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這樣的體會嗎? 身邊有位朋友經(jīng)常找你抱怨生活,,聽得多了,,心里突然變得不耐煩起來; 周圍同事都在開心熱鬧地聊天,,原本參與感十足的你,,卻在某個瞬間,只想一個人靜靜待著,。上面這種內(nèi)心涌出的負面感受,,正是為了提醒你: 所以,我們需要“間歇性冷漠”來為情緒適當松綁,,通過暫時遠離情感漩渦,,平心靜氣重納心底清涼。 說到底,,長久的人際關(guān)系,,離不開張弛有度的相處節(jié)奏。 不論和誰相處,學會“間歇性冷漠”,,就是把握住了快慢有致的相處之道,。 從心理學角度講,,“間歇性冷漠”能夠幫助我們明確個人邊界,,將共情力維持在適當?shù)姆秶鷥?nèi)。 而作為人際關(guān)系的黏合劑,,適度的共情一直必不可少,。 我們常常需要他人的理解與陪伴,同樣,,別人也需要我們,。 心理治療師鄭惠信就表示,共情力是一種能將白紙化為白鴿的神奇魔法,。 但在很多時候,,將共情力控制在適度的范圍內(nèi),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多人想要幫助別人,,卻不自知地共情過度,反而將自己拖入情緒的深淵,。 我的好友當當,就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 當當是一個共情力很強的人,,這樣的性格使她在面對他人傾訴時,能夠第一時間捕捉到對方的情緒爆點并適時給出安慰,。 也正是由于當當?shù)摹皹涠大w質(zhì)”,,單位里一位關(guān)系較好的同事總是喜歡找她“吐露心聲”: 不是吐槽領(lǐng)導,就是吐槽同事,,后來更是絮叨自家的雞毛蒜皮,,上班的間隙拽著她聊天,下班后,,時不時還要發(fā)微信向她傾訴,。 長此以往,當當吞進肚子里的負面情緒越來越多,,工作狀態(tài)也逐漸受到影響,。 不僅業(yè)務(wù)上頻繁出問題,對領(lǐng)導和同事也開始抱有成見,,情緒總是在極限邊緣徘徊,。 過度共情不僅容易讓他人產(chǎn)生情感依賴,無法直面自身問題;更容易消耗自己,,成為他人的情緒載體,。 一旦整個人的能量被消耗盡,便難以集中精力過好當下的生活,。 正如有句話所說:“凡事都要有度,,不可逾越?!?/p> 武志紅在演講中說過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 “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先照顧好自己。這么一個簡單的道理,,好像走過萬水千山,,才能充分意識到?!?/p> 道理越簡單,,反而越容易被忽略,很多人明明早已感覺到情緒疲憊,,卻連喊停的勇氣都沒有,。 直到撐不住的那一刻,才發(fā)現(xiàn)真實的自己已經(jīng)脆弱不堪,。 作家水木丁一直非常喜歡在微博和公眾號上發(fā)表對時事熱點的看法。 不可避免地,,總會有意見相左的人在評論區(qū)留言,,或者私信對她進行攻擊。 最初,,水木丁還會一一回復,,并認真解釋自己的觀點。 后來她逐漸發(fā)現(xiàn),,這些人其實并不在意她真正表達的是什么,,他們只是在尋找可以接收自己情緒的“容器”,無論怎么解釋,,最后都會被惡言相加,。 有時候和對方辯駁一整天,水木丁只會感覺到心情更加煩躁不安,,耗神又耗力,。 再加上作為高敏感人群,她的共情力本來就強于旁人,過度接收他人的負面情緒,,幾度讓她陷入崩潰,。 后來,她開始學著自我保護,,明顯感覺到對方的情緒黑洞自己無法招架時,,通常就不再回復,或者直接移除粉絲,。 現(xiàn)在的水木丁,,在網(wǎng)絡(luò)上以“聽不進不同意見”而出名。 曾看到一位網(wǎng)友拋出問題:“為什么人會間歇性冷漠,?” 其中一個回答令人印象深刻:“因為冷漠是本性,,所以要好好珍惜他的熱情?!?/p> 熱情是善意,,冷漠是本性,熱情釋放得太多,,便模糊了自己本來的樣子,。 懂得“間歇性冷漠”,,就是學會卸下熱情的面具,,回歸本心,留一方天地重拾自我,。 當我們選擇以冷漠遠離消耗時,,也是選擇用溫柔對待世界。 “間歇性冷漠”不是停止與他人共情,,更不是關(guān)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 相反,,正是因為要對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負責,,才選擇用片刻的休息,換得更加從容的出發(fā),。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合理的“間歇性冷漠”呢,這里有三點建議,。 如果感覺到被別人的聲音擾亂了內(nèi)心秩序,,那么請試著在心里對情緒進行分類: 判斷這些不舒服的感受,到底是源于自己,,還是來自他人,。 若是他人分給自己的情緒過多,,沉重到無法承受,便要順從內(nèi)心,,向?qū)Ψ饺鐚嵄磉_出自己此刻的感受,。 或許有些人會因為“不好意思”而選擇忍耐,其實大可不必,。 當別人把問題拋給你時,,早已做好了兩手準備:被接受或不被接受。 我們只是在做出選擇而已,。 要學會把不屬于自己的情緒負擔放下,,避免卷入別人的痛苦。 為自己設(shè)定一個“傾聽限額”,,一旦對方的傾訴超出自己能接受的額度,,可以選擇“擺爛式共情”,及時從對方的情緒中撤離出來,。 要知道,,當一個人陷入痛苦中時,是很難保持理智并及時從情緒中抽離的,,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學會保護自己的心理能量不被消耗,。 而選擇“擺爛式共情”的傾聽方法,,就是使用“對,我也這么覺得”“是的,,沒錯”等語言回應(yīng)對方,。 如此一來,既可以避免自己情緒疲勞,,也可以讓對方順利傾訴完畢,,兩個人都比較滿意。 學會屏蔽可能會對自己造成負擔的干擾項,,用有質(zhì)量的獨處獲取高質(zhì)量的快樂。 比如,,有意減少自己刷手機的頻率,,不僅是為了避免攝入過多的負面消息,也是為了培養(yǎng)“去碎片化”的思考方式,。 在遠離社交媒體的時間里,,可以用書籍拓展思維深度,復盤那些情緒背后需要解決的人生課題,,對自我進行一場徹底的療愈,。 “貼面相處”的時代,,每個人都需要空間大口呼吸,也需要時間關(guān)注自己,。 在綜藝《躍上高階職場》中,選手八月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如果心里一片真誠,,又何怕做個冷漠的人,。” 間歇性冷漠是一種真誠,,能在別人有需要的時候靜靜相伴,,也能在情緒疲憊的時候坦然允許自己停下來。 成年人善待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
|
來自: pursuitman > 《修身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