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shù):2400字 閱讀時間:6分鐘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于2017年5月16日正式成立,,引起了國內(nèi)學界和媒體的熱情關(guān)注。經(jīng)常有朋友問我:清華為什么要建科學史系,?與國內(nèi)同行相比,,清華科學史系有什么新特點?我想,,讓科學史回歸“為通識教育而生”的“初心”和“本位”,,是我們建系辦系的一大特點,。 1 科學史學科發(fā)展簡史 科學史是一種“二階”學科,是科學充分發(fā)展,、對社會產(chǎn)生較大影響,,以至于需要進行系統(tǒng)性反思之后誕生的“高階”學科。19世紀是科學分科化,、職業(yè)化,、技術(shù)化、力量化的世紀,??茖W的分科化帶來強大力量,也帶來了知識分裂和共同價值的缺失,??朔@種注定會愈演愈烈的知識分科化傾向,是科學史學科早期倡導者們的基本動機,。從英國哲學家休厄爾(William Whewell,,1794~1866)、法國哲學家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ois Xavier Comte,,1798-1857),,到德國哲學家奧斯特瓦爾德(Friedrich Wilhelm Ostwald,1853年9月2日-1932年),,都是如此,。“科學史之父”喬治·薩頓(George Sarton,,1884-1956 )深受孔德影響,,倡導新人文主義,試圖通過科學史在科學與人文之間架設橋梁,。薩頓強調(diào),,作為獨立學科的科學史首先應該是通史而不是專科史,,唯有“科學通史”才有可能實現(xiàn)橋梁功能,。可以說,,科學史從一開始就扮演著推動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角色,。 哈佛大學如今是科學史學科的重鎮(zhèn),一方面是因為薩頓長期在這里耕耘,,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哈佛前校長科南特基于通識教育理念對科學史課程和學科的重視,。科南特(J·B·Conant,1893-1978)是哈佛紅皮書《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的策劃人,,是美國通識教育理念的堅定倡導者和推行者,。化學家出身的科南特一直重視科學史學科,,并有意識地把科學史作為哈佛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936年,科南特擔任哈佛校長三年之后,,創(chuàng)辦科學史博士計劃,,薩頓是博士生導師,。1940年,,科南特又為薩頓設立教授席位??颇咸叵嘈?,通過科學史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觸摸科學”(feel for science)。他讓薩頓的博士生科恩(I.B.Cohen)協(xié)調(diào)他實施這一計劃,,并于1947年在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論理解科學:一個歷史的進路》(On Understanding Science: an Historical Approach),。科南特建議,,在哈佛開設三門科學史課程:一門課由科恩教,,一門由物理學家肯布爾(E. C. Kemble)和霍爾頓(G. Holton)一起教,另一門由科南特和庫恩(是否就是:Thomas Sammual Kuhn,,1922-1996)合作開設,。三門課程培養(yǎng)出了后來的三位科學史大家:庫恩、科恩和霍爾頓,,他們都是科學史界著名獎項薩頓獎章獲得者,。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jié)構(gòu)》聲名卓著,影響遠超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界,。1966年,,科恩成為哈佛科學史系首任主任。 2 我國科學史學科的歷史與現(xiàn)狀 最近十多年,,通識教育逐步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共識,。越來越多的綜合性大學探索在本科層面實施通識教育。目前,,同時加入C9聯(lián)盟和大學通識教育十校聯(lián)盟的共有5所大學,,這5所大學均設置了通識教育學院,其中北京大學有元培學院,,清華大學有新雅學院,,復旦大學有復旦學院,浙江大學有求是學院,,南京大學有匡亞明學院,。