到災(zāi)禍,。請(qǐng)問:這是什么原因,?” 漁夫答:“虛妄就是欺騙,有欺騙就必然有禍害,。有了虛妄,,卻能順天而行,那么,,由此而出現(xiàn)的禍害就不是禍害,,而是災(zāi)厄。以農(nóng)人為譬,,假如農(nóng)人心想豐收卻不努力耕種,,那么,他的天地就會(huì)荒蕪,,這就是禍害,。假如農(nóng)人努力耕種,但田地卻由于受到水災(zāi)或旱災(zāi)的影響而荒蕪,,那就是災(zāi)厄,。由此,無妄卦的《象辭》說'古代的君王勉力應(yīng)時(shí),,養(yǎng)育萬物’,,這就是貴在不虛妄的體現(xiàn)”。 樵者問曰:“姤,,何也,?” 曰:“姤,遇也,。柔遇剛也,,與夬正反。夬始逼壯,,姤始遇壯,,陰始遇陽,故稱姤焉,。觀其姤,,天地之心,亦可見矣,。圣人以德化及此,,罔有不昌。故《象》言'施命誥四方’,,履霜之慎,,其在此也,。” 【譯文】 樵夫問:“姤卦講什么,?” 漁夫答:“姤就是相遇,。姤卦是一柔遇見五剛,這跟夬卦正好相反,,因?yàn)閴允且蝗岜期s五剛,。夬卦是柔弱的逼迫強(qiáng)壯的,姤卦是柔弱的遇見強(qiáng)壯的,。姤卦一陰與五陽相遇,,故而稱為姤卦。觀察姤卦,,也可以看到天地運(yùn)行的規(guī)律,。圣人的德行既然能夠感化到天地,那就沒有什么東西不昌盛了,。因此,,姤卦的《象辭》說'君主施行政令,布告四方’,,從姤卦開始,,就要好像踩到了霜那樣,小心翼翼,,謹(jǐn)慎行事了,。” 漁者謂樵者曰:“春為陽始,,夏為陽極,,秋為陰始,冬為陰極,。陽始則溫,,陽極則熱;陰始則涼,,陰極則寒,。溫則生物,熱則長(zhǎng)物,,涼則收物,,寒則殺物。皆一氣別而為四焉,。其生萬物也亦然,。” 【譯文】 漁夫接著說:“春天是陽氣開始之時(shí),,夏天是陽氣極盛之時(shí),,秋天是陰氣開始之時(shí),,冬天是陰氣極盛之時(shí)。陽氣開始,,天氣就溫和,;陽氣極盛,,天氣就炎熱,;陰氣開始,天氣就涼爽,;陰氣極盛,,天氣就寒冷。天氣溫和,,萬物就生發(fā),;天氣炎熱,萬物就長(zhǎng)養(yǎng),;天氣涼爽,,萬物就收斂;天氣寒冷,,萬物就肅殺,。本來是一樣氣,卻分為了四樣,。由此,,氣生殺萬物的過程也分為了生長(zhǎng)收殺這四個(gè)階段?!?/span> 十一,、“人物” 之辯 樵者問漁者曰:“人之所以能靈于萬物者,何以知其然耶,?” 漁者對(duì)曰:“謂其目能收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之聲,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聲色氣味者,萬物之體也,。目耳口鼻者,,萬人之用也。體無定用,,惟變是用,。用無定體,惟化是體,。體用交而人物之道于是乎備矣,。然則人亦物也,,圣亦人也。 【譯文】 樵夫問漁夫:“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從哪里可以知道這一點(diǎn)的,?” 漁夫回答:“人的目能收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之聲音,,鼻能收萬物之氣息,,口能收萬物之味道。色彩,、聲音,、氣息、味道,,這是萬物的本體,。眼睛、耳朵,、嘴,、鼻子,這是人體的應(yīng)用器官,。本體沒有固定的應(yīng)用來與之對(duì)應(yīng),,應(yīng)用要根據(jù)情況的變化來定;應(yīng)用沒有固定的本體來與之對(duì)應(yīng),,本體要根據(jù)情況的變化來定,。