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陷阱》托馬斯·基達 著【整理摘編:時英平】 錯誤的信念與決策不僅會影響個人的日常生活,還會影響重大的社會決策,,這些決策進而會影響所有的人,。 例如,政府公務人員的工作是制定政策,、通過法律,,而做這些事要花納稅人的錢,但其工作中的許多決策是基于錯誤的信念做出的,,這就可能導致政府動用數(shù)十億美元去解決一個收效甚微的問題,,卻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問題,甚至激發(fā)了更加嚴重的問題,。 因此做好決策的第一步就是識別人類思維中的陷阱,,麻省大學管理學教授在自己的新作《認知陷阱》一書中把我們常遇見的思維陷阱總結為6個方面,剖析了它出現(xiàn)的原因,,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去看看人們的思維過程,,看看哪里會出錯,,以及為什么會出錯,。 一,、人們常犯的6個思維錯誤 1.偏愛故事勝于數(shù)據(jù) 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這個情境。你正在考慮買一款新車,,于是在《消費者報告》上查看了這款車的可靠性,,前幾年的車型數(shù)據(jù)顯示這款車的表現(xiàn)非常可靠,。帶著滿心歡喜,,你前去參加一個聚會。 在聚會上,,有一個朋友告訴你他最近恰好買了這款車,,只聽他連連抱怨:“除了麻煩還是麻煩!這車太離譜了,每隔幾個月就要送去修理店,。換了離合器,,剎車又出了問題,而且還老是熄火,?!贝藭r此刻你作何反應呢? 大多數(shù)人一旦了解到朋友踩過這樣的坑,馬上就會質疑自己的決定,,甚至很可能就不買這款車了,。 不過,我們最好還是信賴《消費者報告》的匯總信息,,看看這款車的返修率再做決定,,這些數(shù)據(jù)是基于大量同款汽車的樣本獲得的,而那位朋友的經歷只發(fā)生在一輛車上,。 任何產品都可能出現(xiàn)差異,,任何車型也都可能在質量上參差不齊??赡苣愕呐笥丫褪沁\氣不佳,,恰好買到了一輛問題車。 事情的關鍵是,,如果你聽信了朋友的話,,那么你的決策就建立在無關緊要、道聽途說的證據(jù)上,。不過,,我們大多數(shù)人在做決定時,往往特別重視這種個人經歷,。 2.尋求印證自己的想法 我們天生偏愛使用“印證自己的想法”這一決策策略,,即格外看重支持自己的信念和期望的信息,或是自己情有獨鐘的信息,而對那些與自己信念相左的信息不屑一顧,。事實上,,我們總是記住成功而忘記失敗。 人們偏愛印證自己想法的那些證據(jù),,這樣的天性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即便對并不篤信或強烈期待的事物,我們也會不遺余力地去尋求支持性的證據(jù),。 具體來說,,假設你想判斷一下某人是否樂善好施。十有八九,,你會努力去回想他的善行義舉,,比如捐助錢款等。你絕對不會去聯(lián)想他為人不善的那些時刻,,即使他確實沒有那么善良,,原因何在? 因為我們發(fā)現(xiàn),尋找被驗證觀念的支持性事例似乎更加容易,。不過,,問題是一旦我們選擇性地關注有利信息,就會忽略那些不利信息,,而這些信息對決策反而更為重要,。 3.忽略機緣巧合的作用 人類生來喜歡刨根問底——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欲望去發(fā)現(xiàn)世界存在的因果關系。這種尋根溯源的欲望很可能源于人類的進化發(fā)展,。 在早期人類社會,,那些發(fā)現(xiàn)事物因果關系的祖先不僅幸存了下來,還將這種基因世代相傳,。 例如,,那些觀察到火星點燃篝火的祖先開始學會取火,這讓他們更易生存下來,。這種尋根溯源的偏好通常對我們很有幫助,。 但問題是,這種偏好在我們的認知結構和思考過程中占據(jù)了主導地位,,以至于被我們過度應用了,。所以,往往我們看到的事情的“因”,,其實只是單純的機緣巧合,。 4.錯誤感知世界 我們喜歡認為自己感知到的就是世界的本來面目,我們總是聽到人們說“我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 然而,,我們的感官也會受到蒙騙,。