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定義及內(nèi)容 定義:中醫(yī)理論指導(dǎo)下應(yīng)用的藥物,。(中醫(yī)藥理論為指導(dǎo),為防治疾病開列處方所用的藥物及制成品“制劑”) 內(nèi)容:包括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 中藥材 定義:采集后經(jīng)過初步加工的藥物,。 標準:藥典,,部頒標準(衛(wèi)生部定76個中藥材品種標準),地方標準,。 將從六個方面闡述:中藥材的基本知識,、中藥材的鑒定,、中藥材的性能、中藥的配伍與禁忌,、 中藥材的分類,、中藥材品種的保護。
第一 中藥材的基本知識 一,、中藥的來源:植物,、動物、礦物,、加工制成品(化學(xué)制品) 野生植物:甘草,、麻黃、黃芩 栽培植物:人參,、天麻,、黃連 野生動物:羚羊角、斑蝥,、蟬蛻 飼養(yǎng)動物:雞內(nèi)金,、蜂蜜、鹿茸 礦物:自然銅,、石膏,、代赭石 加工制成品:蘆薈、兒茶,、蟾酥 (化學(xué)制品):紅升丹,、白降丹 二、中藥材的自然資源分布概況 各個行政區(qū)域內(nèi)都有自己的道地藥材,,因生態(tài)環(huán)境(水分,、土壤、氣候)不同而形成,。如:四大懷藥——懷地黃,、懷牛膝、懷山藥,、懷菊花 浙八味———浙貝母,、玄參、玄胡,、菊花,、溫郁金、麥冬,、白術(shù),、白芍 三、中藥材的命名 1.以產(chǎn)地命名:川芎,、巴豆,、秦艽,、浙貝母 2.以形狀命名:牛膝、鉤藤,、木蝴蝶、鶴虱 3.以顏色命名:紅花,、黃連,、黑大豆、紫草 4.以氣味命名:沉香,、苦參,、甘草、五味子 5.以生長特性命名:忍冬,、冬蟲夏草,、月季花、四季青 6.以藥用部分命名:山豆根,、皂角刺,、蓮子、桑葉,、穿山甲 7.以功效命名: 防風(fēng),、澤瀉、益母草,、大風(fēng)子 8.以傳說故事命名:何首烏,、劉寄奴、使君子,、車前子 9.以國外進口命名:番瀉葉,、胡黃連、番木鱉,、訶黎勒 10.以藥材經(jīng)加工而成命名:建曲,、神曲、龜板膠,、鹿角膠
四,、中藥材的采收 根據(jù)成熟時期、活性成分含量來確定采收時間,。 皮類:春夏之交采 黃柏,、杜仲、厚樸,、肉桂 藤木類:冬秋二季采 絡(luò)石藤,、銀花藤、夜交藤,、木通 根及根莖類:冬秋季地上部分枯萎或春初采(二月,、八月為佳) 葉類:花蕾將放或花盛開時采 大青葉,、蘇葉 花類:初開放時或含苞待放時采 菊花、旋覆花,、槐米,、金銀花 果實種子類:未成熟時或?qū)⒔墒鞎r采 枳實 枸杞 女貞子 烏梅 全草類:莖葉茂盛或花開時采 澤蘭、益母草,、半枝蓮,、柴胡 菌類:立秋后采 馬勃、海金沙 動物類:根據(jù)生長和活動季節(jié)捕捉,,蛤蚧(秋冬季),、桑螵蛸(三月中旬)、鹿茸(清明后45—60天) 第二 中藥材的鑒定 目的:辨別藥物的真?zhèn)?、?yōu)劣,、澄清用藥混亂現(xiàn)象,防止偽劣藥材的產(chǎn)生,,保障用藥安全有效,。 依據(jù):按三級中藥材標準進行鑒定。 方法: 1,、基原(原植物,、動物或礦物)鑒定 2、性狀鑒定 3,、顯微鑒定 4,、理化鑒定 5、其它鑒定 第三 中藥材的性能 性味: 四氣 寒 黃連,、黃柏 熱 附子,、干姜 溫 次于熱 涼 次于寒 五味 辛 發(fā)散 甘 滋補、和中或緩急 酸 收斂,、固澀 苦 燥濕 瀉火 通泄 下降 咸 軟堅,、散結(jié)
升降浮沉 :升者向上;沉者向內(nèi),;降者向下,;浮者向外。 歸經(jīng):藥物進入機體后對臟腑或經(jīng)絡(luò)的病變起作用所具有的特殊性和選擇性,。