本體與應(yīng)用相交,于是人與萬物的相交規(guī)律就完備了,。然而,,人也是萬物的之一,圣人也是人,。 有一物之物,,有十物之物,有百物之物,,有千物之物,,有萬物之物,有億物之物,,有兆物之物,。生一一之物,當(dāng)兆物之物者,,豈非人乎,!有一人之人,有十人之人,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萬人之人,有億人之人,,有兆人之人,。當(dāng)兆人之人者,豈非圣乎,!是知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也者,,人之至者也,。 【譯文】 一個(gè)物體也是物,,十個(gè)物體也是物,,一百個(gè)物體也是物,一千個(gè)物體也是物,,一萬個(gè)物體也是物,,一億個(gè)物體也是物,一兆個(gè)物體也是物,。生出一個(gè)物體來,,能夠抵得上一兆個(gè)物體,這個(gè)物體除了是人,,還能是什么,。一個(gè)人也是人,十個(gè)人也是人,,一百個(gè)人也是人,,一千個(gè)人也是人,一萬個(gè)人也是人,,一億個(gè)人也是人,,一兆個(gè)人也是人。生出一個(gè)人來,,能夠抵得上一兆個(gè)人,這個(gè)人除了是圣人,,還能是什么人呢,?由此可知,,人是物的極致者,,圣人是人的極致者,。 物之至者始得謂之物之物也。人之至者始得謂之人之人也,。夫物之物者,,至物之謂也,。人之人者,至人之謂也,。以一至物而當(dāng)一至人,,則非圣人而何?人謂之不圣,,則吾不信也,。何哉?謂其能以一心觀萬心,一身觀萬身,,一物觀萬物,,一世觀萬世者焉。 【譯文】 物的極致者,,才可以稱為物中之物,;人的極致者,才可以稱為人上之人,。所以物的至極為至物,,人的至極為至人。人是達(dá)至最完備狀態(tài)的物,,假如他同時(shí)又是達(dá)至最完備狀態(tài)的人,,那他不就是圣人嗎?若是有人說他不是圣人,,我是不相信的,。為什么呢?他能從一人之心觀看到萬人之心,,能從一人之身觀看到萬人之身,,能從一樣事物觀看到萬事萬物,,能從一個(gè)世代觀看到萬個(gè)世代,。 又謂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者焉。又謂其能以上識(shí)天時(shí),,下盡地理,,中盡物情,通照人事者焉,。又謂其能以彌綸天地,,出入造化,進(jìn)退今古,,表里人物者焉,。 【譯文】 他又能夠心與天通,體察天意,,口與天感,,代天傳言,手與天應(yīng),,巧代天工,,身與天同,代天行事;他還能夠上識(shí)天時(shí),,下窮地理,,中盡物情,通徹人事,;他還能夠綜括天地,,在造化之中出入,在今古之中進(jìn)退,,貫通人物的表里,。 噫!圣人者,,非世世而效圣焉,。吾不得而目見之也。雖然吾不得而目見之,,察其心,,觀其跡,探其體,,潛其用,,雖億萬千年亦可以理知之也。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別有天地萬物,,異乎此天地萬物?!瘎t吾不得而知之也,。 【譯文】 唉!圣人并非世世代代都會(huì)出現(xiàn),。我沒辦法親自見到圣人,。盡管我沒辦法親眼見到圣人,但我可以窺察他的心思,,觀看他的形跡,,探尋他的本體,專注于他的應(yīng)用,,這樣我就可以推知他的存在了,,即便是他跟我相隔萬年甚至億年,我也可以依據(jù)他的存在之理來推知他的存在,。