有時候,問題本身就在于選擇性地進行感知,,某些東西我們沒有看到是因為我們的注意力不在那里,。 在另一些情形下則恰恰相反,我們看到的東西其實并不存在,。還記得我見到鬼的經歷嗎?實際上研究已表明,,有相當一部分人在生活中的某個時刻會產生幻覺,。 當然,,如果我們在思考時使用了錯誤的感知,那么問題就會出現(xiàn),。在人類認知世界的過程中,,有兩大因素會產生非同一般的影響,那就是期望與欲望,,即我們期待和想要看到什么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認知,。 錯誤感知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引發(fā)了不計其數(shù)的古怪事兒,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xiàn)一種集體錯覺,,在社會的某些群體中引起大規(guī)模的癲狂癔癥。 比如,,某段時間“猴人”在印度引發(fā)了一場恐慌,,人們奔走相告,說看到了一種半猴半人的生物,,其指甲像剃刀一樣鋒利,,力大無比,跟超人一樣,。 美國也有很多關于人們遭遇外星人綁架的報道,。顯而易見,人們對現(xiàn)實的感知可能是靠不住的,,所以,,對于那些僅憑個人經歷而形成的觀念,尤其是那些非同尋常的觀念,,我們更應當小心謹慎,。 5.過度簡化思維 生活如同一團亂麻,日復一日,,我們需要處理的事情千頭萬緒,,在進行決策的時候亦是如此。有時候,,你得到的信息鋪天蓋地,。 事實上,如果我們關注所有的信息,僅僅是收集和評估信息就會耗費大量時間,。為了避免陷入“分析癱瘓”的窘境,,我們會采取很多簡化策略。 簡化策略可以有效幫助我們省時省力并讓我們快速做出決策,,然后繼續(xù)忙其他的事情,。幸運的是,簡化策略通常會帶來合理有效的決策,。盡管它不可能產生最佳的決策,,但通常也“足夠好了”。 然而,,我們在運用簡化策略時,,不會全面考量與決策相關的信息,而這就可能讓我們陷入麻煩,。假設你去看醫(yī)生并且進行了一項病毒測試,,測試結果呈陽性——這說明你感染了病毒! 你應當有多擔心呢?醫(yī)生告訴你說:“當一個人確實感染了這種病毒時,,這項測試的準確率是100%,;但如果一個人并未感染這種病毒,也會有5%的概率被測出陽性,?!?/p> 與此同時,你還聽說大約每500人就有1人感染這種病毒,。因此,,如果你的測試結果顯示陽性,那么你感染病毒的概率究竟是多少呢?多數(shù)人會說大約是95%,。但事實上,,正確答案是4%使用簡化策略會導致我們忽略至關重要的信息,進而致使我們的判斷出現(xiàn)嚴重錯誤,。 6.存在大量錯誤的記憶 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們的記憶是可變的。即使是沒有發(fā)生過的事,,我們也可以為其創(chuàng)造記憶,。 實際上,人們的記憶不是對過往經歷回放的快照,,恰恰相反,,記憶是可以被建構的。當前的信念,、期望,、環(huán)境,,甚至是暗示性的問題都能影響我們對過去的記憶。 更準確地說,,記憶是對過去的重構——隨著每一次重構,,記憶會離真相越來越遠。因此,,即使我們確信記憶并未改變,,它還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而這些記憶對我們的信念建構和決策制定影響巨大,。 二,、為什么我們會成為 錯誤思維的犧牲品? 在思考和決策的過程中,任何人都會犯下上述所討論的各種錯誤,,包括訓練有素的專業(yè)人士,,比如醫(yī)生,、律師,,甚至是大型企業(yè)的首席執(zhí)行官(CEO)。此外,,還有兩個最基本的原因,。 我們往往會自然而然地以錯誤的方式去尋找和評估證據(jù),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進化發(fā)展,,也可能純粹是為了簡化思維過程。 批判性思維和決策制定技能可以抑制人類犯錯的天性,,但通常學校都不教授這些思維和技能,。