有毒無毒 偏性(猛烈性及作用的強弱) 毒性(凡藥皆毒,,藥物本身具有的毒性)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毒性中藥材管理28個品種: 砒石(紅砒、白砒),、砒霜,、水銀、生馬前子,、生川烏,、生草烏,、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蟲、紅娘蟲,、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黃,、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鬧羊花,、雪上一枝蒿、紅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紅粉,、輕粉、雄黃
第四 中藥的配伍與禁忌 配伍 單行——單味藥,。人參 相須——增強原有療效,。石膏與知母 相使——提高療效(主輔關(guān)系)。黃芪與茯苓 相畏——減輕或消除毒副作用,。南星與生姜 相殺——消除毒副作用,。生姜與半夏 相惡——功效降低。人參與萊菔子 相反——產(chǎn)生毒副作用,?!笆朔础迸c“十九畏” 禁忌 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妊娠禁忌 服藥禁忌
第五 中藥方劑的組成
中藥方劑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1,、君藥(又稱主藥) 是方劑中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2、臣藥(又稱輔藥) 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針對兼證或兼病起主要治療作用,。 3,、佐藥 一是佐使藥,即配合君,、臣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癥狀。 二是佐制藥,,即用以消除或制約君臣藥的毒性或烈性,。 三是反佐藥,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藥,,配用與君藥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 4,、使藥 一是引經(jīng)藥,即能引方中諸藥直達病所的藥物,。 二是調(diào)和藥,,即具有調(diào)和方中諸藥作用的藥物。
用量和用法 1.藥物性質(zhì),、劑型與量的關(guān)系 毒藥或峻烈藥——用量宜小 質(zhì)地輕或易煎出的——用量不宜過大 質(zhì)重或不易煎出的——用量宜重 厚味滋膩的——用量宜重 過于苦寒的——用量宜輕 入湯劑比丸,、散劑要重 復(fù)方應(yīng)用比單味用量少 鮮藥用量比干藥多 2.疾病與用量的關(guān)系 病輕者——不宜過重 病較重者——可適當加量 3.體質(zhì)、年齡與用量的關(guān)系 體質(zhì)虛弱,、年齡大或小——用量宜輕 體質(zhì)壯實——用量可大 4.配伍與量的關(guān)系 主藥量大于輔藥
第五,、中藥材的分類 1、解表藥 辛溫解表藥:麻黃,、荊芥,、羌活、白芷 辛涼解表藥:薄荷,、菊花,、柴胡、牛蒡子 2,、瀉下藥 攻下藥:大黃,、番瀉葉、蘆薈,、芒硝 潤下藥:火麻仁,、柏子仁、郁李仁,、蜂蜜 峻下逐水藥:巴豆,、甘遂、牽牛子、芫花 3,、清熱藥 清熱瀉火藥:石膏,、梔子、知母,、蘆根 清熱解毒藥: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魚腥草 清熱涼血藥:生地黃,、丹皮、玄參,、牛黃 清熱燥濕藥:黃連,、龍膽草、黃柏,、苦參 清虛熱藥:青蒿,、銀柴胡、地骨皮,、白薇 4、芳香化濕藥:廣藿香,、砂仁,、厚樸、蒼術(shù) 5,、利水滲濕藥:茯苓,、薏苡仁、澤瀉,、木通 6,、祛風(fēng)濕藥:獨活、秦艽,、烏梢蛇,、木瓜 7、溫里藥:附子,、肉桂,、吳茱萸、干姜 8,、開竅藥:麝香,、冰片、石菖蒲,、安息香 9,、平肝息風(fēng)藥:天麻、羚羊角,、鉤藤,、僵蠶 