也許,,有人會(huì)告訴我:'天地之外,另有天地萬物,,跟這里的天地萬物不同,?!@個(gè)人所說的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我不得而知,。 非唯吾不得而知之也,,圣人亦不得而知之也。凡言知者,,謂其心得而知之也,。言言者,謂其口得而言之也,。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惡得而言之乎?以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謂妄知也,。以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謂妄言也,。吾又安能從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 【譯文】 不只是我不得而知,圣人也不得而知,。凡是講述所知,,那所知都是講述者的心能夠知道的。凡是講什么話,,那話都是講話者的嘴能夠講得出來的,。既然心還不得而知,嘴又怎么能夠講得出來呢,?心里不知道而說知道的,,叫做妄知。嘴說不清而又要說的,,叫做妄言。我又怎么能夠像妄人那樣妄知,、妄言呢,?” 漁者謂樵者曰:“仲尼有言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夫如是,則何止于百世而已哉,!億千萬世,,皆可得而知之也,。 【譯文】 漁夫?qū)﹂苑蛘f:“孔子說:'殷朝的禮儀因襲夏朝的禮儀,減少了哪些禮節(jié),,增加了哪些禮節(jié),,這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的禮儀因襲殷朝的禮儀,,減少了哪些禮節(jié),,增加了哪些禮節(jié),這是可以知道的,。以后或許出現(xiàn)有代周而立的朝代,,那個(gè)朝代即便是距離我有一百個(gè)世代那么遙遠(yuǎn),它的禮儀還是可以知道的,?!窨鬃诱f的這樣,可以知道的禮儀又何止是一百個(gè)世代之后的禮儀呢,?就算是一千個(gè)世代,、一萬個(gè)世代、一億個(gè)世代之后的禮儀,,也是可以知道的,。 人皆知仲尼之為仲尼,不知仲尼之所以為仲尼,,不欲知仲尼之所以為仲尼則已,,如其必欲知仲尼之所以為仲尼,則舍天地將奚之焉,?人皆知天地之為天地,,不知天地之所以為天地。不欲知天地之所以為天地則已,,如其必欲知天地之所以為天地,,則舍動(dòng)靜將奚之焉? 【譯文】 人們都知道孔子就是孔子,,但卻不知道孔子之所以能夠成為孔子的原因,。不想知道孔子之所以能夠成為孔子的原因也就罷了,如果一定想要知道孔子之所以能夠成為孔子的原因,,那么,,就必須到天地之中去尋找答案,如果棄天地于不顧,,又能到哪里去尋找答案呢,?人們都知道天地就是天地,但卻不知道天地之所以能夠成為天地的原因,。不想知道天地之所以能夠成為天地的原因也就罷了,,如果一定想要知道天地之所以能夠成為天地的原因,,那么,就必須到動(dòng)靜之中去尋找答案,,如果棄動(dòng)靜于不顧,,又能到哪里去尋找答案呢? 夫一動(dòng)一靜者,,天地至妙者歟,?夫一動(dòng)一靜之間者,天地人至妙者歟,?是知仲尼之所以能盡三才之道者,,謂其行無轍跡也。故有言曰:'予欲無言’,,又曰:'天何言哉,!四時(shí)行焉,百物生焉,?!浯酥^與?” 【譯文】 一動(dòng)一靜,,不是天地的奧妙又是什么呢,?然而在這一動(dòng)一靜之間,不就是天地人三者中奧妙的奧妙嗎,。