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螞哥,,這期來聊聊杭州孤山的山麓園林——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由浙派金石書畫家丁仁、王禔,、吳隱,、葉為銘4人創(chuàng)立于民國1904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探討六書,,研求篆,,現(xiàn)已成為海內(nèi)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藝術(shù)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譽。西泠印社以“印”字貫穿于園林興建的始終,,“印”字也就決定了整個園林的意境基調(diào),。西泠印社坐落于西湖景區(qū)孤山西麓,,南至白堤,,北鄰后孤山路,,西近西泠橋,正是這樣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山地園林的屬性,。而在《園冶》之中,,山林地是造園最佳的用地:“…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 西泠印社所在的孤山,,高38m,是西湖群山中最低的山,,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西泠印社依據(jù)孤山的地形山勢進行總體布局,結(jié)合人們游園探幽的心理預(yù)期,,將空間分成了山腳,、山腰和山頂三大部分,總面積為7088.86m2,,其中建筑1749.77m2,。而這三段也是空間布局中的,開始,、承接轉(zhuǎn)折和高潮,。 起段是全園的起始,四周由建筑和廊圍合,,總體來說屬于內(nèi)向型布局,,空間較為封閉,體現(xiàn)了欲揚先抑的手法,,為整個空間序列拉開序幕,。踏進入口月洞門,是一個以正中柏堂為主的圍合庭院,。柏堂也是一道屏障,,將山坡上的景物藏起來,引起游人的興致,。柏堂為南朝古跡,,清光緒二年重建。它因堂前兩棵古柏得名,,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題詩詠之:“道人手種幾生前,,鶴骨龍姿尚宛然。雙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見太平年,。忽驚華構(gòu)依巖出,乞與嘉名到處傳,。此柏未枯君記取,,灰心聊伴小乘禪,。”高度贊譽了堂前古柏堅悍如金石的風骨。值得一提的是柏堂正門兩側(cè)的行書龍門對,,上聯(lián)是“舊雨新雨西泠橋畔各題襟溯兩漢淵源藉征鴻雪”,,下聯(lián)是“文泉印泉四照閣邊同剔蘚挹孤山蒼翠合仰名賢”。一幅對聯(lián)包含了西泠印社內(nèi)多處景點,,可謂心思巧妙,。柏堂前側(cè)是蓮泉,水也是西泠印社引導(dǎo)游覽的線索之一,。在這里起到增加倒影擴大視覺,,增添古意的效果。我們回到柏堂門前,,因為有了這座建筑的遮擋,山后的景色得以完整的保留,,你可以把山腳下的柏堂庭院理解為山下的院落,,下面我們就要上山了。 這段是山體高度抬升最劇烈的階段,,空間處理十分精妙,。游覽道路呈之字形,連接山下與山頂?shù)耐ピ?。在每個道路的轉(zhuǎn)折處都有相對應(yīng)的節(jié)點和建筑,。穿過入口庭院,面前有三條登山小道,,西面是最初設(shè)計的主要道路,,十級臺階處立有一座書有“西泠印社”的石坊,兩旁石柱上刻丁仁撰句,、葉銘書寫的篆字楹聯(lián)“石藏東漢名三老,,社結(jié)西泠紀廿年”。此坊為1923年印社成立二十周年時所立,。過石坊上數(shù)級臺階,右手邊就有一塊山間小平臺,,布置有石桌凳。