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云中龍0617 2023-07-20 發(fā)布于安徽

漢朝的丹陽郡,又寫做丹揚郡,,它是在秦朝鄣郡的基礎(chǔ)上改置而成的一個郡,。

秦朝鄣郡,原來屬于楚國,,周成王的時候,,為了獎勵周文王和周武王時期的功臣,就分封了一批功臣的后人做了諸侯王,。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丹陽的開創(chuàng)人楚王熊繹

熊繹,,因為曾祖父跟隨周文王工作,,有功,就被周成王冊封為子爵,,封地在丹陽,,因此,熊繹,,成為楚國的第一任國君,。

熊姓楚國,傳到楚國末代王負芻的時候,,被秦國攻滅,丹陽周邊的領(lǐng)地,,被秦國改置為鄣郡,。

漢王六年春正月丙午,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在韓信的提議下,將秦朝的鄣郡,,封給了荊王劉賈(劉邦的堂哥),。

漢武帝即位后,為了控制江南地區(qū)的銅礦資源,,就廢除了鄣郡,,改置丹陽郡。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漢朝丹陽郡與安徽省皖南地區(qū)位置圖

西漢的丹陽郡,一共有17個縣,,人口:107,541戶,,總計:405,170人;東漢的丹陽郡,一共有16個縣,,少了一個宣城縣,,人口:136,518戶,總計:630,545人,。

漢代的丹陽郡,,轄區(qū)范圍:西起今天的安徽省池州市下轄的東至縣,東至浙江省湖州市下轄的安吉縣,,北至江蘇省南京市的棲霞區(qū),,南至福建省建德市的部分地區(qū)。

也就是說,,今天安徽省的皖南地區(qū),,以及江蘇省南京市長江以南的轄區(qū),即漢代丹陽郡的主體,。

以下是丹陽郡縣城遺址古今對照表: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漢朝丹陽郡丹陽縣古城遺址

丹陽縣

丹陽,,是楚國的第一個國都,。都城的治所位置,目前存有爭議,,河南省和湖北省,,都有丹陽遺址學(xué)說。

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說:熊繹,,居丹陽,。

丹陽,是楚國開始的地方,,作為楚國的都城,,一共傳承了十八世,到楚文王熊貲[zī]的時候,,都城,,從丹陽遷到了郢[yǐng]都(今天的湖北省江陵縣)。

譚其驤版《中國歷史地圖集》,,將秦朝和漢朝丹陽縣的位置,,都標(biāo)注在今天安徽省馬鞍山市博望區(qū)的丹陽鎮(zhèn)。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丹陽鎮(zhèn)商周遺址挖掘現(xiàn)場圖

201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馬鞍山市博望區(qū)丹陽鎮(zhèn)團結(jié)村的三小自然村,,發(fā)現(xiàn)一處商周時期的遺址,,遺址面積有1.7萬多平方米,但是,,這里是否為楚國的都城遺址,,尚不確定。

《晉書》里說,,丹楊,,縣城西側(cè)有一座丹楊山,丹楊山多赤柳,,這也許就是丹陽縣(丹楊縣)名稱的來源,。

丹陽鎮(zhèn),與今天的江蘇省丹陽市,,在漢代沒有隸屬關(guān)系,,是兩個獨立的縣級單位。

漢朝的時候,,江蘇省丹陽市,,隸屬于吳郡,名叫“曲阿”,。

現(xiàn)在,,為了便于區(qū)分,馬鞍山市博望區(qū)的丹陽鎮(zhèn),,又被稱為:“小丹陽”,。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浙江省安吉縣的丹陽郡故障縣古城遺址

故鄣縣

故鄣縣,,顧名思義,就是以前的鄣縣,,秦朝的時候,這里是鄣郡的郡治,,鄣郡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漢朝建立之后,鄣郡改為丹陽郡,,郡治遷往宛陵縣,,故鄣縣,被降級為普通的縣城,。

