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東周策本篇導讀 昔日秦國的祖先非子只不過是周天子的養(yǎng)馬官,如今秦國卻興師問鼎,志在天下,。東周臣子顏率所言的“秦之無道”,,實即“周之無能”。故秦國敢借道伐韓,,而東周卻又陷于借則得罪韓國,,不借又得罪秦國的兩難境地。另一方面,,楚王因為周室提供糧食予敵軍秦國與韓國而大為震怒,,趙國甚至奪取了東周的祭地。此際,,東周與西周均已淪為“小國”,,周天子早已名存實亡。在《溫人之周》一則中,,溫地人引《詩經》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可謂是對茍延殘喘的周室的一大諷刺,。東,、西周之戰(zhàn)中,東,、西周為獲得支持而獻寶于楚與韓,。西周甚至斷水以絕東周種稻,同室操戈,,可笑亦可悲,。故此,戰(zhàn)國七雄之輕視周室而動輒興兵問鼎,,實屬自然演化,。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1],周君患之,,以告顏率[2],。顏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借救于齊,?!活伮手笼R,謂齊王曰:『夫秦之為無道也,,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內自畫計[3],與秦,,不若歸之大國[4],。夫存危國[5],美名也,;得九鼎,,厚實也[6],愿大王圖之,?!积R王大悅,發(fā)師五萬人,,使陳臣思將以救周[7],,而秦兵罷。 1 九鼎:相傳是夏,、商,、周三代的傳國之寶,是政權的象征,。 2 顏率:東周臣子,。 3 畫計:商量。 4 大國:指齊國,。 5 危國:指周王室,。此時周王室受秦兵威脅,瀕臨生死存亡之秋,。 6 實:實際利益,。 7 陳臣思:齊威王的名將田忌(生卒年不詳)。古代田,、陳同音,。 譯文 秦國發(fā)兵逼近東周邊境,想索取周王室的九鼎,。周君非常擔憂,,就將此事告訴顏率,顏率說:“大王不必憂心,,臣愿東到齊國,,借兵救援?!鳖伮实搅她R國,,對齊王說:“秦國不講道義,想發(fā)兵奪取周王室的九鼎,。周王室的君臣商量后覺得,,與其給予秦,,還不如給予貴國。保存生死存亡的國家,,是美名,;獲得九鼎,是實利,,希望大王三思,。”齊王聽罷非常高興,,發(fā)兵五萬,,命大將陳臣思率兵救周,秦國只好撤兵,。 齊將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顏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解之,。』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周賴大國之義,,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獻九鼎,,不識大國何途之從而致之齊,?』齊王曰:『寡人將寄徑于梁[1]?!活伮试唬骸翰豢?。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暉臺之下,、沙海之上[2],,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积R王曰:『寡人將寄徑于楚[3],?!粚υ唬骸翰豢伞3加镁哦?,謀之于葉庭之中[4],,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終何途之從而致之齊?』顏率曰:『弊邑固竊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酰壺醬甀耳[5],可懷挾提挈以至齊者,;非效鳥集烏飛,,兔興馬逝[6],漓然止于齊者[7],。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8],,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9],,所以備者稱此,。今大王縱有其人,何途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私憂之,。』齊王曰:『子之數來者,,猶無與耳,。』顏率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弊邑遷鼎以待命?!积R王乃止,。 1 梁: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故魏又稱梁,。 2 暉臺:臺名,。沙海:在今河南開封西北。 3 寄徑于楚:由周至齊,,并不經過楚國,,這是建議而已。 4 葉庭:在今湖北華容,。 5 酰(xī):醋,。甀(zhuì):甕。 6 兔興馬逝:比喻輕快的樣子,。 7 漓(lí)然:水滲流的樣子,。 8 挽之:牽引,。 9 被具:士卒運鼎時所需的工具。 譯文 齊國向東周索取九鼎,,周君又擔心了,。顏率說:“大王不必憂心,臣愿到東方解決此事,?!鳖伮实搅她R國,對齊王說:“周王室依靠大國的仗義相助,,全國上下得以保全,,愿獻上九鼎,不知大國從什么途徑將九鼎運到齊國,?”齊王說:“寡人打算向梁國借道,。”顏率說:“不可以,。梁國的君臣一心想得到九鼎,,在暉臺腳下,沙海邊上,,策劃已久了,。九鼎一進入梁國,肯定無法運出來,?!饼R王說:“寡人就另向楚國借道?!鳖伮驶卮鹫f:“不行,。楚國君臣為了得到九鼎,在葉庭中,,密謀已久,。九鼎一旦進入楚國,不可能運出來了,。”齊王說:“寡人要從什么途徑才能把它運到齊國呢,?”顏率說:“敝國私下替大王擔憂,。九鼎可不像醋瓶醬罐,可以懷揣手提就到達齊國的,,也不像鳥聚鴉飛,、兔跑馬奔般,瞬息就可到達齊國的,。從前周人攻殷,,得到了九鼎,,一只鼎用九萬人牽引,共用了九九八十一萬人,,而輔助的兵卒和器具,,數量與此略等。如今即使大王有這些人,,又從哪里經過呢,?臣私下為你擔憂啊,!”齊王說:“你屢次前來,,無非不愿把九鼎給予齊國罷了?!鳖伮收f:“不敢欺騙大國,,請盡快決定運送路線,敝國將把鼎遷出,,以待運走,。”齊王只好作罷,。 卷二 西周策本篇導讀 除卻東周,,西周亦同樣在強秦的脅逼之下,惶惶不可終日,。本卷便記載了西周與諸國在戰(zhàn)國時的形勢變化,。西周為了免除齊、韓,、魏的糧食要求,,于是派謀士韓慶到齊國游說孟嘗君田文停戰(zhàn),由于孟嘗君帶領聯軍攻打秦國只是為了報私仇,,而并非有長遠大計,,故此當有利可圖時便自然退兵了。秦國為了報復孟嘗君以及列國,,秦將白起于是在伊闕一役中大敗韓,、魏聯軍,更斬首二十四萬人,。西周放虎歸山,,難逃其患。秦相樗里疾率戰(zhàn)車百輛進入西周,,受到隆重的歡迎,,楚懷王因此而大怒,周君于是忙于向楚國解釋,。此外,,在“雍里之役”中,,韓國又向西周伸手要糧。西周左右為難之余,,又要割地奉養(yǎng)秦國的宣太后,。秦國甚至召周君入秦,周君因懼怕而不敢前往,。在這樣的局勢下,,即使蘇秦想方設法為西周保存九鼎,免為楚國所奪,,其實亦僅在于存其象征意義而已,。西周雖有周最這樣較為突出的后代,但卻使其畢生奔走于列國之間,,不予以重用,,令人扼腕。周室名存實亡,,其國君之無能,,更可見于伊闕戰(zhàn)敗之后,周君忙于向魏王洽求溫囿作為游樂之地,。周室君主如此昏庸,,怎能不亡? 周君之秦 周君之秦,,謂周最曰[1]:『不如譽秦王之孝也[2],,因以應為太后養(yǎng)地[3]。秦王,、太后必喜,,是公有秦也。交善,,周君必以為公功,;交惡,勸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 1 周最(生卒年不詳):周的公子,,時隨周君入秦,。 2 秦王:秦昭王。 3 應:周邑,,在今河南濟源西北。太后:秦昭王母宣太后,。 譯文 西周君要到秦國去,。有人對周最說:“你不如贊揚秦王對太后的孝心,,并且把應邑送給太后作為供養(yǎng)之地。秦王和太后一定會很高興,,這是你對秦國友好的表示,。如果周、秦兩國關系友好,,周君必定以為是你的功勞,;如果兩國關系不好,勸周君入秦的人,,必定會有罪了,。” 卷三 秦策一本篇導讀 此卷首篇即說商鞅變法的成效,,可見其重要性,。商鞅以法家而行霸道,驅農歸戰(zhàn),,又設立“軍功爵”,,令秦師如狼似虎,所向披靡,;可是對于他的死,,卻“秦人不憐”,可見秦人怨懟之深,。商鞅的法家思想及其所推行的“霸道”,,秦始皇將其發(fā)揮至極致,他雖統(tǒng)一天下,,成就了三十六代君主共六百年以來所追求的夢想,,卻也留下了“暴秦”的惡名。 另一方面,,又記載了戰(zhàn)國時的策士,,如蘇秦、張儀及司馬錯,。蘇秦游說各國時遭遇坎坷,,后來飛黃騰達,是庶民階層在列國復雜的政治態(tài)勢下崛起的典型,。其同門張儀亦在早年經歷辛酸,,受盡白眼,后來他向秦王分析秦與六國的優(yōu)勝劣敗,,表現出雄韜偉略,,辯才無礙。在游說,、穿梭于各國之間,,秦將司馬錯雖不如張儀,,但在奪取蜀地或爭霸中原的爭論上,司馬錯之見卻顯然比張儀更現實,,且更懂得趨吉避兇,。這些觀點不一而又各具奇才的人物,均為秦王所重用,,這正是秦國雄視天下的關鍵所在,。 衛(wèi)鞅亡魏入秦 衛(wèi)鞅亡魏入秦[1],孝公以為相[2],,封之于商[3],,號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4],。期年之后[5],,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 1 衛(wèi)鞅:商鞅(前三九〇至前三三八),本為衛(wèi)國的公子,,故稱衛(wèi)鞅,。 2 孝公以為相:孝公,即秦孝公(前三八一至前三三八,;前三六一至前三三八在位),,名渠梁。他任商鞅為左庶長,,實行變法,。商鞅后因功升為大良造,執(zhí)掌國政,,此“為相”指為大良造而言,。秦正式設相在武王時,孝公時尚未設相。 3 商:故城在今陜西商縣東,。 4 黥劓(qínɡ yì)其傅:黥,、劓,即刻面,、割鼻,為古代酷刑,。此處指商鞅因太子犯法,,故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5 期(jī)年:一年,。 譯文 衛(wèi)鞅從魏國逃亡到秦國,秦孝公任命他為丞相,,把商地分封給他,,號稱“商君”。商君治理秦國,,法令貫徹,,公正而沒有偏私,行罰不避讓權貴,,行賞不偏親私,。法令嚴密得連太子也不放過,對太子師傅處以刻面,、割鼻的刑罰,。法令實施一年之后,人民不會撿拾掉在地上的東西,,不取非法的東西,,兵強馬壯,諸侯恐懼,。