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史上,蘇軾是曠古奇有的巨匠,。啟功《論書絕句》評曰:北宋書風,,『蘇黃為一宗,不肯受舊格牢籠,,大出新意而不違古法?!挥址Q:蘇軾的書法境界,,『正如其詩所喻,繞樹春風,,化工同進者,。』評語精要地指出了蘇軾變古法,、出新意,、抒胸臆、尚自然的書法特點,。從這個意義上說,,將蘇軾視作北宋尚意書風的典型代表是毫不為過的。但有的美學家為了凸顯蘇軾對于文士心理的開創(chuàng)意義,,便下論斷:『蘇的文藝成就本身并不高,,……畫的真跡不可復見,就其他說,,則字不如詩文,,詩文不如詞』。[1]該觀點的臆斷之處在于對蘇軾書法本身及變法意義缺乏一定的了解,。研究書家的藝術史,,來處(即取法)是必談的,而評價他的書法造詣,,以及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其變通的途徑及成就也須明確。但若是深究下去,,這里面還有一些值得推敲的關捩,。例如,,取法的依據(jù)本應源于書家自述,或是弟子門生的傳載,,但有時我們偏偏會發(fā)現(xiàn)實際風貌與文獻記述相違,。又如談到唐以后學書者的取法,依照常例,,一般會言及魏晉與唐代,,作為兩大書宗,二者的分處是否應該明確,?再如,,論及一位書法巨匠的造詣,學者多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探究深層次根源,,那么思想與書風之間的對應關系到底如何,?此類問題還有不少,情況也較復雜,,如不加厘清辨析,,我們對核心問題的闡釋一定不能如意。所以藝術史研究,,廣泛地材料爬梳,、破除常規(guī)的思考、邏輯關系的重構是一種重要的方法,。 曾讀專文闡論蘇軾的取法與變法,,用了類似『變法準備』的標題。鄙以為,,這是一種行文定式,,憑蘇軾『無意于佳』的思維方式,定然不會為『變法』而去刻意準備——若如此,,離真正的變法出新,,去之遠矣。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蘇軾的思想世界里,,很早就存在著不受藩籬束縛的出新意識。這一點在葉夢得的《石林燕語》中便記述得很清楚,,[2]一句『想當然耳,,何必須要有出處?』便已顯露了二十歲蘇軾的卓犖才氣與創(chuàng)造意識,。在其早年學習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經(jīng)歷中,,持敬畏、重思變的觀念是交織在一起的,。 蘇軾家學深厚,,學書十分勤勉,,曾言:『方先君與吾篤好書畫,每有所獲,,真以為樂,。』[3]又云:『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錠,,不作張芝作索靖?!?/span>[4](曹寶麟考訂此語是蘇軾早年所作[5])從他留下的諸多論書文字中,,可以看到他對魏晉法書的敬畏以及對張、索,、『二王』等前賢的追慕,。蘇軾以『精穩(wěn)』評《遺教經(jīng)》,以『超然』題晉人帖,,用『高逸』贊王獻之書,魏晉書法中恬淡蕭散,、從容不迫的精神是他品評書法的重要標準,。在《題王逸少帖》一詩中,他對張旭與懷素草書疾寫,,故作姿態(tài)的方式,,進行了批評。詩末云:『為君草書續(xù)其終,,待我它日不匆匆,。』何為『不匆匆』,?即草書應從容不迫而書,,這種富于林下之氣、蘊藉自然的魏晉書格是最為蘇軾贊賞的,。蘇軾極推崇陶淵明的作品,,也曾以陶氏詩風評價智永的書法,認為其『精能之至,,反造疏淡,。』『精能』是從法的角度,,評價智永書藝之精妙,,而『疏淡』即認為智永的書格達到了魏晉前賢恬淡自然的境界,。 宋 蘇軾 行書寶月帖 縱23cm 橫17.7cm 紙本 治平二年(1065)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大人令致懇,為催了《禮書》,,事冗,,未及上問。昨日得寶月書,,書背承批問也,。令子監(jiān)簿必安勝,未及修染,。軾頓首,。 