由此可知,,孔子之所以能夠窮盡天地人三才之道,是由于他行事沒有留下痕跡,。所以孔子說:'我什么也沒說,。’又說:'天何嘗說過話,!四時(shí)自然依序更替,,百物自然生長(zhǎng)?!y道說的不是這個(gè)道理嗎,?” 十二、“權(quán)變” 之辯 漁者謂樵者曰:“大哉,!權(quán)之與變乎?非圣人無以盡之,。變?nèi)缓笾斓刂L(zhǎng),,權(quán)然后知天下之輕重。消長(zhǎng),,時(shí)也,;輕重,,事也。時(shí)有否泰,,事有損益,。圣人不知隨時(shí)否泰之道,奚由知變之所為乎,?圣人不知隨時(shí)損益之道,,奚由知權(quán)之所為乎?運(yùn)消長(zhǎng)者,,變也,;處輕重者,權(quán)也,。是知權(quán)之與變,,圣人之一道耳?!? 【譯文】 漁夫?qū)﹂苑蛘f:“圣人真是偉大?。?quán)衡與變化,,惟有圣人能夠窮盡它們的情實(shí),。有變化,然后才能知道天地之氣的消長(zhǎng)情況,;有權(quán)衡,,然后才能知道天下之物的輕重情況。消長(zhǎng)隨時(shí)節(jié)而變,,輕重隨事物而定,。時(shí)節(jié)有否閉的時(shí)候,也有通泰的時(shí)候,;事物有減損的情況,,也有增益的情況。圣人如果不知道隨著時(shí)節(jié)的變換而有否閉和通泰的變化這個(gè)規(guī)律,,又怎么知道變化所起的作用呢,?圣人如果不知道隨著事物的不同而有減損和增益的區(qū)別,又怎么知道權(quán)衡所起的作用呢,?令消長(zhǎng)得以發(fā)生的,,是變化;令輕重得以區(qū)分的,,是權(quán)衡,。由此可知,權(quán)衡與變化,,都是圣人的一體之道的體現(xiàn),?!?/span> 十三、“生死” 之辯 樵者問漁者曰:“人謂死而有知,,有諸,?” 曰:“有之?!?/span> 曰:“何以知其然,?” 曰:“以人知之?!?/span> 【譯文】 樵夫問漁夫:“人死后有靈魂存在,,有這種事么?” 漁夫答:“有,?!?/span> 樵夫問:“從哪里知道有?” 漁夫答:“從人那里知道,?!?/span> 曰:“何者謂之人?” 曰:“目耳鼻口心膽脾腎之氣全,,謂之人,。心之靈曰神,膽之靈曰魄,,脾之靈曰魂,,腎之靈曰精。心之神發(fā)乎目,,則謂之視,;腎之精發(fā)乎耳,則謂之聽,;脾之魂發(fā)乎鼻,,則謂之臭;膽之魄發(fā)乎口,,則謂之言,。八者具備,然后謂之人,。 【譯文】 樵夫問:“具備什么條件才能稱為人,?” 漁夫答:“眼睛、耳朵,、鼻子,、嘴、心,、膽,、脾、腎這八個(gè)部位的氣全備,,就稱為人,。心的靈氣稱為神,膽的靈氣稱為魄,,脾的靈氣稱為魂,,腎的靈氣稱為精。(中醫(yī)認(rèn)為:心之靈稱神,,肝之靈稱魂,,脾之靈稱意,肺之靈稱魄,,腎之靈稱精,。邵師有不同的見解,不知原文有誤,?還是有何深意,?——譯者注)心的神從眼睛顯現(xiàn),稱為視,;腎的精從耳朵顯現(xiàn),,稱為聽;脾的魂從鼻子顯現(xiàn),,稱為臭,;膽的魄從嘴顯現(xiàn),稱為言,。八個(gè)部位的氣全部具備,,然后才稱為人。 夫人也者,,天地萬物之秀氣也,。然而亦有不中者,各求其類也,。若全得人類,,則謂之曰全人之人。夫全類者,,天地萬物之中氣也,,謂之曰全德之人也。全德之人者,,人之人者也,。夫人之人者,仁人之謂也。唯全人,,然后能當(dāng)之,。 【譯文】 人,稟天地萬物之秀氣而生,。然而也有缺少某一方面的人,,各歸其類。如果各方面都齊全的人,,則稱為全人,。全人得萬物中和之氣,則稱為全德之人,。