故鄣縣的轄區(qū)范圍,,包括今天安徽省宣城市下轄的廣德縣,浙江省湖州市下轄的安吉縣,,以及長興縣的部分地區(qū),。

歷史上,,安吉縣,號稱“鄣南”,,長興縣,,號稱“鄣北”,廣德縣,,曾經(jīng)被稱為“故鄣之墟”,,這三個地區(qū),與漢代的故鄣縣有很深的淵源,。

目前的考古發(fā)掘認為,,故鄣縣的古城遺址,位于今天浙江省安吉縣城北13公里處的龍山古城遺址,,當(dāng)?shù)厝朔Q“八里墩遺址”,,遺址附近,建有一座龍山古城遺址博物館,,以及一個遺址公園,。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丹陽郡宛陵縣古城遺址

宛陵縣

宛陵縣,,是漢朝丹陽郡的郡治,治所位置在今天安徽省宣城市的宣州區(qū),,“宛”字,,在古代有多種讀音,宣城當(dāng)?shù)厝?,讀作宛([wǎn])陵,。

戰(zhàn)國的時候,這里是楚國的爰[yuán]陵邑,,秦國攻滅楚國之后,,改置為爰陵縣,漢代改稱為宛陵縣,,到了隋朝,,才改名為宣城,沿用至今,。

宛陵縣,,漢朝的時候,沒有城池,,一直到東晉咸和年間,,桓彝擔(dān)任宣城內(nèi)史的時候,才修筑了第一座城池,。

《漢書·地理志》記載說,,宛陵縣的西南方向,,有一個名叫彭澤聚的地方(遺址已經(jīng)不可考)。

有觀點認為,,彭澤聚,,是楚國爰陵邑的治所,位于宛陵縣的母親河——宛溪河的西岸,,漢代宛陵縣的治所,,則在宛溪河?xùn)|岸,兩者隔河相望,。

宛陵縣城附近,,有一條名叫清水的河(今天的水陽江),向西北方向流,,到達蕪湖(今天的安徽省蕪湖市)之后,,流入長江。

史書關(guān)于宛陵縣位置的描述,,與今天衛(wèi)星地圖里安徽省宣城市的地理位置,,是一致的。

安徽省宣城市,,是歷史名城,,皖南的文化中心

宣城市城區(qū)西北十里的敬亭山,,是歷代文人墨客心中的圣地,,古代網(wǎng)紅的打卡地,李白,、杜牧,、白居易、韓愈,、歐陽修,、蘇軾、文天祥,,語文課本中,,你叫得出名字的古代文化名人,很多都去過宣城,。

宣城市生產(chǎn)的宣紙,至今仍然是書法愛好者不可缺少的文化產(chǎn)品,。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丹陽郡宣城縣古城遺址

宣城縣

漢代的宣城縣,,沒有城池,,古城遺址,,根據(jù)明代的考證,治所位置在明朝南陵縣城東四十里的青弋江上,,即今天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的弋江鎮(zhèn),。

宣城縣,在《漢書·地理志》里,,記載在丹陽郡的目錄下,,《后漢書·郡國志》里的丹陽郡,沒有宣城縣,。

但是,,根據(jù)《后漢書》的記載,漢桓帝劉志延熹年間(158年六月-167年六月),,有一位名叫抗徐的丹陽人,,與當(dāng)時的名將度尚齊名,抗徐在成名之前,,擔(dān)任過宣城縣的縣長,。

另外,根據(jù)《三國志》的記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孫策渡江之后,,平定了宣城以東的地區(qū),,涇縣以西的六個縣,不服孫策,,這里說的宣城,,就是指的西漢設(shè)置的宣城縣。

