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品詩,,看電影 悟人生 我是威評書影史 只要是學詩詞,讀詩詞或者是了解詩詞的人,,或者說喜歡文學的人,,一定會認識蘇軾。因為這個人實在是太有名,,太特別了,。 而說到蘇軾,可能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閱讀和理解,,那是因為對于蘇軾本人,,和在他身上,還有人生經歷里,實在是有太多可以解讀的東西了,。 或者是對于他,,有太多想說,要說的,。很多人都能在蘇軾這里,,看到屬于自己的人生或者從他身上能得到感悟。 就如同在自己的人生歷程里,,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或者一些地方等等,通過蘇軾得到一個認識或者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 其實蘇軾也經歷過一個自我認識,,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 01 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蘇東坡離開了黃州,,這也是他人生的一個重新開始。經歷了“烏臺詩案”,,他對人生有了一個重新的的看法,。在黃州的三年,是他重新審視自己過往的一個過程,。 之前的他意氣風發(fā),,鋒芒畢露。而在這三年里,,得到了徐大受的照顧,,使得他通過重陽霜降時節(jié)的一首詞《南鄉(xiāng)子 ·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終于釋懷,看透了人生,,學著珍惜當下,,珍惜身邊人,跟過去告別,,這也讓后世的人們看到了一個后人所熟悉的蘇軾,。 從此豁達灑脫成為他的標簽,也成了很多人人生的目標和向往,。在這三年里,,也是是蘇軾的靈感井噴期,《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諸多名篇,,都是創(chuàng)作于貶謫黃州期間,。 但是人生就是這樣,不是說釋懷了,老天就能放過,,對于蘇軾來說,,這是他人生里的另一個坎的開始。不過還好,,在黃州的三年,,是他鍛煉內心,使內心變得強大,,足以應對一切困難和困境的侵襲,。 02 蘇軾的人生也算是多災多難,考驗不斷,。 一紙調令離開黃州,,奔赴汝州的路上,他痛失愛子(和朝云所生的蘇遁),,在巨大的打擊之下,,感覺人生的無常,悲痛之余,,他上表請求去職,。也想通了生死,做出了一個巨大的決定,,那就是繞路金陵去看望仕途上的“對頭”王安石。 說起來,,在“烏臺詩案”里,,還是王安石救了他一命,一句: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足以看出來王安石對于蘇軾,,是對事不對人。并且王安石其實是很欣賞蘇軾的,。 所以,,金陵之一面,對于王安石和蘇軾有一種“一笑泯恩仇”,,惺惺相惜的意味,。因為這個時候,王安石已經隱退,,而蘇軾則是個貶臣身份,,兩個人都遠離了廟堂。 兩人談論更多的,,是文學,。唱和詩文,談佛論道,過往恩怨是非,,都成了過眼云煙,。 03 經此行,蘇軾進一步對于內心和人生進行了一個自我紓解,、自我釋懷的過程,。在這首詩里,可以窺見蘇軾的的內心進一步升華,! 《同王勝之游蔣山》 到郡席不暖,,居民空惘然。 好山無十里,,遺恨恐他年,。 欲款南朝寺,同登北郭船,。 朱門收畫戟,,紺宇出青蓮。 夾路蒼髯古,,迎人翠麓偏,。 龍腰蟠故國,鳥爪寄層巔,。 竹杪飛華屋,,松根泫細泉。 峰多巧障日,,江遠欲浮天,。 略彴橫秋水,浮圖插暮煙,。 歸來踏人影,,云細月娟娟。 這個蔣山就是中山,。而這首詩和他之前的詩有些不一樣,,一路寫景,輕松的心態(tài)里,,更多的是讓人感受到一種平靜,。 這也是他的一種態(tài)度轉變。游山玩水中,,一種極致的細膩和細致,,一點沒有以前的那種大開大合的氣勢,說明在黃州和見到王安石后,,他放下了很多,,已經釋然,,學會品味生活的細節(jié)。 這首詩也對應了不久前寫的那首《題西林壁》,,達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最高觀景的境界! 或者他就是想說,,對待人生,,首先就是認清自己,學會和自己諒解,,多欣賞身邊的風景吧,! 喜歡就關注威評書影史吧,更多詩評,、書評,、影評,給您不一樣的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