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疳積是由于喂養(yǎng)不當或疾病影響,,導致脾胃受損、氣液耗損而形成的一種營養(yǎng)障礙性慢性疾病,。臨床以形體消瘦,,面色無華,毛發(fā)干枯,精神萎靡或煩躁為特征,。因其起病緩慢,病情遷延,,故會不同程度的影響小兒的生長發(fā)育,。 引起小兒疳積的病因很多,臨床以飲食不節(jié),、喂養(yǎng)不當,、營養(yǎng)失調(diào)、疾病影響,,及先天稟賦不足為常見,。其病變部位主要在脾胃,亦可涉及五臟,?;静C為脾胃受損,津液耗傷,。 四縫穴是治療小兒疳積的一組經(jīng)驗穴,,是經(jīng)外奇穴,位于第2至第5指的掌面,,在第1,、第2節(jié)指橫致中央,左右各4個,?!霸目p”一直是中醫(yī)用來治療小孩積食、胃口不開的良方,,見效快,,簡便、實用,,再配合中藥敷貼,,一次見效,三次痊愈,,誰用誰知道,,深受廣大寶媽們歡迎。 四縫穴與五臟六腑的關(guān)系 為什么扎四縫穴能夠治療小兒疳積,?因為四縫穴與五臟六腑關(guān)系密切,。四縫穴上有一根小血管通過,并且聯(lián)系著五臟,,扎的時候就要對著這個小血管扎下去,,血流出來,就能疏通與這個手指相通的臟器病變。在給孩子治病的過程中,,每個手指擠出來的不只是血,,還有黃水,黃水多少與孩子的身體狀況相關(guān),。手指與臟器的對應關(guān)系如下: ○食指——脾胃 食指因為有大腸經(jīng)經(jīng)過,,所以與消化吸收的功能有直接關(guān)系。胃口不好的孩子,,在食指的四縫穴中,,擠出的黃水最多,其他的手指都要少一些甚至沒有,。 ○中指——心臟 中指有心經(jīng)經(jīng)過,,所以與心臟、心氣虛還有心火旺都是相連的,。在中指四縫穴上擠出的黃水多,,孩子的舌尖多是紅的,手指甲邊上容易長倒刺,,這樣的孩子容易上火,,脾氣也急躁。 ○無名指——肝膽 無名指有手少陽三焦經(jīng)通過,,與肝,、膽的關(guān)系密切。無名指擠出的黃水多的現(xiàn)象,,多見于多動癥的孩子,,這類孩子往往汗多、脾氣暴躁,、自控能力差,。 ○小手指——腎臟 小指有腎經(jīng)和小腸經(jīng)經(jīng)過,與心,、腎,、子宮、睪丸等部位聯(lián)系密切,。小指擠出的黃水多,,則多見于腎臟虛弱、有遺尿,、腎炎的孩子,。 扎四縫穴的操作流程 ①先用棉線繩將食指的根部纏繞,勒緊,。 ②食指中間的指縫處用酒精棉簽消毒,。 ③等酒精干了就用“血糖針”對準指縫的最中間扎下去。 ④擠血,多數(shù)擠4~6滴血就可以了,。 ⑤之后就將中指,、無名指、小手指,、大拇指的四縫穴,,都用同樣的方法扎一遍,再之后就扎另一只手,。 注意:如果小兒太小、太虛,,或者是家長在家不能隨便嘗試針刺的方法,,可以用掐揉的方法。從示指的四縫開始,,每個手指的四縫掐1次,、揉3次,做5~20遍,。 扎四縫穴+中藥敷貼也可以治療少年和成人許多疾病,,如果身體虛弱的人,可以在喝過生姜紅棗桂圓羹后去扎更加安全,,太虛弱的人看到血會暈針的,。 巧用四縫穴+中藥敷貼辨證治療小兒經(jīng)典案例 小兒患者1:男孩、2歲零3個月,,形體消瘦,,面色萎黃,食欲不振,,食多便多,,大便干稀不調(diào),精神不振,,煩躁不安,。舌苔白膩、脈細滑,。 辨證:疳氣 治則:調(diào)脾健運,。 處方:針刺四縫穴,敷貼中脘,、神闕,、脾俞。 治療兩次(兩天)后痊愈,。 小兒患者2:女孩,、4歲零1個月,形體消瘦明顯、脘腹脹大,,青筋暴露,,面色萎黃,毛發(fā)稀疏易落,,善食易饑,。舌質(zhì)偏淡,苔黃膩,,脈濡細而滑,。 辨證:疳積 治則:消積理脾。 處方:針刺四縫穴,,敷貼中脘,、神闕、足三里,。 治療三次(三天)癥狀明顯改善,,七天后痊愈。 小兒患者3:男孩,、4歲零5個月,,形體消瘦明顯、脘腹脹大,,面色萎黃,。晚上咳嗽厲害,食欲不振,,口臭,。舌苔厚膩。 辨證:積食咳嗽 治則:消食健脾理氣,。 處方:針刺四縫穴,,敷貼中脘、神闕,、雙肺俞穴,、雙涌泉穴。 治療三次(三天)癥狀明顯改善,,五天后痊愈,。 小兒患者4:女孩、5個月,,形體消瘦,、腹脹伴口臭,大便有不消化奶瓣面色萎黃,,舌苔厚膩,。 辨證:積食瀉 治則:消食健脾,。 處方:按揉四縫穴,敷貼中脘,、神闕,。 治療兩次(兩天)癥狀明顯改善,五天后痊愈,。 小兒患者5:男孩,、8歲,患者食欲不振,,對任何食物都不感興趣,,消瘦、頭大,、雞胸,,面色青白無光澤,少氣懶言易感冒,。舌苔白膩,,脈滑數(shù),。 辨證:脾失健運 治則:健脾助運,。 處方:針刺四縫穴,敷貼中脘,、天樞,、足三里、脾俞,、胃俞,。 治療三次(三天)癥狀明顯改善,七天后痊愈,。 半年后隨訪,,患者判若兩人,面色紅潤光澤,,身高體重增加明顯,,很少感冒。 |
|
來自: 華民 > 《中醫(yī)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