全德之人,,為人中之人。人中之人,,則是仁人之稱,。唯有全人,才配得上仁人的稱號(hào),。 人之生也,,謂其氣行,人之死也,,謂其形返,。氣行則神魂交,形返則精魄存,。神魂行于天,,精魄返于地。行于天,,則謂之曰陽行,;返于地,則謂之曰陰返,。陽行則晝見而夜伏者也,,陰返則夜見而晝伏者也。 【譯文】 人活著的時(shí)候,,叫做陽氣運(yùn)行,。人死了,就是形體返還,。氣行則神魂交,,形返則精魄存。神魂行于天,,精魄返于地,。行于天,,稱之為陽行,返于地,,稱之為陰返,。陽行于白天而夜間潛伏,陰返于夜間而白天潛伏,。 是故知日者月之形也,,月者日之影也。陽者陰之形也,,陰者陽之影也。人者鬼之形也,,鬼者人之影也,。人謂鬼無形而無知者,吾不信也,?!? 【譯文】 由此可知,太陽是月亮的形狀,,月亮是太陽的影子,,陽者是陰者的形狀,陰者是陽者的影子,,人是鬼的形狀,,鬼是人的影子。人們說,,鬼沒有形狀,,沒有靈魂,我不相信,?!?/span> 十四、“小人” 之辯 樵者問漁者曰:“小人可絕乎,?” 曰: “不可,。君子稟陽正氣而生,小人稟陰邪氣而生,。無陰則陽不成,,無小人則君子亦不成,唯以盛衰乎其間也,。陽六分,,則陰四分;陰六分,,則陽四分,。陽陰相半,則各五分矣。由是知君子小人之時(shí)有盛衰也,。治世則君子六分,。君子六分,則小人四分,,小人固不能勝君子矣,。 【譯文】 樵夫問漁夫:“小人可以讓他絕跡嗎?” 漁夫答:“不能,。君子稟陽正氣而生,,小人稟陰邪氣而生。無陰則陽不生,,無小人則君子不生,,只有盛衰的不同。若以十分來算,,陽六分,,則陰四分;陰六分,,則陽四分,。陰陽各半,則各占五分,。由此而知,,君子與小人各有盛衰之時(shí)。治平之世,,君子占六分,。君子占六分,小人就占四分,,在這樣的情況下,,小人勢(shì)力不能戰(zhàn)勝君子的勢(shì)力。 亂世則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謂各安其分也,。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夫不夫,,婦不婦,,謂各失其分也。此則由世治世亂使之然也,。 【譯文】 混亂之世則與治平之世相反,。君安君位,臣安臣位,,父安父位,,子安子位,兄安兄位,,弟安弟位,夫安夫位,,妻安妻位,,這就叫各安其分。君不安君位,,臣不安臣位,,父不安父位,子不安子位,,兄不安兄位,,弟不安弟位,夫不安夫位,,妻不安妻位,,這就叫各失其分。這是由世治,、世亂所造成的不同結(jié)果,。 君子常行勝言,小人常言勝行,。故世治則篤實(shí)之士多,,世亂則緣飾之士眾。篤實(shí)鮮不成事,,緣飾鮮不敗事,。成多國(guó)興,敗多國(guó)亡,。家亦由是而興亡也,。夫興家與興國(guó)之人,,與亡國(guó)亡家之人,相去一何遠(yuǎn)哉,!” 【譯文】 君子行多于言,,小人言多于行。因此治平之世篤實(shí)之人居多,,混亂之世巧飾之人居多,。人若篤實(shí),很少不成事,;人若巧飾,,很少不敗事。成事多,,國(guó)家就興旺,;敗事多,國(guó)家就會(huì)滅亡,。同理,,家庭亦由成多而興,因敗多而亡,。興國(guó),、興家之人與亡國(guó)、亡家之人相比,,兩者的差距是多么大?。 ?/span> 十五,、“才正不正” 之辯 樵者問漁者曰:“人所謂才者,,有利焉,有害焉者,,何也,?” 漁者曰:“才一也,利害二也,。有才之正者,,有才之不正者。才之正者,,利乎人而及乎身者也,;才之不正者,利乎身而害乎人者也,?!?