再上臺階數(shù)級,,左手邊有一茅草亭,,名曰“石交亭”,石交亭是1912年由葉銘提議構(gòu)建,。王毓岱撰有《石交亭記》言“所謂印人者,,皆石交也,。所謂社友者,亦石交也”,,石交亭即取之,。再往上走只看到山路頂端隱約出現(xiàn)一座建筑,這就是山川雨露圖書室,。山川雨露圖書室—仰賢亭—寶印山房建筑組團位于半山腰,,是山中景區(qū)的主體建筑群。建筑序列橫向展開,,將山上的景色再次遮擋住,。也讓景觀層次更加豐富。山川雨露圖書室建于1912年,,為印社初創(chuàng)時期建筑之一,。會稽陶在寬手書楹聯(lián)一幅:“湖勝瀟湘,樓若煙雨,,把酒高吟集游客,;峰有南北,月無古今,,登山遠覽屬騷人,。” 它生動地描寫了金石家,、詩人,、墨客容于湖、樓,、峰,、月的優(yōu)美環(huán)境之中的情態(tài)。寶印山房有聯(lián)“社筑西泠,看山影湖光皆可作八家心法,。印傳東漢,,證莆宗皖北不僅求兩浙淵源?!?兩旁掛有清道人李瑞清所書,,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詩句“天地有正氣,山水函清暉”楹聯(lián),,深刻地喻意著印社的人杰地靈,。寶印山房右后門可以直通上山,但這并不是最佳的游覽路徑,我們順著游廊返回山川雨露圖書室,,從這里繼續(xù)上山,。從山川雨露圖書室出來后有一個小平臺進行修整,修竹綠蔭下還掩著一泓清泉,,上有一摩崖石刻,,書“印泉”二字。由于空間比較狹窄,,所以印泉的面積并不大,,但是作用卻不小,有了它讓你感覺園林中的水從上到下都是貫通的,。之后就是一端陡坡,,鴻雪徑的出現(xiàn)巧妙地化解了這一難題。以斜向帶狀的灰空間形式引導(dǎo)人們先由西向東,,再由南向北到達山頂,。鴻雪徑筑于1913年,冬日晶晶白雪留痕,,春來石階紫藤覆棚,。借蘇東坡的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fù)計東西?”“雪泥鴻爪”意為往事留下的印跡,,像鴻雁在雪上留下的爪印一樣讓人回味無窮,。再看,其依山壘壁,,上覆藤棚,,頓覺雅靜宜人,再聯(lián)想蘇軾的詩句,,更是別有一番風味在心頭,。走到頭就來到了山頂,也是西泠印社空間的高潮部分了,。 山頂庭院是空間的精華,,山頂庭園以外向布局為主,局部輔以內(nèi)向型的小空間,,空間較為開敞,,之前上山過程中的封閉感在這里得以釋放,有豁然開朗之感,。順著鴻雪徑來到山頂,,第一個建筑就是四照閣,它臨崖而筑,是西泠印社借景西湖山水的典范,。四照閣從山頂看僅為單層閣,實與崖下涼堂合為二層樓,,靠崖臨空,,居高俯下。四照閣四周皆為明窗,,遙對外西湖三島,,極為開闊,為眺望湖山極佳處,。兩旁楹聯(lián)“盡收城郭歸檐下,,全貯湖山在目中”也再點出這里借景的功能。四照閣遠借西湖,,這是山地園林非常重要的擴大空間的手段,,在寄暢園中我們也能在嘉樹堂處看到錫山龍光塔。說回西泠印社,,整個山頂庭院以水面為中心,,沿南北中軸線分別為文泉和閑泉,泉水清冽如鏡,,與茂林修竹為鄰,,和館閣石塔相襯。從山腳的蓮泉到爬坡段的印泉,,最后到山頂?shù)奈娜烷e泉以及漢三老石室后的潛泉,,水是連續(xù)不斷出現(xiàn)的,這也給人一種真實山林游覽的體驗,。文泉與閑泉和北側(cè)的摩崖石刻相得益彰,,還有一些人物雕塑作為點綴,視覺上非常豐富,。1881年(光緒七年)清代著名學者俞曲園于泉北崖壁曾書刻“文泉”二字,后有跋:“孤山之上,,有此大池,。《西湖志》未載,。蓋知者鮮矣,,不可筑以張之。因其下有趙人張奇逢所書'斯文在茲’四字,,因名之文泉”,。文泉其名為取“文思泉涌”之意。1921年吳興張鈞衡來印社游,考宋代《臨安志》載,,瑪瑙坡有閑泉,,其名取自宋代名僧智圓禪師“閑泉澄極頂”詩句。其“以此地考之,,閑泉宜在是”,,遂捐資“疏鑿暢通之”。張鈞衡出資于山崖處鑿得一泉名之“閑泉”,,導(dǎo)與“文泉”合,,又題篆書“閑泉” 于泉東小徑旁崖壁,款為楷書三行,,并著有《閑泉記》并勒于泉北崖壁,。