孫策平定江東之后,,以宛陵縣為治所,,建立了宣城郡,宣城縣,,被編入了宣城郡,。

隋朝建立之后,改宛陵縣為宣城縣,,宣城縣才被取消行政編制,。

也就是說,漢朝的宣城縣,,作為一個縣級行政單位,,東漢的時候,一直都在丹陽郡的編制內(nèi),,并沒有被取消,。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漢朝丹陽郡涇縣古城遺址

涇縣

涇縣的縣名,,最早記載于《漢書·地理志》,,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改鄣郡為丹陽郡,,涇縣隸屬于丹陽郡。

明朝編修的《涇縣志》里面說,,涇縣,,是在先秦時期涇邑的基礎(chǔ)上,改置而成的一個縣,。

漢代涇縣的轄區(qū)范圍,,包括今天的安徽省石臺縣(舊稱石埭縣)、太平縣,、旌德縣等多個縣市的部分地區(qū),。

東晉咸和二年,公元327年,,蘇峻之亂發(fā)生之后,,涇縣,代替宛陵縣,,做過一段時間宣城郡的郡治,。

唐朝天寶(公元742年)至永泰(公元766年)年間,涇縣的部分地區(qū),,被多次分割,,劃入了旌德縣、太平縣和石臺縣,。

漢代的涇縣,,沒有城池,所以沒有古城遺址,。

現(xiàn)在的涇縣古城墻,,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當(dāng)時的知縣陳廷芝,,為了抵御倭寇,修筑了涇縣城,。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漢朝丹陽郡陵陽縣

陵陽縣

陵陽縣,漢朝的時候,,沒有城池,治所位置,,目前有多種說法,。

根據(jù)《讀史方輿紀(jì)要》的記載,九華山,,在明朝青陽縣西南四十里,,陵陽縣,在明朝青陽縣城南六十里,。

通過衛(wèi)星地圖測距可知,,今天的安徽省青陽縣陵陽鎮(zhèn)和沙濟鎮(zhèn),符合史書描述,。

另外,,《晉書》記載說,東晉咸康四年,,公元338年,,晉成帝司馬衍,在南方僑置魏郡等各郡縣,,為了避皇后杜陵陽的諱,,改宣城陵陽縣為廣陽縣。

根據(jù)這一說法,,今天安徽省石臺縣原來的廣陽鎮(zhèn)(已沉入太平湖),,也被認為是漢朝陵陽縣的縣治。

陵陽鎮(zhèn)和原來的廣陽鎮(zhèn),,相距只有10公里左右,,可以理解為,漢代的陵陽縣,,治所位置,,在這個區(qū)間范圍內(nèi)。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古代廬江郡的廬江

《漢書》說,廬江出陵陽東南,,北入江,。又說:桑欽言淮水出東南,北入大江,。

通過衛(wèi)星地圖測距可知,,漢代陵陽縣的東南方向,有且只有一條河流,即今天的青弋江,,青弋江向北流,,最后在蕪湖流入長江,河流位置和走向,,與史書的描述相吻合,。

也就是說,根據(jù)《漢書》的描述,,史學(xué)界一直爭論不休的廬江,,應(yīng)該就是今天的青弋江。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譚其驤版《中國歷史地圖集》里標(biāo)注的西漢丹陽郡廬江位置圖

譚其驤版《中國歷史地圖集》里,也將廬江的位置,,標(biāo)注在陵陽縣附近,,只不過,譚其驤認為,,廬江的源頭,,在黃山,而不是在陵陽縣西側(cè)的九華山,。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漢朝丹陽郡歙縣徽州古城遺址

歙縣

歙[shè]縣,,就是今天安徽省黃山市下轄的歙縣,,漢朝的時候,這里是丹陽郡的都尉治所,。

它是秦朝設(shè)置的一個縣,,當(dāng)時,隸屬于鄣郡,。因為縣城南面,,有一個名叫歙浦的小河口,因此得名,。

《玉篇》里說:水源枝注江海邊曰浦,。《風(fēng)土記》說:大水有小口別通曰浦,。

也就是說,,小河,流入大江或大河時的入口處,,稱為:浦,。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安徽省歙縣徽州古城與歙浦河