/span> 【譯文】 樵夫問:“人們所說的才華,有利,,也有害,,這是為什么,?” 漁夫答:“才華是一,利害是二,,才華有利有害,,這是一分為二。才華有正與不正之分,。才華正,,利于人,亦利于己,。才華不正,,雖利于己,卻害于人,?!?/span> 曰:“不正,則安得謂之才,?” 曰:“人所不能而能之,,安得不謂之才?圣人所以異乎才之難者,,謂其能成天下之事而歸之正者寡也,。若不能歸之以正,才則才矣,,難乎語其仁也。譬猶藥療疾也,,毒藥亦有時(shí)而用也,,可一而不可再也,疾愈則速已,,不已則殺人矣,。平藥則常日而用之可也,重疾非所以能治也,。能驅(qū)重疾而無害人之毒者,,古今人所謂良藥也。 【譯文】 樵夫問:“才華若不正,,怎么還能稱為才華,?” 漁夫答:“別人沒這個(gè)能力,他有這個(gè)能力,,怎么不能稱為才華,?圣人之所以嘆息有才華的人難遇,是因?yàn)槟軌虺删吞煜碌氖聵I(yè)而又能夠歸于正道的人很少,。如果不能令其歸于正道,,雖有才華,,但很難說他是仁人。譬如以藥醫(yī)病,,有時(shí)候也用到毒藥醫(yī)病,,但毒藥只可以偶爾使用,不能反復(fù)使用,,疾病一旦痊愈,,就要迅速停止使用毒藥,若不停止使用毒藥,,毒藥就會(huì)毒死人,。普通的藥在遇到小病的情況下使用是可以的,但遇到重病的情況,,它就沒辦法醫(yī)治了,。能夠醫(yī)治重病而又沒有害人的毒性的,這樣的藥古往今來的人都稱為良藥,。 《易》曰:'大君有命,,開國(guó)承家,小人勿用,?!缡牵瑒t小人亦有時(shí)而用之,。時(shí)平治定,,用之則否?!对姟吩疲?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湫∪酥藕?!” 【譯文】 《易經(jīng)·師卦》上六爻的爻辭說:'戰(zhàn)爭(zhēng)勝利,班師回朝,,天子頒布封賞令,,封賞諸侯,令他們擁有邦國(guó),,又封賞卿,、大夫,令他們享有采邑,。小人不得任用為官,。’由此可知,,有時(shí)候也會(huì)用到小人,。不過,,治平之世,用小人就不好,?!对娊?jīng)·小雅·鶴鳴》有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娋渌v的就是小人的才華吧!” 十六,、“擇用” 之辯 樵者謂漁者曰:“國(guó)家之興亡,,與夫才之邪正,則固得聞命矣,。然則何不擇其人而用之,?” 【譯文】 樵夫問漁夫:“國(guó)家的興亡和才華的正與不正,我已經(jīng)聽你講述過了,??墒牵瑸槭裁床贿x擇合適的人來任用呢,?,?” 漁者曰:“擇臣者,君也,;擇君者,,臣也。賢愚各從其類而為,。奈何有堯舜之君,,必有堯舜之臣;有桀紂之君,,而必有桀紂之臣。堯舜之臣,,生乎桀紂之世,,桀紂之臣,生于堯舜之世,,必非其所用也,。雖欲為禍為福,其能行乎,?夫上之所好,,下必好之。其若影響,,豈待驅(qū)率而然耶,? 【譯文】 漁夫答:“選擇臣子的,,是君主;選擇君主的,,是臣子,。賢人和愚人各自依從各自的類別而行各自的事。令人無可奈何的是,,有什么樣的君主,,就會(huì)有什么樣的臣子。有堯舜那樣的君主,,就有像堯舜那樣的臣子,;有桀紂那樣的君主,就有像桀紂那樣的臣子,。假若像堯舜那樣的臣子,,出生在桀紂的世代,或者像桀紂那樣的臣子,,出生在堯舜的世代,,就一定會(huì)不為君主所用。既然不為所用,,就算想為禍,,或者為福,難道就可以嗎,。 上好義,,則下必好義,而不義者遠(yuǎn)矣,;上好利,,下必好利,而不利者遠(yuǎn)矣,。好利者眾,,則天下日削矣;好義者眾,,則天下日盛矣,。