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古書原文意義為“注”;解釋前人注文的意義為“疏”,;正確的含義為“正義”,。 疏:“疏”是相對“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作注就叫作“疏”,。“疏”是對注的解釋,。 正義:解釋經傳而得義之正者稱為“正義”,,“注“、”疏“有時也可稱為“正義”,。 此外還有下列注解體例的名稱: 傳:秦漢之際,,把《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樂記》,、《春秋》稱作“經”,,把解釋經書的叫作“傳”?!皞鳌本褪菍Α敖洝钡慕庹f,。 箋:本來是對傳的闡發(fā)和補充,后來只指注解的意思,。 章句:解說古書的一種方法,,除解釋字詞外,還串講文章大意,。 集解:選取各家注解通釋經傳的叫“集解”,。 所謂“訓詁”,也叫“訓故”,、“故訓”,、“古訓”、“解故”,、“解詁”,,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言叫“詁”,?!坝栐b”連用,,最早見于春秋時期魯國人毛亨注釋《詩經》的書,書名叫《詩故訓傳》,,“故”,、“訓”、“傳”是三種注解古文的方法,。訓詁合用始見于漢朝的典籍,。 注釋的體裁與名稱: 注、集解,、傳,、箋、疏,、正義等,。 1.注著重訓怙就是注解,對難解的字,、句加以解釋疏通,。 2.集解通常是集諸家的解釋和自己的解釋而成。 3.傳是傳述的意思,,有的闡明經義,,有的也解釋字句。 4.箋是對傳注的引申發(fā)揮,,或補充訂正,。 5.疏是解注并解原文,是南朝出現的,,而在唐代興起的一種注解的名稱,。漢代人的注釋,到了唐代人看起來也已經不容易了解,,所以又出現一種新的注解,不但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加以解釋,,這就叫疏,也叫正義,。 6.正義是注的注釋,,一般正義都有選定的注本,如清人焦循《孟子正義》是釋趙氏《孟子注》而成,。注疏原是兩個概念,,注是訓詁字詞,疏是疏釋文意,,如“十三經注疏”都有《注》,、《疏》兩本書,,后世也混用為一般注解的代名詞。 7.索引原意是繩索,,即綱領,、總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