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山陜會館舊址,,時為省府前街小學。 雍堅 供圖
1960年代的玉環(huán)泉 雍堅 供圖 11月10日,,“韓美林藝術(shù)展”在濟南市美術(shù)館隆重開展,。這是韓美林自1955年考入中央美術(shù)學院后,第一次回到家鄉(xiāng)舉辦展覽,。韓美林一直對家鄉(xiāng)充滿深情,,他說:“我走到哪里都說自己是齊魯海右人。很多人不知道海右是哪里,,我就會告訴他們就是濟南,。”這讓我再次想起韓先生在濟南度過的年少時光,。 小時候的韓美林生活在省府前街一帶,。明清時,今天的省政府大院曾是山東承宣布政司衙署,,掌管全省民政,、田賦與戶籍。布政司正門外南北走向的街道叫布政司大街,,即今天的省府前街,。 舊時布政司大街偏北段路西原有半截胡同,往里走是山陜會館,也有人叫它山西會館,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直到光緒二年(1876)才大體完成,屬跨世紀工程,。坐北朝南,,八字形影壁,,重檐門樓,門前對獅,。進門是雙層戲樓,,戲樓天花板中有一方孔,臺面角上有一活蓋,,專供神功戲中眾神們“上天入地”時使用,。戲樓東側(cè)有花園,后面是神殿,,里面供奉著關(guān)公,,關(guān)羽是山西河?xùn)|解縣(今屬運城)人,清朝時加封他為護國神,。再往里進是大廳,,上方為高大的罩棚。此外還有復(fù)室,、穿堂,、寶藏庫等附屬建筑。 館內(nèi)石雕,、磚雕,、木雕堪稱“三絕”,其精致程度在濟南古建筑中獨領(lǐng)風騷,。古時一般民用建筑禁止使用重檐龍紋花脊和鴟吻套獸等裝飾,,而這組建筑中卻廣泛使用,無疑沾了關(guān)老爺?shù)墓?,老家的人為了供奉他,,出點格也容易被包容。 1905年,,這里還放映過一場無聲電影,,這件在當時屬于稀奇的大事轟動了濟南府,當時報上說:“往觀者人山人海,,率皆喝彩,。” 20世紀20年代,,山陜會館改為慈善團體救濟會開辦的私立正宗小學(1950年后改為省府前街小學),。這里不收學費,還發(fā)些鉛筆等文具,課余時間動員學生上街募捐,以助學校經(jīng)費不足,。韓美林住在街對面的皇親巷,,家境貧寒,生活窘困,,便被母親送到這里讀書,。但這所小學的師資水平卻令人刮目相看,,受校方邀請到這里執(zhí)教或訪問過的老師有李元慶、趙元任,、陳叔亮,、秦鴻云等,都是后來中國文藝界的脊梁,。秦鴻云是中國第一部無聲電影的開拓者,,也是趙丹等山東籍電影明星的老師。韓美林在這里上學時出演過話劇《愛的教育》,,輔導(dǎo)老師就是秦鴻云,。后來韓美林參加工作進了濟南話劇團,也得益于秦老師當年的啟發(fā)與幫助,。 舊時省府前街中段路西的玉環(huán)泉不在人行道上,,而是再向西凹進去約四五米的地方,兩口直徑一米半的相連泉井,,用大青石鋪就的井臺,,井臺邊鐵鏈連著繩子和水桶,街上居民都到這里打水,,當然也少不了韓美林一家,。挨著馬路牙子有一道石塊與青磚壘砌的影壁,上嵌刻有“玉環(huán)泉”三字的石板,,據(jù)說為金代遺物,。夏季水盛時,泉水會溢出井口,,順著青石板流向路邊,。 玉環(huán)泉對著街東的巷子呈“L”型走向,后來叫玉環(huán)泉街,,但古時此街稱曲巷,,后稱東西走向的巷子為皇親巷,相連的南北走向的小街稱尚書府街,。