蘇軾對『鍾王』書法評價頗高,認為『蕭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6]那在早年學書取法上,,他是否受到了『鍾王』的影響呢,?從現(xiàn)存文字資料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不少其習覽『二王』法書的事例,。如黃庭堅說:『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7],。又《仇池筆記》卷下中有『硬黃臨二王書』一條:『王會稽父子書存于世者蓋一二數(shù)也。唐人薛,、褚之流,,硬黃臨仿,亦足為貴,?!惶K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也提到:『(軾)幼而好書,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晉人,,至唐褚、薛,、顏,、柳,仿佛近之,?!缓螢椤翰患皶x人』?自然是一種謙辭,,但同樣也說明了蘇體與晉人的淵源,。那么,蘇于『鍾』之取法到底如何?文獻并沒有直接的記述,,而從其二十二歲所作《奉喧帖》和三十二歲所作《自離鄉(xiāng)帖》等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鍾王』的痕跡,。尤其是《自離鄉(xiāng)帖》與鍾繇的《白騎遂內(nèi)帖》頗為相似,『遂』與『動』字幾乎如出一轍,。而《自離鄉(xiāng)帖》中的『敢』『安』『在』諸字,,橫向舒展的筆畫以及略帶古拙隸意的捺畫收筆,也顯示了鍾書的特點,。此外我們還發(fā)現(xiàn),,蘇軾在豎勾、戈勾與豎畫的起筆,,橫畫的收筆上采用了逆重的處理方式,。所謂逆重之法即指起筆逆鋒重按的書寫方式,這種書寫方式與『鍾王』明顯不同,?!烘R王』筆觸清簡而自然,不論輕與重,、藏與露,、轉與折,均是順鋒而為,。而在蘇書中,,逆回、逆藏的痕跡則很重,,這種書寫習慣一直延續(xù)到他的晚年,。該筆法的形成,竊以為或更多因于唐人,。從一定意義上說,,對于魏晉與唐人書法的取法,,蘇軾更偏于后者,。他認為到了顏、柳,,不僅融集了前代的筆法,,更在此基礎上,『極書之變』,,故此『天下翕然以為宗師,,而鍾、王之法益微,?!?span>[8]唐人開啟了一種新變的規(guī)范,這種規(guī)范無疑對于重思變的蘇軾更具有一種吸引力。 蘇軾行跡圖 選自《中國書法全集》三十四 蘇軾二 蘇軾對唐人書法的取法,,一般會提到顏真卿,、徐浩與李邕。黃庭堅《山谷題跋》卷九《跋東坡自書所賦詩》云:『少時規(guī)摹徐會稽,,筆圓而姿媚有余,。中年喜臨顏尚書真行,造次為之,,便欲窮本,。晚年乃喜李北海,其豪勁多似之,?!贿@段文獻常為后世研究者反復引用,但如細究,,其中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其一,蘇軾學習顏真卿是否在中年(其卒年六十六,,中年至少應在四十歲以上),?其二,時人與后人屢稱蘇軾學習徐浩,,為何蘇軾本人并不認可,?從蘇軾二十四歲所作的《奉喧帖》和三十歲的《寶月帖》(此帖是目前存世最早的蘇軾墨跡書作)中,明顯可以看到顏真卿的影響,。如《奉喧帖》中『大』『奉』『書』『次』『意』等字的筆意均可見《爭座位帖》的影子,,而《寶月帖》中『事』『及』『問』『勝』諸字的體勢也分明是顏體。所以從蘇軾的學書歷程看,,他早年受到了『鍾王』與顏真卿的共同影響,,顏字寬博的體勢、厚重含蓄的筆法,,對蘇體的最終形成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至于『中年喜臨顏尚書真行,造次為之,,便欲窮本』這句文獻的內(nèi)涵,,并不是說蘇軾到中年才學習顏書,而是講經(jīng)過長時間的臨池積累后,,他最為顏書清雄的氣質所吸引,,在臨習中也更注重提煉顏書之『神』。須臾間隨便臨寫一下,,便把顏書之『神』(『本』)展露了出來,。對于取法徐浩的問題,,一直頗富爭議。黃庭堅的題跋說得很清楚:『規(guī)摹徐會稽』,。但偏偏蘇軾自己并不承認,,他說:『昨日見歐陽叔弼,云:「子書大似李北海,?!褂枰嘧杂X其如此,世或以謂似徐書者,,非也,!』[9]不僅蘇軾自己不認可,蘇軾之子蘇過也是極意否定,。他說:『(軾)少年喜二王書,,晚乃喜顏平原,故時有二家風氣,。俗手不知,,妄謂學徐浩,陋矣,!』[10]這是一段公案,。按蘇、黃如此近密的關系,,自然不會妄語,,那為何他的觀點會與蘇家父子相抵牾?曹寶麟的觀點是很有道理的,。他認為,,這與黃庭堅對于徐浩的評價有關。