然而,,商君刻薄寡恩,只不過是以強力鉗制人而已,。 孝公行之八年[1],,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蒞政有頃,,商君告歸。 1 八年:“八”上應有“十”字。秦孝公六年,,任衛(wèi)鞅為左庶長,,下令變法至二十四年逝世,正好十八年,。 譯文 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法令十八年,,重病將死,想把君位傳給商君,,他推辭不肯接受,。秦孝公死后,秦惠王繼承君位,,執(zhí)政不久,,商君要求回到自己的封地。 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讎也,,愿大王圖之,。』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1],,而秦人不憐。 1 車裂:以車子肢解身體的酷刑,。 譯文 有人對惠王說:“大臣權勢過重會危害國家,,身邊的人過分親昵則危害自己。現在秦國的上下皆說商君的法令,,沒有人說是大王的法令,,這樣商君反而成了主人,大王卻成為臣子了,。況且商君本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辦法對付?!鄙叹龔姆獾鼗氐绞锥?,惠王對他處以車裂的酷刑,而秦國民眾卻不可憐他,。 賞析與點評 過度的壓抑,,必導致崩潰,;容許自由,便是疏導,。 蘇秦始將連橫 蘇秦始將連橫[1],,說秦惠王曰[2]:『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3],北有胡貉,、代馬之用[4],,南有巫山、黔中之限[5],,東有肴、函之固[6],。田肥美,,民殷富,戰(zhàn)車萬乘,,奮擊百萬[7],,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p> 1 蘇秦(?至前三一七年):字季子,,戰(zhàn)國時東周洛陽人,,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連橫:聯合六國共同抗秦,。 2 說:游說,。戰(zhàn)國時期,,策士們用合縱、連橫及其他策略來打動國君采納自己的主張,。 3 巴,、蜀:巴指今重慶一帶,蜀指今四川西部,。漢中:今陜西南部及湖北西部,。 4 胡貉(hé):北方游牧民族,分布在今內蒙古南部,。代馬:代郡,、馬邑,在今山西東北部,。 5 巫山:在今重慶巫山東,。黔中:在今湖南西部常德地區(qū)一帶及貴州東北部。 6 肴:或作“崤”,、“殽”,,山名,在今河南洛寧北,。函:即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東北。 7 奮擊:能奮勇擊敵的戰(zhàn)士,。 譯文 蘇秦剛出道的時候以連橫的主張去游說秦惠王道:“大王的國家,,西邊有巴、蜀,、漢中的物產可供利用,,北邊有胡、代地區(qū)可提供戰(zhàn)備,,南邊有巫山,、黔中的險地,東有崤山,、函谷關堅固的要塞,。土地肥沃,人民眾多,,戰(zhàn)車萬輛,,精兵百萬,良田縱橫千里,,糧食儲備豐富,,地理形勢便于攻守,真是天然府庫,,天下的強國,!以大王的賢能,,軍民的眾多,戰(zhàn)備的充實,,戰(zhàn)士的訓練有素,,完全能夠兼并諸侯,統(tǒng)一天下,,成為治理天下的帝王,。希望大王稍加留意,讓臣陳述如何取得重大效果,?!?/p> 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1],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愿以異日,。』 1 文章:此指法度,。 譯文 秦惠王道:“寡人聽說毛羽不豐滿的鳥兒不能高飛,;法制不健全的國家不能實施刑罰;道德不高尚的人不能役使百姓,;政教不上軌道的不能以戰(zhàn)爭來勞煩大臣?,F在先生不遠千里而來,親臨指教,,希望日后再聆聽高見,。” 蘇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農伐補遂[1],,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2],堯伐兜[3],,舜伐三苗[4],,禹伐共工[5],湯伐有夏[6],,文王伐崇[7],,武王伐紂[8],,齊桓任戰(zhàn)而伯天下[9]。由此觀之,,惡有不戰(zhàn)者乎[10],?古者使車轂擊馳[11],言語相結,,天下為一,;約從連橫,兵革不藏,;文士并飭[12],,諸侯亂惑;萬端俱起,,不可勝理,;科條既備,民多偽態(tài),;書策稠濁,,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無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辯言偉服,,戰(zhàn)攻不息;繁稱文辭,,天下不治,;舌弊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于是,,乃廢文任武,,厚養(yǎng)死士,綴甲厲兵[13],,效勝于戰(zhàn)場,。夫徒處而致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五伯[14],,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zhàn)續(xù)之,。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橦,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勝于外,,義強于內;武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萬乘,,詘敵國[15],,制海內,子元元[16],,臣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亂于治,,迷于言,,惑于語,沉于辯,,溺于辭。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也,。』 1 神農:傳說中的上古帝名,,比黃帝還早,,始興農業(yè),故號“神農氏”,。補遂:古代部落名,。 2 黃帝:傳說中的上古帝名,姓公孫,,號軒轅氏,。涿(zhuō)鹿:在今河北涿鹿西南。禽:同“擒”,。蚩尤:古九黎族首領,,為黃帝所敗,。 3 堯伐(huān)兜:堯,傳說中的上古帝名,,姓姬名放勛,,國號唐,禪位于舜,。兜,,堯之司徒,后因作亂而被放逐到崇山,。 4 舜:傳說中的上古帝名,,姓姚名重華,受堯禪讓,,國號虞,,又禪位于禹。三苗:古部落名,。 5 禹:傳說中的上古帝名,,姓姒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受舜禪位,,國號夏。共工:古部落名,。 6 湯伐有夏:夏桀無道,,湯出兵討伐,桀奔南巢(今安徽巢縣西南)而死,。湯,,名履,又稱“成湯”,,為商族首領,。 7 文王伐崇:崇侯虎助紂為虐,文王興兵討伐他,。文王,,名昌,周族首領,,紂時為西方諸侯之長,。崇,古國名,。附屬于商的小國,,在今河南嵩縣北。 8 武王伐紂:武王名發(fā),周文王子,。商紂昏亂,,武王把他滅掉,建立西周王朝,。 9 齊桓:齊桓公(,?至前六四三),名小白,,齊僖公(,?至前六九八)之子。任:用,。伯:通“霸”,。 10 惡:怎會。 11 車轂(ɡǔ)擊馳:使者的車子川流不息,。轂,,車軸的中心,可以插軸處,。 12 飭(shì):同“飾”,。 13 綴甲:把皮革片或鐵葉連綴成戰(zhàn)士的服裝。厲:通“礪”,,磨,。 14 五帝:說法不一,通常指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三王:夏、商,、周三代的開國君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及周武王的合稱,。五伯:戰(zhàn)國時的說法,,通常指齊桓公,、晉文公(前六七一至前六二八)、楚莊王(,?至前五九一),、吳王闔閭(?至前四九六),、越王勾踐(前五二〇至前四六五),。至于漢代則認為五伯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至前六二一)和宋襄公(?至前六三七),,而不是吳王及越王,。 15 詘(qū):屈服,折服,。 16 元元:百姓,。 譯文 蘇秦說:“臣本就料到大王不會聽取臣的意見。從前神農氏討伐補遂,,黃帝在涿鹿之戰(zhàn)中擒獲蚩尤,,唐堯放逐兜,虞舜討伐三苗,,大禹制服共工,,商湯征服夏桀,周文王消滅崇侯,,周武王攻克商紂,,齊桓公通過戰(zhàn)爭而稱霸天下。由此看來,,哪有不用武力而能成就大事的呢,?從前各國使臣的車馬堵塞了道路,奔走不休,;諸侯們訂約結盟,,表示聯為一體;或約縱,,或連橫,,總是不能收藏兵甲;文士粉飾文辭,,令諸侯感到紛亂迷惑,;各種矛盾不斷產生,簡直難以理清,;法令條文多如牛毛,,眾人的欺詐更不少見;公文發(fā)布混亂,,百姓貧困不足,;君臣上下互相埋怨,民不聊生;雖然道理講得很明白,,但戰(zhàn)事卻愈來愈多,;說客穿著耀眼服裝,戰(zhàn)爭總是不能停息,;發(fā)下的公文繁多,,天下卻治不好;謀士的舌頭都磨破了,,君主的耳朵也聽聾了,,國事仍不見成功;盡管講究仁義守盟約,,各國總是不和睦,。這樣,就要棄文用武,,用厚祿供養(yǎng)戰(zhàn)死之士,,綴甲磨刀,在戰(zhàn)場上見個高低,。假如無所事事就能得到好處,,端坐不動就能擴充地盤,即使是古代的五帝,、三王,、五霸那樣賢明的君主,也很希望坐著輕松地辦到,;但事實上是不可能的,,最后只有依靠戰(zhàn)爭解決問題。敵我雙方無論是在戰(zhàn)場上擺開陣勢,,還是用兵器互相拼殺,,要戰(zhàn)勝對方才能建功立業(yè)。所以說,,對外要靠戰(zhàn)爭取勝,,對內要施行仁義以加強統(tǒng)治;國君在上面有了威信,,下面的百姓自然就服從了?,F在要吞并天下,凌駕諸侯,,戰(zhàn)勝敵國,,撫育萬民,迫使諸侯稱臣,,非用武力不可,!當今的國君都忽視了這個最重要的道理,不懂得怎樣教化百姓,,缺乏治理國家的辦法,,被一些紛擾的言論所迷惑,整天沉浸在巧言詭辯當中,。如此看來,,難怪大王不能采納臣的意見了?!?