從衛(wèi)星地圖來看,,今天安徽省歙縣城南,,確實存在一條流入新安江的小河,河口的位置,,現(xiàn)在有一個名叫浦口村的村莊,。

三國的時候,吳國從丹陽郡拆分出新都郡,,歙縣,被劃入新都郡,。

后來,,新都郡,經(jīng)過多次改名,、調(diào)整,,到了宋朝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被改稱為徽州,,此后,歙縣,,一直都是徽州的州治,。

明清時期,歙縣取代了宣城,,成為皖南的文化中心,,安徽省的“徽”字,即來源于歙縣所在的徽州,。

歙縣生產(chǎn)的歙州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是徽州文化的符號,。

歙縣的第一座城池,,始建于隋朝大業(yè)年間(公元605~617年),當(dāng)時,,歙縣人汪華,,占據(jù)了歙州,在當(dāng)?shù)匦纬闪烁顡?jù)勢力,,為求自保,,修筑了歙縣城。

此后,,經(jīng)過歷朝歷代的擴建,、加固、損毀、重建之后,,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徽州古城,。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漢朝丹陽郡黝縣與今天安徽省黟縣

黝縣

黝[yǒu]縣,,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黃山市下轄的黟[yī]縣。

秦朝統(tǒng)一天下之后,,朝廷在鄣郡同時設(shè)置了歙縣,、黝縣兩個縣,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quán)從丹陽郡拆分出新都郡,黝縣劃入新都郡,,并改稱為黟縣,,沿用至今。

黟縣,,是浙江的源頭,。

黟縣城南,有一條名叫黟水的河流,,水源地,,在黟縣城北的南蠻中,從北向南流,,經(jīng)過黟縣的城南,,流向今天的安徽省休寧縣,到達黃山市的時候,,與率水匯合,;率水的源頭,在今天江西省婺源市鄣公山(古稱率山,、張公山)的北側(cè),,兩條河匯合之后,繼續(xù)向東流,,在歙縣浦口村,,與績溪匯合,三江合流,,形成新安江,;新安江向東流,到達浙江省杭州市三都鎮(zhèn)楊家村的時候,,改稱為富春江,;富春江繼續(xù)向東流,,到達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老虎洞山,改稱錢塘江,,然后穿過杭州市區(qū),,向東流入大海。

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黟水,,在《山海經(jīng)》里稱為:浙江,,后世又稱為:漸水。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明朝末年倭寇進攻南京行軍路線

浙江,是從東南沿海進入江南腹地的水路通道,,戰(zhàn)略要地,歙縣浦口村,,又是扼守三江的通道口,,因此,漢朝在這里設(shè)置了都尉治所,,負責(zé)當(dāng)?shù)氐乃贩烙?/p>

明朝的時候,,倭寇就曾經(jīng)利用這條水路通道,北上進攻蕪湖和南京,。

《明史·日本傳》里記載說:“(倭寇)自杭州北新關(guān)西剽淳安,,突徽州歙縣,至績溪,、旌德,,過涇縣,趨南陵,,遂達蕪湖,。燒南岸,奔太平府,,犯江寧鎮(zhèn),,徑侵南京?!?/p>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漢朝丹陽郡於朁縣今天浙江省於潛鎮(zhèn)

於朁縣

於朁縣,,即今天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qū)于潛鎮(zhèn),。

秦朝的時候,,這里稱為朁縣,是秦朝安置大越鳥語人的地方,,漢朝建立之后,,朝廷在這里設(shè)置了於朁縣,東漢的時候,,在縣名里的“朁”字前面,,加了三點水,改稱:於潛縣,,“潛”字,,讀作“潛”,因此,,后世就改稱這里為“於潛縣”和“于潛縣”,。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曾經(jīng)在這里修筑過城池,,但是,后來被廢棄,。