其實,,皇親巷里找不到皇親,卻可以找到司馬,。1936年韓美林出生在這條巷子里,,其著作《天書》講述了他小時候在這條街上聽到的故事:“據(jù)老人講,也不知哪一朝的皇帝偷娶了司馬家的一個小姐,,因為不是明媒正娶,,所以從后門接的親……反正我們小孩聽大人講的事都犯糊涂,所以我也就糊涂著寫,大家也只能糊涂著聽了,?!表n先生說得實在,但只是個傳說,。司馬府是清康熙年間兵部侍郎孫光祀的府邸,兵部侍郎別稱“少司馬”,,司馬府之名由此而來,。司馬府正門在南面的西門內(nèi)大街(今泉城路),而皇親巷里有個后門,。明崇禎十三年(1640)刊行的《歷城縣志》便有“劉皇親巷,,布政司街東”的記載??梢?,司馬府比這條巷子的名稱至少晚了一個朝代,況且司馬府家姓孫不姓劉,,所以,,韓先生兒時聽不明白也很正常。 司馬府后門旁邊原有一座觀音堂,,是個佛道雜處的小廟,,供奉著觀音、關(guān)公和土地爺,。1917年,,山東省易俗新劇社在觀音堂內(nèi)創(chuàng)辦,該社系私立公助,省教育廳每月資助四五百元,學員免費食宿,,其編排的《西門豹》《胭脂》《闖王進京》《漁夫恨》《風波亭》等京劇新劇目,常在城內(nèi)大舞臺,、鵲華居、富貴大戲院演出,頗受老戲迷好評,。早年觀音堂里還有一個私塾,,韓美林五歲時到這里接受開蒙教育,先生開始教他練顏體,。六歲那年的一天,,他到廟里玩,他湊到土地爺塑像的大玻璃罩子里去看看究竟有些啥,,忽然發(fā)現(xiàn)土地爺屁股后面藏著東西,,他便伸進手去一樣一樣掏了出來,其中有《四體千字文》《六書分類》《說文古籀》等書籍以及各種材質(zhì)的印章,、刻刀,、印床子等。東西沒敢拿回家,他卻一本本翻看,,仔細“研究”,,“研究”完了再放回原處。他從此愛上了篆刻與書法,,他刻的圖章還常作為禮物贈送給同學,。 他住的巷子口上原有家老中藥鋪名叫同濟堂,藥架上擺著些獸骨和龜甲,,藥店稱其為“龍骨”,,是用來出售的中藥材,還挺昂貴,。他進入藥店后看到這些骨頭和龜甲上有似文似畫的圖案,,他感到很新奇,那時他還不知道這就是赫赫有名的甲骨文,。廟里那幾本書和這些骨頭與龜甲影響了韓美林一生的追求,,他便比著書上的字寫,照著骨頭上的字畫,,從此打開了他通往藝術(shù)之路的大門,,也有了后來屬于他的“天書”。直到現(xiàn)在,,他將書法作為主業(yè),,仍然每天堅持練字,而把繪畫當成了副業(yè),。但他一直用繪畫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古文字,,去書寫“天書”,這也許正是他所理解的“書畫同源”吧,。 今年回來,,他覺得濟南變化很大,快認不出來了,。87歲高齡的他樂此不疲地乘畫舫游護城河,,逛百花洲,觀美術(shù)館,,造訪千年大修后的府學文廟,,品油旋,啃大鍋餅,,喝泉水泡的茶,,也去了他的故里省府前街。只是他兒時生活過的院子,、老廟,、老藥鋪和整條玉環(huán)泉街都已不存,化作了時尚化的商業(yè)街區(qū)。他讀小學的山陜會館也早已拆除,,刻有《重修山陜會館碑記》的三通石碑孤立于街邊,。令他欣慰的是,玉環(huán)泉還在,,泉水仍汩汩流淌,。他在泉邊站立良久,深情地說:就是這眼泉水把我從小養(yǎng)到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