/p>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1],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2],,負書擔橐[3],,形容枯槁,面目犁黑[4],,狀有歸色[5],。歸至家,妻不下纴[6],,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然嘆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荒艘拱l(fā)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7],,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1 黑貂:哺乳類動物,,身體細長,,皮毛珍貴,可做成大衣,。 2 羸(léi):纏繞,。縢(ténɡ):綁腿布,。(juē):又作“”,,草鞋。 3 橐(tuó):口袋,。 4 犁黑:同“黧黑”,。 5 歸:通“愧”。 6 纴(rèn):織布,。 7 太公:姜太公,,周初的開國功臣姜尚(約前一一五六至前一〇一七),封于齊,,是齊國始祖,。《陰符》:相傳是姜太公所撰的有關兵法權謀的書,。 譯文 蘇秦先后十次上書游說秦王,,均不被采納。他所穿的黑貂皮衣破舊了,,百斤的金屬貨幣也用光了,,生活無依,只好離秦回家,。他腿上纏著綁腿,,腳穿草鞋,背著書箱,,挑著行李,,神情憔悴,面色黃黑,,臉上顯出羞愧的神色,。回到家里,,正在織布的妻子不下來迎接他,,嫂子不肯替他做飯,父母也不和他講話,。蘇秦長嘆道:“妻子不把我當作丈夫,,嫂子不把我當作小叔,,父母不把我當作兒子,這都是蘇秦的過錯啊,?!碑斕焱砩先〕霾貢蜷_了幾十個書箱,,找到姜太公所著的《陰符》,埋頭苦讀,,選擇精要處反復鉆研,。當讀書困倦欲睡時,他就用錐子自刺自己的大腿,,鮮血流到了腳跟,。他自言自語地說:“哪里會有人游說列國君主而不能讓他們拿出金玉錦繡并獲得卿相高位的呢?”經過一年,,蘇秦終于揣摩有成,,便說:“這次真能用來說服當世的君主了?!?/p> 于是乃摩燕烏集闕[1],,見說趙王于華屋之下,扺掌而談[2],。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錦繡千純,白璧百雙[3],,黃金萬溢[4],,以隨其后,約從散橫,,以抑強秦,。 1 燕烏集闕:古關塞名,今地不詳,。 2 扺(zhǐ):擊,,拍。 3 璧:圓形的玉器,,中間有小圓孔,。 4 溢:同“鎰”,重量單位,,二十兩為一鎰(一說二十四兩),。 譯文 于是蘇秦取道燕烏集闕,,在華麗的宮殿里游說趙王,相談甚歡,。趙王大喜,,封他為武安君,賜予相印,,兵車百輛,,錦緞千匹,白璧百雙,,黃金萬鎰,,跟隨蘇秦之后,策劃合縱聯盟,,瓦解連橫陣線,,以對付強大的秦國。 故蘇秦相于趙而關不通,。當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蘇秦之策,。不費斗糧,,未煩一兵,未戰(zhàn)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于兄弟,。夫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廟之內[1],,不式于四境之外,。當秦之隆,黃金萬溢為用,,轉轂連騎,,炫熿于道[2],山東之國[3],,從風而服,,使趙大重,。 1 廊廟:朝廷。 2 炫熿:光耀,。 3 山東之國:指崤山以東的六國,。 譯文 由于蘇秦做了趙國的相國,堵住了秦國向東擴展的道路,。此際,,廣大的天下,眾多的百姓,,威嚴的王侯,,掌權的大臣,都要聽蘇秦的指揮,。蘇秦沒有花費一斗糧食,,沒有動用一件兵器,,沒有出動一名戰(zhàn)士,,沒有折斷一根弓弦,沒有損失一個箭頭,,就使六國的君主和睦相處,,比兄弟還親厚。有賢人在位就能令天下歸順,,任用了一個人才就能使合縱得到成功,。所以說:能用政治解決的問題,就不要動用武力,;能在國內處理好的事,,就不必拿到國外去解決。當蘇秦事業(yè)隆盛時,,帶上萬鎰黃金的費用去游說諸侯,,一路上車水馬龍,聲勢顯赫,,崤山以東的六國像風吹草伏一樣,,拜倒在他的腳下,亦使趙國的地位大為提高,。 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桊樞之士耳[1],伏軾撙銜[2],,橫歷天下,,廷說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3],,天下莫之能伉[4],。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虵行匍伏[5],,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惶K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6],?』 1 掘門:在墻上挖洞做門。桊(quān)樞:用彎木做門軸,。指貧窮人住的簡陋房屋,。 2 軾:車前的橫木。撙(zǔn)銜:用手拉住馬韁繩,。 3 杜:堵塞,。 4 伉:同“抗”。 5 虵(shé):同“蛇”,。匍(pú)伏:爬行,。 6 蓋:通“盍”。 譯文 蘇秦本來是一個住在陋巷寒門的窮書生,,可是如今他揚鞭躍馬,,驅車周游列國,在諸侯的朝廷上高談闊論,,令各國大臣無話可說,,天下無人能抗衡。有一次蘇秦將要去游說楚王,,中途經過他的家鄉(xiāng)洛陽,。他的父母聽到消息,連忙清掃屋子,修整道路,,擺下酒席,,全家人跑到郊外三十里的地方恭迎。妻子見了他不敢抬頭,,只是斜著眼偷看他的臉色,,傾聽他說話;嫂子伏在地上,,像蛇那樣爬到蘇秦面前,,連續(xù)拜了四拜,跪在那里向蘇秦賠禮道歉,。蘇秦說:“嫂子為什么從前那樣目中無人,,現在又這樣卑躬屈膝呢?”他嫂子說:“因為小叔您現在的地位尊貴而錢財多啊,?!碧K秦不由得長嘆一聲道:“唉!一個人在窮困落魄時,,連父母都不肯認他做兒子,;一旦富貴了,親屬們都敬畏他,。人生在世,,權勢與財富,,怎么可以忽視呢?” 賞析與點評 人情冷暖,自古皆然,;唯有自強不息,,才能獲得尊重。 張儀說秦王 張儀說秦王曰[1]:『臣聞之,,弗知而言為不智,,知而不言為不忠。為人臣不忠當死,,言不審亦當死,。雖然,臣愿悉言所聞,,大王裁其罪,。』 1 張儀(,?至前三○九):秦臣,,本魏國人,是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秦王:指秦昭王(前三二五至前二五一),。 譯文 張儀游說秦王道:“臣聽說,,不知道事情的原委就隨意開口是不明智的,知道對國家有利的事卻不說是不忠心的,。當臣子的不忠,,應當被處死;說話不慎重的,,也應當被處死,。雖則如此,臣還是愿把我所知道的全都說出來,,希望大王裁決定罪,。” 『臣聞天下陰燕陽魏[1],,連荊固齊[2],,收余韓成從[3],將西南以與秦為難,。臣竊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謂乎,!臣聞之曰:「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今天下之府庫不盈[4],,囷倉空虛[5],,悉其士民,張軍數千百萬,,白刃在前,,斧質在后[6],而皆去走,,不能死,,罪其百姓不能死也,其上不能殺也,。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賞罰不行,,故民不死也,。』 1 陰燕陽魏:此文以趙為主,謂北連燕,,南連魏,。陰,北面,;陽,,南面。 2 荊:即楚,。固:聯結,。 3 余韓:當時韓弱,喪失了很多土地,,存在的只是它的殘余部分,。 4 府庫:藏貨財的地方。 5 囷(qūn)倉:糧倉,。圓形的稱“囷”,,方形的叫“倉”。 6 斧質:殺人的工具,。 譯文 “臣聽說,,趙國北可以連燕,南可以連魏,,聯合楚國,,拉攏齊國,收攏殘破的韓國,,結成合縱聯盟,,共同向西對抗秦國。臣私下感到好笑,。世上有三種會導致亡國的情況,,東方諸侯樣樣具備,,就是指此而言吧,!臣聽說:'以內政混亂的國家去攻打內政清明的國家,必亡,;以邪道治國的國家去攻打用正道治國的國家,,必亡;以倒行逆施的國家去攻打順應時勢的國家,,必亡,。’現在,,東方諸侯儲存財物的倉庫不充實,,糧倉也空虛,動員全國的軍民,號稱有上百萬的大軍,,向前面對敵人的兵刃,,后退有嚴刑的威逼,可是軍士們仍然向后退卻,,不去沖鋒陷陣,,這并不是他們的百姓不能拼死作戰(zhàn),而是因為諸侯們執(zhí)法不嚴,。君王說要賞,,卻不兌現;說要罰,,又不執(zhí)行,,賞罰不能嚴格執(zhí)行,因此百姓不愿為國家亡命作戰(zhàn),?!?/p> 『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有攻無攻相事也,。出其父母懷衽之中[1],,生未嘗見寇也,聞戰(zhàn)頓足徒裼[2],,犯白刃,,蹈煨炭[3],斷死于前者比是也,。夫斷死與斷生也不同,。而民為之者是貴奮也。一可以勝十,,十可以勝百,,百可以勝千,千可以勝萬,,萬可以勝天下矣,。』 1 出其父母懷衽(rèn)之中:指由嬰兒撫育到成人,。衽,,衣襟。 2 頓足:用足擊地,。徒:空手,。裼(xī):脫去外衣,露出身體,。 3 煨(wēi)炭:盆中火,。 譯文 “現在秦國發(fā)號施令,,賞罰嚴明,有功無功的人分得很清楚,。人們自出生以來,,從未見過敵人,但一聽說要作戰(zhàn),,他們都奮勇地跺足,、赤膊,迎著敵人的兵刃,,赴湯蹈火,,這些戰(zhàn)死沙場上的人比比皆是。要知道拼死和求生是兩碼子的事,,而百姓都愿意決一死戰(zhàn),,這是因為君王提倡奮勇殺敵的緣故。一人拼死可以勝過十人,,十人拼死可以勝過百人,,百人拼死可以勝過千人,千人拼死可以勝過萬人,,萬人拼死就可以攻取天下了,。” 『今秦地形,,斷長續(xù)短,,方數千里,名師數百萬,,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與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知秦戰(zhàn)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開地數千里,,此甚大功也,。然而甲兵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囷倉虛,,四鄰諸侯不服,,伯王之名不成,此無異故,,謀臣皆不盡其忠也,。』 譯文 “現在秦國的土地,,截長補短,,方圓數千里,精兵數百萬,,秦國號令嚴明,,賞罰有信,地勢優(yōu)越,,各國均有所不及,。