明朝嘉靖版《于潛縣志》里面說:縣署唐以前無可考,,也就是說,唐朝以前的于潛縣古城遺址,,以及治所位置,,在明朝就已經(jīng)無法考證。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漢朝丹陽郡春穀縣,春谷縣即今天安徽省繁昌縣蘇村圩小學(xué)

春穀縣

春穀縣,,又寫做春谷縣,,古城遺址,位于今天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qū)荻港鎮(zhèn)南4公里的蘇村圩,。

1984年,,全國開展文物普查工作時,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漢朝春谷城遺址,,遺址上,,原來是蘇村小學(xué)的校園。

春谷縣的地理位置優(yōu)越,,氣候宜人,,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發(fā)達,當(dāng)?shù)氐霓r(nóng)作物成熟時間,,比全國其他地區(qū)早,,因此,,取名為春谷縣。

春谷縣,,緊臨長江,,對岸就是濡須口

《讀史方輿紀(jì)要》記載說:春谷縣在江東岸,,臨江西當(dāng)濡須口二十里,。

從濡須口東渡長江,奪取春谷縣,,再進攻南陵縣(漢代宣城縣),,向東,可以拿下丹陽郡的郡治宛陵,,往南,,占領(lǐng)歙縣和黟縣,就可以深入到南越腹地,。

因此,,三國時期,吳國在春谷縣西南十里,,修筑了赭圻城,,在長江對岸的濡須口,修建了江西營,,設(shè)置了重兵防守這條線路,防止曹軍從這里南下,。

東吳名將周瑜,、黃蓋、周泰等人,,都擔(dān)任過春谷縣的縣長,,可見孫權(quán)對于春谷縣防御的重視程度。

義熙九年,,公元413年,,東晉安帝司馬德宗在位的時候,春谷縣(當(dāng)時叫陽谷縣)被撤銷,,劃給了蕪湖縣,。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漢朝丹陽郡蕪湖縣古城遺址三次變遷示意圖

蕪湖縣

蕪湖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商周時期的蕪湖縣,,古城遺址被稱為南陵牯牛山城址,,位于今天蕪湖市下轄的南陵縣城東三公里處的籍山鎮(zhèn)先進村,,遺址的北側(cè)靠近G318國道,左側(cè)是G205國道,。

春秋時期,,蕪湖屬于吳國,治所移到了鳩茲邑,,鳩茲邑臨近湖泊,,是鳩鳥的棲息地,因此得名,。

《左傳》里面記載說,,魯襄公三年春,公元前570年,,吳國和楚國,,為了爭奪鳩茲邑,爆發(fā)過一次激烈的沖突,,楚國令尹子重,,因為這場戰(zhàn)役的失敗,得了心病而亡,。

古鳩茲城,,位于今天蕪湖市灣沚區(qū)花橋鎮(zhèn)黃池村下轄的新圩村,現(xiàn)在被稱為:楚王城遺址,,這里是戰(zhàn)國至西漢時期的一座古城,。

鳩茲邑附近的湖泊里,盛產(chǎn)一種名叫蕪藻的藻類植物,,漢朝建立后,,就以蕪藻為名,將鳩茲邑改名為蕪湖縣,,劃入了丹陽郡,。

漢朝蕪湖縣的西南方向,以前有一條名叫中江的河流(已斷流),,向東流,,到達陽羨(今江蘇省宜興市)之后,流入大海,。

現(xiàn)在的蕪湖市,,據(jù)說是在三國時期才遷過來的

吳國黃武初年,,公元222年前后,,在孫權(quán)的操作下,吳國將漢朝設(shè)置的蕪湖縣,,從楚王城遷到了今天蕪湖市區(qū)的環(huán)城北路雞毛山一帶,。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漢朝丹陽郡石城縣古城遺址

