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休(832年—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浙江省蘭溪市)人,。唐末五代時期前蜀畫僧、詩僧,。 貫休七歲出家和安寺,,日讀經(jīng)書千字,過目不忘,。唐天復間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為“禪月大師”,賜以紫衣,。乾化二年(912年),,貫休終于所居,世壽八十一歲,。 貫休詩名高節(jié),,宇內咸知。嘗有句云:“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時稱“得得和尚”,。有詩集行于世,并善書,,謂之姜體,。尤精草書,時人比諸懷素,。善畫道釋,,嘗畫羅漢十六幀,龐眉大眼,,豐頰高鼻,,稱為“梵相”。有《禪月集》,。錄其題畫詩六首,。 貫休善書法,稱為姜體,,草書最好,,可與懷素相比,尤其喜歡書寫千字文,,能行書,、隸書、篆書,,并且自創(chuàng)一體,、別樹一幟??墒秦炐輹ㄊ舟E傳世極少,,所謂姜體到底是什么樣的結體也無人得知,但可證明貫休的字在當時已自成一體,,且為時人所重,。 貫休善狂草,可從他所作的《觀懷素草書歌》中看出來,,詩的內容十分豐富,,揭示了懷素草書出神入化的根本原因,生動地描述了懷素寫字時的顛狂情態(tài),,較全面地分析了懷素草書的運筆,、結體和布局等特點,是一篇藝術化了的《懷素草書論》,,從而可以看出貫休對狂草也有修養(yǎng)和深厚的功力,。 貫休的繪畫作品有維摩像、高僧像、尊者像,、羅漢圖等,,還有少數(shù)山水畫。但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他的《十六羅漢圖》了,。 將貫體筆下的羅漢與其他畫家塑造的羅漢像相比,便不難發(fā)現(xiàn)貫體羅漢除了在形象上更為夸張傳神之外,,在立意構思方面也有他的獨到之處,。一般的羅漢圖,往往描繪羅漢渡海,,天龍神鬼卒擁護,;或伏于樹上觀看神鹿,上有猿猴摘取仙桃,;或駕異獸,,乘蛟龍,作種種不可思議之神通狀,;或坐于禪床之上降魔說法,,手中水瓶顯現(xiàn)神光等等場景。這些作品無不著力于用神鬼異獸來襯托羅漢的神圣,,或表現(xiàn)羅漢的神通法力與尊貴,。但在貫體的作品中則完全摒棄了這些東西,只是通過十六羅漢的各種日常坐姿與樸實無華的動態(tài),,致力于刻劃羅漢超凡入圣的神態(tài),。性格各異,呼之欲出,,格調極為高古,而更接近羅漢“殺賊,、應供,、無生”的本義。 貫體的羅漢畫風,,完全可以用“古譎”二字來形容,。“古”字自不用說,,《十六羅漢圖》中從形象,、技法,到格調,,無不體現(xiàn)出一種靜穆的,,神秘而高雅的古風。而這一幅幅羅漢圖,以工整細致的筆法和極度夸張的造型,,藝術而真實地表現(xiàn)出了羅漢身上特有的種種體貌特征與神秘的精神氣質一一寬大的頭顱,,高高突起的顴骨、齜牙厚唇的嘴巴,、銳利的眼神,、碩大的耳朵、干瘦如柴的臉頰與身材……這一切均絲毫無法用約定俗成的,、一般意義上的“美”的標準來加以欣賞,。然而卻讓人感到一種深刻的、神秘肅穆的美與一種高度的真實,,無不給觀者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以日本藏絹軸本十六羅漢圖為參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第十四阿納阿噶塞納尊者像,。這是人們普遍認為畫得最為精彩的,,最能代表貫休筆下羅漢特點的一幅羅漢像。這尊羅漢取右側面,,端坐于巖石之上,,身披袈裟,袒露著右臂,,半握拳頭舉到下巴上,,張著大嘴,像在思考,,又像在誦經(jīng),。最為奇特的應是羅漢的相貌,其頭部的側面輪廓顯示出的骨骼結構極為夸張:顴骨高高地隆起而近乎方形,;天靈蓋部分尖聳如小山丘,;后腦勺更是如瘤子一般極不安份地高高凸出;眉骨,、顴骨及鼻梁也無不高聳如峰,,給人以一種“體貌清瘦、骨骼精奇”的感覺,。一對眉毛又濃又長,,像遮檐一般罩在圓瞪如銅鈴的雙眼上面。大張著的嘴巴露出上下齊整的白牙與厚大的舌頭,,同時卻又有一種淡淡的,、真實的親切感。其雙耳如扇,,皺紋若刻,,又細又瘦的脖子也與碩大的頭顱形成了強烈鮮明的藝術對比,。可以說,,這尊羅漢的長相確實是非常的“丑”,,但其專注認真的神情卻又使人覺得特別的可愛可親。加上貫休的畫面上營造的強烈的形式美感,,一種怪味的,、特別的美感便顯現(xiàn)在眼前,帶給觀者一種“帶有想像及幻覺上的豐富性的視覺體驗”,??梢姡炐莸牧_漢畫像并不是單純的追求以丑為奇,,以怪為美,,或是純粹地為了追求某種繪畫風上的個性,而是有其主觀上的藝術處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