以這些條件來對付諸侯,諸侯是不難被秦國兼并的,??梢娗貒鴳?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所向無敵,。開拓疆域數千里,這可是偉大的功業(yè)??!可是現在秦國的兵力困頓,軍民疲憊,,蓄積耗盡,,田地荒蕪,糧倉空虛,,四方諸侯不服,,霸王的事業(yè)不能成就,沒有其他原因,,乃謀臣不肯盡忠的緣故,。” 『臣敢言往昔,。昔者齊南破荊[1],,中破宋[2],西服秦[3],,北破燕[4],,中使韓、魏之君[5],,地廣而兵強,,戰(zhàn)勝攻取,,詔令天下,濟清河濁,,足以為限,,長城巨坊,足以為塞,。齊,,五戰(zhàn)之國也。一戰(zhàn)不勝而無齊[6],。故由此觀之,,夫戰(zhàn)者萬乘之存亡也?!?/p> 1 南破荊:公元前三〇一年,,齊閔王初立,使匡章領兵攻楚,,擊敗楚將唐昧,。 2 中破宋:指公元前二八六年,齊滅宋之事,。 3 西服秦:公元前二九八年,,齊與韓、魏共擊秦,。 4 北破燕:公元前二九六年,,齊、燕權之戰(zhàn),,齊破燕三軍,,擒燕二將。 5 中使韓,、魏之君:指驅使韓,、魏共同伐楚、伐秦之事,。 6 一戰(zhàn)不勝而無齊:公元前二八四年,,燕昭王派樂毅率領燕、秦和三晉五國聯軍攻齊,,攻破齊都臨淄,,后來齊閔王也被殺。 譯文 “請允許臣說說從前的事,。從前,,齊國南敗楚國,中敗宋國,,西擊秦國,,北破燕國,,中使韓,、魏兩國之君聽命,,地廣兵強,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諸侯無不聽命,既有濟水,、黃河可為阻隔,,又有長城和大堤可為險塞。齊國,,是五戰(zhàn)五勝的強國,,可是一戰(zhàn)失利而亡國。由此可見,,用兵作戰(zhàn),,可以決定萬乘大國的存亡?!?/p> 『且臣聞之曰:「削柱掘根,,無與禍鄰,禍乃不存,?!骨嘏c荊人戰(zhàn),大破荊,,襲郢[1],,取洞庭、五都,、江南[2],。荊王亡奔走,東伏于陳[3],。當是之時,,隨荊以兵,則荊可舉,。舉荊,,則其民足貪也,地足利也,。東以強齊,、燕,中陵三晉,。然則是一舉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與荊人和,。今荊人收亡國,聚散民,,立社主[4],,置宗廟,令帥天下西面以與秦為難,,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一矣,。』 1 襲郢(yǐnɡ):秦昭王二十八年(前二七八),,秦將白起(,?至前二五七)攻楚拔郢。郢,,楚都,,在今湖北江陵北的紀南城。 2 洞庭:在今湖南岳陽西南,。五都:即五諸,,楚地,湘,、沅,、資、灃四水同注洞庭,,北會長江,,故稱“五諸”。江南:楚南境之地,,主要指黔中(今貴州)地區(qū),。 3 陳:在今河南淮陽。 4 立社主:遷都后,,重建社稷宗廟,。 譯文 “臣曾聽說:'挖樹要除根,不與禍為鄰,,禍患才不存,。’秦國與楚國作戰(zhàn),,大敗楚軍,,拿下楚都郢,攻占洞庭、五都,、江南等地,,迫使楚王逃走,往東退到陳城自守,。此時,,如果窮追不舍,就可以一舉滅楚,。滅楚之后,,楚民可為秦國所用,,楚地可為秦國所有,。向東可以對抗齊、燕,,從中則可以進攻三晉,,如此就可以一舉成就霸王之名,使四方諸侯來朝,??墒侵\臣卻不這樣做,反而引兵退卻,,與楚國講和,,讓楚國收拾殘局,招集逃散的民眾,,重建社稷宗廟的祭祀,,率領諸侯向西與秦對抗,這就第一次失去了稱霸稱王的機會,?!?/p> 『天下有比志而軍華下[1],大王以詔破之[2],,兵至梁郭[3],,圍梁數旬,則梁可拔,。拔梁,,則魏可舉。舉魏,,則荊,、趙之志絕。荊,、趙之志絕,,則趙危。趙危而荊孤。東以強齊,、燕,,中陵三晉,然則是一舉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與魏氏和,,令魏氏收亡國,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廟,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二矣,?!?/p> 1 華下:華陽城下。華陽,,在今河南新鄭北,。 2 大王以詔破之:秦昭王三十四年(前二七三),秦將白起攻魏,,拔華陽,。 3 梁郭:梁城。梁,,指魏都大梁,,在今河南開封。郭,,外城,。 譯文 “諸侯同心同德,在華陽城下駐軍,,大王下令擊破他們,,兵鋒直指魏都大梁,圍困大梁數十天,,就可以把它攻下,。攻下大梁,就可以滅魏,;滅魏,,則楚、趙聯盟可破,;楚,、趙聯盟瓦解則趙危急,;趙危急,楚就孤立了,。這樣,,東可以對抗齊、燕,,中可以威脅三晉,,那么一舉可以成就霸王之名,使四方諸侯來朝,??墒侵\臣卻不這樣做,反而引兵撤退,,與魏國講和,,讓魏國收拾殘局,召集逃散的民眾,,重新樹立社稷宗廟的祭祀,,這就第二次失去了稱霸稱王的機會?!?/p> 『前者穰侯之治秦也[1],用一國之兵,,而欲以成兩國之功[2],。是故兵終身暴靈于外,士民潞病于內,,伯王之名不成,,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三矣?!?/p> 1 穰侯(生卒年不詳):姓魏名冉,,秦昭王母宣太后的異父弟。封邑在穰,,故稱“穰侯”,。穰本韓邑,后入秦,,在今河南鄧縣北,。 2 兩國:指秦國和穰侯的封邑。 譯文 “從前穰侯在秦國掌權的時候,,用一國的兵力,,卻想建立兩國的功業(yè),所以秦兵終身在外風餐露宿,,國內的民眾疲憊不堪,,霸王的名聲卻不能建立,這就第三次失去了稱霸稱王的機會?!?/p> 『趙氏,,中央之國也,雜民之所居也,。其民輕而難用,,號令不治,賞罰不信,,地形不便,,上非能盡其民力。彼固亡國之形也,,而不憂其民氓[1],。悉其士民,軍于長平之下,,以爭韓之上黨[2],,大王以詐破之,拔武安[3],。當是時,,趙氏上下不相親也,貴賤不相信,,然則是邯鄲不守[4],,拔邯鄲,完河間[5],,引軍而去,,西攻修武[6],踰羊腸,,降代,、上黨[7]。代三十六縣,,上黨十七縣,,不用一領甲,不苦一民,,皆秦之有也。代,、上黨不戰(zhàn)而已為秦矣,,東陽河外不戰(zhàn)而已反為齊矣[8],中山呼池以北不戰(zhàn)而已為燕矣[9],?!?/p> 1 民氓:特指從外地遷來的人,。 2 “悉其士民”三句:趙孝成王四年(前二六二),秦攻韓,,上黨和韓本土聯絡的道路被切斷,,上黨守將馮亭向趙國請降,趙國派平原君趙勝受降,,并發(fā)兵到長平,,抗擊秦兵。長平,,趙邑,,在今山西高平西。上黨,,韓郡,,在今山西東南部。 3 武安:趙邑,,在今河北武安,。 4 邯鄲:趙都,在今河北邯鄲,。 5 完:乃“莞”字的殘損,。莞,包舉,。河間:漳水,、黃河之間,趙的東境,。 6 修武:趙邑,在今河南獲嘉,。 7 代:趙郡,,在今山西東北部及河北、內蒙古部分地區(qū),。 8 東陽:太行山以東地,。河外:趙東境清河以東,在今山東清河,、武城一帶,。 9 中山:春秋末年,白狄鮮虞族所建,。戰(zhàn)國初建都于顧(今河北定縣),,后遷靈壽,一度為魏所滅,,最終被趙吞并,。呼池:即滹沱河,,發(fā)源于山西繁峙經河北境,流至天津入海,。 譯文 “趙國地處燕,、齊、韓,、魏的中央,,人們五方雜處,百姓輕浮,,難以駕馭,,法令不整,賞罰無信,,地形不利,,國君又不能充分使用民力。本來趙國已處于亡國的形勢,,它卻不去安撫百姓,,竟動員全國軍民駐扎在長平城下,去爭奪韓國的上黨,。大王下令擊破它,,接著攻下武安。在這個時候,,趙國的君臣互不相親,,官吏和民眾互不信任,這樣,,趙都邯鄲就無法堅守,,攻下邯鄲,收取河間,,引軍轉向,,西攻修武,越過羊腸險塞,,降服代郡和上黨,。代郡三十六縣和上黨十七縣,都不戰(zhàn)而歸屬秦國,;東陽,、河外則不戰(zhàn)而歸屬齊國;中山,、滹沱以北則不戰(zhàn)而成為燕國的領土了,。” 『然則是舉趙則韓必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挾荊,以東弱齊,、燕,,決白馬之口[1],以流魏氏,。一舉而三晉亡,,從者敗。大王拱手以須[2],,天下徧隨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與趙氏為和。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強,,伯王之業(yè),地尊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國,,是謀臣之拙也?!?/p> 1 白馬之口:黃河津渡名,。在今河南滑縣東。 2 須:通“胥”,,意指等待,。 譯文 “那么,如果攻下趙則韓必亡,,韓亡則楚、魏不能獨立,;楚,、魏不能獨立,就一舉破壞了韓,;損傷了魏,,挾制了楚,向東可以削弱齊,、燕,,再決開白馬津的水口,,用水沖灌魏國,一舉就可滅掉三晉,,六國合縱就瓦解了,。大王只要拱手等待,諸侯都會相隨臣服,,霸王之名就可以樹立起來,。然而謀臣并不這樣做,反而引兵退卻,,與趙講和,。憑大王的英明,秦軍的強大,,稱霸稱王的事業(yè)竟不能成功,,反被行將滅亡的趙所欺,這全是謀臣的無能所造成的,?!?/p> 『且夫趙當亡不亡,秦當伯不伯,,天下固量秦之謀臣一矣,。乃復悉卒乃攻邯鄲,不能拔也,,棄甲兵怒,,戰(zhàn)栗而卻,天下固量秦力二矣,。軍乃引退,,并于李下[1],大王并軍而致與戰(zhàn),,非能厚勝之也,,又交罷卻[2],天下固量秦力三矣,。內者量吾謀臣,,外者極吾兵力。由是觀之,,臣以天下之從,,豈其難矣。內者吾甲兵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囷倉虛,;外者天下比志甚固,。愿大王有以慮之也?!?/p> 1 李下:李城之下,。李城,趙邑,,在今河南溫縣東,。 2 罷:同“疲”,,疲憊,。 譯文 “再說,趙該滅亡而沒有滅亡,,秦該稱霸而未能稱霸,,諸侯本已看透了秦的謀臣,此其一,。秦又動員所有兵力進攻邯鄲,,未能攻下,兵士們丟盔棄甲,,拋掉武器,,嚇得直打哆嗦,狼狽后退,,讓諸侯看透了秦的兵力,,此其二。秦的軍隊退卻下來,,集結在李城之下,,大王合軍奮力作戰(zhàn),未能取得重大戰(zhàn)果,,而又疲憊退卻,,諸侯當然看透了秦國的實力,此其三,。他們在內看透了我們的謀臣,,在外摸透了我們的兵力。這樣看來,,臣認為諸侯的合縱是不難組織起來的?,F在秦國國內軍隊困乏,軍民疲病,,積蓄消耗,田地荒蕪,,糧倉空虛,;國外則諸侯聯合的意志十分堅定,。希望大王有所考慮啊,!” 