文人書法最看重的是內(nèi)含的精神氣質,無論其形質多么秀美華麗,如果落入俗格,,那便無方可醫(yī)了,。所以,蘇過在講『少年喜二王書,,晚乃喜顏平原』之前,,加上了一大段引語:『先君子豈以書自名哉!特以其至大至剛之氣,,發(fā)于胸中而應之以手,,故不見其有刻畫嫵媚之態(tài),而端乎章甫,,若有不可犯之色,。』這段話的意思再清楚不過,,即蘇軾的書法之美源自胸襟,,具備一種至大至剛的氣象,絕非泥于嫵媚者可以比擬,。但是氣象終究要通過形式呈現(xiàn)出來,,蘇軾早期學書中的『徐書』痕跡也不難察觀。徐浩目前主要流傳存世的楷書作品有《不空和尚碑》《李峴墓志》,,行楷書作品有《朱巨川告身》等,。《朱巨川告身》在《宣和書譜》有著錄,,后世也經(jīng)歷過鮮于樞,、董其昌等人的藏鑒,真?zhèn)我差H富聚訟,。但有兩點不可辯駁:其一,,該帖是中唐人手書;其二,,其書風肖似徐浩,。內(nèi)府密藏的法書,蘇軾很難有獲觀的機緣,。但唐宋相接,,在宋代唐人書跡遺存非常多,故唐人筆法對宋人有著直接的影響,。傳徐浩《朱巨川告身》,,筆意厚重穩(wěn)健,尤其是前文提及的逆重筆法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結合蘇軾的書跡來看,,這種淵源關系是顯見的,。從成熟的蘇體體勢而言,傾側趨扁是其總體特征,,有些研究者往往把蘇軾蟄居黃州的前后時期(元豐三年)作為蘇體成熟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從文獻記載看,他也汲取了李邕書法豪勁欹側的特點,。而實際上在他早期作品中,,這種傾側趨扁的特征已然存在,只不過不像后期作品表現(xiàn)得那樣典型,,這或許因于『規(guī)摹徐會稽』的影響,。如蘇軾在三十四歲時所作的《治平帖》就很有代表性。這件信札是他寫給鄉(xiāng)僧的,,初涉宦海,,使蘇軾感受到了政情之復雜,進取與隱退的心理矛盾盈于楮墨之間,。從書法藝術上看,,趙孟頫在卷尾的一段跋語可為定評:『右二帖皆東坡早年真跡,與其鄉(xiāng)僧者也,。字畫風流韻勝,,難與暮年同論?!缓螢椤猴L流韻勝』,?即指清麗灑脫的『二王』書風。在《治平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蘭亭序》的影子,,如『眷』『濛』等字筆意的婉麗細膩,『無』字下部四點的處理,。但除了縱長的體勢外,,還有些字例表現(xiàn)出明顯的趨扁特征。例如『恙』與『思』字下部拉寬,,中部密結,,字勢向一側傾斜;『應』字撇畫縮短,,中部橫寬,。而『就』與『院』的豎彎鉤厚重而峻長。這些恰恰是徐浩書法的特點,,與『二王』的體勢與筆法有很大不同,。由于缺少徐浩的行書真跡作為佐證,我們姑且以其楷書為例,。徐浩楷書的體勢以橫寬為主調(diào),,重心偏下,在諸種鉤畫的處理上,,往往會在沉實基礎上強化一種峻拔銳利的特色,,如《不空和尚碑》中『戒』『氣』『禮』『應』諸字的鉤畫就很具典型性。在上述方面,,蘇軾的處理與徐氏頗為相似,。 宋 蘇軾 行書廷平郭君帖 縱26.4cm 橫30.3cm 紙本 熙寧四年(1071)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軾啟。辱教,,具審孝履支持,,承來日遂行,適請數(shù)客,,未得走別,。來晨如不甚早發(fā),當詣見次,。梅君書寫未及,,非久差人去也。李六丈近遣人賚書去,,且為致懇,。酒兩壺,以飲從者而已,。