石城縣

石城縣的位置,,目前有爭議,。

譚其驤版《中國歷史地圖集》,將它的位置,,標(biāo)注在今天安徽省當(dāng)涂縣東北,。

而根據(jù)《讀史方輿紀(jì)要》的記載,漢朝石城縣的位置,,在今天安徽省池州市西南70里的灌口鄉(xiāng)石城村,,清朝的時候,這里名叫鐵店,,亦曰倉埠潭,,漢縣治此。

隋朝的時候,,石城縣被廢棄,,不久,在縣城舊址上,,改置秋浦縣,。

五代十國時期,楊吳政權(quán),,在順義六年,,公元926年,將秋浦縣改名為貴池縣,,遷到了今天的安徽省池州市的貴池區(qū),。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漢朝石城縣到牛渚屯

《水經(jīng)注》里面說,牛渚屯(今安徽省馬鞍山市采石磯風(fēng)景區(qū)),,在石城東北減五百許里,,兩者距離不到500里。

從古籍記載來看,,漢朝石城縣的縣治,,應(yīng)該在今天的安徽省池州市境內(nèi)。

可惜的是,,漢朝在江南地區(qū)的古縣城,,大多數(shù)都沒有修筑城池,縣城遺址,,已經(jīng)無法通過考古證實,。

另外,,《三國志》里面說,孫權(quán)的兒子瑯邪王孫休,,居住在虎林城,,古籍記載說,虎林城,,在石城縣城東15里,。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漢朝秣陵縣古城遺址

秣陵縣

漢朝的秣陵縣,,在明朝應(yīng)天府東南五十里,明清時期,,稱為秣陵關(guān),,古城遺址即今天江蘇省南京市秣陵街道的秣陵關(guān)公園

春秋時期,,秣陵縣,,隸屬于長岸地區(qū),是楚國的領(lǐng)土,,戰(zhàn)國的時候?qū)儆谠絿?,后來被楚國奪回。

公元前339年,,楚威王熊商即位后,,在長岸舊地設(shè)置了金陵邑,由于當(dāng)?shù)赜型跽咧畾?,楚威王為了?zhèn)壓它,,就派人在當(dāng)?shù)芈裨O(shè)了很多黃金,因此,,今天的南京,,又被稱為金陵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朝攻滅楚國之后,金陵邑隸屬鄣郡,。

秦始皇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經(jīng)過金陵邑,,身邊的望氣者告訴他,,金陵有王者之氣,秦始皇于是下令,讓人挖斷了金陵邑附近首尾連接的山岡,,斷了當(dāng)?shù)氐耐鯕?,同時,將金陵邑改名為秣陵縣,。

漢朝初年,,秣陵縣屬于劉賈的荊國,后來又劃給了劉濞的吳國,;漢景帝時期,,秣陵縣,屬于江都易王劉非的江都國,;到了漢武帝元封二年,,秣陵縣,改屬丹陽郡,。

荊國,、吳國、江都國,,國都在廣陵縣,,即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也就是說,,從公元前201年,,到公元前109年,今天的南京市,,曾經(jīng)給揚州市當(dāng)過92年小弟,。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東吳孫權(quán)修建的石頭城遺址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廣陵人張纮[hóng]建議孫權(quán),,將吳國的都城,,從京口(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遷到秣陵,后來,,劉備經(jīng)過秣陵,,也建議孫權(quán)遷都;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孫權(quán)正式遷都到秣陵,;遷都第二年,,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孫權(quán)將秣陵縣的名字,,改為建業(yè),,南京“六朝古都”的稱號,從這一年開始,。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在孫權(quán)的主持下,,南京歷史上第一座城池——石頭城,,正式開始修筑,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漢朝在江南地區(qū)的縣城,,才陸陸續(xù)續(xù)修筑了城池。

東吳修筑的石頭城遺址,,位于今天南京市鼓樓區(qū)清涼山西側(cè),,現(xiàn)在的名字叫石頭城遺址公園,公園左側(cè)就是秦淮河,。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湖熟鎮(zhèn)梁臺遺址