『且臣聞之,,戰(zhàn)戰(zhàn)栗栗,日慎一日,。茍慎其道,,天下可有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紂為天子,,帥天下將甲百萬,左飲于淇谷[1],,右飲于洹水[2],,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與周武為難,。武王將素甲三千領[3],,戰(zhàn)一日[4],破紂之國,,禽其身,,據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不傷,。』 1 淇谷:即淇水,,水出今山西陵川東境,,經河南林縣、淇縣,,南流入衛(wèi)河,。 2 洹(huán)水:水出今河南林縣西的林慮山,,流經安陽,、臨漳,至內黃入衛(wèi)河,。 3 素甲:白甲,。武王在服喪期間,戰(zhàn)士都穿素服,。 4 一日:甲子日,。 譯文 “再者,臣曾聽說:戰(zhàn)戰(zhàn)兢兢,一天比一天謹慎,。假如能謹慎地遵循這個道理,,就可擁有天下了。怎么知道是這樣呢,?從前紂王做天子,,帶領百萬大軍,左邊在淇水飲馬,,右邊在洹水喝水,,淇水被喝干,洹水也斷流,,以這樣的兵力與周武王對抗,。武王率領三千名身穿素甲的戰(zhàn)士,在甲子日的一戰(zhàn),,大敗紂王,,活捉紂王,占領他的土地,,擁有他的民眾,,天下沒有誰為紂王感到悲傷的?!?/p> 『智伯帥三國之眾[1],,以攻趙襄主于晉陽[2],決水灌之,,三年,,城且拔矣。襄主錯龜[3],,數策占兆[4],,以視利害,何國可降,,而使張孟談[5],。于是潛行而出,反智伯之約,,得兩國之眾,,以攻智伯之國,禽其身,,以成襄子之功,。今秦地斷長續(xù)短,方數千里,,名師數百萬,,秦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與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p> 1 智伯(?至前四五三):晉卿智伯瑤,。三國:智,、韓、魏,。 2 趙襄主(,?至前四二五):即趙襄子。晉陽:趙邑,,在今山西太原,。 3 錯龜:即鑿龜,在龜甲上鉆孔,,用火燒灼,。 4 數策:數蓍草的數目,排列成卦,,進行占卜,。占兆:看龜甲被灼后裂開的紋路,以預言吉兇,。兆,,裂紋的形狀。 5 張孟談(生卒年不詳):趙襄子的謀臣,。 譯文 “智伯率領智,、韓、魏三家的大軍,,在晉陽城攻打趙襄子,,決開晉水灌決晉陽,戰(zhàn)事持續(xù)三年,,晉陽即將陷落,。趙襄子鑿龜甲、數蓍草,、看兆紋,,觀察吉兇禍福,看哪一國可以爭取,。于是派張孟談秘密出城,,使韓,、魏背叛了與智伯所訂的盟約,又率領韓,、魏的軍隊,,攻打智伯,把他生擒,,成就了趙襄子的功業(yè)?,F在秦國的土地,截長補短,,方圓幾千里,,精兵數百萬,秦國發(fā)號施令,,賞罰嚴明,,地勢優(yōu)越,諸侯都比不上,,以這些條件,,可以兼并諸侯?!?/p> 『臣昧死望見大王,,言所以舉破天下之從,舉趙亡韓,,臣荊,、魏,親齊,、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鄰諸侯之道,。大王試聽其說,,一舉而天下之從不破,趙不舉,,韓不亡,,荊、魏不臣,,齊,、燕不親,伯王之名不成,,四鄰諸侯不朝,,大王斬臣以徇于國,以主為謀不忠者,?!?/p> 譯文 “我冒死晉見大王,,陳述如何一舉擊破合縱聯盟,滅趙亡韓,,讓楚,、魏臣服,使齊,、燕親附,,完成霸王大業(yè),使四方諸侯來朝的辦法,。大王試試聽從臣的建議,,一舉而諸侯的合縱聯盟不破,趙國不拔,,韓國不亡,楚,、魏不臣服,,齊、燕不親附,,霸王的功名不能成就,,四方諸侯不來朝見,大王可以斬了臣在全國游行示眾,,以儆戒那些為大王謀劃而不盡忠的人,。” 賞析與點評 秦與六國之優(yōu)勝劣敗,,盡見于此,,其分析可謂鞭辟入里,且極具動人之情,。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1],。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煌踉唬骸赫埪勂湔f?!?/p> 1 司馬錯(生卒年不詳):秦將,,公元前三六一年,奉命領兵伐蜀,。秦惠王(前三五四至前三一一):名駟,,公元前三三七至公元前三三一年在位。 譯文 司馬錯和張儀在秦惠王面前爭論,。司馬錯主張攻蜀,,張儀則說:“不如攻韓,。”秦惠王說:“愿聞其詳,?!?/p> 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1],,塞轅,、緱氏之口[2],當屯留之道[3],,魏絕南陽[4],,楚臨南鄭[5],秦攻新城,、宜陽[6],,以臨二周之郊[7],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8]。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案圖籍[9],,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yè)也,。今夫蜀,,西辟之國而戎狄之長也,弊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狄,去王業(yè)遠矣,?!?/p> 1 三川:韓郡名,因有黃河,、洛水和伊水而得名,,轄境包括黃河以南,,河南靈寶以東,中牟以西及北汝河上游地區(qū),。 2 (huàn)轅,、緱(ɡōu)氏:均山名。轅山在河南鞏縣的西南,,上有險關,。緱氏在今河南偃師南面。 3 屯留:韓地,,在今山西屯留東南方,。 4 南陽:地區(qū)名,在韓,、魏之間,,今河南濟源、孟縣,、沁陽一帶,。 5 南鄭:韓都,在今河南新鄭西面,。 6 新城、宜陽:均韓地,。新城,,在今河南伊川西南。宜陽,,在今河南宜陽西北的韓城鎮(zhèn),。 7 二周:戰(zhàn)國時,周分裂為東周,、西周二小國,。東周都鞏(今河南鞏義西南),西周都河南洛邑(今河南洛陽西),。 8 楚,、魏:當作“三川”。 9 案:考察,。圖籍:指地圖和戶籍等檔案文書,。 譯文 張儀回答說:“先拉攏魏、楚兩國,,再出兵攻打韓的三川地區(qū),,堵住轅、緱氏的關口,,塞住屯留的要道,,讓魏國切斷韓國出兵南陽的路,,讓楚軍進攻韓國的都城新鄭,秦軍再攻打新城和宜陽,,兵鋒直逼東,、西二周的郊外,聲討二周國君的罪過,,占領三川之地,。東西周知道無法援救,必定獻上九鼎等寶物,。我們擁有九鼎,,并掌控地圖與戶籍等檔案,就可以挾持周天子以令諸侯,,天下誰敢不從,,這便可成就王業(yè)。現在的蜀國只不過是西部偏僻的小國和戎狄的首領,,損兵費力而得不到霸王的名聲,,得到它的地盤也沒有多大的好處。臣聽說'爭名要到朝廷上去,,爭利要到市場上去’,,如今的三川、周室,,正是天下的市場和朝廷,,大王不去爭奪它們,反而去爭奪落后的地區(qū),,這和建立王業(yè)是背道而馳的,。”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愿從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1],,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2],,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正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并力合謀,,以因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1 桀,、紂之亂:像夏桀,、商紂那樣的亡國禍亂,。當時苴侯在漢中立國。蜀攻苴,,苴侯奔巴,。蜀又攻巴,苴侯求救于秦,。 2 西海:指蜀國,。 譯文 司馬錯說:“不是這樣的。臣聽說要使國家富足,,務必擴大領土,;若想兵力強大,務必使人民富有,;若想建立王業(yè),,務必廣施恩德。具備這三個條件,,王業(yè)自然水到渠成?,F在大王的地小而民貧,因此臣希望從容易的地方著手,。蜀國確實是西方偏僻的小國和落后部族的首領,,而現在它剛好有夏桀、商紂那樣的內亂,,讓秦國攻打它,,就好像豺狼追逐羊群一樣容易。攻取其地盤,,足以擴大疆土,;得到其資源,可以使百姓富足,,這一仗不會傷亡太多人,,便可降服它。這樣,,我們攻下一國,,天下的人不會認為我們殘暴;獲取西方的財富,,諸侯不會認為我們貪婪,。我們這一舉可謂是名利雙收,而又得到除暴止亂之名,。如去攻打韓國,,脅迫天子,便會背上惡名,而且未必能得到好處,,又落個不義的名聲,,攻打天下都不贊成攻打的國家,非常危險,。請讓臣申述一下理由,。周是天下共尊的王室,齊是韓,、周的同盟國,。周國自知將失去九鼎,韓國自知將丟失三川,,它們兩國必會齊心合力,,通過齊、趙兩國的疏通,,讓楚國和魏國不再以它們?yōu)閿?。周把九鼎送給楚國,韓把土地送給魏國,,大王是沒法阻止的,,這就是臣說攻打韓、周所存在的危險,,不如攻打蜀國般萬無一失,。” 惠王曰:『善,,寡人聽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1],。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1 莊:公元前三一四年,,秦惠王封公子通為蜀侯,,任陳莊為蜀相。 譯文 秦惠王說:“好,,寡人聽你的,。”秦終于起兵攻蜀,用了十個月就攻克了它,,控制了蜀國,。蜀國君主改王號為侯,秦國派陳莊去做蜀侯的國相,。蜀國既已歸附,,秦國就更加富庶,而且更加輕視東方諸侯了,。 卷四 秦策二本篇導讀 本卷記載了楚懷王為了得到張儀提出的六百里商於之地,,中途背棄與齊國攻秦的盟約,可謂見利忘義,。后來楚懷王知道自己受騙,,卻不能冷靜地聽從陳軫之計,終招侮辱而又為齊,、秦所敗,。這就是秦惠王所說的“六國之合縱猶如縛束群雞而驅之上樹”的具體例子,六國根本無法同心協力地攻秦,。 此卷錄選了秦武王攻取宜陽的一段,。秦武王乃“舉鼎絕臏”而致死的主角,他看似魯莽,,但從文獻中卻可見他頗有雄才大略,,他對大臣甘茂說:“寡人欲車通三川,以窺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他堅持信任甘茂攻打宜陽,可見他確是一位英明有為之君,。這就是秦國嬴姓血液中那種生生不息的奮斗之心,。故此,秦能從無尺寸之地而拓荒立國,,崛起于西陲,,稱雄于列國之間,最終吞并六國而一統(tǒng)天下,。 