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玄道,、玄德,、樸 ~ 玄: -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德深矣,,遠(yuǎn)矣” “渺冥幽遠(yuǎn)” - 對“道”或“德” 的一種形容 - 道教沿襲老子 “玄”的概念 - 衍化成其 教義思想的 重要內(nèi)容 -- 《老子想爾注》: 玄,,天也 - 古之仙士 守信微妙 與天相通 - 東晉之時 葛洪建構(gòu) 道教教義 理論體系 - 將“玄”提升而為 宇宙的本原實體 -- 《抱樸子》: - 玄者 自然之始祖 萬殊之大宗 - “玄” 成為了 先天地 而存在 - 產(chǎn)生萬物的根本 - 光乎日月, 迅乎電馳,。 - 因兆類而為有,, 托潛寂而為無。 - 胞胎元一,,范鑄兩儀,, 吐納大始,鼓冶億類,。 - 既通過,天地萬物,,顯現(xiàn)為有 即亦又,,還源虛寂,而歸于無 - 這樣的 “玄”基本上 與“道”相同 - 因此他說: “夫玄道者,, 得之乎內(nèi),, 守之者外, 用之者神,, 忘之者器,, 此思玄道 之要言也” - 隋唐之際 重玄思潮興起, 義理之學(xué)盛行 - 一些道教學(xué)者 沿用前此“玄”的概念,,將“玄”發(fā)展成為 認(rèn)識體悟“至真大道”,,的一種精神境界 李榮認(rèn)為: “魏晉英儒 滯玄通于 有無之際” 主張“無”或“有” 都是偏執(zhí)一邊 故要“非有非無” “合于中道”,即謂之“玄” 他們用重玄思想去看待 世間的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 主張從心智認(rèn)識上取消 剛與柔、動與靜,、 有與無,、善與惡、 是與非的一切對立 以達到 “境智雙泯”,、 “能所都忘” 的虛無境界 ~ 玄道: “玄”與“道”的合稱 產(chǎn)生世界萬事萬物 的總根源 - 東晉葛洪道教哲學(xué) 最高的本體論范疇 - 《抱樸子》: 其唯玄道 可與為永 ~ 玄德: 道家 稱萬物 有得于 “道”者 為“德” - “玄德”即幽渺深遠(yuǎn)之德 -- 《老子》: 道生之 德蓄之 -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意為,長養(yǎng)萬物 而不,,自居有功 - 不作主宰 任其自然 - 即最深遠(yuǎn)的德 - 玄德 深矣遠(yuǎn)矣 與物反矣 乃至大順 -- 林希逸: 大順即 自然也 - 道教 吸取此概念 作為其教義 內(nèi)容之一 -- 《老子想爾注》:玄,,天也 - 即把玄德 解為天德 認(rèn)為天德 稟生于道 人所效法 - 《河上公注》同于 《想爾注》之說 - 能知,治身治國之法式 是謂,,與天同德 -- 成玄英: 冥真契道,,謂之玄德。 窮深極際,,謂之深遠(yuǎn),。 - 意為修道者 “利物忘功” 效法圣人 體悟真道 深遠(yuǎn)之德 -- 張嗣成 把修道的 玄德境界 描述而為: - 四大假合,托乎靈明,, 順以保之,,沖然無營, 內(nèi)視何有,,天下自寧,, 出入之機,審動與靜,, 眾眩其聰,,我則若瞑, 不有其功,,不圣其圣,, 體用自然,斯真性命,。 - 修道之人 參悟大道 無形無名 化生萬物 - 自然無為,,保生全性, 淡泊清靜,,暝然若愚,, 不居其功,不眩其圣,, - 由此,,玄德之用 顯明,真道之體 - 修性養(yǎng)命 與道合一 延命長生 ~ 樸: 本性、本真,、質(zhì)樸,,亦即道 -- 《南華真經(jīng)》 從修道的角度 對樸作了解釋: - 同乎無欲 是謂素樸 - 道教 對此作了 大量發(fā)揮 -- 《淮南子》: 樸至大者無形狀 道至眇者無度量 - 為政者,澹然滅欲,,而民自樸 從道者,,偃其聰明,抱其太素 - 則還返于樸 -- 《老子想爾注》: “樸,,道本氣也” 人行道歸樸與道合一 即勉信道真 - 棄邪知 守本樸 - 無他思慮 返樸歸道 - 東晉的葛洪 《抱樸子》 - 以“玄” 釋“道” - 認(rèn)為二者 皆為一種 含醇守樸 無欲無狀 居平味淡 的狀況 - 后世道教 學(xué)者多從 絕慮去欲,、 返樸歸真 的修道角度 加以闡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