胡孰縣

胡孰縣,,又稱湖熟縣,,有些古籍也寫作湖孰縣,直到南北朝時期,,才將縣名確定為“湖熟”,,沿用至今。

湖熟縣古城遺址,,位于今天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湖熟鎮(zhèn)梁臺遺址,,遺址范圍從梁臺街到城崗頭(梁臺街9號湖熟汽車站附近),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00米,,當(dāng)?shù)貜?0年代至今,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大量漢代建筑構(gòu)件,,以及完好無損的六朝時期的碼頭遺址,。

今天的湖熟鎮(zhèn),在南京市江寧區(qū)東南方向,,兩地距離50多里,。

《后漢書》記載說,古代的湖熟縣,,東南方向有一條名叫淮水的河流,,經(jīng)過湖熟縣城南,,向北流入長江?!蹲x史方輿紀(jì)要》則記載說,,湖熟城,在上元縣城東45里處的淮水北岸,。這里說的淮水,,不是指長江北岸的淮河,而是指今天的秦淮河,。兩本古籍,,都指出古代的湖熟縣,在秦淮河北岸,,古籍描述與目前考古發(fā)掘出的古城位置相吻合,。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漢朝丹陽郡湖熟縣古城遺址

《讀史方輿紀(jì)要》所說的清朝上元縣,,縣治在今天南京市秦淮區(qū)白下路101號,上元縣的縣衙大堂,,現(xiàn)在還能看到,,縣衙隔壁就是南京三中。

東漢末年,,周瑜和孫策東渡長江,,攻破劉繇,奪取秣陵之后,,南下轉(zhuǎn)攻湖熟,,成功占領(lǐng)了湖熟。

孫權(quán)建立東吳政權(quán)之后,,湖熟縣被撤銷,,改置為典農(nóng)都尉;西晉統(tǒng)一后,,又重新設(shè)置了湖熟縣,;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湖熟縣再次被廢棄,,退出了歷史舞臺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漢朝丹陽郡句容縣古城遺址

句容縣

句容縣,在明朝應(yīng)天府(府治在今南京市秦淮區(qū)長樂路9號)城東九十里(明朝里程),,秦朝的時候,,這里是江乘縣的轄區(qū),,現(xiàn)在是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下轄的縣級市。

句容縣東南四十五里,,有一座山,名叫句曲山,,秦始皇東巡的時候,,曾經(jīng)爬過這座山。

漢朝建立之后,,朝廷從江乘縣拆分出了句容縣,,并以句曲山的名字為基礎(chǔ),給它命名為句容,。

漢朝的時候,,句容縣沒有城池,句容的第一座城池,,始建于東吳赤烏三年,,公元240年,古城遺址,,西起今天句容市的華陽南路,,北至東大街,東南緊臨句容河,,后來,,經(jīng)過歷代修建和擴展,城墻的周長達到了1300米左右,。

歷史上,,句容縣,與道家有很深的淵源,。

《梁書·陶弘景傳》里面說,,漢朝的時候,有三位姓茅的兄弟(三茅君),,從咸陽來到句容,,后來在句曲山得道,因此,,句曲山,,被改名為茅山

《道書》認為,,茅山,,是道家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修行道士心中的圣地,,香港電影里茅山道士所說的茅山,,就是這座山,。

句容縣北六十里,還有一座山,,名叫華山,,這里是秦淮河的源頭之一。

秦淮河,,有兩個源頭,,一個在句容縣的華山,另一個水源地,,在今天南京市溧水區(qū)東南二十里的東廬山,。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漢朝丹陽郡江乘縣古城遺址

江乘縣

江乘縣,,在明朝應(yīng)天府東北七十里,本秦縣,,屬鄣郡,,漢朝也叫江乘縣,屬于丹陽郡,;三國時期,,被廢除,改置為典農(nóng)都尉的治所,,衣冠南渡之后,,這里隸屬南瑯邪郡。