秦武王謂甘茂 秦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欲車通三川,,以窺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對曰:『請之魏,,約伐韓?!?a target="_blank">王令向壽輔行[1],。 1 向壽:秦昭王母宣太后的外戚,,為秦武王所用,在攻破宜陽之后,,即派他駐守,。 譯文 秦武王對甘茂說:“寡人想把戰(zhàn)車通到三川,滅掉周室,,這樣,,寡人死后就可永垂不朽了?!备拭卮鹫f:“臣請求出使魏國,,邀約他們一同攻打韓國?!蔽渫跖捎H信向壽作為甘茂的副使同行,。 甘茂至魏,謂向壽:『子歸告王曰:「魏聽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盡以為子功,。』向壽歸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1],。 1 息壤:在陜西咸陽東郊。 譯文 甘茂來到魏國,,便對向壽說:“你回去告訴大王說:'魏王已同意我的約定,,但希望大王暫時不要進攻韓國?!鲁芍?,一切功勞全歸于你?!毕驂刍氐角貒?,把這話告訴了武王,武王便在息壤迎接甘茂,。 甘茂至,,王問其故。對曰:『宜陽,,大縣也,,上黨、南陽積之久矣,,名為縣,,其實郡也。今王倍數險,,行千里而攻之,,難矣。臣聞張儀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1],,天下不以為多張儀而賢先王,。』 1 上庸:楚邑,,在今湖北竹山,。 譯文 甘茂到了息壤,武王問他為什么停止攻韓,。甘茂回答說:“宜陽是韓國的大縣,,上黨與南陽兩郡的財富都積聚在這里,此地名義上是縣,,實際上相當于一個郡?,F在大王穿越重重險阻,要跋涉千里去進攻韓國,,實在太難,。臣聽說,張儀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占上庸,,諸侯并不因此贊揚張儀的能力,,卻稱頌先王的賢明?!?/p> 『魏文侯令樂羊將[1],,攻中山[2],三年而拔之,,樂羊反而語功,,文侯示之謗書一篋[3],樂羊再拜稽首曰[4]:「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羈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孫衍二人者[5],,挾韓而議,王必聽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倗之怨也[6],。』 1 魏文侯(,?至前三九六):公元前四〇三年,,與韓、趙俱列為諸侯,。羊將(生卒年不詳):即樂羊,,魏將,樂毅的祖先,。 2 攻中山:公元前四〇六年,,中山國一度被魏國所滅。 3 篋(qiè):箱子,。 4 稽(qǐ)首:古代的跪拜禮,,拜后,頭至地,,并做較長時間的停留,,是最隆重的禮節(jié)。 5 樗(chū)里疾,、公孫衍:二人都是秦的公族,,持親韓的態(tài)度。 6 公仲倗:韓相,。 譯文 “魏文侯派樂羊為將,,進攻中山國,三年就滅掉了中山,,樂羊返回魏國,,稱道自己的戰(zhàn)功,文侯拿出一箱群臣誹謗樂羊進攻中山的意見書給他看,,樂羊拜了兩拜并行了稽首禮,,說道:'這不是臣的功勞,全是主上的力量,?!棘F在只不過是客居在秦國的人,樗里疾與公孫衍他們二人,,抱著對韓國的偏心,,非議攻韓的不當,大王定會聽從,,豈不是大王欺騙了魏國,,而臣又要受到公仲倗的怨恨了,。” 『昔者曾子處費[1],,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乖又冈唬骸肝嶙硬粴⑷恕,!箍椬匀?。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蛊淠干锌椬匀粢病m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踰墻而走[2],。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賢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適三人[3],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煌踉唬骸汗讶瞬宦犚玻埮c子盟,?!挥谑桥c之盟于息壤。 1 曾子(前五〇五至前五三五):名參,,字子輿,,春秋時魯國武城人孔子弟子。費:魯邑,,在今山東費縣西南,。 2 杼(zhù):織布機的梭子。踰:同“逾”,,越過,。 3 不適:不止,,不僅。適,,通“啻”,。 譯文 “從前,曾子在費地,,費地有個與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殺了人,。有人告訴曾子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拥哪赣H說:'我的兒子不會殺人,。’她照樣織布,。過了一會兒,,又有人來說:'曾參殺了人’,曾子的母親仍然照樣織布,。又過了一會兒,,一人跑來說:'曾參殺了人?!拥哪赣H就驚恐,,扔掉織布機的梭子,翻過垣墻,,倉皇地逃跑了,。像曾參這樣賢德的人,而曾參的母親又對他那樣信任,,可是三個人不實的話,,就使曾參的慈母也不信任他。現在臣不如曾參賢能,,大王對臣又不如曾子的母親對曾子那樣信任,,猜疑臣的更不止三人,臣擔心大王會像曾參的母親那樣對臣扔掉梭子便逃跑,?!蔽渫跽f:“寡人不會聽信別人的議論,讓我們訂立盟約吧,?!庇谑俏渫跖c甘茂在息壤訂下了盟約。 果攻宜陽,,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孫衍二人在,爭之王,,王將聽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對曰:『息壤在彼,?!煌踉唬骸河兄,!灰蛳て鸨?,復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陽,。 譯文 果然甘茂在攻打宜陽時,,五個月仍未能攻下。樗里疾,、公孫衍二人便在武王面前議論進攻宜陽不恰當,武王打算聽從他們的意見,,就召見甘茂,,把情況告訴他。甘茂說:“息壤的盟誓就擺在那里,?!蔽渫跽f:“是有這回事?!庇谑钦{動全部兵力,,支持甘茂繼續(xù)進攻,終于攻下了宜陽,。 甘茂攻宜陽 甘茂攻宜陽,,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將有尉對曰:『公不論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羈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陽餌王,。今攻宜陽而不拔,公孫衍,、樗里疾挫我于內,,而公中以韓窮我于外[1],是無茂之日已,!請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陽之郭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賞,。明日鼓之,,宜陽拔。 1 公中:即韓相公仲倗,。中,,同“仲”。 譯文 甘茂攻打韓國的宜陽,,擂罷了三通鼓,,戰(zhàn)士仍然不肯沖鋒上陣。秦國的右將軍向壽說:“你如果不論士氣如何而進行強攻,,定會陷入嚴重的困境,。”甘茂說:“我客居秦國而能當上丞相,,是我用攻下宜陽來引得大王高興?,F在宜陽不能攻下,在國內有公孫衍,、樗里疾的阻撓,,國外有公仲倗用韓國的力量來壓迫我,這是我的末日到了,!明天我再擊鼓進軍,,如再攻不下,就把宜陽城郊做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拿出自己的錢加在公家的賞金里,。第二天擊鼓進軍,就攻下了宜陽,。 賞析與點評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然而,,更多的是親私而忘公,,吝于獎掖而嚴于處罰。 卷五 秦策三本篇導讀 此卷先述穰侯魏冉,,再引出應侯范雎,。此處節(jié)選了范雎入秦后的經歷。范雎晉見秦昭王,,力陳魏冉的自私自利,,令宣太后被廢,魏冉,、華陽君,、涇陽君以及商陵君一并被逐,。秦昭王終于名副其實,成為秦國的執(zhí)政者,,他依從范雎所定的“遠交近攻”之策略,,在統(tǒng)一天下的進程上,取得了迅速而大有成效的拓展,。然而,,后來范雎獲得封邑、名成利就之后,,卻犯了昔日他所揭發(fā),、攻擊的穰侯魏冉一樣的過錯。范雎在丟掉封邑一事上言不由衷,,令他失去了秦昭王的信任,,后來他更因其所推薦的鄭安平降趙與王稽通敵而受到牽連。從二十世紀出土的文獻可見,,范雎是被殺害的,,而非此卷所說的獲赦。 范子因王稽入秦 范子因王稽入秦[1],,獻書昭王曰:『臣聞明主蒞正[2],,有功不得不賞,有能者不得不官,;勞大者其祿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眾者其官大,。故不能者不敢當其職焉,能者亦不得蔽隱,。使以臣之言為可,,則行而益利其道;若將弗行,,則久留臣無謂也,。』 1 范子因王稽入秦:范子,,即范雎(,?至前二五五),魏人,。因受魏相魏齊(生卒年不詳)之辱,,幾乎受虐致死,后為鄭安平(,?至前二五五)所救,,由秦謁者令王稽(?至前二五五)載他入秦,后更名為張祿,,封應侯,。 2 蒞正:主持國政。 譯文 魏人范雎隨著王稽來到秦國,,給秦昭王呈上了一封信,,信上說:“臣聽說,英明的國君執(zhí)政,,對有功的人不會不賞,,對有能力的人不會不安排職位,多出力的人俸祿多,,功勞多的人受封的爵位高,,能夠管理民眾的人,擔任的官職就大,。因此,,沒有能力的人就不敢隨便任職,真正有能力的人,,也不會被埋沒,。如果你認為臣的話正確,那就照此實行,,這樣會更加有利于治理國家,;如果不想依照臣的話去辦,即使把臣久留在秦國,,也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 『語曰:「人主賞所愛,,而罰所惡,。明主則不然,賞必加于有功,,刑必斷于有罪,。」今臣之胸不足以當椹質[1],,要不足以待斧鉞[2],,豈敢以疑事嘗試于王乎?雖以臣為賤而輕辱臣,,獨不重任臣者后無反復于王前耶,?』 1 椹(zhēn)質:斬人的墊板。椹,,同“砧”,。 2 要:同“腰”,。鉞(yuè):大斧。 譯文 “常言道:'昏庸的國君會獎賞他所寵愛的人,,懲罰他所討厭的人,;英明的君主并不如此,他必賞賜給有功的人,,懲罰有罪的人,。’