不宣,。軾再拜。至孝廷平郭君,。三日,。 當然,任何一位書家在學書取法的過程中,,個人習慣與情性一定會參入其中,。因手疾而采用回腕法的何紹基就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他臨的漢碑基本呈現(xiàn)出近似的面貌,,這和他的執(zhí)筆習慣有著必然聯(lián)系,。蘇軾的執(zhí)筆法怎樣?黃庭堅曾說:『公書字已佳,,但疑是單勾,,臂肘著紙,故尚有拘局,,不敢浪意態(tài)耳,。』[12]又陳師道記載:『蘇,、黃兩公皆善書,,皆不能懸手,。逸少非好鵝,效其宛頸爾,,正謂懸手轉腕,。而蘇公論書,以手抵案,,使腕不動為法,,此其異也?!?span>[13]通過這些文獻我們不難推知蘇軾的執(zhí)筆方式:『以手抵案』,,斜管『單勾』,腕不動而指動,。這種執(zhí)筆不僅會影響揮運時的左右并發(fā)(即黃庭堅所謂的『左秀而右枯』),,也會造成字勢向左下角傾側,這也是蘇與徐雖同為橫寬體勢,,但較其更趨于左下傾斜的原因,。在取法過程中,情性也是影響因素之一,。性情含蓄溫斂者,,常常筆短趣長,而曠達豪邁者則多會夸張取法對象的特征,,蘇軾無疑屬于后者,。除了寬扁欹側的體勢,厚重而風骨外現(xiàn)的鉤畫成了蘇體的重要標志,,其長度與力度都較徐浩更為強化,。黃庭堅曾說:『東坡書,彭城以前有可偽,,至黃州后,,掣筆極有力,可望而知真贗也,?!?/span>[14]『掣筆』即指利用筆鋒彈性,重按后拉拽筆鋒彈起,,可見蘇軾在書藝老成之后,,更會依據(jù)實際情況,隨性而易,,變化出新,。 宋 蘇軾 行書治平帖卷 縱29.2cm 橫45.2cm 紙本 熙寧三年(1070) 故宮博物院藏 軾啟。久別思念不忘,遠想體中佳勝,,法眷各無恙,。佛閣必已成就,焚修不易,。數(shù)年念經(jīng)度得幾人,,徒弟應師仍在思濛住院,如何,?略望示及,。石頭橋,、堋頭兩處墳塋,,必煩照管。程六小心否,?惟頻與提舉,,是要。非久求蜀中一郡歸去,,相見未間,,惟保愛之,不宣,。軾手啟上治平史院主,、徐大師二大士侍者。八月十八日,。 蘇軾的書法能夠名耀青史,,是由于他在人生的中后期做到了變法出新,。在學書的歷程中,,對前賢持敬畏固然很重要,但若要成為大家巨匠,,重思變則更關鍵,。蘇軾的變法,,并不是鼓努而力的,它源于性情,,因于文章,,來自經(jīng)歷與修為。 研究者在談到蘇軾藝術風格(詩文與書法)成熟問題時,,常常會提到宋神宗元豐三年這個時間節(jié)點,,該年蘇軾幽居黃州,自此以后,,他創(chuàng)作了諸多代表『蘇風』的名篇佳作,。林語堂在《蘇東坡傳》卷三中便以『老練』作為題目,對蘇軾的藝術格調(diào)進行了闡論,,他說:『蘇東坡這種解脫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變化,,這種變化遂表現(xiàn)在他的寫作上。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xiàn)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詼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span>[15]這自然是從文學的角度而論,,但文與書的創(chuàng)作俱本于作者的思想。思想對于藝術形式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我們不能武斷地說某種筆畫與取勢就是孔孟或是老莊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思想背景與經(jīng)歷修為一定會對作者的形式運用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元豐三年以后,,蘇軾創(chuàng)作了《榿木詩卷》《黃州寒食詩卷》《前赤壁賦》《李太白仙詩卷》《祭黃幾道文卷》《渡海帖》等諸多經(jīng)典名作,盡管這些法書的字體有所不同,,但綜其特征,,我們可以了解蘇軾書法的變法路徑與貢獻,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宋 蘇軾 行書凈因院畫記帖(部分) 熙寧三年(1070) 宋拓《西樓蘇帖》 天津博物館藏 凈因院文與可畫墨竹枯木記,。