我們的教育體系只要求我們學習英語、歷史,、數(shù)學和科學等課程,,并不要求我們做批判性思維和決策能力的訓練。 然而,,正是這樣的訓練才能培養(yǎng)我們的批判性思維和決策制定技能,,并讓這些思維和技能在我們的生活中發(fā)揮重大作用。 正如你所看到的那樣,,有很多傾向會導致我們產生錯誤信念,,做出錯誤決策。隨著人類的進化,,有一些傾向深深植根于我們的認知過程,,比如人們偏愛聽故事,不喜歡看數(shù)據(jù),;還有一些傾向的存在是為了簡化復雜的生活和決策制定,。 當然,,我們并不總是會成為這些傾向的犧牲品。雖然我們經常去尋求印證自己想法的數(shù)據(jù),,但有時也會關注相反的信息,。 此外,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些認知特點會為我們提供很好的幫助,。如果不使用簡化策略,我們就會時常陷于海量的信息中寸步難行,,難以做出任何決定,。與此同時,我們在建構信念和制定決策時,,這些傾向也會帶來很多困擾,。 三、如何做出正確的決策,? 了解認知的6個陷阱是改善信念和決策形成過程的第一步,。但這些知識并不能確保我們的決策會產生最佳的結果。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機遇對我們的影響極其重要,,所以即使我們采用了最好的決策策略,決策結果仍然可能錯得離譜,。當判斷某人是不是一個好的決策者時,,我們必須判斷他決策過程的質量(他是如何制定決策的),而不是決策結果的質量,。 改善我們的信念和決策形成過程的最好方法是采取懷疑和批判的方法,。但不幸的是,我們往往會在不完整或不恰當?shù)淖C據(jù)基礎之上很快就相信了某件事情——批判性思維并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 正如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曼德(AlfredMander)在1947年所說:“思考是一個技術活兒,。有人說人們天生就具有清晰的邏輯思維——無須學習,無須實踐......,,這并非事實,。對于頭腦未經訓練的人,我們不應該期望他們能清晰而有邏輯地思考,,就像從未學習和練習過的人不會期望自己能成為優(yōu)秀的木匠,、高爾夫球手、橋牌選手或鋼琴家,?!?/p> 人類是有信念的生物——我們想相信些什么。但正如西奧多·??撕吐芬姿埂の侄髦赋龅哪菢?,如果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質疑一種信念,,就不能把它當作真理來接受。 無論我們多么努力地嘗試,,我們心之所想也并不意味著真的能夠夢想成真,。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我們相信某種信念的程度和支持這個信念的證據(jù)的程度互成比例地關聯(lián)起來。 如果證據(jù)不能強有力地支持一種信念,,空中樓閣的信仰永遠不會有助于我們了解這種信念是否正確,。令人驚訝的是,人類本性的一個悖論是,,我們反而會對一些人類最不了解的領域持有最堅定的信念,。 學會與知識中的各種灰色地帶共存。我們想要相信,,因為我們想要生活的確定性,。但是生活是錯綜復雜和不可預測的。 雖然我們可能會發(fā)現(xiàn),,確認自己的信念會讓我們更自在,、更舒服——以非黑即白的方式思考——但我們必須學會接受還有諸多未知的事物。 有時候,,我們必須學會與知識中的各種灰色地帶共存,。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錯誤的信念會比決不相信造成更多的問題,。正如心理學家湯姆·吉洛維奇(TomGilovich)所說:“有時候,讓我們陷入麻煩的并不是我們對事情的無知,,而是我們知道事情原本并非如此,。” 因此,,我們必須對自己的信念保持謹慎——直到獲得令人信服的支持證據(jù),。雖然這可能與我們根深蒂固的天性相悖,但毫無疑問,,這是我們能做的最為重要的事情之一,。在個人層面以及在社會整體層面,我們都將受益于這種懷疑的立場,,并做出更明智的判斷和決定,。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