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河水嘩啦啦流不盡,,成都殼子叭噠噠沖不完。 《成都人擺龍門陣》,,今天就來擺一擺“火鐮,、火石與紙捻子”取火的那些事。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鄰居之間經(jīng)常相互“借”東西,,這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借錢,、借米,、借醬油醋,借光,、甚至連火也是可以“借”的,。 家家戶戶幾乎都是使用燈盞照明。(當時煤油燈,、電燈的普及率還是相當?shù)牡停?/p> 最簡單的燈盞,,就是在一根瓢羹(陶瓷湯匙)或一個小盤子里,放上一段燈草,、在倒入一點茶籽油,,天黑的時候點燃燈草就是一家人的照明了,。然而點燈時去鄰居“借火”或稱“接火”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在那個“杯杯米,、把把柴”的年代小小的火柴,,卻是十分珍貴的日常用品,因此,,會因舍不得劃一根火柴,,而去“借火”。 前幾天,,雨天石在孫家鳴 老師的《行灶的遐想》一文留言: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家住南府后街城墻上,與作者可以算是近鄰哈,。 與行灶配合使用的還有一套老古董的取火工具——“打火鐮”與“捻子”,。 每當要燒火煮飯時,用一塊厚鐵片與黑色燧火石碰撞,,產(chǎn)生火花,,當火花沾到“捻子”上,再對著“捻子”吹氣,,就可以讓“捻子”燃燒成為明火,,再去引燃行灶里的毛毛柴。 “打火鐮”與“捻子”起源于何時,,可以算“無法考證”,,但它的消失,卻是在與“洋火”并存了相當長一段時期后,,(一九五九年都還有人家在使用)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 火鐮與火石 遠古的原始人發(fā)現(xiàn)雷電有時會引燃樹木,被大火燒死的動物味道會更香美可口,,于是原始人學會了使用火來燒烤食物,。但是這個時期的火只能由雷電引發(fā),保存火種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石器時代人類發(fā)現(xiàn)鉆木可以取火,、用石頭相互撞擊,沾出的火花也可以引燃干草,,這樣人類得以自己取火來燒烤食物及抵御寒冷,。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器的發(fā)明,,使得取火方式又前進了一大步,。發(fā)現(xiàn)鐵石相互擊能穩(wěn)定的迸出火花,并逐漸提高簡化成為能隨身攜帶的火鐮,、火石,、紙捻子(或艾草絨),,便成為明、清,、民國乃至新中國成立初期已經(jīng)成為家庭取火及抽煙人士的必備取火工具,。 達官貴人、商賈大戶,,為了顯示自己的富貴身份,,會使用金銀或白銅制作火鐮的持把,上面雕飾各種吉祥圖案,,或者鑲嵌瑪瑙,、紅珊瑚、綠松石之類的寶石,,使之炫目耀眼,。一些懸系火鐮的繩帶,也是用銀子打造連綴而成,,極顯奢華之氣,。在不同階層的社會生活當中,火鐮于實用性之外,,還有著身份道具的作用。 火鐮 火鐮:火鐮就是一塊較厚的鐵片,,因外型酷似彎鐮刀而得名,。 火石:亦稱“燧石”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質(zhì)密堅硬的硅質(zhì)巖石,多為灰,、黑色,。 火石 紙捻子:是用火紙、亦稱“黃紙”(一種草紙質(zhì)地比較細易燃燒),,用手工搓成不松緊適度的細紙卷兒,,稱紙捻子(北方稱:紙煤兒),用以取火或燃點水煙,。 搓紙捻子 火鐮,、火石、紙捻子三套件構(gòu)成古代取火的組合工具,。 火鐮,、火石、紙捻子三套件 當需要取火的時候,,先將火石,、紙紙捻子取出,火石在上,,紙捻子在下,,相互緊靠,,另一手將火鐮側(cè)邊連續(xù)猛擊火石,綻放發(fā)出點點火星,,落在紙捻子頭部上,,當紙捻子冒煙時,再用嘴急促吹氣,,紙捻子就燃燒為明火,。 砂鍋熬粥 還記得,在我家墻邊蝸居著一位孤獨的老人,,窩棚角上一塊補丁重補丁的棉墊,、一個火鐮、一塊火石,、支在幾塊石頭上的一個永遠都不洗刷的黢黑的砂鍋——就是他的全部家當,。 他時常用瘦骨嶙峋的雙手顫顫威威地敲擊火鐮取火用砂鍋熬粥。 貧窮潦倒是孤獨老人的真實寫照,,然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八月十五看月華......”這朗朗的民謠,卻時常無數(shù)次的喃喃一個人在訴說,。 一九五九年,,政府通知說:城墻上要搞建設。我家隨后就從南府后街城墻上,,搬到了蓮花村,,告別了城墻,也離別了這位八十多歲的孤獨老人手中的火鐮,、火石,、紙捻子。 火鐮與火柴,、打火機,,在共存了相當長的時期后,一如反顧的淡出了歷史舞臺,,但那雙瘦骨嶙峋的雙手,、顫顫威威地敲擊火鐮、取火熬粥的情景還是會時常浮現(xiàn)在我的心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