余嘗論畫,以為人禽宮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煙云,雖無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凡人知之,,常理之不當,,雖曉畫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無常形者也,。雖然,常形之失,止…… 其一,,取法貴變,,變由心生;行云流水,,自然本真,。蘇軾言:『仆書盡意作之似蔡君謨,稍得意似楊風子,,更放似言法華,。』[16]這句話既闡明了己書是有取法依據(jù)的,,精心書寫可見唐人矩矱,,又強調(diào)了他能在規(guī)模先賢的基礎上,不墨守成規(guī),,隨性而變,。蟄居黃州之后,,蘇軾對禪宗與道家頗感興趣,。禪宗主張『心無定相,心體無住』,,故蘇軾學書取法,,也講究隨心而變。何為『更放』,?啟功解釋謂『乃諧謔語,,謂不成字也?!黄鋵嵦K軾再怎么『放』也不會不成字,,終究是有根可尋的,只不過他不是『刻鶴圖龍』,,而是遺貌取神,,心注六經(jīng)。這種對經(jīng)典的學習,,是一種發(fā)展性的解讀,,若沒有『心』的參入,則為隔靴搔癢,,或成木雕泥塑,。蘇軾曾作《次韻未黼二王書跋尾》,中有句云:『畫地為餅未必似,,要令癡兒出饞水,。』學書臨摹僅為形似是遠遠不夠的,關鍵要得神韻意趣,,如此在運用時方能不離古法,,又可以任心萬變。因此我們在蘇軾作品中既窺見了各家古法之『底』,,又感受到他任意揮灑時由心而生,、靈活運用的豐富之『面』。黃庭堅在《黃州寒食詩卷》后就跋道:『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為何會『未必及此』,?這就是取法貴變,、變由心生的能力,是一種根植經(jīng)典的創(chuàng)變發(fā)展,。在古代書家中,,除『鍾王』外,蘇軾最欣賞的是李邕,、顏真卿,、柳公權和楊凝式,這些前賢的書法不僅有所本自,,更重要的是能夠『一變古法』,,『自出新意』。蘇軾書法變法之所以能夠成功,,一方面源于天賦與識見,,另一方面則與其自然本真的修為分不開。他曾論為文之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span>[17]『定質』即是套路,而讀其詩文總可以感受一種不落俗格,、活潑新鮮的思想在涌動,。蘇軾的書法也以自然本真,不事矯飾為要旨,,其《和子由論書》云:『吾聞古書法,,守駿莫如跛,。俗世筆苦驕,眾中強嵬騀,?!贿@四句講得很清楚,古人書法寧遲勿速,,而世俗者往往任筆使氣,、故作昂揚變法之態(tài)。實際上這是一種『苦』態(tài),,所以變法不易,,而變后能夠平易自然、無作無妄更是一種大境界,。 其二,,文人書法,格調(diào)為尊,。在書法史上,,真正具有獨立文人意義的書法開始于北宋,歐陽修與蘇軾無疑是先導者,。文人書法推崇『文氣』,,摒棄『匠氣』『村氣』『江湖氣』,講究文書相映,,格調(diào)高卓,,趣味本真,,工拙由己,,他們把書寫作為文人書齋生涯的基本事務。蘇軾是文人書法的倡導者,,他曾說:『我生百事不掛眼,,詩人謬說云工此?!?span>[18]是確實『不掛眼』嗎,?自然不是,這是一種以文視書的寬閑心境,,正如歐陽修所說:『而區(qū)區(qū)于此,,遂成一役之勞?!?span>[19]那么,,蘇軾書法中『文氣』到底體現(xiàn)在哪里呢?首要的就是格調(diào),,他評點歐陽詢,、諸遂良,、張旭、顏真卿等古代書家,,莫不以格調(diào)氣質為尊,。而書格因于人格,『敬其人,,愛其字』[20],,『以平等觀作欹側字,以真實相出游戲法,,以磊落人書細碎事』[21],。