然而,,這5所國內(nèi)高校只有北大有科技史的博士點(來自原北京醫(yī)科大學的醫(yī)學史博士點,在本部發(fā)展不大),;清華長期只有碩士點,,于2018年10月自主設置博士點;浙大本來擁有的碩士點在2016年教育部學科評估之前自行取消,;復旦和南大則連碩士點也沒有,。為什么在重視通識教育的國內(nèi)名校,科技史學科會如此不堪呢,?這與我國科技史學科的獨特路徑有關(guān),。 與國際科學史學科為溝通科學與人文、為通識教育而生不同,,我國科學技術(shù)史學科一開始的發(fā)展動機是弘揚愛國主義,,研究領(lǐng)域主要是中國古代科技史,研究方法基本上是以現(xiàn)代科學的分科模式為框架,,去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打撈”相似內(nèi)容,,試圖證明:即使從現(xiàn)代科學角度看,中國古代科學亦十分發(fā)達,。這就形成了中國科技史學科發(fā)展史的幾個顯著特點: 第一,、研究隊伍長期以來主要集中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研究所,而高校師資力量則相對弱小,。1954年成立的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委員會,,是中國科技史學科的發(fā)端。同年,,“自然科學史組”在中科院歷史二所內(nèi)設置,。1957年,直屬院領(lǐng)導的“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成立,,1975年升級為“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此后一直是“國家隊”。 第二,、分科治史,。科學史所成立之后,,下設數(shù)學,、天文、物理化學,、地理,、生物、技術(shù)六個研究組。高校從事科技史研究與教學的學者基本上也在理科院系,,從事分科史研究,。正由于分科治史,許多??拼髮W的科技史研究比綜合性大學得到了更多重視,。比如北京醫(yī)科大學的醫(yī)學史、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的農(nóng)史,、北京科技大學(北京鋼鐵學院)的冶金史,,以及諸多師范院校的數(shù)學史和物理學史。1990年代,,高校理工科教學科研優(yōu)化整合之后,,科技史在專科大學能繼續(xù)得到一定程度重視,,而在綜合性大學科技史學科反而日益邊緣化,,老一代學者退休之后遂進入難以為繼的狀態(tài),。比如浙江大學,,1980年代有原杭州大學物理學史的王錦光先生,但其后繼無人,,碩士點便移到人文學院,;后來由于師資力量不夠,該碩士點被迫在學科評估之前自我撤銷,。 第三,、面向中國古代。由于目標是“發(fā)掘整理祖國科學遺產(chǎn)與成就”,,因此整個20世紀后半期的中國科技史學科基本上都以中國古代科技史為研究對象,,完全忽視了對現(xiàn)代科學的故鄉(xiāng)——西方科技史的研究。這樣,,20世紀中國的科技史學科幾乎與現(xiàn)代科學的歷史脫節(jié),,與中國高校的本科理科教育脫節(jié)。盡管從1980年代開始,,我國開始重視中國近現(xiàn)代科技史以及西方科技史的研究,,但積重難返,時至今日,,中國科技史界的主要研究領(lǐng)域還是中國古代,。 3 科學史學科的使命 以上這些特征很容易解釋:為什么在今日高校通識教育呼聲日高的背景下,科技史學科卻整體失聲,、甚至整體衰落,。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科學史系,其意義不是在“面向中國古代”“分科治史”的諸多研究機構(gòu)之外再添加一個類似機構(gòu),而是重新認識科學史在中國當代的歷史使命,,回歸科學史溝通科學與人文的橋梁功能,。清華科學史系將重點發(fā)展西方科技史、中國近現(xiàn)代科技史兩個方向,,為中國人全面理解西方科學,,為中國當代科技政策制定和科學文化建設提供學術(shù)基礎。我們將大力建設科學史類通識教育課程,,努力打造科學技術(shù)史本科生培養(yǎng)體系,,為科技史學科的研究生計劃儲備優(yōu)質(zhì)生源。 作者簡介 吳國盛,,1964年9月生于湖北廣濟?,F(xiàn)任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系主任,,清華科學博物館(籌)館長,,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技史學科評議組成員。 說明 |
|
來自: zanshili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