現在臣的胸脯當不起砧板,,臣的腰擋不住斧頭,,又怎敢拿沒有把握的主張試探大王呢?大王雖然因臣的卑賤而輕慢臣,,但是,,推薦臣的人,自會保證臣的忠心,,在大王面前,,決不會食言,大王怎么可以不尊重,!” 『臣聞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黎,,楚有和璞[1],。此四寶者,工之所失也,,而為天下名器,。然則圣王之所棄者,獨不足以厚國家乎,?臣聞善厚家者,,取之于國,;善厚國者,,取之于諸侯。天下有明主,,則諸侯不得擅厚矣,。是何故也?為其割榮也[2],。良醫(yī)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于成敗之事,利則行之,,害則舍之,,疑則少嘗之,,雖堯、舜,、禹,、湯復生,弗能改已,!』 1 “臣聞周有砥厄”四句:砥厄,、結綠、懸黎及和璞都是美玉名,。 2 割榮:分割天下的榮權,,為己所有。 譯文 “臣聽說,,周有砥厄,,宋有結綠,魏有懸黎,,楚有和璞,,這四件寶玉,起初工匠都不能識別,,可是終于成為天下有名的寶物,。那么,圣王所放棄的人,,難道就不會使國家富厚起來嗎,?臣聽說,善于使封地富厚的,,就要向國家索?。簧朴谑箛腋缓竦?,就要向諸侯的封地征收財賦,。天下有了英明的君主,那么封地的諸侯就不可能獨享富厚之利了,。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避免了重臣分薄國家的權力啊,!良醫(yī)可以預見病人的生死,,圣主可以預見事情的成敗,認為有利的就該實行,,認為有害的就應該放棄,,認為可疑的就不妨稍加嘗試,即是堯,、舜,、禹,、湯復活,亦是不可改變的道理,!” 『語之至者,,臣不敢載之于書;其淺者又不足聽也,。意者,,臣愚而不闔于王心耶[1]!已其言臣者,,將賤而不足聽耶,!非若是也,則臣之志,,愿少賜游觀之間,,望見足下而入之?!粫?,秦王說之,因謝王稽說,,使人持車召之,。 1 闔:合。 譯文 “話說得深了,,臣不敢寫在信上,;話說得平淡,又不值得大王聽取,??赡苁浅加薮罍\薄,說的話不合大王的心意,;要不,,就是因為推薦臣者的地位低下而所說的話不值得聽信。如果不是因為這些原因,,那么臣的愿望是,,希望大王能抽出一點游覽的空余時間,讓臣面見陛下,?!鼻卣淹蹩戳诵?,很高興,,就向王稽道歉,并派專人駕車,,召見范雎,。 范雎至秦 范雎至秦,,王庭迎[1],謂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義渠之事急[2],,寡人日自請?zhí)蟆=窳x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竊閔然不敏,敬執(zhí)賓主之禮,?!环饿罗o讓。 1 王:指秦昭王(前三二五至前二五一),,名稷,,公元前三〇六年至公元前二五一年在位。 2 義渠:羌族所建立的小國,。 譯文 范雎來到秦國,,秦王在宮殿前的庭院里迎接他。秦王對他說:“寡人早就該親自聆聽你的教誨了,,現在恰巧碰上要處理義渠的急事,,寡人每天都得向太后請示。現在義渠的事已經辦完了,,寡人才有機會親自接受你的教導,。寡人深感自己怠慢,沒有及時接見,,請讓寡人現在恭行賓主之禮吧,!”范雎表示謙讓。 是日見范雎,,見者無不變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秦王跪而請曰[1]:『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挥虚g,,秦王復請。范雎曰:『唯唯,?!蝗羰钦呷G赝貂赵籟2]:『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謝曰:『非敢然也,。臣聞始時呂尚之遇文王也[3],,身為漁父而釣于渭陽之濱耳[4]。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說而立為太師,載與俱歸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呂尚,卒擅天下而身立為帝王,。即使文王疏呂望而弗與深言,,是周無天子之德,而文,、武無與成其王也,。今臣,羈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陳者,皆匡君之事,,處人骨肉之間[5],,愿以陳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問而不對者是也,。』 1 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時臀部壓在腳跟上,。跪是談話時為了表示敬意,就抬起臀部,,挺直大腿,。 2 跽:雙膝著地,上身挺直,,表示敬意加深,。 3 呂尚:本姓姜,名尚,,其先封于呂,,故稱呂尚。 4 渭陽:渭水之北,,水北為陽,。渭水發(fā)源于甘肅渭源鳥鼠山,流經陜西華陰入黃河。 5 骨肉之間:范雎表示將以太后,、穰侯等骨肉間的事向昭王進言,。 譯文 這天在場見此情景的人,,臉上無不表現出感動的神情,。秦王讓身旁的人退下,宮中已沒有旁人,。秦王挺直腰腿,,誠懇地向范雎請教說:“先生將怎樣指教寡人呢?”范雎應聲道:“哦,,哦,。”過了一會兒,,秦王又問,,范雎仍然只是“哦,哦”地應了兩聲,。像這樣連續(xù)三次,。秦王跪在地上挺直身子說:“難道先生不肯指教寡人嗎?”范雎道歉說:“并不是這樣,。臣聽說從前呂尚遇見周文王時,,他只是一個漁父,在渭水北岸釣魚,。在那個時候,,他們的交情還是很疏遠的。不久,,文王聽了他一席話,,就任命他做太師,載他同車回去,,因為文王被呂尚的話深深地打動了,。后來文王果然因為重用了呂尚而成就大業(yè),統(tǒng)一天下,,自己成為帝王,。要是文王疏遠呂尚而不愿和他深談,那他就沒有天子的品德,,而文王,、武王也沒有人助他們成就王業(yè)了。現在臣只不過是一個旅居秦國的人,,與大王的交情還很淺,,臣心里想陳述的,都是糾正大王政務不當的大事,說的是別人骨肉之間的事情,,臣愿表達微薄的忠心,,但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這就是大王連問三次臣都不敢回答的緣故,?!?/p>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誅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漆身而為厲,,被發(fā)而為狂,,不足以為臣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五伯之賢焉而死,烏獲之力焉而死[1],,奔,、育之勇焉而死[2]。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處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1 烏獲:秦武王時的力士,。 2 奔,、育:孟奔、夏育,,均是戰(zhàn)國時的勇士,。奔,一作“賁”,。 譯文 “臣并不是因為有所畏懼而不敢直言,,臣知道今天說了意見,明天就可能被殺,,但臣并不敢因此而感到害怕,。大王能采納臣的意見,,死不算是臣的禍患,逃亡臣也不擔心,,身上涂漆生癩瘡,,披頭散發(fā)癲狂也不算是臣的恥辱。以五帝的圣明仍難免一死,,以三王的仁義也要死,,以五霸的賢能也要死,烏獲力大無窮也要死,,孟奔,、夏育勇猛過人也要死,。死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面對必然要來的死亡,只要對秦國有微小的補益,,這就是臣的最大心愿了,,臣還有什么顧慮呢?” 『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1],,夜行而晝伏,,至于菱水[2],無以餌其口,,坐行蒲服[3],,乞食于吳市,卒興吳國,,闔廬為霸[4],。使臣得進謀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終身不復見,,是臣說之行也,臣何憂乎,?』 1 伍子胥(,?至前四八二):名員,楚國人,,父兄被楚平王(,?至前五一六)所殺,伍子胥由楚奔吳,。橐:口袋,,子胥藏身其中,車載出關,。昭關:楚關名,,在今安徽含山北二十里小峴山上,。 2 菱水:即溧水,源出今安徽蕪湖,,東流注入太湖,。 3 坐:膝行。蒲服:即匍匐,,爬行,。 4 闔廬:亦作“闔閭”(?至前四九六,;前五一四至前四九六在位),,春秋時吳國國君,名光,。 譯文 “伍子胥藏在布袋里逃出昭關,,晚上走路而白天隱藏,到了菱水,,沒有食物充饑,,在地上爬行,在吳國的市集上討飯,,后來終于使吳國興盛,,令吳王闔閭成為霸主。如果臣能像伍子胥一樣獻上計策,,即使受到囚禁,,終身不得與大王相見,如臣的計劃已被采納,,臣還有何遺憾呢,?” 『箕子、接輿[1],,漆身而為厲,,被發(fā)而為狂,無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輿,,可以補所賢之主,,是臣之大榮也,臣又何恥乎,?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后,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1 箕子:殷封王的叔父,,諫紂王不聽,,就披發(fā)佯狂。接輿:春秋時楚國隱士,,佯狂避世,。 譯文 “箕子、接輿,,涂漆生癩瘡,,披發(fā)裝瘋狂,對殷,、楚毫無益處,。假使臣的行為和他們一樣,可以對臣崇拜的君主帶來好處,,將是臣莫大的榮幸,,臣又怎會感到恥辱呢,?臣所擔心的只是在臣死之后,,天下的人見臣因盡忠而身遭不幸,從此閉口止步,,不敢到秦國來效力啊,。” 『足下上畏太后之嚴,,下惑奸臣之態(tài),;居深宮之中,不離保傅之手[1],;終身暗惑[2],,無與照奸;大者宗廟滅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窮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賢于生也,。』 1 保傅:古代照顧,、教育太子,、貴族子弟的官員,,統(tǒng)稱為保傅。 2 暗惑:昏昧迷亂,。 譯文 “大王對上害怕太后的威嚴,,對下又受到奸臣的諂媚態(tài)度所惑;住在深宮里面,,離不開保姆的照顧,,終身昏頭昏腦,沒有人幫大王看清奸人的行為,。