唐朝的《括地志》里記載說:江乘故城,,在句容縣北六十里,,地名瑯邪鄉(xiāng)

上世紀(jì)80年代的考古發(fā)掘認為,,漢朝江乘縣的古城遺址,,在今天南京市棲霞區(qū)攝山鄉(xiāng)的西湖村

西湖村,,原來的名字叫江乘村,,后來被誤傳為江嵊村,當(dāng)?shù)卦瓉碛幸粋€學(xué)校,,名叫江嵊小學(xué),,2003年10月,江嵊小學(xué)并入了攝山中心小學(xué),,現(xiàn)在叫攝山星城小學(xué),。

攝山,就是今天的棲霞山,?!遁浀刂尽防镉涊d說,,攝山,山上有很多草藥,,可以攝生,,能讓人長壽,所以取名為攝山,。

江乘縣古城,,一直到清朝還能看到殘垣斷壁,有幾百戶人家在當(dāng)?shù)厣睢?/p>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漢朝丹陽郡溧陽縣古城遺址

溧陽縣

溧陽縣,,歷史上一共經(jīng)歷過五次縣治搬遷,。

漢朝設(shè)置的溧陽縣,轄區(qū)范圍包括今天的南京市溧水區(qū),、高淳區(qū)和溧陽市,,古城遺址在今天南京市高淳區(qū)東南十五里的固城鎮(zhèn)固游路58號,這里最早是春秋時期吳國修筑的瀨渚邑,,后來被楚國占領(lǐng),,并入了楚國。

溧陽縣,,因為在溧水之陽,,所以取名叫溧陽。但是,,由于時間久遠,,加上河道於塞等原因,究竟那條河是溧水,,史書一直爭論不休,,今天的水陽江、胥河,,都被認為是溧水的源頭,,史無定論

三國時期,,吳國廢除了漢朝溧陽縣的建制,,將溧陽縣降為屯田校尉駐地,然后在縣城東部地區(qū),,新設(shè)了永平縣,,縣治在今天江蘇省溧陽市天目湖鎮(zhèn)古縣村。

2020年8月,,南京博物院經(jīng)過對古縣村古城遺址進行挖掘考古之后,,確認了永平縣的古城位置,。

晉朝,對永平縣做過兩次調(diào)整,,第一次是在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永平縣被改稱為永世縣,;第二次是在晉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西晉朝廷從永世縣拆分出一部分地區(qū),,設(shè)置了平陵縣,,縣治在今天溧陽市南渡鎮(zhèn)的古城村。

到了隋朝的時候,,平陵縣,,永世縣相繼被廢棄,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朝從溧陽縣西北分割出一部分地區(qū),加上丹陽縣東部的部分地區(qū),,設(shè)置了溧水縣,。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唐朝又從溧水縣東部,,分割出一部分地區(qū),重置了溧陽縣,,縣治在今天溧陽市舊縣村,。

今天的溧陽市,是在唐昭宗天復(fù)三年,,公元903年,,才搬遷過來的

一篇文章看懂安徽皖南歷史,,漢朝丹陽郡17個縣城,,古城遺址分布圖

古代戰(zhàn)爭中圍攻南京的策略

溧陽、句容,、江乘和蕪湖,,在中國古代都是戰(zhàn)略要地,圍攻南京的必經(jīng)之地,。

《讀史方輿紀(jì)要》說,,如果南據(jù)溧陽,東搗鎮(zhèn)江,西扼太平府(馬鞍山市當(dāng)涂縣),,據(jù)險阻,,絕糧道,(南京)自可不戰(zhàn)而下,。所以,,朱元璋平定當(dāng)涂縣之后,立刻下令讓徐達等人前去攻克溧水,、溧陽,、句容和蕪湖,然后才進攻集慶路(南京),。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