我們在很多文獻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蘇軾重人、崇文而『輕書』的言辭,,這種貌似『輕書』的觀點,,實際上是回歸了書法以文為本的宗旨。因此蘇軾筆下所書的內(nèi)容,,不僅有典雅深閎的辭章,,還有富于情味的俚句。例如,,他在《榿木詩卷》卷尾跋道:『惟榿不然,,葉落泥水中輒腐,能肥田,,甚于糞壤,,故田家喜種之?!贿@種溫和親切的調(diào)子,,我們在其書法中可以找到相似的形式對應——筆速平緩,力藏字中,,體勢平和,,雖欹猶正。文人書法的另一個特點即是反對矯飾與賣弄,。蘇軾對懷素的評價很差,,原因即在于他認為懷素草書風馳電掣,追逐世好,,有刻意賣弄之嫌,。所以對于筆速,蘇軾提倡從容舒緩,,只有如此才能夠『蕭然自有林下風』[22],,在他中后期的代表作中,這種優(yōu)游不迫的文人筆致表現(xiàn)得極為典范,。 其三,,繼承并拓展了李,、顏的書路。北宋之前,,魏晉與唐代為兩大書宗,,自唐末五代以后,推崇李邕,、顏真卿的書法逐漸成為主流,。在書法取法上,蘇軾受到楊凝式,、歐陽修,、蔡襄等人的影響,對李,、顏進行了綜合性的汲取與發(fā)展,。客觀而言,,李,、顏書風有分處也有合處。李邕書風源自『二王』,,在保留王系筆法的基礎上,,增強了筆畫的力度與硬度,橫向拓寬了字勢,,故此有『北海如象』之譽,。而顏真卿的書法則更異于魏晉,其取勢呈鼓狀,,以平正為主基調(diào),,用筆豐厚,富于篆籀意趣,,展現(xiàn)了唐代書法雄強磅礴的特征,。蘇軾正是結合了李、顏的書法特征,。他曾說:『昨日見歐陽叔弼,云:「子書大似李北海,?!褂枰嘧杂X其如此?!惶K體與李邕風格相似之處,,除了欹側的體勢外,更多的則是豪勁之風,,這種氣格與蘇軾豪邁的情性頗為吻合,。顏真卿人品忠義,,德耀后代。對于顏體,,蘇軾敬服其雄秀獨出的風采,,他學習了顏真卿的諸種字體,其中對于《東方朔畫贊》的評價頗為經(jīng)典,。蘇軾說:『顏魯公平生寫碑,,唯《東方朔畫贊》為清雄。字間櫛比而不失清遠,,其后見逸少本,,乃知魯公字字臨此書,雖大小相懸,,而氣韻良是,。』[23]這句話闡述了顏體書法的根本特征,,間接表明了蘇軾自身的審美旨趣,,更說明了顏體與『二王』之間的承傳關系。因此從書法史發(fā)展的角度看,,蘇軾對于李,、顏的書路的繼承,實際上是對于魏晉與唐代兩大書宗的綜合性的汲取,,而在二者之間其更傾向于以唐法化魏晉,。魏晉書法簡澹,唐代書風豪勁,,蘇軾致力于『勁』與『秀』的融合,。其《孫莘老求墨妙亭詩》云:『顏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徐家父子亦秀絕,,字外出力中藏棱?!辉凇逗妥佑烧摃分?,他也表達:『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惶K軾的這種融合不僅拓展了李、顏的書路,,更為后世確立了風格鮮明的蘇體風貌,。 宋蘇軾行書治平帖 作為『宋四家』中極具表『意』風格的書家,蘇軾在書法史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他不僅是唐法的發(fā)展者,,是文人書法的代表,,更是一位善于『想當然耳』的天才型書家。蘇軾書法的取法與變法研究所及內(nèi)容極為豐富,,而善于創(chuàng)變是其精髓,,在我們重新深入解讀古代經(jīng)典時,對于這種精神尤須重點把握,。 宋 蘇軾 行書致運句太博帖 縱25.6cm 橫24.5cm 紙本 熙寧四年(1071)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軾啟,。適辱教。不果即答,,悚悚,。晚來尊體佳安?;葙L臨安香合,,極佳妙,領意之厚,,敢不捧當,,但深感怍也。謹奉啟上謝,,不宣,。軾再拜運句太博閣下,十六日,。 注釋: 關注學術 傳播經(jīng)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