這樣大則導致國家覆滅,,小則令自身孤立而危險,這才是臣所恐懼的,。至于那窮困羞辱的事,、死亡的憂患,臣并不感害怕,。如果臣死能令秦國的政治清明,,那將比臣活著更有價值?!?/p>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國僻遠,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1],而存先王之廟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棄其孤也[2]!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無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环饿略侔?,秦王亦再拜。 1 慁(hùn):打擾,,煩擾,。 2 幸:眷顧。 譯文 秦王挺直身子說道:“先生怎么這樣說呢,?秦國地處偏遠的地方,,寡人亦愚笨無能,,先生光臨到此,這是上天讓寡人打擾先生,,而使先王的宗廟祭祀得以保存,。寡人能夠有機會聆聽先生的教誨,這是老天眷顧寡人的先王而不拋棄他們的后人??!先生為什么會這樣說呢?不論事情的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先生都可以發(fā)表意見,,不要對寡人有什么不放心,。”范雎拜了兩拜,,秦王也拜了兩拜,。 范雎曰:『大王之國,北有甘泉,、谷口[1],,南帶涇、渭[2],,右隴,、蜀[3],左關,、阪[4];戰(zhàn)車千乘,,奮擊百萬,。以秦卒之勇,車騎之多,,以當諸侯,,譬若馳韓盧而逐蹇兔也[5],霸王之業(yè)可致,。今反閉關而不敢窺兵于山東者,,是穰侯為國謀不忠[6],而大王之計有所失也,?!?/p> 1 泉:在今陜西淳化西北的山。谷口:當涇水出山的口子,,在今陜西禮泉東北,。 2 涇,、渭:二水名,在今陜西中部,。 3 隴:隴山,,在今陜西隴縣西北。 4 關,、阪:函谷關與隴阪,。 5 韓盧:韓國出產的著名猛犬。蹇(jiǎn)兔:跛腳之兔,。 6 穰(ránɡ)侯:即魏冉(生卒年不詳),,戰(zhàn)國時楚國人,秦昭王母宣太后異父弟,。昭王年少,,宣太后掌權,魏冉被任命為相,,封于穰(今河南鄧縣),,號穰侯。 譯文 范雎說:“大王的國家北邊有要塞甘泉,、谷口,,南邊有涇、渭兩水環(huán)繞,,西邊有險峻的隴,、蜀山地,東邊有險要的函谷關與隴阪,;又擁有戰(zhàn)車千輛,,精兵百萬。憑著秦兵的勇敢,,車馬的眾多,,以這樣的實力去對付諸侯,就像是以良犬去追逐跛足的兔子一樣,,霸王之業(yè)真是手到擒來?,F在反而閉起關門,不敢向東方諸國用兵,,這都怪穰侯沒有忠心地為國家出謀劃策,,而大王的決策也有失誤啊,!” 王曰:『愿聞所失計,。』 雎曰:『大王越韓、魏而攻強齊,,非計也,。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之則害于秦,。臣意王之計,,欲少出師而悉韓、魏之兵,,則不義矣,。今見與國之可親,越人之國而攻,,可乎,?疏于計矣!昔者,,齊人伐楚[1],,戰(zhàn)勝,破軍殺將,,再辟千里,,膚寸之地無得者,豈齊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諸侯見齊之罷露[2],君臣之不親,,舉兵而伐之,,主辱軍破,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韓、魏也,。此所謂藉賊兵而赍盜食者也[3],。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遠攻,,不亦繆乎,!』 1 齊人伐楚:公元前二八六年,齊滅宋,,接著攻占了楚的淮北地區(qū),。 2 罷露:人力物力受到消耗。罷,,疲勞,,疲憊,。 3 赍(jī):把東西送人。 譯文 昭王說:“寡人很想知道錯在哪里,?” 范雎說:“大王越過韓,、魏去攻打強大的齊國,這并非好辦法,。派出的軍隊少了,,就不能打敗齊國;派出的軍隊多了,,又會對秦國有所損害,。臣估計大王想少派軍隊,而讓韓,、魏兩國投入全部軍力,,但這是不恰當的。如今片面認為韓,、魏可靠,,想越過它們去攻齊,可行嗎,?這是謀劃不周?。那?,齊國去攻打楚國,,取得勝利,打敗楚軍,,殺掉楚國將領,,再次拓土千里,但最后齊國卻連分寸土地都得不到,,不是齊國不想要土地,,而是形勢不允許啊,!諸侯看到齊國軍隊疲勞,,君臣又不團結,于是興兵攻打齊國,,令齊王蒙羞,,軍隊瓦解,貽笑天下,。事情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攻打楚國實際上壯大了韓、魏的勢力。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把武器借給強盜,,把糧食送給小偷?。〕颊J為大王不如與遠方國家結盟而攻打鄰近的國家,,這樣,,得寸土就是大王的寸土,得尺地就是大王的尺地,,現在不采用這個策略而去攻打遠方的國家,,不是犯了嚴重的錯誤嗎?” 『且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趙獨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則天下莫能害,。今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王若欲霸,,必親中國而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趙強則楚附,,楚強則趙附。楚,、趙附則齊必懼,,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齊附而韓,、魏可虛也[1],。』 1 虛:同“墟”,。 譯文 “從前中山國擁有方圓五百里的領土,,被趙國獨吞,功業(yè)成就,,名聲樹立,利益趨附,天下誰也奈何不了它,。如今韓,、魏地處中原,是天下的樞紐,。大王如想成就霸業(yè),,必須控制中部地區(qū),用它們作為天下的樞紐,,從而威脅楚,、趙兩國。當趙國強大,,楚國則會依附秦國,;楚國強大,趙國則會依附秦國,。楚,、趙都依附秦國了,齊國必然恐懼,,定會說好話,,送禮來侍奉秦國,只要齊國依附,,秦國就可以使韓,、魏成為一片廢墟?!?/p> 王曰:『寡人欲親魏,,魏多變之國也,寡人不能親,。請問親魏奈何,?』范雎曰:『卑辭重幣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賂之,。不可,舉兵而伐之,?!挥谑桥e兵而攻邢丘[1],邢丘拔而魏請附,。 1 邢丘:魏邑,,在今河南溫縣東南。 譯文 秦王說:“寡人想和魏國親近,,可是魏是個變化無常的國家,,寡人沒法親近它,。請問怎么才能拉攏魏國呢?”范雎說:“用美言和厚禮去討好它,,不行,;割讓土地去賄賂它,也不行,;最好的選擇是出兵攻打它,。”于是秦國出兵攻打邢丘,,拿下邢丘后,,魏國主動請求依附秦國。 曰:『秦,、韓之地形,,相錯如繡。秦之有韓,,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變,,為秦害者莫大于韓,。王不如收韓?!煌踉唬骸汗讶擞枕n,,不聽,為之奈何,?』 范雎曰:『舉兵而攻滎陽[1],,則成皋之路不通;北斬太行之道[2],,則上黨之兵不下,;一舉而攻滎陽,則其國斷而為三[3],。魏,、韓見必亡,焉得不聽,?韓聽而霸事可成也,。』王曰:『善,?!?/p> 1 滎(xínɡ)陽:韓邑,在今河南滎陽東北,。 2 太行之道:即羊腸道,,在山西晉城南太行山上,。 3 其國斷而為三:新鄭以南一,上黨以北二,,滎陽以西三,。 譯文 范雎說:“秦、韓兩國的地形相互交錯,,就好像錦繡的花紋一樣。韓國對秦國來說,,就如同木頭有蛀蟲,,人的內臟有病一樣。天下的形勢如果有變動,,最能傷害秦國的就是韓國,。大王不如收服韓國?!鼻赝跽f:“寡人想收服韓國,,可是沒有辦法,該怎么辦呢,?” 范雎說:“出兵攻打滎陽,,從成皋來救援的路就不能通行;北面切斷太行山的要道,,上黨的援軍就不能到達,;一舉攻占滎陽,韓國就被斷為三截,。魏國,、韓國眼看即將滅亡,怎么會不聽秦國的支配呢,?只要韓國服從,,大王的霸業(yè)便可成功了?!鼻赝跽f:“對,。” 天下之士合從相聚于趙 天下之士,,合從相聚于趙,,而欲攻秦。秦相應侯曰[1]:『王勿憂也,,請令廢之,。秦于天下之士非有怨也,相聚而攻秦者,,以己欲富貴耳,。王見大王之狗,,臥者臥,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與斗者,;投之一骨,,輕起相牙者,何則,?有爭意也,。』于是唐雎載音樂[2],,予之五十金[3],,居武安[4],高會相于飲,,謂:『邯鄲人誰來取者,?』于是其謀者固未可得予也,其可得與者,,與之昆弟矣,。 1 秦相應侯:指范雎。 2 唐雎(生卒年不詳):魏人,,當時在秦為官,。 3 十:作“千”。 4 武安:趙邑,,在今河北武安,。 譯文 東方各國主張合縱的謀士聚集在趙國,策劃攻打秦國,。秦相國應侯范雎對秦王說:“大王不必擔憂,,讓臣現在去破壞他們的行動。秦國和東方那些主張合縱的人并沒有什么仇恨,,他們所以要合謀攻打秦國,,不過是自己貪圖富貴罷了。大王看看你身邊的狗吧,,有的睡,,有的起來,有的走路,,有的停步,,都沒有互相爭斗。如果向它們扔去一根骨頭,,它們就很容易互相咬起來,,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它們產生了爭奪的念頭?!庇谑桥商砌聨蠘逢?,并給予五千金,在武安設宴暢飲,,問道:“邯鄲的人誰愿意來取這些金子,?”這樣,那些籌謀合縱的人雖不是每個都拿到賞金,,但那些得了賞金的人都把秦國當作親兄弟一樣了,。 『公與秦計功者,不問金之所之,,金盡者功多矣。今令人復載五十金隨公,?!惶砌滦校兄廖浒?,散不能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與斗矣,。 譯文 應侯范雎又告訴唐雎說:“你和那些秦國派出的人計算功勞,,不論賞金發(fā)給了誰,只要把賞金花光,,他的功勞就算最多?,F在叫人再帶上五千金,隨你前往,?!碧砌掠终b向武安出發(fā),還沒有發(fā)完三千賞金,,那些從前主張合縱的人,,就激烈地互相爭斗起來了。 賞析與點評 為了金錢而改變初衷者,,并非真正有理想的人,。 |
|
來自: 新用戶4541Ay47 > 《歷史傳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