水池后面的巖石上筑高臺,,其上建有華嚴經(jīng)塔,經(jīng)塔共11層置于須彌座上,,為西泠印社最高的建筑,,處在南北中軸線最北的端點,也是全園的標志性景觀,。《園冶》“相地”篇指出,,若地勢高而方正,可在高方處建造亭臺; 若低而深凹,,可在洼處開鑿池沼,。西泠印社華嚴經(jīng)塔至文、閑兩泉一片的造園理景處理便與此論契合,。在四照閣旁邊還有一個小亭,,叫做剔蘚亭建于1915年?!疤尢\”一詞語出唐代文學家韓愈《石鼓歌》中“剜苔剔蘚露節(jié)角”,,大意是只有把蒙在石碑上的苔蘚剜剔干凈才能看清碑上的文字,此亭命名“剔蘚”,,形象地喻意了印社社員常在印社四照閣邊研究古代文字,,汲取天地靈秀的情景。我們站在剔蘚亭處,,這里的游覽路線又分成了兩條,,往西漢三老石室,往東到更上方的題襟館,。我們先往漢三老石室走,,一路上我們都能看到摩崖石刻,。看到有小盤谷和人間何處有仙境的石刻時,一幢二層石室就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內(nèi)藏迄今為止浙江省最古的《漢三老諱字忌日碑》及自漢魏以來至明清各代的原始石碑十多塊,。三老是漢代掌教化的官職,三老碑是三老第七孫名邯者所立,,目的是讓后代子孫在言語文字上知所避諱,,并且記住祖先的德業(yè),曉得祖先的忌日,,便于后人祭祀,,故而稱之為三老諱字忌日碑。 從漢三老石室左轉(zhuǎn)有一池水,,是為潛泉,。潛泉是西泠印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吳隱的號。還樸精廬前有篆書四言聯(lián)曰:“君子好遁,彌勒同龕”意思是說有才德的人喜愛退隱,,是跟彌勒佛一樣受人敬奉的君子,。對聯(lián)是吳昌碩先生72歲時題寫,這也是他一生行事的寫照,。遁庵庵堂柱上有一隸書六言聯(lián),,為張祖翼所寫:“既遁世而無悶,發(fā)潛德之幽光”,。正是承吳隱之意,,言有才德的君子擅安心退隱,就沒有煩悶之虞,,并且能繼續(xù)發(fā)揚大德,。從鑒亭就可以下山出園了,不過我們可以從后側(cè)的路回環(huán)繼續(xù)游覽,。觀月樓是吳昌碩的紀念館,,觀樂樓前有當代國畫大師程十發(fā)書,、許炳所撰的聯(lián)語:“合內(nèi)湖外湖風景奇觀都歸一覽;萃浙東浙西人文秀氣獨有千秋,。”除了四照閣之外,題襟館前有一塊開闊的平臺也是眺望西湖山水美景的絕佳之處,。題襟館建在歸印崖上方,,又名“隱閑樓”,建于1914年,,正是當年海上題襟館書畫會會友相聚暢談之所,。 鶴廬門兩旁有楹聯(lián),,為觀津老人撰、清道人書聯(lián):“梅鶴為鄰小坐依然圖畫,,莼鱸下酒故鄉(xiāng)無此湖山,。”上下聯(lián)第二字藏有“鶴廬(鱸)”,。鮮活地描寫出了鶴廬嫻靜淡雅,,又極富西湖湖山風情的景象。游客在山頂游覽完畢后,,可以順著潛泉的引導(dǎo)來到環(huán)樸精廬,,最后通過西北面的道路下山,也可以通過題襟館北側(cè)的僧廬,,從東北面的道路下山,,從而完成整個園林的游覽。縱觀西泠印社,,你會發(fā)現(xiàn)山腳和山腰的空間都故意盡量屏蔽多余的元素,,或者說設(shè)計得很克制,而到山頂之后空間豁然開朗,,各種摩崖石刻,,建筑草亭,佛塔石室自由組合,,而我們游覽的道路也以“之”字形為主,,非常復(fù)合“印刻”的主題。這里提一句,,西泠印社的園林空間并不是一開始就規(guī)劃好的,,而是邊修邊擴,,之后還經(jīng)歷了數(shù)次重修,回頭我把修建的過程整理出來,。那么你覺得西泠印社的園林設(shè)計的如何呢,?這期就到這里,我是小螞哥,,一個熱愛景觀的人,,螞蟻景觀,以小見大,,我們下期見吧~西泠印社泉池景觀營造分析 牛沙 小園林的空間情趣一一西冷印社之空間序列構(gòu)成分析 徐卓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