10,、安神藥: 重鎮(zhèn)安神藥:朱砂、龍骨,、珍珠,、磁石 養(yǎng)心安神藥:酸棗仁、柏子仁,、遠志,、靈芝 11、理氣藥:陳皮,、枳實,、木香、香附 12,、理血藥: 活血祛淤藥:丹參,、川芎、紅花,、水蛭 止血藥:仙鶴草,、槐米、茜草,、三七 13,、消導(dǎo)藥:萊菔子、山楂,、雞內(nèi)金,、麥芽 14、化痰止咳平喘藥: 溫化寒痰藥:半夏,、白芥子,、桔梗、白前 清化熱痰藥:川貝母,、天竺黃,、竹茹、前胡 止咳平喘藥:苦杏仁,、紫菀,、枇杷葉、白果 15,、補益藥: 補氣藥:人參,、黃芪、白術(shù),、甘草 補陽藥:鹿茸,、蛤蚧、冬蟲夏草、杜仲 補血藥:當歸,、何首烏,、白芍、阿膠 補陰藥:麥冬,、北沙參,、枸杞子、銀耳 16,、收澀藥:山茱萸,、烏梅、五味子,、蓮子 17,、驅(qū)蟲藥:使君子,、檳榔,、雷丸,、榧子 18、外用藥及其它:蟾酥,、雄黃,、砒石、斑蝥,、木鱉子,、馬錢子
第六 中藥材品種的保護 資源保護 現(xiàn)有品種有計劃的開采 建立以保護中藥材為主的自然保護區(qū) 種源保護 變野生藥材為家種 建立種子基因庫 尋找開發(fā)新的中藥材品種
中藥飲片 定義:將完整的中藥材切制加工成片、絲,、塊、段等形式以及經(jīng)水,、火,、輔料或特殊加工成的藥物,。(一是按規(guī)范加工;二是有一定的工藝要求,;三是用于配方,;四是有特定包裝,。) 生產(chǎn)標準:藥典、全國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各省炮制規(guī)范,。 將從四個方面闡述 第一 關(guān)于炮制 起源:隨著中醫(yī)藥的發(fā)現(xiàn)在使用過程中產(chǎn)生的。 發(fā)展: 從漢《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至清《本草問答》近兩千年的167本中醫(yī)藥著作中都有關(guān)于炮制內(nèi)容的記載,。 南北朝劉宋時代,,我國第一部炮制專著——《雷公炮炙論》——現(xiàn)今仍是參考書。 明繆希雍《炮炙大法》——提出“炮炙十七法”——至今仍用,。 研究:文獻整理,,原理探討,標準制定,,臨床使用,引入現(xiàn)代科學(xué),。 第二 炮制的目的及對藥物的影響 目的: 1.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姜炙半夏,、巴豆去油 2.改變或緩和藥性——生地制成熟地、蜜炙麻黃 3.提高療效——蜜炙冬花 4.改變或增強藥物作用的部位和趨向——酒炙大黃 5.便于調(diào)劑和制劑——醋炙自然銅 6.保證藥物凈度,利于貯藏 7.有利于服用 炮制對藥物的影響: 1.對四氣五味 2.對升降浮沉 3.對歸經(jīng) 4.對制劑 5.對理化性質(zhì) 生物堿——與酸結(jié)合成鹽 甙——破壞酶 揮發(fā)油——減少副作用 鞣質(zhì),有機酸、油脂,、樹脂,、蛋白質(zhì)等
第三 炮制的方法及輔料 工藝:修制 切制 炮炙 干燥 包裝 方法:1.炮——炮姜 2.炙——甘草 3.煨——肉豆叩 4.炒 炒黃——谷芽 炒焦——山楂 炒炭——梔子5.煅——自然銅 6.煉——蜂蜜 7.制——同炙 8.度——片、段 9.飛——滑石 10.伏——肉蓯蓉 11.鎊——羚羊角 輔料:1.液體:酒,、醋,、蜂蜜,、姜汁、甘草汁,、黒豆汁,、米泔水,、食鹽水,、膽汁,、食用油,、羊脂、鱉血等,。 2.固體:稻米,、麥麩,、白礬、豆腐,、土,、蛤粉、滑石粉,、河沙,。 第四 飲片的商品名內(nèi)涵 普通飲片 用于配方 精品飲片 精品配方飲片 精料制成 禮品飲片 注重外觀形象 保健飲片 茶料、煲湯料等 精制飲片 顆粒狀飲片(藥材顆粒) 文化飲片 通過傳統(tǒng)的加工操作表演展示出飲片的文化內(nèi)涵(也叫飲片文化) 中藥配方顆粒(原名“顆粒性飲片”) 現(xiàn)代中藥飲片(中藥現(xiàn)代制劑原料)屬于飲片發(fā)展的方向