日盛則昌,日削則亡,。盛之與削,,昌之與亡,豈其遠(yuǎn)乎,?在上之所好耳,。夫治世何嘗無小人,亂世何嘗無君子,不用則善惡何由而行也,?!? 【譯文】 在上者所喜歡的,在下者必然也喜歡,。這就好比人的影子和聲音的回響,,影子隨人,回響隨聲,,是自然而然的存在,,難道還需要逼迫或者引導(dǎo)才會(huì)這樣嗎?在上者講義,,在下者就一定講義,,而不講義的人就會(huì)隨之遠(yuǎn)離;在上者講利益,,在下者就一定講利益,,而不講利益的人就會(huì)隨之遠(yuǎn)離。講利益的人多,,天下就會(huì)日漸削弱,;講義的人多,天下就會(huì)日漸興盛,。日漸興盛就會(huì)榮昌,,日漸削弱就會(huì)滅亡。興盛與削弱,、榮昌與滅亡,,其間的距離難道遙遠(yuǎn)嗎?關(guān)鍵是看在上者的所好究竟是義還是利罷了,。治平之世何嘗無小人,?混亂之世何嘗無君子?不用君子,,善行如何能夠推廣,?不用小人,惡行如何能夠壯大,?!?/span> 十七、“善惡” 之辯 樵者曰:“善人常寡,,而不善人常眾;治世常少,,亂世常多,,何以知其然耶?” 曰:“觀之于物,何物不然,?譬諸五谷,,耘之而不苗者有矣。蓬莠不耘而猶生,,耘之而求其盡也,,亦未如之何矣。由是知君子小人之道,,有自來矣,。君子見善則喜之,見不善則遠(yuǎn)之,;小人見善則疾之,,見不善則喜之。善惡各從其類也,。 【譯文】 樵夫問:“善人常少,,不善之人常多;治平之世常少,,混亂之世常多,。從哪里可以知道這一點(diǎn)?” 漁夫答:“從事物上察看,,哪樣事物不是這樣,?以五谷為例,即使雜草不除,,谷物還是會(huì)生長(zhǎng)的,,盡可能根除盡雜草,其收成也不一定就豐收,。由此可知,,君子之道與小人之道,有其自然之理,。君子看見善行就喜歡,,看見不善之行就遠(yuǎn)離;小人看見善行就憎惡,,看見不善之行就喜歡,。善和惡各自依從各自的類別。 君子見善則就之,,見不善則違之,;小人見善則違之,見不善則就之,。君子見義則遷,,見利則止,;小人見義則止,見利則遷,。遷義則利人,,遷利則害人。利人與害人,,相去一何遠(yuǎn)耶,? 【譯文】 君子看見善行就親近它,看見不善之行就違逆它,;小人看見善行就違逆它,,看見不善之行就親近它。君子看見義舉就遷變,,看見利益就停下,;小人看見義舉就停下,看見利益就遷變,。遷變于義就利于人,,遷變于利就害于人。利于人與害于人,,兩者相差何其遠(yuǎn),? 家與國(guó)一也,其興也,,君子常多而小人常鮮,;其亡也,小人常多而君子常鮮,。君子多而去之者,,小人也;小人多而去之者,,君子也,。君子好生,小人好殺,。好生則世治,,好殺則世亂。君子好義,,小人好利,。治世則好義,亂世則好利,。其理一也,。” 釣者談已,,樵者曰:“吾聞古有伏羲,,今日如睹其面焉,。”拜而謝之,,及旦而去。 【譯文】 家庭與國(guó)家是一體的,,它們興旺的時(shí)候,,君子常多而小人常少;它們滅亡的時(shí)候,,小人常多而君子常少,。君子多卻離君子而去的,是小人,;小人多卻離小人而去的,,是君子。君子喜歡護(hù)生,,小人喜歡殺生,。喜歡護(hù)生,世界就治平,;喜歡殺生,,世界就混亂。君子講義,,小人講利,。治平之世講義,混亂之世講利,。這些論述所包含的道理,,其實(shí)是一樣的?!?/span> 漁夫講完了,。樵夫說:“我聽說古代有伏羲氏,今天看見你,,我就好像是看見了伏羲氏,。”于是拜謝漁夫,,等到天亮樵夫就離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