中成藥 定義:根據(jù)中醫(yī)用藥理論,,以中藥飲片為原料加工配制而成各種劑型,,可直接供內(nèi)服或外用的藥物。 標準:藥典 部頒標準 (國家統(tǒng)一標準) 例如:通天液,、六神丸,、熊膽舒喉片、急支糖漿等,。 將從八個方面闡述:制造,、劑型、命名,、禁忌,、服藥時間,、給藥方法、不良反應(yīng),、中成藥開發(fā)思路,。 制造:藥材 前處理 選劑型 包裝 劑型 1.丸劑(蜜丸、水丸,、糊丸,、濃縮丸、其它丸等)2. 散劑3. 膏劑4. 丹劑5. 酒劑6. 酊劑7. 糖漿劑8. 錠劑9. 露劑10. 膠劑11. 茶劑(袋泡劑)12. 片劑13. 沖劑14. 膠囊劑(軟膠襄,、硬膠襄,、微囊)15. 滴丸劑16. 栓劑17. 氣霧劑18. 膜劑19. 注射劑20.其它
命名 1.源于成方的始載文獻——金匱腎氣丸 2.源于成方的創(chuàng)制人名——史國公酒 3.源于成方中主藥之道地產(chǎn)地——廣東蛇藥片 4.源于方藥劑型外觀形狀——紫雪 5.源于成方的傳說、典故或神話——天王補心丹 青娥丸 6.源于成方的功效主治——急支糖漿,、通天液 7.源于中醫(yī)辨證的術(shù)語——百合固金丸 8.源于成方藥物數(shù)或量的組成——六味地黃丸,、六一散 禁忌 1.十八反、十九畏 2.妊娠用藥禁忌 3.用藥飲食禁忌
服藥時間 1. 無特殊規(guī)定的一般口服藥——2-3次/日,,飯后半小時服 2.健胃藥——開胃藥飯前服,,導(dǎo)滯消食藥飯后服 3.生津潤燥、清熱解暑藥——不拘時頓服 4.驅(qū)蟲藥——清晨空腹或晚上睡前服 5.補益藥——空腹服,,補陰藥晚上服 6.澀精止遺藥——早晚各一次服 7.截瘧藥——發(fā)作前3-5小時服 8.峻下逐水藥——清晨空腹服 9.涌吐藥——清晨或午前服 10.平喘藥——哮喘發(fā)作前2小時服 11.潤腸通便藥——空或半空腹服 12.鎮(zhèn)靜安眠藥——睡前1-2小時服 13.危重癥用藥——及時給藥服 14.咽喉疾患藥——不拘時緩緩咽下 15.飯前服對胃有刺激的藥——飯后服 16.止瀉藥——及時服 17.制酸藥——飯前服 18.祛痰藥——飯前服 19.解表藥——及時給藥服 20.瀉下藥——入夜睡前服 個別特殊服法——按醫(yī)囑服
給藥方法 內(nèi)服:1.送服 2.調(diào)服 3.含化 4.頓服 5.其它 外用:1.涂撒患處 2.調(diào)敷患處 3.吹布患處 4.貼患處 5.納入腔道 6.滴耳 7.點眼 注射:1.皮下 2.肌肉 3.靜脈 4.穴位
不良反應(yīng) (在正常用量下出現(xiàn)的有害的且非預(yù)期的反應(yīng)) 藥品不良反應(yīng)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xiàn)的與用藥目的無關(guān)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yīng)。
藥品不良反應(yīng)防治 1.了解藥方組成、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 2.注意過敏史 3.注意觀察用藥反應(yīng) 4.正確認識不良反應(yīng)
中成藥開發(fā)思路 傳統(tǒng)處方為依據(jù) 劑型改革為重點 開發(fā)既適用于中醫(yī)“辨證施治”理論又符合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疾病分類用藥的系列中成藥 在開發(fā)治療用藥品種的同時,充分發(fā)揮中藥的養(yǎng)生保健作用,注重對以中藥為原料的相關(guān)品種的開發(fā),。 |
|
來自: 心如素簡2021 > 《中醫(yī)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